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物理20天倒计时复习课件:考前第2天 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方法 (共21张PPT)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21
目 录 / contents5 月 16 日 运动学图象 运动学规律的应用……………………………015 月 17 日物体的平衡与受力分析………………………………………105 月 18 日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225 月 19 日运动的合成与分解……………………………………………355 月 20 日曲线运动与能量的综合………………………………………455 月 21 日动量与能量的综合……………………………………………605 月 22 日功、功率、动能定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725 月 16 日运动学图象运动学规律的应用考纲 要求位移、速度和加速度(II) 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象(II) 1.从考查力度来看,涉及本单元知识的考题,近几年全国高考中都有出现,大多数省份均以选 择题的形式出现,部分省份以计算题的形式考查,且往往结合图象进行分析。
2.从考查内容来看,本单元的考点要求较低、试题难度较小,高考试题中单独考查本单元知识 的题目多以实际问题的形式出现,与现实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将更紧密,涉及内容更 广泛,与高科技相联系的情景会有所增加。
3.从考查热点来看,x-t 图象、v-t 图象和追及、相遇、滑块-滑板等模型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要会从图象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应用运动图象解题“六看” x-t 图象 轴 线 斜率 面积 纵截距 特殊点 横轴为时间 t,纵轴为位移 x 倾斜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 表示速度 无实际意义 表示初位置 拐点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种运 动,交点表示相遇 v-t 图象 横轴为时间 t,纵轴为速度 v 倾斜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 表示加速度 图线和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 表示初速度 拐点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种运动,交点 表示速度相等命题 预测应试 技巧2.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步骤 画过程 判断运 选取正 选用公式 解方程 → → → → 分析图 动性质 方向 列方程 并讨论3.熟记基本公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二部分 考前第8天1.(2017·衡水期中)下列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电学中引入了点电荷的概念,突出了带电体的带电量,忽略了带电体的质量,这里运用了理想化模型的方法B .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再把各小段位移相加,这里运用了假设法C .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概念在物理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例如电容C =Q U ,加速度a =F m都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D .根据速度定义式v =Δx Δt ,当Δt 非常小时,Δx Δt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 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用了极限思维法解析:点电荷的概念,突出了带电体的带电量,忽略了带电体的体积大小和形状,而不是忽略了带电体的质量,运用了理想化模型的方法,所以A 项错误;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再把各小段位移相加,这里运用了微元法,而不是假设法,所以B 项错误;电容的定义式C =Q U 是比值定义,加速度a =F m 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a =Δv Δt才是加速度的定义式也是比值定义,所以C 项错误;根据速度定义式v =Δx Δt,当时间趋近于零时,表示瞬时速度,这里运用了极限思想,所以D 项正确. 答案:D2.(多选)(2017·孝感模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胡克认为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是有条件的B .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逻辑思维对事实进行分析的产物,不可能用实验直接验证C .库仑总结并确认了真空中任意两个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D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时才会运动解析:根据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A 正确;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逻辑思维对事实进行分析的产物,不可能用实验直接验证,B 正确;库仑用库仑扭秤实验研究总结并确认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C 错误;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时才会运动,D 正确.答案:ABD3.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定律就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有关下面四个实验装置,描述正确的是( )A.牛顿利用装置(1)测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B.安培利用装置(2)总结出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C.奥斯特利用装置(3)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D.牛顿利用装置(4)总结出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析:卡文迪许利用装置(1)测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故A错误;库仑利用装置(2)总结出了真空中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故B错误;奥斯特利用装置(3)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故C正确;伽利略利用装置(4)总结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故D错误.答案:C4.(多选)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观察、实验、假说和逻辑推理等方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叙述符合史实的是()A.奥斯特在实验中观察到电流的磁效应,该效应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B.安培根据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的相似性,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C.法拉第在实验中观察到,在通有恒定电流的静止导线附近的固定导线圈中,会出现感应电流D.楞次在分析了许多实验事实后提出,感应电流应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解析:奥斯特在实验中观察到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故A正确;安培根据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的相似性,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很好地解释了软铁磁化现象,故B正确;在通有恒定电流的静止导线附近的固定导线圈中,不会出现感应电流,故C错误;楞次在分析了许多实验事实后提出楞次定律,即感应电流应具有这样的方向,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故D正确.答案:ABD5.“曹冲称象”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当众人面临大象这样的庞然大物,且在缺少有效的称量工具的时候,他称量出大象的体重,体现了他的智慧,被世人称道.下列物理学习或研究中用到的方法与“曹冲称象”的方法相同的是()A.“质点”的概念B.合力与分力的关系C.“瞬时速度”的概念D.研究加速度与合力、质量的关系解析:“曹冲称象”故事中用等重量的石头代替等重量的大象,是等效替代的思想;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等效替代的思想,故B 正确;建立“质点”的概念,采用的是理想模型法,故A 错误;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采用的是极值法,故C 错误;研究加速度与合力、质量的关系,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故D 错误.答案:B6.在人类对物质运动规律的认识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大胆猜想、勇于质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有关科学家及他们的贡献描述正确的是( )A .卡文迪许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后,进行了“月—地检验”,将天体间的力和地球上物体的重力统一起来B .在公式F =G Mm r 2中,G 称为引力常量,单位是N·m 2/kg 2C .开普勒潜心研究第谷的天文观测数据,提出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D .万有引力定律只适用于天体,不适用于地面上的物体解析: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过程中,进行了“月—地检验”,将天体间的力和地球上物体的重力统一起来,A 错误;利用分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推导可知,B 正确;开普勒潜心研究第谷的天文观测数据,提出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开普勒三定律,行星绕太阳做椭圆运动,C 错误;万有引力定律既适用于天体,也适用于地面上的物体,适用于宇宙万物,故D 错误.答案:B7.物理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一门自然科学.下列关于常见的几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 .比较法: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通过的路程和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B .模型法:用磁感线表示磁场C .归纳法:如果电场线与等势面不垂直,那么电场强度沿着等势面方向就有一个分量,在等势面上移动电荷时静电力就要做功D .控制变量法:“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解析: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通过的路程和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运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故A 错误;用磁感线表示磁场,运用的是模型法,故B 正确;如果电场线与等势面不垂直,那么电场强度沿着等势面方向就有一个分量,在等势面上移动电荷时静电力就要做功,运用的是反证法,故C 错误;“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运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故D 错误.答案:B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物理模型法就是把实际问题理想化,先略去一些次要因素,突出其主要因素B .万有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都是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强相互作用与万有引力相同,与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C .物理学的一般探索过程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积累经验,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物理模型,提出简洁的物理规律,用它们去预言未知现象,再用新的实验去检验这些物理模型和物理规律,去否定或进一步修正它们D.万有引力定律清楚地向人们揭示,复杂运动的后面隐藏着简洁的科学规律,它明确地向人们宣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都遵循着完全相同的科学法则解析:万有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强相互作用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它们的作用规律不同,故选项B错误.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