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药害的发生及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768.71 KB
- 文档页数:6
农药药害及补救措施引言: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药的广泛应用成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长期以来,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特别是农药药害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讨论农药药害问题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应的补救措施。
一、农药药害问题的原因1.过量使用农药:为了快速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民倾向于过量使用农药,导致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过高,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2.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许多农民为了节省成本,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导致农作物中对该农药产生耐药性,对其他农药则失去了杀菌效果。
3.不合理施药技术:农民缺乏农药使用知识和技巧,经常使用错误的农药剂量、喷药方式和时间,造成药物浪费和环境污染。
二、农药药害问题的影响1.生态环境破坏:农药使用过量和不合理,会导致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的农药残留增多,破坏生态平衡,危害生物多样性。
2.食品安全问题: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超标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如引发慢性病、损害脏器功能和妨碍儿童正常发育。
3.生物种群减少:农药对农田周边的昆虫、鸟类和蜜蜂等有益生物造成直接或间接伤害,导致生物种群减少。
三、农药药害问题应对措施1.提高农民培训水平:加强农民农药使用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农药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过量使用和错误施药。
2.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鼓励农民采用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利用天敌和微生物等自然力量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3.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大对农药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农药销售和使用行为,建立健全农药残留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
4.发展绿色农药:加大对绿色、生态友好的农药研发力度,推动农药行业向环保方向转型,减少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5.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推广有机种植和农田复种技术,促进土壤的生态修复,提高作物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
结论:农药药害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农民和农药企业等都应该承担起责任,通过加强培训、推广绿色技术和强化监管来控制和减少农药药害的发生,保护农作物的质量和人民的健康。
常见农药药害的预防及补救措施随着我国农药行业的飞速发展,农药的种类与剂型也不断推陈出新,农药的使用技术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趋于化。
在农药使用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产生药害,轻者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减产;重者则颗粒无收。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一下农药药害的预防及补救措施:1.农药药害的预防农药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以尽可能减少或避免药害的发生。
1.1注意购买农药的质量在购买农药前,首先要弄清防治对象和兼治对象,以对症下药。
购买农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以免购买假药,造成损失。
一是所购农药必须有四证: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农药标准号、产品合格证。
对四证不全者,要防假冒伪劣。
二是注意农药使用有效期,一般水剂农药有效期为1年,粉剂2年,乳油3年,可具体看一下商标上的生产日期和有效期。
变质的农药易造成药害,乳油类农药要求药液清亮透明、无絮状物、无沉淀,加入水中能自行分散,水面无浮油。
粉剂类农药要求粉粒细、匀、不结块。
可湿性粉剂类农药要求加入水中能溶于水并均匀的分散。
请广大农民朋友在购买农药的过程中一定要买保质期内的产品,不要购买超出保质期或者生产日期不祥的产品。
三是要看一下农药,包装应完整无破损无溢漏,粉剂农药无结块,乳剂农药无分层,水剂农药无沉淀,颗粒农药符合标准,颗粒大小匀称。
四是最好选择有兼治性(多效性)的农药,达到一药多治效果。
1.2注意用水的质量稀释农药时使用的水要求是干净的软水,不要使用含杂质多的脏水和含钙镁离子的硬水。
这种要求好像高了,在我国广大农村还做不到,但能保证用洁净的水来稀释农药就可以了。
1.3注意施药浓度要适当用浓度过大是导致作物产生药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每种农药在不同的作物上使用都有一个的浓度范围,千万不可以错误地认为浓度越高效果越好而人为的超出这个范围。
因此,配药前必须认真阅读该药的使用说明,准确计算,严格计量,严禁随意配药。
1.4注意用药要做到随配随用药液配好后不可久存,特别是多种农药混用时,一定要现配现用,否则可能会发生沉淀和有效成分降解现象,置放久了甚至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
什么是农作物药害?发生农药药害了怎么办?【常见问题】什么是农药药害?发生药害了怎么办?【专家解答】一般来讲,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是安全的,但由于某些原因,农药药害每年都有发生。
平常所说的农作物药害是指因使用农药不当,而引起作物反应出各种病态。
对于农药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来说,都不愿意看到药害的发生,但由于药害毕竟会给农药使用者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关系到赔偿问题,因此药害问题常常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下面,本人为您介绍了作物发生农药药害后需要注意的事项:步骤一、保存好农药药害现场:使用农药发生的药害,都会在作物以明显增加地表现出来,发生药害的作物就是药害的现场,在药害现场存在的情况下应尽量保护好现场,避免遭到人为和其它方面的破坏,也不能等药害现场自然消失,否则,会给鉴定工作带来一定麻烦。
因此,药害现场是鉴定工作的基础。
如有一年渭南部分农民用江苏某厂生产的辛硫磷防治辣椒上的棉铃虫,造成大片辣椒减产,但农民却在辣椒拔杆后找到有关部门要求鉴定,苦于没有现场,使鉴定工作费尽周折也未能完全如愿。
如果因客观原因不能保存现场的,则可以通过摄相、照相等手段来记录发生药害的情况,不过最好当时各方都在场,且经过公证部门的公证。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通过有关仪器设备记录下来的药害发生情况资料在做鉴定时,没有现场直观,有时还会因技术问题而使药害情况反映不完全,不充分,会拾鉴定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步骤二、搜集所使用农药的有关证据:第一种是购买农药的证据,如发票、收据等,如果没有这些票据,农药经营者有可能不承认你所使用的农药是在他那里购买的。
第二种是使用后剩余的农药和农药包装物(农药瓶和农药袋),如果保存了这些东西,则基本可以说明你地里作物上发生的药害有可能是因为使用了这种农药。
假如没有以上两种证据或证据不全,则会给药害的鉴定带来很大的困难。
步骤三、请有关部门进行鉴定: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药害鉴定部门,如农业局、植保站、工商局等,到底请那个具体部门,应该是农药使用者、经营者和生产者共同认可的部门。
农药产生药害的主要原因及补救措施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一种化学品,具有灭虫、杀菌、除草等作用,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明显和普遍的就是药害(即农药对人类、动物和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其主要原因和补救措施如下:1.主要原因(1)过量使用。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只要看到了一些害虫或杂草,就急忙拿起农药喷洒,从而达到一次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种农药的过度使用是药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2)不合理施药。
农药的使用需要具有科学性,常常需要根据季节、天气、害虫的种类等诸多因素进行施药,否则药物可能会失效,害虫也有可能逐渐产生抗药性,导致农作物危害更加严重。
(3)选药不当。
不同的农药在不同害虫和地区的适应性也是有区别的,选用不恰当的农药很可能会对其它有益的昆虫和生物产生毒害,同时对于作物自身的生长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4)误用农药。
有些农民因为不懂得操作技巧,可能会误用农药(如过度喷雾、未读取说明书等),导致药害的发生。
2.补救措施(1)减少农药使用。
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有必要控制农药的使用量,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其农药使用量,例如近年流行的生物防治方法和植物保护、机械控制等方法,都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药害。
(2)合理施药。
农药的使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施用,要了解农药的使用时间、用量和使用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选药科学。
选择专业的农药经销商或品牌,最好要寻求专业人士的意见,以获得正确合理的农药使用方案,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农药,避免盲目使用。
(4)正确操作。
在使用前要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根据说明书上的指示操作,使用前必须穿戴好相关的防护用品,防止因操作不当、被农药污染等原因引起的药害。
总之,农药产生的药害给人类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但只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使用、合理施药、科学选药、正确操作等),就可以有效减少药害的发生,为人类和生态环境造福。
预防农药药害的六种方法
农药使用不当会引起对农作物的药害,如何预防农药药害现象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六种方法:
1、选用质量好的农药。
农药质量要好,变质的农药易造成药害。
乳剂要求清亮透明,无絮状物、无沉淀,加入水中能自行分散,水面无浮油。
粉剂要求粉粒细、匀,不结块。
可湿性粉剂要求加入水中能溶于水并均匀地分散。
2、根据药剂有效含量确定用药量,对水或对土稀释到所需浓度,药剂使用浓度不要随意增减。
3、要精心配制农药。
配置药液时,要先在洁净容器内注入1/3用量的水,然后放入药剂,搅拌后注满水而成。
使用可湿性粉剂时要先用少量的水把药剂调成糊状后再配制药液。
药液随配随用,不可久存,否则,会发生沉淀或降解。
释稀农药用的水要求是干净的软水,不能使用含有机质多的水和含钙镁离子的硬水。
4、合理混用药剂。
了解农药理化性质和对作物的影响。
农药混用值得提倡,但有些农药不能混用,多数农药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如有机磷农药不能与碱性农药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混用。
5、注意用药质量。
喷施农药要均匀,雾滴不能过粗、过重,喷头与作物间距离要适当。
撒施毒土时,宜采用少土多撒方法,以使撒施均匀。
还可根据需要选用涂茎、灌根等适当方法施药,以提高药效并避免药害的发生,例如用丁草胺防除稻田杂草,茎叶喷雾比拌土撒施易产生药害。
施用草甘膦,用扇形喷头比用圆锥形喷头安全。
6、连续用药需间隔7~10天以上。
不注意间隔期,易产生药害。
农药药害发生原因与补救措施农药药害是指使用农药过程中对人体健康、环境和农作物产量造成的不良影响。
农药药害的发生原因复杂,主要涉及农药的种类、使用方法和环境等因素。
为了减少农药药害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些补救措施。
一、农药种类选择不当农药种类选择不当是导致农药药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选择农药种类时,需要按照目标害虫或病虫害的类型、严重程度以及应用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疏忽或者认知不足,农民往往盲目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导致植物、土壤和空气等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补救措施:各级农业部门加强对农药种类及其使用方法的指导和监管,指导农民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做到“科学用药、合理用药”,从根本上避免农药药害的发生。
二、使用方法不当农药使用方法不当是导致农药药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使用农药时,需要注意使用剂量、使用时间和使用方法等因素,以充分发挥农药的防治效果,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不足,往往存在使用剂量偏大、使用时间不当、使用方法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农药的残留量过高,引发农药药害。
补救措施:加强对农民使用农药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的技术能力和意识水平,建立农药使用档案,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管和检测,做到“科学用药、规范用药”。
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导致农药药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气象条件、土壤情况、植物病虫害种类和数量等。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可能会造成农药防治效果不佳或者残留量增加,从而导致农药药害的发生。
补救措施:加强对农场、农田、草坪等环境因素的监测和管理,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研究,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残留量。
四、管理和监测不到位农药药害的发生也和农药使用的管理和监测不到位有关。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监管机制不完善,往往存在违规使用农药、不合格农药流入市场等问题,导致农药药害的发生。
农药对农作物的药害及补救措施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工具,用于控制害虫、杂草等对农作物的危害。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可能会对农作物产生药害。
本文将探讨农药对农作物的药害及相应的补救措施。
首先,农药对农作物的药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毒性对农作物的直接伤害:农药中的活性成分对农作物可能产生直接损害。
例如,高浓度使用其中一种农药可能导致叶片凋谢、叶片黄化、果实变形等现象。
这些直接伤害会导致作物的生长发育受阻,降低产量和品质。
2.生态环境影响:农药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例如,一些农药可能会导致土壤污染,抑制有益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
这样的药害可能不仅对农作物产生直接影响,还会对农业生态系统带来长期的影响。
3.抗药性:由于长期的农药使用,一些害虫和杂草已经对常用农药产生了抗药性。
这意味着原本有效的农药对这些抗药性害虫和杂草已经失去了效果,导致农作物遭受更多的损害。
针对农药对农作物的药害,可以采取以下一些补救措施:2.轮作休耕:合理的轮作休耕可以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对农药的依赖。
通过轮作可以改变田间环境条件,破坏害虫和杂草的生命周期,控制害虫和杂草种群的数量,并让土壤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
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虫、捕食者等天然生物对害虫和杂草进行控制。
通过引入益虫、植物提取物等有机农业手段,可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
4.科学肥料使用: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降低农药的使用。
适量使用有机肥料、配合合适的化学肥料,增强农作物的养分吸收能力和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5.土壤修复和改良:对于已经受到农药污染的土壤,可以采取一些修复和改良措施。
例如,采用耕作方式改变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帮助土壤修复和恢复自我调节能力。
总之,农药对农作物的药害不可忽视,但通过合理使用农药和采用相关的补救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害的发生。
农作物药害问题及对策
农作物药害问题指的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农药过程中可能导致的对农作物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农作物药害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一、农药残留:
农药的不适当使用或滥用可能导致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超标,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对策:推行绿色农业,使用有机农药和生物防治方法;控制农药使用量和频次;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管和检测,确保合格的农产品上市。
二、抗药性:
长期的农药使用可能导致农作物对某些农药产生抗药性,耐药虫害的出现使得农药的效果逐渐减弱。
对策:轮作和间作,减少单一农药的使用频率和量;合理选择不同机制的农药进行交替使用;开发新的农药或寻找其他有效的防治方法。
三、生态环境破坏:
不当的农药使用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杀死对农作物有益的昆虫和蜜蜂。
对策:推广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和频次;保护和增加农田周边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抗病能力。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依赖农药过多可能导致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威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策:采用精准农业技术,如精准施药、智能农机等,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探索替代农药的可行性。
五、农民健康问题:
过量接触农药对农民的健康产生危害,可能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
对策:加强农药使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和设备;推广绿色有机农业,减少农药使用。
总的来说,解决农作物药害问题需要综合施策,包括合理使用农药、推广生物防治和有机农业、加强监管和教育等。
同时,农民和政府应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保护环境和农民的健康。
使用农药发生药害怎么办记住这几条解决办法春末夏初,各种作物都进入旺盛生长期,农药也进入使用旺季。
但由于使用不当,每年都会发生许多不同程度的药害,一旦发生药害又该如何处理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讲作物发生药害后怎么处理。
常见药害症状1、植株枯萎:由于药害较重,这类药害往往整株表现症状,表现为叶片枯焦,植株萎缩,以致死苗。
2、叶片黄化:这类药害一般较轻,在植株叶片部位均有表现,以叶片黄化发生较多,主要是农药阻碍了叶绿素的正常光合作用所引起。
按药害轻重,有叶片发黄和全株发黄之分。
叶片发黄又有心叶发黄和老叶发黄二类。
3、出现斑点:这类药害主要表现在作物叶片和果实皮上。
常见的药害斑有褐斑、黄斑、网斑等几种。
4、畸形:这类药害大部分是由激素类农药导致,作物茎、叶、果实和根部均可表现畸形,常见的畸形有卷叶、丛生、根肿、畸形穗、畸形果等。
5、生长停滞:这类药害大部分是由三唑类农药或抑制类激素类农药引起的,表现为抑制了作物的正常生长,使植株生长缓慢。
6、导致不孕:这类药害是在作物生殖生长期用药不当而引起,造成雄性不育或无法授粉,从而无法结果(结籽)而减产。
7、脱落:这类药害大多表现在果树及部分双子叶植物上,药害后出现大量的落叶、落花。
落果现象。
出现药害后如何补救1、喷水:由于喷洒某种农药使植株和叶片发生药害,可反复喷洒大水2~3次,尽量把植株表面上的药物冲洗掉。
还可在喷洒的清水中加入0.2%的小苏打或0.5%的石灰水,由于目前大多农药遇到碱性物质易分解减效,因此可加快药剂的分解。
2、浇水:施药过量造成作物受害,要足量浇水,加大作物根系吸水量,增加作物细胞含水量,降低作物体内药物的相对含量。
3、喷洒调节剂:对由于药害,抑制植株生长的,可喷施赤霉素、芸薹素内酯等植物激素,促进作物恢复生长,增加抗药力。
4、喷施叶面肥:由于根系受损,植株吸收营养的能力降低,可及时喷洒磷酸二氢钾或氨基酸叶面肥,补充叶面营养,加速植株恢复生长。
药害的产生原因及预防对策摘要介绍了药害的产生原因,包括药剂、使用及气象等方面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药害;产生原因;预防对策欲知药害预防措施,就必先知晓药害产生的原因。
药害产生的原因,主要与农药性质、使用技术、作物种类及其生育状况、环境条件等方面因素有关。
现将其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1药害的产生原因1.1药剂方面的原因一是误用和错用农药。
将除草剂误当杀虫剂或杀菌剂使用,或在杀虫剂、杀菌剂中意外混入除草剂。
二是过量施用农药。
常见有些农户不讲究科学用药,遇到药效不高时也不认真查找原因,盲目增加施药量或施药次数,致使用药过量引起药害;施药不均匀,重喷重施,使局部施药过量引起药害;长残效除草剂施药过量还易引起后茬敏感作物药害,除草剂的使用剂量因土壤类型、除草时间、气温高低及杂草叶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农民在用药时往往过于追求除草效果,擅自加大使用剂量造成药害的发生[1]。
三是选用的农药质量差。
选用的农药质量不合格,或是过期产品。
如乳油的乳化性能及乳液稳定性差,分层,上有浮油或油珠,下有固体沉淀;所配的悬浮液分散悬浮性能差,上下层浓度不匀,甚至有沉淀等。
1.2使用方面的原因一是施药方法不当。
如某些农药只能采用药土法施药,而不能采用喷雾法;使用手动喷雾器喷药时,药液雾化不良,雾滴粗,喷头距作物太近等也易产生药害;有的农民在给自家大豆田进行封闭化学除草时,将相邻地块作物田也喷洒了农药,造成作物产生药害;还有的农民将用于大豆田封闭的豆磺隆用于玉米田,从而产生药害[2]。
二是农药漂移和挥发。
施药时粉尘或雾滴随风漂散降落在其他敏感作物上而引起药害,例如麦田喷洒2,4-D丁酯,使邻近大豆、棉花等阔叶敏感植物产生药害;在施用除草剂时,风力过大产生一侧垄台有药、一侧无药的情况,还容易使药液直接喷洒到相临其他作物而产生药害。
三是施药没有超过安全间隔期。
在稻田施药敌稗前后施用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杀虫剂,抑制水稻体内酰胺水解酶,会使稻苗受药害,通常这2种药安全间隔期在10 d以上;玉米施过有机磷后对烟嘧磺隆敏感,两药施用间隔期为7 d左右,所以在农药安全间隔期内施药易产生药害[3]。
药害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施田农药后在植物上产生药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可以归结为药剂、植物和环境条件三种因素。
1、药剂本身的因素:在农药使用中,如果在植物上发生了药害,主要因素应当是药剂本身,这里涉及三个方面:(1)一般水溶性强的、无机的、分子量小的、含重金属的药剂易造成药害。
如叶斑、枯叶、灼伤、穿孔、厚叶、枯萎、落叶、黄化、畸形及花、果药害,大部分是由砷制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及其它无机铜、无机硫制剂的不合理使用所致。
油溶性过强的药剂也易造成叶部灼烧干枯状药害。
在不同的农药剂型中,易造成药害的排列顺序为:油剂>乳油>水剂>可湿性粉剂>粉剂>颗粒剂。
(2)由于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如混用不当,剂量过大,施用不均匀,间隔时间短,以及在植物敏感期使用等,均易造成药害。
例如,施用内吸磷涂茎浓度超过3%,喷洒浓度超过0.1%—0.2%就要发生药害;绿黄隆亩用量超过1克以上,麦苗生长受抑明显;使用晶体敌百虫如不能全部溶化开,也容易发生药害;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不能和敌稗混用,否则易使水稻产生药害;阔叶散用于防除大豆田的杂草,如施药不均豆苗生长差,则很易发生药害;甲黄隆对小麦安全,但麦田套种玉米就不能使用,如用于玉米就发生严重药害;2,4—滴丁酯喷雾剂防治玉米田杂草,如正确使用对玉米是安全的,若浓度偏高,施药量偏多,用药时间偏晚,喷药不均匀等都能发生药害。
(3)由于农药质量方面的问题而造成药害:如药剂变质,杂质过多,填加剂、助剂的用量不准或偏小或偏大,影响了乳化性能或喷雾质量,甚至理化性状改变,也是造成药害的一个原因。
2、植物方面的因素:不同的植物对药剂的反应不同。
除了内在因素外,其表皮性能、蜡质层、角质层、茸毛、气孔、种子含水量等方面的差异也是造成药害的重要原因。
不同作物,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同一品种的不同发育阶段,对药剂的敏感程度也有差异,如高粱、玉米对敌敌畏、敌百虫、杀螟松极为敏感;双子叶植物对苯氧乙酸类药剂很敏感;瓜类对有机氯农药较敏感;白菜、桃、李对铜制剂很敏感;一般来说,禾本科、柑橘、苹果、葡萄、梨等作物耐药性较强,而豆科、茄科、葫芦科、桃、李等作物耐药力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