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语文课《那片绿绿的登山虎》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听课反思那片绿绿的登山虎评课意见孙小杰《那片绿绿的登山虎》一课通过作家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收成颇丰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可谓表率的文品和人品。
孙教师上的是第一课时,孙教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明白得,在明白得的基础上感受叶圣陶的认真、平和。
一、以“登山虎”为主线,步步引导 .一、开头孙教师以“课题是《那片绿绿的登山虎》,那么课文是不是写登山虎?”把学生引入课文,通过读了解课文的要紧意思。
二、了解课文大意后,孙教师又提问“那什么缘故要以《那片绿绿的登山虎》为题呢?”让学生找出描述登山虎的语句,直奔中心,紧抓文中描述登山虎的语句,这是全文的中心所在。
以这一中心辐射全文,教学层次专门清楚。
通过读明白得其深刻含义,冲破难点。
3、又以问题“看到那绿绿的登山虎,作者的心情为何如此喜悦?”引领学生学习叶老给“我”批改作文这件事,突出文章重点。
让学生围绕中心句去探讨,去学习,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更明确,使整课堂浑然一体,正是由于孙教师能深切钻研教材,对不同的教材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置,斗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才使这一堂课的教学流程如此清楚,教学目标的达到如此成功。
二、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阅读课确实是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依照语言的特点,有偏重的进行读的训练。
吴教师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充沛的朗诵课文的时刻,读贯彻整堂课。
课的开始就让同窗们自由地朗诵课文,了解课文的要紧内容;再通过读引导学生找出表达课文思想内容的重点语句段落,即找出描述登山虎的语句,以读用心明白得其深刻含义;最后抓住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语句,用心品读这些重点句段,体会叶老的一丝不苟和平和。
四年级《那片绿绿爬山虎》评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四年级《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通过作家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袁老师上的是第一课时,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叶圣陶的认真、平和。
一、以“爬山虎”为主线,步步引导1、开头袁老师以“课题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么课文是不是写爬山虎?”把学生引入课文,通过读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
二、注重生字新词的教学,不但掌握了字的音和形,还掌握了意,并学会正确的运用这些词。
三、重视重点词的理解。
如“密密麻麻”“春风拂面”的理解,使学生更深入地在理解句子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了叶圣陶的慈祥和平和。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阅读课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根据语言的特点,有侧重的进行读的训练。
袁老师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读贯彻整堂课。
课的开始就让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通过读引导学生找出课文写了关于叶圣陶的哪几件事以及找出叶圣陶是怎样为作者修改作文的语句,以读用心理解其深刻含义,体会叶老的一丝不苟和平和。
建议: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本人提出一点浅薄的看法。
课文除了要体会叶圣陶的慈祥、平和以外,也应该体会作者能够见到叶老的喜悦心情,第一句描写爬山虎的语句:“刚进里院,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可以通过“燥热仿佛一下子减轻许多”“阳光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跳跃”来体会作者的无比喜悦的心情。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片断与反思培森小学:区登干师:孩子们,天气渐渐凉了,唯有那一墙的爬山虎还在随风摇曳着。
(出示爬山虎的图片,伴随着柔和的音乐师生感情朗读: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这是咱们前不久学过的《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的那抹绿意。
谁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谁能说说你对叶圣陶的了解?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而写的。
来,跟老师一起来写课题。
板书课题。
这一墙的爬山虎多有生命力啊,看着这一墙绿色,我们再来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着“我”和叶圣陶老爷爷写了哪两件事?分别是文章的哪几节?师:来,谁来说说课文写了叶老先生的什么事?生1:叶老先生请我到他家做客。
是一到五段。
生2:叶老先生为我修改作文。
是六到九段。
生3:课文写了有关叶圣陶先生两件事,第一件是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第二件是叶老请我到他家做客。
师:说的真好,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一件事,自由读课文1-5自然段,拿到叶老先生为“我”修改”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案例评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写的是著名作家肖复兴回忆少年时代叶圣陶先生为“我” 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从中表现了叶老先生作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
一、抓住教学难点质疑课题以物喻人,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难点,欣赏两幅爬山虎的图片和两段美文的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记忆中叶老与肖复兴初见时的代表性事物——爬山虎之美,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象征意义做好铺垫。
然后利用过渡语言设疑:“留在作者内心深处的仅仅是那片爬山虎吗?”二、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情。
为了解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什么三十年来作者都忘不了这个问题,作者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感受叶老不仅仅是为“我”改了一篇习作,并且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老师。
他教课很有趣,为人也很有趣,致使这篇作文写得也自以为很有趣。
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
当然,我挺高兴。
一天,语文老师拿来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
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书皮”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真的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
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干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
26那片绿绿爬山虎教学评语第1篇: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
(删去)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把课文读通顺;教学难点: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今天我走进校园突然发现校园中的绿色明显减少了,原来是冬天来了!但是有那么一片绿色却一直出现在我的眼前:出示: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伴随着柔和的音乐师生感情朗读)这是咱们前不久学过的《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的那抹绿意。
谁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作者是叶圣陶)师:是啊,就是咱们的叶圣陶爷爷,那请你说说你对叶圣陶老爷爷的了解吧!这就是叶圣陶的生平简介。
(出示课件:叶圣陶简介)叶圣陶(1894~1988)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
原名叶绍钧,笔名叶、圣陶、斯提等。
江苏苏州人。
早年当小学教师,并参加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
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辑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笔阵》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动。
1946年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
1949年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著有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大家自由地读一读。
(学生大声读)请你来说说此刻叶圣陶爷爷在你心里是个怎样的形象呢?师: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在文坛上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 2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 1今天我到区实验小学听了林晓春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好学为中心,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整堂课老师就抓住课文的两个片段来组织教学 A 教学片段: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B教学片段: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下面我就以教学片段A来对这节课做一个评析。
A 教学片段学生反复的朗读,一次又一次,当然一次又一次的朗读的目的和要求都不同,老师始终以学生的见解来组织教学。
密密麻麻什么意思?通过密密麻麻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仿佛看到了叶老在灯光下为我修改作文。
教师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感受到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教师将叶老修改的文章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叶老是多么认真,多么仔细的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
在这时适时的介绍叶圣陶。
此时的介绍选择的时机真好,相信听课者在这个时候了解了叶老,是不会忘记的。
这就是教师的聪明之处,我们要在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时候,予以解惑,那掌握的才是永久的。
接着是练笔肖复兴愣住了,那他会想写什么呢?写下来。
林晓春老师的这个教学设计是完全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的。
可以在反馈中得到证实,学生写下的想法是合情合理的。
可见学生已经走进课本,走进肖复兴。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林老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处处以学生的见解,学生的理解来组织教学,这是我们课改的追求。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及点评(课前)师:我们刚学了一篇课文,叫《爬山虎的脚》,这是叶圣陶,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学生谈论)点评:课前谈话多是谈论师生之类,往往离题很远,离语文很远。
好的课前谈话就是要与所学的内容或学习语文的方法有意义上的关联。
本课的课前谈话从《爬山虎的脚》谈到叶圣陶,这些都与上课的内容紧密相关,既可以勾起学生的回忆,又能通过谈论叶圣陶,对即将学习的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有更丰富的认识。
(上课)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看老师写课题,你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
(师板书课题)注意“那”字的右耳刀是两笔。
“绿”字的这一横稍稍长一点,这个字就漂亮了。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生:(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点评: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那”“绿”都不是生字了,指导书写,看起来有些不符合标准。
但是,老师在书写课题时,确实应该让学生有事可干,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角度来说,让学生伸出手来跟老师写课题,提示不好写的字的写法,一方面是在进行写字训练,同时更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让课堂每一分钟都有实效。
师:同学们,这一墙的爬山虎绿绿的,充满了生机,我们再读课题。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肖复兴,你们想知道他在课文里都写什么了吗?请打开课文,放开声音读一读。
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把语句读通顺了。
开始读吧。
(学生自读课文)点评:教师对学生提出读书的要求,确实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师:你们读得特别认真,同桌之间再互相读一读课文中带着生字的词语。
(学生自读)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
(师出示词语:客厅、皇冠、燥热、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学生领读、齐读)师:春风从脸庞轻轻地拂过,应该怎么读这个词呀?再试试。
生:春风拂面师:这样读才舒服呢!再读。
(继续出示词语)生:映入眼帘师:“眼帘”指的是谁的(眼帘)呀?看看文中是怎么说的,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课文语段: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听课评价潍坊市昌乐育才双语学校四年级组我们听了滕海青老师的课,感觉如沐春风,给人亲切,平和的感觉,与其说是听课,不如说是欣赏一幅情意绵绵的画卷。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通过作家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滕老师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以读促情,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叶圣陶的认真、平和及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新课伊始,耿老师以猜谜导入,引出谜底“爬山虎”,让学生欣赏画面,这是什么样的爬山虎?学生回答绿色的、墨绿的、绿油油的、嫩绿的……从而引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在猜谜中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发,在语言文字的字词训练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命题才有新引力。
这样的导入方式新颖而有效。
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
二、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文章大意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老师是引导者、组织者。
她鼓励学生通过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然后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重点指导学习“删”字和“堪称楷模”,学生在汉字的演变历史中了解了删的来历和意义。
通过理解“堪称楷模”引出了文中的那段话,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叶老先生的人品及文品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三、关注文本,重点学习叶老先生为我批改作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滕老师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指导朗读时,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不断给学生加以引导:“叶老先生是怎样帮我修改作文的?”“修改前和修改后有什么不一样?”、“从修改中,看出叶老师是个怎么样的人?”这样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观课报告在1992年,作家肖复兴为纪念叶圣陶先生,写下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
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从中表现了叶老先生对写作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
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含蓄,特别是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是言虽尽而意未了。
向教师教会学生的是品词析句,积累语言的好办法,带给学生的是阅读和言语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都是在愉悦的情境中,在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的对话中完成和实现的。
一、理清文脉,整体感知。
向老师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课文所写叶圣陶的两件事:为“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赞扬叶圣陶的句子——“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这样一来整篇课文层次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重点词句,感悟人品。
向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语,如:“楷模”既让学生了解词语的本意,也是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叶老的人品。
向老师非常注重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感受叶老的人格魅力。
如:“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平和、认真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抓住这句中的重点词语,仔细体会叶老的平和、认真。
从叶老的“修改文”体会叶老的认真。
再如:从“修改文”,体会“密密麻麻”所表达的含义,感受叶老在修改时认真斟酌,仔细推敲,一丝不苟的态度。
三、细读品味,知晓事理。
向老师将课文分为“修改作文”和“邀请做客”两个部分来学习,体会作文修改之道,感受叶老先生的人品。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她让学生反复品味叶老对肖复兴文章的批改,再通过谈感想,朗读等方式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叶老不仅是文学的大师,其人品更是堪称楷模。
四、难点释疑,加深理解。
借物喻人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向老师从课题入手,欣赏两幅爬山虎的图片和两段美文的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记忆中叶老与肖复兴初见时的代表性事物——爬山虎之美,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象征意义做好铺垫。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篇一: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201X年11月26日湖南省小语协会“以学为中心”教学方式评课议课比赛《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有缘在这儿相聚,有幸在这儿交流。
我评价的是李恋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的教学,“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复习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感悟”等环节进行学习,做到过程明了、目标明确,师生间进行了一场心与心的交流,达到了预期学习目标。
李老师这堂课亮点较多,最重要的是她从“以学为中心的”角度,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
一、学什么?本节课学生的收获是多元的。
从知识层面上来说,学生学会了理解和运用“一丝不苟、堪称楷模、质朴”等词语;从技能方面看,学生学会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从情感态度上看,学生懂得了作文先做人,要做质朴认真的人。
教师还强调了课堂上要注意倾听等习惯。
可见,李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什么”方面做了精心取舍,恰到好处地实现了语文课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二、怎么学?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是灵活的。
1、自主中学课堂上教师大胆放手,以多媒体出示自学方法和设计的学习卡为载体,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学习时间,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朗读中学教师注意了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感悟,有学生的个别读、小组读、齐读,也有教师的范读。
特别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读课题时,运用引读的方法,教师先引:当肖复兴第一部作品问世的时候,他的眼前仿佛看到了?生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师再引:当肖复兴取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时候,他的眼前仿佛又看到了?学生再一次有感而发: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学生在引读中轻松地突破了作者为什么用“爬山虎”为题这个学习难点,值得借鉴。
听了向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节课,感觉摩课的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下面我就从教学方法上谈谈自己的感受。
值得学习的地方有以下几点:1、以读为本,理解课文。
向老师抓住了课文的重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叶圣陶的认真、平和。
2、首尾呼应,一条线。
抓了本课中的重点句“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来贯穿全文,课伊始就依据这句话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最后再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让学生谈谈一开始的疑问解决了吗,真正把问题落到实处。
3、抓重点词句段。
在品读体验环节,重点采用的是抓住重点词句段来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程序是: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再在句子中抓重点词理解体会---最后指导朗读。
方法很得当,学生能够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
4、借助生活实际和实物。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向老师出示了作文的原稿帮助学生理解“密密麻麻”,既形象又生动。
再就是结合平时的说话习惯轻而易举地理解了“张”为什么改成“幅”。
让学生拿出实物来理解“书皮”和“包书纸”,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学生就能明白。
5、重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整节课中,向老师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边总结写作方法,并在黑板上进行板书,一目了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写作方法的熏陶。
6、小练笔一箭双雕。
最后设计的小练笔,既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有“感恩”教育在其中,充分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再好的课堂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本课的教学中,感觉读的形式不够多,个别地方深度不够。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
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这句话写得很精彩,作者的心情学生能体会出来,但是读得效果不够理想。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
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是一篇典型的叙事性文本。
张红梅老师在执教中,叙事性文体的特征,许多环节得以体现。
让我印象深刻,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我认为,张老师的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一、导入环节,明确文体。
向老师在导入环节中,首先引导学生拿《爬山虎的脚》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比较,让学生知道,《爬山虎的脚》写的是物,《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的是事。
帮助学生明确了本文是一片写事的文章。
这就为下一步针对文体特点展开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语言文字训练,扎实高效。
首先,张老师关注了语文最基本的字、词、句的训练。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删”字的学习,首先张老师课件出示古字“删”,让学生认识。
然后教师讲解,古时候,人们在竹片上写字,写完以后用一根绳,把这些竹片串起来,就成了一“册”书,古人要是写错了字怎么办呢?就要用小刀把它挖去,这种方法就叫做“删”。
所以这“删”字一个“册”字加一个立刀。
最后通过组词“删除”、“删去”、“删改”,进一步了解“删”的意思。
张老师利用汉字的演变,向学生展示了中国汉字的渊源,使学生将“删”字的形与义紧密联系起来,生动形象,此举堪称一绝。
再如“楷模”一词的学习,可谓独具匠心。
张老师在学生认读后,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字与什么有关?然后教师边课件出示楷树的图片边讲解,引出万世之表孔子。
进而课件出示模树图片,引出模树是各种树的榜样。
学生既对“楷模”有了深刻的理解,又对理解下文“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这句话,巧妙地埋下了伏笔。
三、从文入手,理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四年级的学生,应该训练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初读课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我和叶老先生的哪几件事呢?其目的是让学生理清文脉,了解梗概,把握主要内容。
语文:春风拂面的感觉——《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及点评执教: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孙莹点评: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李怀源(本课获得特等奖,实录由吴琳整理)【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那天下午,天气很好。
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王乔
优点:
1、教学设计环节完整,重难点突出。
教学层次特别清楚。
通过读理解其深刻含义,突破难点。
2、目标定位准确。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边读边批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等。
4、注重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让同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深入研读,自主分析。
5、修改文章的训练。
在进行说与写的训练后,又进行了修改文章的训练,这样的练习过程可以感悟到用准语言文字的重要性,感悟到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
这就能够帮助学生从不时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让学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通过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抓住叶老先生为“我”修改作文的句子去体会叶老先生的一丝不苟的他的平和。
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不足:
1、理解课文难点部分这个环节还不够扎实。
2、字词训练不够到位。
3、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不突出。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课堂师生的对话,生生对话
建议:
1、让学生根据预习情况相互提醒,然后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实际选择几个字进行写字指导
2、如体会两句描写爬山虎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对比朗读,或者先把这部分先放一放,先学习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部分,再回过头去体会,学生可能会更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