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减压时间的临床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4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减压时间的临床研究和护理观察目的: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减压时间及护理干预效果予以探究并剖析。
方法:选取126例经桡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均为笔者所在医院自2014年4月-2015年4月所接收,将其按照不同减压时间实施护理干预的原则均分成三组,就术后半小时减压一次(半小时组,n=42)与术后2 h减压一次(2 h组,n=42)和术后12 h拆除绷带(12 h组,n=42)的护理干预效果展开探讨。
结果:从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半小時组手部肿胀、皮肤水泡、局部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h组与12 h组手部肿胀、局部血肿、皮肤水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桡动脉闭塞发生率方面,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机体康复进程,建议临床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患者实施术后半小时减压一次的护理干预方案。
标签: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止血;减压时间;护理经临床实践发现,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具有创伤小、患者痛苦小、局部包扎方便、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受到广大临床医生及患者的普遍认可。
由于桡动脉穿刺部位的压迫止血效果与患者术后机体的康复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对患者术后干预措施不当,极易出现各类并发症,如局部血肿、出血、肢体血液循环不良,甚至引发桡动脉闭塞,迷走神经反射等后果[1]。
就此,文中选取126例经桡动脉行心导管介入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对不同减压时间方案的护理干预效果进行研究,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整理资料后,选取126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所接收,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将其按照不同减压时间实施护理干预的原则均分成半小时组(n=42)、2 h组(n=42)和12 h组(n=42),其中半小时组,女20例,男22例,患者年龄最小44岁,最大85岁,平均(68.32±3.25)岁,2 h组中,患者年龄最小42岁,最大83岁,女18例,男24例,12 h组中,患者年龄最大79岁,最小41岁,男26例,女16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临床可比性。
经桡动脉穿刺行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探讨倪淑宇;杜德华【摘要】目的分析经桡动脉穿刺行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对患者的影响,总结止血时间控制的经验.方法选择2016年7月1日~2017年5月1日黔江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行介入治疗的患者164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2例.两组均常规护理,对照组于术后给予常规压迫,当压迫时间达4h时,取掉第一圈胶布;当压迫时间达24 h时,取掉第二圈胶布.实验组于术后给予常规压迫,当压迫时间达4h时,取掉第一圈胶布;当压迫时间达8h时,取掉第二圈胶.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血肿情况及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住院费用及满意度指标.结果实验组退出2例,对照组退出3例.实验组穿刺点出血发生率为2.50%,对照组为2.5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其他相关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1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卧床时间[(1.6±0.6)d]、穿刺点护理护理满意度[(8.4±1.2)分]与对照组[(2.3±0.8)d、(7.5±1.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住院时间[(3.4±1.1)d]、住院费用[(21.3±4.3)千元]与对照组[(3.5±1.2)d、(22.5±4.8)千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8h后取第二圈胶布不会增加穿刺点出血发生风险,但可降低其他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缩短卧床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8(015)017【总页数】4页(P131-134)【关键词】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手术;压迫止血时间;不良反应;卧床时间【作者】倪淑宇;杜德华【作者单位】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重庆黔江409299;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呼吸内科,重庆黔江4092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我国冠脉疾病患者逐年上升,经桡动脉介入手术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疾病的重要方法,相较于股动脉,桡动脉附近没有重要的血管、神经,创伤小,且可双重供血,不易导致局部缺血[1-3]。
冠脉介入术后桡动脉压迫减压方案的优化研究摘要目的观察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后对桡动脉压迫止血采用不同减压时间对患者的影响。
方法838例初次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冠脉造影术组(590例)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组(248例)。
两组患者均接受不同时间的桡动脉压迫减压,观察分析两组的最佳减压时间。
结果经皮冠脉造影术组:A1组于术后30 min开始接受减压,持续3~4 h 结束,血肿2例,出血8例,肿胀5例,麻木不适6例,疼痛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13%(24/295);B1组于术后1 h开始接受减压,持续3~4 h结束,血肿1例,出血3例,肿胀16例,麻木不适38例,疼痛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71%(67/295)。
A1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02,P<0.0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A2组于术后1 h 开始接受减压,持续6~8 h结束,血肿2例,出血9例,麻木不适24例,疼痛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9.71%(41/208);B2组患者中未能坚持到2 h開始减压的,各种肿胀、麻木不适、疼痛症状明显出现,只能提前减压放气,但均未出现血管闭塞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0%(40/40)。
A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8.33,P<0.05)。
结论对接受冠脉造影术治疗的患者,术后30 min开始接受桡动脉压迫减压,持续3~4 h,为最佳减压时间,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后1 h开始接受桡动脉减压,持续6~8 h,为最佳减压方案。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桡动脉压迫减压;最佳时间经桡动脉穿刺适宜冠脉介入术,因并发症较少,且安全性较高,受到临床广泛应用,该术式所采取的桡动脉压迫减压法同时也具备较好的耐受性、简便性,遂被列为常规止血方案,但现阶段,不同医疗结构对该方案的压迫时间均存在不同意见,且医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1-3]。
经桡动脉穿刺行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探讨目的分析經桡动脉穿刺行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对患者的影响,总结止血时间控制的经验。
方法选择2016年7月1日~2017年5月1日黔江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行介入治疗的患者164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2例。
两组均常规护理,对照组于术后给予常规压迫,当压迫时间达4 h时,取掉第一圈胶布;当压迫时间达24 h时,取掉第二圈胶布。
实验组于术后给予常规压迫,当压迫时间达4 h时,取掉第一圈胶布;当压迫时间达8 h时,取掉第二圈胶。
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血肿情况及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住院费用及满意度指标。
结果实验组退出2例,对照组退出3例。
实验组穿刺点出血发生率为2.50%,对照组为2.5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其他相关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1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8 h后取第二圈胶布不会增加穿刺点出血发生风险,但可降低其他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缩短卧床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puncture point compression and hemostasis time after radial artery puncture on patients,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controlling hemostasis time. Methods From July 2016 to May 2017,in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Qianjiang Central Hospital,164 patients treated with interventional therapy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with 82 cases in each group.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compression after operation. When the compression time reached 4 h,the first circle of adhesive tape was removed,when the compression time reaches 24 h,remove second circles of adhesive tape;the experiment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compression after operation,and when the compression time reached 4 h,the first circle of adhesive tape was removed,when the compression time reached 8 h,remove second circles of adhesive tape. The bleeding,hematoma and other relate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in the two groups,and the time of hospitalization,bed time,hospitalization expenses and the index of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wo patients withdrew from experiment group,three patients withdrew from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puncture site bleeding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2.50%,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2.53%,two groups were compared,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other related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2.50%)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2.66%),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具有可比性。
桡动脉压迫首次减压时间及压迫总时长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桡动脉压迫首次解压时间及总时长压迫时间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选取在本院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391例,按照术后桡动脉压迫器首次减压时间及压迫总时长不同分为四组。
首次减压时间分别设为1h和2h,压迫总时长定为4h和6h,每次减压时间定为1h进行对比。
结果:四组患者穿刺部位并发症比较,一组出血,血肿,水泡与二三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一二组肿胀发生率、疼痛程度均小于三、四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术后1h开始减压,压迫时长4小时,患者肿胀疼痛程度较轻,是合适的首次减压时间和压迫时长。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桡动脉压迫器(Radid Arlery compressor);血管并发症(Complication)【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9-0148-02自1989年加拿大医生Campeau[1]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成功以来,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现已成为明确诊断冠心病的主要手段,经桡动脉穿刺是行冠脉造影术的主要途径之一。
[2]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穿刺处压迫止血效果直接关系到术后桡动脉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预后及舒适度等。
桡动脉压迫器首次减压时间,压迫时长是可以人为调控的可变因素,如何降低术后桡动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术后护理关键点。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共391例纳入研究对象,其中,男234例,女157例。
严格执行入选标准。
入选标准:意识清楚,能正确应答;入选患者术前Allen试验均为阳性;术前凝血试验、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内。
统一右侧桡动脉穿刺,经桡动脉穿刺术一次成功,置入6F桡动脉动脉鞘管,5F造影导管,导丝使用0.035‘’×145cm导丝。
止血器不同减压和压迫时间对经桡动脉行PCI术后患者的影响贺雅男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动脉压迫止血器减压和压迫时间的最优化确定。
方法:选择经桡动脉路径行冠心病介入诊疗术的患者180例,按贯序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两组均选用同一型号压迫止血器,固定、操作方法一致,对照组90例患者第一次减压时间为自术后2 h开始,然后每隔2小时定时减压1次(抽气1.5 ml),至术后8 h后完全撤除压迫器;观察组于术后1.5 h完成第一次减压,然后每隔1.5小时定时减压1次(抽气1.5 ml),至术后6 h后完全撤除压迫器。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24 h再出血的发生率,采用国际数字疼痛评分NRS评价两组患者压迫止血期间术侧舒适程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皮肤青紫、麻木及张力性水泡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压迫止血期间NR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RAO发生,两组术后24 h血肿和再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PCI 术后应用止血器止血,执行第一次减压时间为术后1.5 h并每隔1.5小时减压一次,总计减压4 h,至术后6 h完全撤除的方法,即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提高了患者舒适程度,又对减轻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有所帮助。
标签:冠状动脉介入;止血器;减压时间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作为介入治疗首选途径-挠动脉路径术后穿刺部位的成功止血非常关键。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的桡动脉压迫止血器不断在临床中得到应用[1],TRBand压迫式止血器是一种手腕式束带,为临床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压迫止血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照观察TRBand压迫式止血器不同减压和压迫时间对PCI术后患者的影响,旨在优化其临床应用性以提高术后患者的恢复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2年4月-2015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择期经桡动脉路径行冠心病介入诊疗术的180例患者纳入观察对象,其中男106例,女74例,年龄39~80岁。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压迫器减压时间的临床研究发表时间:2013-10-23T16:16:38.8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8期供稿作者:张娟[导读] 在术后桡动脉穿刺的部位压迫进行止血效果可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
张娟(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 2142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后采用桡动脉压迫器的减压时间。
方法择取在我院采取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92例患者,术后应用TR-Band止血气囊进行压迫止血,观察组46例患者和对照组46例患者分别在压迫1小时、2小时开始进行气囊减压放气。
结果观察组46例患者术后血管迷走反射、桡动脉闭塞、窗口疼痛、手部肿胀、麻木发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TR-Band止血气囊在桡动脉介入术后于桡动脉穿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在术后减压时间变为1小时是非常可行的。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术桡动脉压迫减压时间【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8-0217-02 经皮穿刺桡动脉予以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技术的优点主要是创伤较小、恢复迅速、痛苦少、并发症较少、局部包扎比较方便等,广泛应用与临床。
TR-Band止血气囊是桡动脉的创口止血中一种易于观察,较为方便的手段[1]。
在术后桡动脉穿刺的部位压迫进行止血效果可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
在术后桡动脉的穿刺口如果压迫止血的时间较短或是压力太小,很容易导致血肿或出血。
压迫时间太长或是压力过高,将对术侧肢体的血液循环造成阻碍,致使肢体疼痛、肿胀、迷走神经反射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为了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择取了在我院采取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92例患者,采取1小时排气减压的效果较为理想,具体实施过程内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取在我院采取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92例患者,其中包括女性患者43例,男性患者49例。
年龄均在31-79岁之间,平均年龄(61.3±3.5)岁。
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tr band桡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方法总结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20例患者术后应用tr band桡动脉压迫器进行压迫止血的护理经验。
结果 3例出现穿刺局部皮下血肿,4例患者有少量渗血及时加压处理无继续出血发生,1例周围皮肤出现水泡,2例前臂以下有瘀斑,120例患者均止血成功,无严重心脏事件、桡动脉闭塞、手部缺血及桡动脉搏动消失等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 tr band桡动脉压迫器用于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止血具有安全、操作简便、可调节性强、止血效果好、并发症少等特点。
【关键词】桡动脉;压迫止血器;护理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51-01近年来经桡动脉行冠心病介入诊疗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它具有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周围血管并发症少等优点[1]术后无需卧床、可立即止血压迫且迷走反射少、局部出血少.早期采用绷带加压包扎及弹力绷带包扎对桡动脉穿刺点进行止血,病人易出现局部出血、皮下血肿、包扎远端指端发绀肿胀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率高且不易发现[2]2010年1-10月我科120例患者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由日本泰尔茂公司生产提供tr-band压迫止血器)止血,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120例,男87例,女33例平均年龄56岁,行冠脉支架术37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22例,所有患者术前检查凝血止血功能均正常、桡动脉搏动良好,allen试验阳性。
术后均使用桡动脉压迫止血器(tr band)止血。
1.2 方法术毕退出动脉鞘管2-3cm,立即采用桡动脉压迫器(tr band)使位于压缩球囊中心的绿色标记对准穿刺点,用可调节型的粘扣将带子固定在手腕上,用配套的注射器,通过附带导管注入空气使气囊膨胀,(标准空气容积13ml,最大容积18ml)再退出全部鞘管观察是否出血,如有出血,再注入少许气体止血,注气一般不超过18ml,同时询问患者舒适度,无特殊不适即可。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压迫器拆除时间的探讨周浩英;谢屹红;丁岚;张婷;田丰【摘要】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不同压迫止血时间的安全性.方法 300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术后6 h、12 h、24 h拆除压迫器,每组各100例.比较3组术后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舒适度.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冠状动脉造影,三组患者穿刺部位渗血、血肿、瘀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压迫时间的延长,皮肤水泡、破损、桡动脉狭窄、桡动脉闭塞、患者舒适度评分、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介入术后6 h、12 h、24 h拆除桡动脉压迫器桡动脉穿刺损伤三组无差别,但随着压迫时间的延长,患者的局部并发症及不适程度亦明显增加.【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8)010【总页数】3页(P1129-1131)【关键词】桡动脉;冠脉介入术;桡动脉压迫器;安全性【作者】周浩英;谢屹红;丁岚;张婷;田丰【作者单位】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浙江杭州 310014;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浙江杭州 310014;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浙江杭州 310014;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浙江杭州 310014;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浙江杭州 3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5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应用亦越来越多。
目前常用的手术入路包括股动脉入路和桡动脉入路。
桡动脉路径具有操作简单、对患者创伤小、应用方便、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少、可早期下地活动等优点[1],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螺旋桡动脉压迫器(WORK,杭州山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做为桡动脉创口止血工具因操作方便、局部透明可直视穿刺部位、可随时调节等优点临床广泛应用。
桡动脉路径术后亦可出现局部出血、血肿、肢体肿胀、疼痛、迷走神经反射、急性桡动脉闭塞等不良后果。
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弹力带加压止血器压迫时间的探讨成建军;刘溢思;徐艳【摘要】Objective:To explore the optimal pressing time of compressive haemostatic device after 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Method:This study used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design. 299 patients undergoing TRI, using a compressive haemostatic device ( ZON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ne is the 6 - hour pressing time group( observation group,n = 152 ), the other is the 8 - hour group ( control group,n = 152 ). The effects on hand swelling and other vascular relate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 incidence of mile and moderate hand swelling and limb ischemic complications in observation group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control group ( P <0. 05 ). The incidence of subcutaneous hematoma and wound bleeding were similar in two groups ( P >0.05 ). Conclusion:It is suggest that drawing the compressive haemostatic device 6 hours after the TRI,which not only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vascular related complications but also reduce nurses' workload.%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术后使用弹力带加压止血器的适宜压迫时间.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将299例TRI术后应用弹力带加压型(R型)止血器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52例压迫止血6 h,对照组147例压迫止血8 h.比较两组术后手部肿胀程度及血管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部肿胀程度及肢端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两组均出现皮下血肿及切口渗血的血管并发症,但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RI术后6 h撤除止血器,既可减少血管并发症,又可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护理实践与研究》【年(卷),期】2012(009)003【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弹力带加压止血器【作者】成建军;刘溢思;徐艳【作者单位】10010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10010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10010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正文语种】中文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并且已成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主要路径之一[1]。
经桡动脉路径心脏介入术后缩短止血器压迫时间对病人桡动脉并发症的影响张倩;郑雪梅;周芳;张文;于涛【摘要】[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采用弹力带加压型(R型)止血器止血适宜的时间。
[方法]对245例经桡动脉路径行介入术后的病人使用止血器对桡动脉进行压迫止血,按止血时间不同分为试验组(4h组,n=127)和对照组(6h组,n=118),对两组术后发生出血、血肿、骨筋膜室综合征、静脉回流障碍、动脉闭塞等桡动脉并发症进行比较。
[结果]4h解除止血器的病人与6h 解除止血器的病人相比,出血、血肿等并发症没有增加(P〉0.05);静脉回流障碍明显减少(P〈0.05)。
[结论]经桡动脉路径行介入术的病人适宜于术后4h解除止血器。
【期刊名称】《循证护理》【年(卷),期】2015(001)004【总页数】3页(P175-177)【关键词】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止血器;压迫时间【作者】张倩;郑雪梅;周芳;张文;于涛【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2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TRI)与股动脉路径相比,具有创伤小、无体位限制、易护理、住院时间短、不影响抗凝药物连续使用等优点, 且病人容易接受[1,2],但目前仍需要在术后桡动脉穿刺处压迫。
有研究表明,压迫时间过长会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压迫部位纤维组织增生及皮肤受损[3]。
也是导致桡动脉闭塞(radial artery occlusion,RAO)的危险因素[4]。
止血绷带持续压迫手腕,会导致手掌麻木、肿胀明显、感觉减退[5]。
因此,探讨合适的压迫时间对减少这些并发症有很重要的意义。
费红等[6]研究表明,与传统的6 h压迫时间比较,将桡动脉压迫止血器的压迫时间缩短为4 h并不增加血肿、渗血的发生风险,并且可避免因按压时间长导致血管出现闭塞或出血。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减压时间的临床研究和护理观察
作者:李林果邹蓉蓉尹艳华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6年第32期
【摘要】目的: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减压时间及护理干预效果予以探究并剖析。
方法:选取126例经桡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均为笔者所在医院自2014年4月-2015年4月所接收,将其按照不同减压时间实施护理干预的原则均分成三组,就术后半小时减压一次(半小时组,n=42)与术后2 h减压一次(2 h组,n=42)和术后12 h拆除绷带(12 h组,n=42)的护理干预效果展开探讨。
结果:从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半小时组手部肿胀、皮肤水泡、局部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桡动脉闭塞发生率方面,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机体康复进程,建议临床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患者实施术后半小时减压一次的护理干预方案。
【关键词】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止血;减压时间;护理
doi:10.14033/ki.cfmr.2016.32.0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2-0106-02
经临床实践发现,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具有创伤小、患者痛苦小、局部包扎方便、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受到广大临床医生及患者的普遍认可。
由于桡动脉穿刺部位的压迫止血效果与患者术后机体的康复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对患者术后干预措施不当,极易出现各类并发症,如局部血肿、出血、肢体血液循环不良,甚至引发桡动脉闭塞,迷走神经反射等后果[1]。
就此,文中选取126例经桡动脉行心导管介入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对不同减压时间方案的护理干预效果进行研究,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理资料后,选取126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所接收,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将其按照不同减压时间实施护理干预的原则均分成半小时组(n=42)、2 h组(n=42)和12 h组(n=42),其中半小时组,女20例,男22例,患者年龄最小44岁,最大85岁,平均(68.32±3.25)岁,2 h组中,患者年龄最小42岁,最大83岁,女18例,男24例,12 h组中,患者年龄最大79岁,最小41岁,男26例,女16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先对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出凝血时间进行检查,确保其在正常范围内,所有病例均采用右侧桡动脉穿刺,均行Allen试验,提示桡动脉和尺动脉之间侧支循环良好。
术后使用以4 cm×5 cm规格的5块无菌纱布重叠卷成纱布球加自黏型弹力绷带压迫止血法。
具体方法:术毕手术者退出动脉鞘管2~3 cm,然后将纱布球的中心点对准压迫于桡动脉穿刺点,迅速拔出鞘管后加压压迫2 min,然后将弹力绷带环形缠绕腕部至少4圈,压力以摸到患者术侧肢体远端桡动脉搏动及穿刺点不发生渗血为宜,嘱患者手腕部保持后伸直状态。
之后对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有三种方案:半小时组:术后半小时给患者减压一次,2 h后减压一次和术后12 h拆除绷带。
2 h组:术后2 h给患者减压一次,术后12 h拆除绷带。
12 h组:术后嘱患者手腕部保持后伸直状态,直至术后12 h拆除绷带。
对比分析不同干预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如穿刺点渗血、手部肿胀、皮肤水泡、局部血肿及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并做好相关数据信息记录工作。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20.0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经不同护理方案后,对三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详细见表1,半小时组手部肿胀、皮肤水泡、局部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桡动脉闭塞发生率方面,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上,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逐渐被认同[2-3]。
桡动脉穿刺具有操作简单穿刺损伤小、术后无需卧床制动、患者痛苦小、住院周期短、血管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是冠心病介入诊疗的首选入路途径,但研究发现介入术后动脉止血效果与患者机体康复情况有直接的关系[4]。
一旦护理效果不当,止血效果欠佳,将会导致患者出现血肿、局部出血、皮肤水泡、血液循环异常等,从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且影响了治疗效率[5-8]。
为此,文中探究了不同减压时间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即术后半小时减压一次,术后2 h减压一次和术后12 h减压一次,其中前一种方案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保障了患者远期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普及。
本组试验中对患者实施不同减压时间护理干预,其中术后半小时减压一次护理方案,医护人员用纱布球加弹力绷带止血,术后半小时及时给患者减压一次,2 h后再次减压一次和术后12 h拆除绷带,可有效减轻患者手术肿胀,预防皮肤水泡、皮下淤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便于医护人员尽早发现出血并及时干预,且对于预防术后出血带来的并发症也有积极的作用[9]。
2 h组,术后2 h给患者减压一次,术后12 h拆除绷带,该方案相术后半小时减压一次护理方案来说,护理效果欠佳。
术后干预时间的延长,给患者带来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而12 h 组,是在术后未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直至术后12 h拆除绷带,此方案由于与术后时间相隔较长,所以,增加了皮肤水泡等并发症发生率。
此外,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同时要叮嘱患者适当抬高患肢并反复进行握拳活动,减少手部肿胀或桡动脉阻塞的发生率[10-11]。
结合本次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三组病例,在手部肿胀、局部血肿、皮肤水泡发生率方面,术后半小时组的显著低于其他两种干预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 h组与12 h组在手部肿胀、局部血肿、皮肤水泡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数据足以说明术后半小时组减压一次的护理干预效果更好。
综上,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机体康复进程,建议临床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实施术后半小时减压一次的护理干预方案。
参考文献
[1]康孟乐,何洁雪,林海燕.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压迫器减压时间的探讨[J].护理学报,2011,18(2B):55-56.
[2]张燕,刘霞,陈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替罗非班应用与桡动脉穿刺处压迫止血减压时间的临床研究和护理观察[J].血栓与止血学,2014,20(6):339-341.
[3]田娟,应兰芳,于红静.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桡动脉减压方案对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3,10(4):172-174.
[4]田芳,孙红梅,陈海君.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TR Band止血器压迫止血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3,10(14):1265-1267.
[5]陈翀昊.TR Band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在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12(6):733-735.
[6]陈少梅,郑彩虹.TR-Band充气止血绷带两种不同放气方式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部位止血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10(7):992-994.
[7]杨翠琼.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医疗装备,2014,1(5):107-108.
[8]周栋雯,张曙,刘君,等.介入上肢垫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1):111-114.
[9]贺雅男.止血器不同减压和压迫时间对经桡动脉行PCI术后患者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8):137-138.
[10]周秀娟,谭丽梅,杨美优.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观察及护理 [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7):97-98.
[11]李春香,王怡练,王骋.台式血压计袖带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上肢血肿治疗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5):128-130.
(收稿日期:2016-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