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介入的围手术期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344.50 KB
- 文档页数:38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护理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22例,都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例,心绞痛患者8例,2例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再次心梗,2例心绞痛患者治疗后又并发心肌梗死,年龄47~78岁,平均63.7岁。
方法:本项检查均有医生操作,护士配合并进行术中检测及术前术后观察和护理。
22例患者均经右侧股动脉造影加内支架术,术中常规连接心电监护。
结果22例患者中20例手术成功,其中1例术后再发胸痛,胸闷,憋气;1例术后并发出血,经积极的抢救治疗,患者康复出院。
护理术前护理:⑴心理护理:①恐惧心理及护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前大都存在恐惧心理,这种极端不安的情绪容易造成患者的心理障碍,亦给动脉插管造成困难,诱发心律不齐,甚至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
护士应向患者介绍手术过程,以便使患者对手术有思想准备,精神放松,愉快的接受手术。
②绝望心里及护理:有的患者得了心肌梗死后,其消极急躁情绪增长,而悲观厌世,甚至有轻生念头。
对这种患者要进行细心的照顾,鼓励他们正确的对待自己的疾病,要相信科学,积极配合治疗。
密切观察使患者有安全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患者感到生活的美好,逐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③过分乐观心里及护理:有的患者对心肌梗死、心绞痛的严重性缺乏全面的认识,一旦症状消失,就过分乐观,不愿再接受合理的治疗和护理。
对此类患者应反复讲解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常识,劝其尽快地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防继续发展。
同时对术后患者认真观察,对一些不利健康的因素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⑵术前准备:①耐心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安全性与操作过程,介绍成功病例,介绍手术医生、护士,消除患者的陌生感,解除患者对手术的紧张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合作。
术前1晚口服安定片或肌注安定针剂,使患者休息好。
②术前1天做碘过敏试验和青霉素过敏试验。
③皮肤准备:术前1天清洗腹股沟部并备皮。
PCI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PC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常见的心脏介入手术,用于恢复或改善冠状动脉血流。
对于接受PCI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都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PCI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
一、术前护理:1.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用药情况和术前检查结果,包括心电图、冠脉造影等,以便为手术做好准备。
2.评估患者的心、肺、肾功能、血压、心电图等指标,以确定是否适合手术。
3.告知患者术前禁食、禁水时间,预防麻醉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4.进行身体及精神上的准备,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二、术中护理:1.协助医生完成手术室准备,包括准备器械、药品等。
2.协助患者转移到手术台上,确保安全。
3.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心电图等。
4.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提供必要的器械及药品。
5.在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6.术中需要给患者注射造影剂,注意观察患者对造影剂的耐受情况。
三、术后护理:1.将患者转移到恢复室,继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术后的病情变化,包括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
2.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反应,特别是对造影剂。
3.观察患者的伤口情况,如是否出血、感染等。
4.给予患者必要的镇痛、止血、抗感染等治疗措施。
5.注意术后康复护理,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活动肢体、呼吸锻炼等。
6.教育患者如何正确使用术后的药物,包括抗凝药物、抗血栓药物等。
四、术后康复:1.定期复查患者的心脏功能、心电图、冠脉造影等检查,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2.教育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血压、饮食调理等,以预防再次发生心脏病事件。
3.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减轻术后焦虑和恐惧。
4.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教育患者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如何识别病情改变等。
总结而言,PCI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需要全面的评估、监测和干预。
护士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熟悉手术器械和药物,具备处理急性并发症的能力。
冠心病介入诊疗围手术期护理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诊疗。
介入诊疗通过导管插入体内,修复或改善心血管病变,从而改善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治疗冠心病。
然而,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患者需经历手术,而手术后的围术期是冠心病患者需要特别关注和护理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从围手术期护理的角度来探讨冠心病介入诊疗的相关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术前护理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准备工作,可以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1.健康教育术前护理的第一步是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健康教育。
护士需要向患者详细解释介入诊疗的过程、目的和意义,让患者了解手术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同时,护士还需要向患者提供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指导,帮助患者准备好手术前的身体状况。
2.心理支持术前护理中,护士需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冠心病患者往往存在焦虑和恐惧的情绪,护士可以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倾听和安抚,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术前准备护士还需要进行术前准备工作,包括患者体征的评估、常规检查的安排、手术部位的清洁和标志,以及术前禁食等。
这些准备工作有助于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顺利进行。
二、术中护理在介入诊疗手术过程中,护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并记录好相关数据。
发现异常情况时,护士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证患者的安全。
2.维持导管通畅导管的通畅对于手术的成功非常重要。
护士需要保持导管通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问题,如阻塞、漏血等。
同时,护士还要注意检查导管的外露情况,确保导管位置的正确。
3.药物管理在介入诊疗手术过程中,护士需要根据医嘱及时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如抗凝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护士应确保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给药途径的准确性,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三、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冠心病介入诊疗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术后护理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
术后的围手术期护理对于手术成功的恢复和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1.术后心电监护:术后患者需要持续监测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新的心电异常,如心律失常等,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包括测量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血压和氧合情况的监测。
特别要注意及时发现和处理术后可能出现的低血压、低氧、呼吸困难等异常情况。
3.术后伤口护理:术后伤口需要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更换敷料,以预防感染。
同时,应注意观察伤口的渗液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4.控制出血:术后患者需要在密切观察的情况下进行抗凝治疗,以防止血栓形成。
但同时也要注意控制出血,观察尿液和便便中的出血情况,并提示患者避免剧烈活动和用力排便,避免影响伤口愈合和出血情况。
5.注意饮食:术后患者在饮食上需要采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避免过度饮食,防止肥胖。
同时,需要注意患者是否出现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等情况,并及时处理。
6.行动指导:术后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体力活动,以免引起伤口裂开、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适当的进行术后康复锻炼,可以帮助改善血液循环和心肺功能。
7.心理护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一种创伤性的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焦虑、恐惧和抑郁等情绪。
护士需要通过耐心的沟通和情绪支持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提高情绪状态。
8.家庭指导:在患者即将出院前,护士需要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的教育指导,包括饮食控制、用药注意事项、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疾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9.监测并发症: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血栓形成、出血、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并及时报告医生,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冠心病的介入诊断及治疗主要包括冠脉造影、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
冠状动脉造影(CAG)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唯一金标准。
1 护理问题1.1 知识缺乏:与冠脉介入知识疾病知识的欠缺有关;1.2 焦虑、恐惧、紧张:与对手术风险的担忧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的未知有关;1.3 自理能力下降:与术后患者限制活动有关1.4 潜在并发症:急性冠脉再闭塞等2 术前护理2.1 心理护理:患者对手术存在恐惧心理,而这种不良情绪可使病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率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血压升高,导致病情加重,影响手术进行,护士应主动向患者讲解冠脉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鼓励患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赢得病人的最佳配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2 术前询问过敏史,作碘过敏试验,用2ml注射器抽1ml造影剂静推后观察20min,并将试验结果记录于临时医嘱单上和护理记录单上。
2.3 完善常规检查:心脏及颈动脉彩超、胸片、术前三项检查、肝肾功能等。
2.4 术前3-5天口服阿司匹林100-300mg、每日1次,波立维75mg,每日1次,若急诊手术,术前24小时顿服波立维300mg。
2.5 术前备皮:必要时腹股沟及会阴部备皮以备桡动脉穿刺失败时用。
2.6 术前一日指导:指导病人放松,保证良好睡眠,并训练有效的咳嗽、呼气、吸气、屏气的动作,以备术中更好的配合。
术前一日指导病人床上大小便。
2.7 术日晨穿宽松衣裤,排空膀胱,正常服用晨间口服药2.8 术日晨常规于左上肢留静脉留置针,以便术中使用。
2.9 术前为防止桡动脉穿刺后手部缺血,术前应常规Allen’s试验,方法:术者用双手同时按压住患者桡动脉和尺动脉,嘱患者反复用力握拳和展开手掌,重复5~7次至手掌发白,松开对尺动脉的压迫,继续压迫桡动脉,观察手掌颜色变化。
若手掌颜色在10s内迅速由白变红或恢复正常,则试验呈阳性,说明桡动脉和尺动脉之间存在良好的侧支循环,可进行桡动脉穿刺,相反,若手掌颜色在10s内未变红或恢复正常,则Allen’s试验阴性,说明桡动脉和尺动脉之间侧支循环不良,不宜作桡动脉穿刺。
冠心病介入检查及治疗的围术期护理长期以来,冠心病一直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乃至生命。
目前,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正急剧上升,发病年龄正呈日益年轻的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20年左右,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会面临冠心病的“流行”高峰。
从临床工作实践来说,冠状动脉造影可使冠心病的诊断准确率提高到95%,大大地提高冠心病的诊疗水平。
目前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及治疗在我国大中型医院已广泛开展,它们具有创伤小、痛苦少、住院时间短、安全性高的特点,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介入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也逐步被人们所了解和接受。
急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应用机械的方法直接开通急性闭塞的冠状动脉,他是目前治疗AMI最直接、最有效地方法。
1、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目的:①患者有无冠心病;②明确治疗方法;③判断预后情况2、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适应症:①无临床症状的患者;②有临床症状或怀疑有冠心病的患者;③不明原因的不典型胸痛;④急性心肌梗塞;⑤心瓣膜病;⑥先天性心脏病3、手术方法手术在无菌的心导管室进行,其内除有C形臂、心电监护仪外,还有除颤仪及各种抢救药品等。
在局麻下穿刺患者的股(桡)动脉,臵入动脉鞘管,将冠脉造影导管通过鞘管送至冠状动脉开口,进行选择性地冠状动脉造影(CAG),判断冠脉有无病变。
如冠状动脉狭窄明显,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可进行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PCI)治疗:可单纯行球囊扩张(PTCA)术,亦可根据病变性质进行旋磨或旋切术等。
经以上处理后,目前多随后臵入支架,以防止冠状动脉急性或慢性再闭塞。
4、护理与观察4.1术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时间就是生命,虽然我们无法控制病人从症状发作到入院的时间,但应尽量缩短从入院到开通闭塞血管的时间。
急性心肌梗塞应在12小时以内行急性冠状动脉介入术,错过最佳时间,应在病人病情稳定后再行冠状动脉介入术。
术前与病人及家属耐心沟通、交谈,介绍相关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大致过程和存在的主要风险,回答病人及家属的疑问,以利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积极配合。
冠心病介入诊疗围手术期护理近年来,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针对冠心病患者的诊疗方案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尤其是介入治疗的方式,曾经改变了许多冠心病患者的生活。
然而,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围手术期,护理和关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本文将探讨冠心病介入诊疗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
在介入治疗后的围手术期,冠心病患者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恢复和康复过程。
首先,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指标的监测。
这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和掌握病情的变化,为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同时,还需要重点关注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系统的恢复情况,包括心电图的记录和分析。
通过监测心电图的变化,可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
其次,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关注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
在围手术期,冠心病患者常常会出现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注重血压的监测及调控,避免过度的升压药物使用,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血压。
同时,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律,防治心律失常的发生。
如果出现明显的出血情况,护理人员需要迅速采取止血措施,并随时准备输血,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除了对冠心病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并发症进行监测和控制外,护理人员还需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
冠心病患者在介入治疗后,常常感到焦虑、恐惧和不安。
护理人员需要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积极给予他们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以促进心理健康的恢复。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该为患者提供康复指导,指导他们在术后的生活中如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宜的锻炼,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和生活质量。
最后,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也需要注意细节上的管理。
例如,护理人员需要合理安排冠心病患者的住院床位,保持环境的整洁和舒适。
同时,还需要合理控制患者的活动,防止过度劳累和感染的发生。
冠心病介入诊疗围手术期护理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诊疗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
方法:对79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术后对介入治疗容易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细致地观察护理。
结果:本组79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9例,占11.4%,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d,经过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
结论:围手术期规范、优质、周到、细致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顺利康复,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标签: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术(ICS)等是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加支架植入术(1Cs)是一种较新的冠心病治疗方法。
它能较快地缓解心绞痛,增加冠状动脉循环血量,并具有诊断准确、疗效显著、创伤小等优点。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冠心病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
我院于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施行冠脉介入诊疗79例。
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住我科接受冠脉介入诊疗患者79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30例,年龄在36~72岁之间,冠状动脉缺血39例,心绞痛20例,心肌梗死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0例。
有吸烟史38例,高血脂症54例,高血压病48例,糖尿病12例。
共扩张靶血管28处,左前降支16处,左回旋支8处,右冠状动脉12处。
病变处成功置入支架32枚。
PCI成功率达100%;术中并发症:支架球囊破裂1例,髂动脉夹层1例,室速室颤电复律成功2例,再灌注性低血压经处理得以恢复3例,需要到省级医院进行搭桥手术5例,4例由于经济困难无法进行PTCA+ICS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血管没有病变33例。
1.2方法在局麻下,经皮右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后,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选择进行支架植入。
2结果79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9例,占11.4%,其中3例术后穿刺部位出现皮下血肿,2例术后穿刺部位出现瘀斑,3例男性患者术后出现尿潴留,1例术后4h 拔除动脉鞘管时出现心率减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