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认识论部分)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纲再现]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课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考点突破]考点一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二、实践的特点及其关系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客观物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客观物质性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手段是物质性的工具,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能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的区别所在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①实践的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的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联系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高考导航】【问题归纳】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出本单元主要的问题。
【实战练习】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每小题3分,共66分)1.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哲学上物质的概念是指 ( D ) A.具体的物质形态 B.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实在C.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D.在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客观实在2.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伟大设计》中表示:宇宙并非上帝所造,现代科学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
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D ) 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人类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3.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这一观点是 ( B )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4.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加上之前的智利、海地及中国汶川大地震,地震的频繁发生让民众产生恐慌情绪。
有关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
”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
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 B )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5.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
下列与诗中哲理相近的是( B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必记基础知识(辩证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四、探究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性(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a)物质是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形态。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自然界是的,人类社会的及其也具有客观的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的产物,它是在中伴随着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b)①物质与运动的关系A、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和。
世界上不存在的物质。
B、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A、运动的绝对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中,没有的物质,因此,运动是、的和。
B、静止的相对性: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因此,静止是、和。
C、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承认运动的同时,也肯定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
(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要求(C)①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的、的联系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规律是的,是不以为转移的,它既不能、也不能。
规律是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规律,按办事,而不能.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3)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b)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的.人可以在和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高二政治下册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哲学主观题答题的一般原则:世界观+方法论+结合材料★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论)主观题常见问法:请使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上述材料实行分析。
(p41的蓝色虚框)《唯物论及第一单元课堂小测》16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观)它要求人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方法论)+(结合材料分析):根据(依据、针对、伴随、随着)……客观实际(国情、现实、形势)的变化,我们制定的主观的路线、政策、方针、计划、战略、思想观点等也跟着改变。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观)它要求人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准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方法论)+(结合材料分析):我们制定的主观的路线、政策、方针、计划、战略、思想观点等对于人们……具有重要的意义或指导作用(或推动……的发展,例:促动了经济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二、理解运动把握规律(辩证唯物论) p33优化设计p30.10主观题常见问法:①使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谈谈材料给我们的启示。
②使用“把握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材料所体现的哲理。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世界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方法论)。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结合材料分析)例:因为破坏了生态,人们遭受到惩罚。
保护了生态,促动了发展。
拔苗助长等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能够在理解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世界观)。
它要求人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方法论)。
+(结合材料分析)例:科学抗灾,取得成功。
大胆创新、打破传统、趋利避害。
事半功倍、疱丁解牛、抽薪止沸等。
(附:不能“改变”、“创造”、“消灭”规律)三、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P31~32(很少考主观题)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政治高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高中政治真理的知识点(一) 辩证唯物论一、自然界物质性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要求】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人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二、运动和物质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根本不存在。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
2、【方法论要求】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为转移。
3、【错误倾向】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仁者心动),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刻舟求剑);三、静止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要求】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轮;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要求】这一世界观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辨证唯物论和认识论的主要原理一、辨证唯物论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中必须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离开运动谈物质或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事物,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4.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属于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一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原理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清单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分为三课: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其中第四课、第五课为唯物论,第六课为认识论。
一、高考考点:(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加重为考试重点1、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概念;(2)、自然界的物质性;(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的概念;(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意识的本质:(1)、意识的起源;(2)、意识的生理基础;(3)、意识的内容5、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7、实践:(1)、实践的概念;(2)、实践的特点;(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8、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二、知识框架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判断正误(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规律是可以创造和消灭的。
()(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连线找出各自对应的选项离开运动谈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形而上学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判断正误(1)只要有了人脑就会产生意识。
()(2)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3)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4)神话是脱离实际一种虚构。
()(5)物质与意识不可分割。
()(6)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过程判断正误(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3)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认识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推翻旧真理,发现新真理。
()连线找出各自对应的选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认识过程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实践特征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真理特征三、请默写出唯物论包括的原理名称:(七个原理,原理内容自我背诵)1、2、3、4、5、6、7、请默写出认识论包括的原理名称:(四个原理,原理内容自我背诵)1、2、3、4、四、请默写出八个概念1.物质:2.意识:3.运动:4.静止:5.规律:6.实践: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8.真理:五、请默写出六个特点1.物质的特点:唯一特性是,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梳理辨证唯物论和认识论的主要原理一、辨证唯物论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中必须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离开运动谈物质或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事物,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4.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属于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一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原理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高二政治关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点1、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注意三点: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具有可知性。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①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载体)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物质运动的规律①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原理A规律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普遍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B规律普遍性原理: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A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B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物质决定意识①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③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5、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动性的特点: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提纲(一)①分清认识的来源和认识获得的途径。
②一种认识不能作为检验另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即使是科学的认识。
③任何人,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他就拥有真理。
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④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谬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
⑤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整个人类在无限发展,因而其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二)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②我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含义、他们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内在要求和前提、目标和归宿。
)④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主观题精编1、就业问题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特别是今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一是毕业生人数多,去年是559万,今年是610万。
二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
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共同研究制订了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如完善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各项政策;进一步畅通毕业生到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就业的路子;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
结合材料,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角度,谈谈国家实施的政策和措施的正确性。
27.为解决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
按照稳定完善政策、增加有效供给、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相关制度的原则,继续综合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手段,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重点是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
结合材料,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政府是怎样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的?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重点知识复习讲义(一)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一、物质的概念与意识的本质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①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不是客观存在性)②物质概论与具体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例1: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
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内容各是什么?(1)从起源看,意识是_____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注:意识不仅是_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_____发展的产物。
(2)从生理基础看。
意识是_____的机能。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_____器官。
注:没有人脑就不可能产生人的意识,但有了人脑不一定就能产生意识(3)从内容(本质)看,意识是__________的主观映象。
注:①意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无论是正确的意识或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应例2:宗教观念、神话故事、梦境奇遇等的共同之处在于①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②都是第二性的,属于意识活动③都根源于世界的客观存在④都会阻碍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A.①③B.③④C.②③D.①②例3:从古到今,大批文人墨客纷纷登上庐山,进行文化艺术创作,使庐山成了中国田园诗的诞生地、山水诗的策源地、山水画的发祥地。
这从一个方面表明艺术家的意识①根源于艺术家自身的灵感②其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③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④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A.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③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世界是_____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____性。
物质_____意识,要求我们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考点考向】【复习策略】1.本单元的复习一定要切实区分唯物论与认识论。
辩证唯物论主要立足世界的物质性,整合了物质的存在方式以及意识的能动性。
认识论主要立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凸显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
本单元的复习要学会采用原理罗列法和观点辨析法。
所谓罗列就是将基本原理罗列梳理,通过教辅中的具体试题,进行针对性训练,在训练中在整合,纠错。
辨析法主要针对选择题,针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罗列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课堂进行辨析。
2.从整个教材看,本单元是学习哲学的起点,是建立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础,所以几乎一切哲学试题的考查都会立足此单元,放眼全书,特别是辩证法。
所以我们在复习中一定要处理好唯物论、辩证法与唯物历史观的区别,特别不能在基本原理上发生混淆。
3.掌握了世界的本原,了解了世界的客观性,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所以此单元应该立足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整合相应的时事材料。
①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具体的经济政策的调整,认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②利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世界各国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分析我国节能减排的必要性。
③总结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具体经验,认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④结合“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的指导思想,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⑤结合科学发展观以及包容性发展理念,认识意识的作用。
⑥结合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我国区域发展措施以及太空探索的实施,分析认识的形成过程。
【考点解读】注:1、本单元三课共12个考点;2、请同学们结合考点认真阅读、思考、批注。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点一、哲学上的物质概念1、物质的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注意:①把握物质概念要明确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
政治必修四的知识点之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1:探究世界的本质1、理解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2:把握思维的奥妙1、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3: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拓展:政治学习方法高中政治学习方法:掌握规律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编写规律,高中政治课程也不例外。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内容: 物质的概念:a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唯一特性)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a 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b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产生上看,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c 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内容是客观的.方法论: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a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唯物的自然观)b 承认社会的物质性,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唯物的历史观)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内容: 运动的概念运动是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二者关系是不可分割的a 物质离不开运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 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 承认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主体是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物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内容: 运动的含义和特点运动是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它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含义:a 事物在他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b 物体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任何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特点:他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 即承认运动的绝对性,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是相对主义的诡辩论.)4.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5+6)5.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内容: 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 a 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要做到根据规律办事.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b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c 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6.意识的本质(尊重客观规律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重点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b 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意识内容.从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特有的,不是大脑的机能,也不能说是电脑的机能)从内容上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本质)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不能说是正确反映)7.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7+8)8.物质决定意识内容: 物质是本原(第一性)意识是派生(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9.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内容: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a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会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b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不仅能反映当前对象,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世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a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能指导人有效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发展;错误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发展.b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上进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方法论: a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 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c 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10.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精神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11.实践的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主体是人(听课是实践)a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b 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他可以按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的特点: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形式: a改造世界的生产实践b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b 变革社会的实践c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 科学实验活动1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1+12)1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内容: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通过直接实践或间接经验.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c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方法论: 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14.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内容: a 正确认识(真理)科学理论可以对实践起推动促进作用.b 错误意识(谬误)对实践起阻碍破坏作用.方法论: 发挥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15.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内容: a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b 真理是客观的(最基本属性):真理的内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c 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d 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只是照搬过去的事实,或者超越历史条件,不切实际的运用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方法论: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16.认识的无限性反复性和上升性(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内容: a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b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c 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前进发展.方法论: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的追求和使命.。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什么是哲学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1)哲学源于生活,源于实践。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指导生活。
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其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区别:二者研究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因此,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二、哲学的基本问题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也就是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注: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1)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物质的含义及特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是由古猿转化而来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6.什么是静止?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区别: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②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8.什么是规律?规律具有哪些特征?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要求: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什么是意识?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
(2)意识一
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③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②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
世界观: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一经产生就反作用于物质,加速或延缓客观事物的发展进程。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从而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工作方针、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理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既要反对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4.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哲学依据是什么?
①就是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5.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要求)
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什么是实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具有哪些特点基本形式?
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基本形式: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正确的认识是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①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6.什么是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7.如何理解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产生的多种不同的认识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照抄、生搬硬套,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8.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世界观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