1认识水
- 格式:ppt
- 大小:3.77 MB
- 文档页数:13
科学—认识水教学指导
认识水是冀教课标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在备课和试讲教学过程中我对本课进行了如下指导:
一、主题的设定
本堂课是新课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
讲授逻辑清楚,学生才能够理解清楚。
我指导教师设定了本节课的主题:巩固、疏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
二、课件设计
我指导教师针对本节课主题对课件进行反复修改,使得本节课课件调理清晰,重点突出,内容全面,在上课时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更好更快的学习和理解教学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内容设计
在认识水的教学中,我指导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举例说说什么地方见过水,加深对水的认识。
让学生知道在哪里有水,水的基本特点,生活中水的用途,怎样节约用水,还要解决生活中关于水的实际问题。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指导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教师主要对知识点进行点播,主要让学生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教师进一步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教学水平。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认识水》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认识水》是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的第一课。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水的基本特性、水的存在形式以及水的利用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水的重要性和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水的初步认识,比如水是无色的、透明的、流动的。
但是他们对水的基本特性、水的存在形式以及水的利用等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的基本特性,知道水的三种存在形式,掌握水的利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水的基本特性,水的存在形式,水的利用方法。
2.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水的基本特性,引导学生了解水是无色、透明、流动的。
3.探究活动: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探讨其原因。
4.知识拓展:介绍水的存在形式,如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5.应用实践:讨论水的利用方法,如农业灌溉、生活用水等。
6.总结提升:强调保护水资源、珍惜水的重要性。
7.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如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可以采用流程图、等形式,展示水的基本特性、存在形式和利用方法。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认识水》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冀教版教育部审定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认识水》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能说出水的基本特征二、科学探究1、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水的特征。
2、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水的特征。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1、能对观察水的特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能如实描述水的特征。
3、能从多角度认识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教师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认识到水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处处离不开水。
2、要节约用水,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水的特征。
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杯水、一杯牛奶、一杯白醋、透明塑料袋、水槽。
2、课件二、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流程:一、情境与问题美好的事物与大家分享,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漂亮的图片,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会告诉大家,你从这几幅漂亮的图片中看到了什么?第一幅图:有草叶子、有水珠。
师:清晨,一颗颗小露珠聚在那鲜绿的叶子上,晶莹透亮,太阳一出来,几颗小露珠就调皮地躲进了草丛,再也找不着了。
第二幅图:大海。
师:一望无际的大海里有很多水。
第三幅图:喷泉。
师:公园里的喷泉可以喷出水柱和美丽的造型,美化我们的环境。
第四幅图:水龙头。
师:打开水龙头会有水流出来。
师:你发现了吗?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图片中都有什么?(水)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水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表扬。
师:同学们认识水吗?知道水有什么特点吗?这节课我们就认识一下水。
板书课题:认识水二、探究发现1、观察比较,判断哪杯是水。
(猜一猜)师:老师这有三个杯子,分别装有水、牛奶、白醋,你能猜出哪杯里装的是水,哪杯里是牛奶,哪杯里是白醋吗?并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猜到的?学生观察交流,全班汇报。
孩子们会猜出哪杯是牛奶,不能区分水和白醋,学习遇到困难。
小班科学教案《认识水》主题:认识水适用年龄:3至4岁目标:1. 学会认识水的特点和用途。
2. 了解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3. 激发孩子对于水的好奇和兴趣。
资源:1. 各种水源(例如自来水、井水、河水、海水等)。
2. 食盐。
3. 纸巾、干毛巾等。
4. 盆、杯子、倒水器等。
活动一:水的样子材料:各种水源(例如自来水、井水、河水、海水等)。
步骤:1. 让孩子观察各种水源的颜色、透明度、气味等特点。
2. 老师可以用倒水器或杯子等将水倒进盆里,让孩子看水的流动和声音。
也可以用自来水龙头或水泵等自来水设备,让孩子自己操作,增加动手的乐趣。
3. 让孩子自由探索水的特性,例如让他们手指在水中划动,引导他们讲述感受。
活动二:盐水实验材料:普通盐、水、纸巾或干毛巾。
步骤:1. 让孩子观察盐和水的外观。
2. 请孩子将盐倒进水中,接着让他们用手搅拌。
3. 观察盐水的混合物与普通水、盐的异同。
4. 将盐水倒进纸巾或干毛巾中,让孩子比较与普通水的差异。
5. 发散思维:请孩子讲述自己平时用水和盐水做什么事情。
活动三:水的用途材料:洗脸盆、牙杯、毛巾等等步骤:1. 引导孩子思考日常生活中他们都用到了什么样的水。
2. 让孩子通过动手实验,学会如何使用水来洗手、漱口、洗脸、洗菜等等。
3. 带领孩子思考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例如水对于植物和动物的生存都是必须的,生命离不开水的供给。
4.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孩子带到附近的河流或其他自然水源处,让他们接触到真实的自然水景。
结束语:通过以上的活动,孩子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水的特性和用途,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重视水资源的消耗。
同时,也可以充分挖掘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让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在实际的生活中。
湘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1《认识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水》是湘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水的性质、用途以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水的基本特性,了解水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认识到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水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水是透明的、流动的,可以洗手、喝等。
但他们对水的其他性质,如溶解、蒸发等,可能还不太了解。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一些节约用水的措施,但对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如何节约用水可能还不太清楚。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性质,知道水的基本特点。
2.让学生了解水在生活中的用途,认识到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性质和特点。
2.水的用途及其重要性。
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方法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水。
2.采用探究式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了解水的性质。
3.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水的用途和节约用水的方法。
4.采用讲授法,教师总结水的特点、用途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关于水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实验器材,如杯子、水、盐等。
3.准备课件,用于展示水的性质、用途等。
4.准备一份关于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手册,供学生课后阅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水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水?水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水。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水的性质、特点,如透明、流动、无色无味等,同时讲解水的基本性质。
然后,教师再展示一些水的用途,如饮用、洗涤、农业灌溉等,让学生了解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水的性质。
《认识水》【设计理念】1、本课从无色、透明的液体的分辨引入,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和比较的学习方法,感受和认识水的基本性质和液体的一些共同特征,欣赏体会水体的美丽。
2、本课主要组织学生对水和其他外观与水一样的液体进行观察实验,知道水的物理性质、水的溶解性、水的净化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及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通过观察江、河、湖、泊、溪流、瀑布等水域景观,学会欣赏美丽的水体。
3、本课是以“水及外观与之相同的液体”展开研究,认识水的一些性质。
所以应重点选择一些学生常见的典型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它能溶解一些物质。
(2)知道影响溶解的因素。
(3)通过学习过滤的实验操作,初步了解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和基本步骤2、能力培养:(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
(2)学会欣赏美丽的水体,体会自然界的美丽。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它能溶解一些物质,初步了解什么是溶解。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运用对比实验来进行探究活动,知道影响溶解的因数。
【教学准备】活动1:白酒、纯水、白醋各一小瓶。
活动2:气球、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常见的液体图片。
活动3:滴管、烧杯、水、食盐、糖、小石子、墨水、油、玻璃棒。
拓展:茶水一杯。
活动4:烧杯、玻璃棒、方糖、冷水,热水、小锤。
拓展:一杯浑浊的泥水、玻璃棒、过滤装置(铁架台、漏斗、烧杯、滤纸)。
资料:自来水过滤示意图、视频。
活动5:美丽水体的相关图片、视频。
第一课时认识水[教学目标]1、通过找出纯水的活动,区分不同的液体,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以及水与其他液体的不同。
2、通过讨论,区别白酒、白醋与纯水,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
一年级科学教案第一课认识水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性质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交流,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 水的性质和特点。
2. 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难点:1. 水的分子构成。
2. 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实验材料:水、杯子、勺子、盐、糖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入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特点和作用。
2. 学生分享对水的了解和感受。
二、探究水的性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特征。
2. 学生用勺子取水品尝,观察水的温度变化。
3. 教师向学生介绍水的分子构成,解释水的性质。
三、实验:水的溶解性(15分钟)1.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为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实验用品。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观察盐和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3.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与组内同学交流分享。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感受。
3. 教师强调水的珍贵,教育学生节约用水。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今天学习的水的性质和特点。
2. 家长协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交流,让学生了解水的性质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实验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技巧,确保实验安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水的循环与气候变化(10分钟)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引导学生认识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PPT展示水循环的动画,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学生分享对水循环的理解。
3. 教师介绍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如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等。
七、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10分钟)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世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
2. 引导学生认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