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复习指导:煤
- 格式:doc
- 大小:971.50 KB
- 文档页数:1
复习思考题一1.煤是由什么物质形成的?2.成煤植物的主要化学组成是什么?它们各自对成煤的贡献如何?3.为什么木质素对成煤作用的贡献最大?4.为什么木质素抗微生物分解能力较强?5.什么是腐泥煤、什么是腐植煤?6.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是什么?7.煤炭形成需要哪些条件?8.什么是沼泽?按水的补给来源分,沼泽分为几类?9.什么是成煤作用?它包括哪几个阶段?10.什么是煤化程度?11.什么是泥炭?什么是泥炭化作用?12.从植物到泥炭,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其本质是什么?13.泥炭化作用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多氧、缺氧),各阶段的化学变化有何特点?(生物化学、分解、再化合)14.为什么在泥炭沼泽中,植物遗骸不会被完全分解?(水、酸性、杀菌成分)15.泥炭的成分有哪些?有机质中包括哪些?(腐植酸、沥青质、木质素、脂类及植物残体)16.由高等植物形成煤,要经历哪些过程和变化?17.煤化程度由高到低,煤种的序列是什么?18.泥炭化作用、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的本质是什么?19.变质作用有哪几种类型?请解释深成变质作用的特点(垂直分布、水平分带)20.希尔特定律?(水平或近似水平煤层的不同煤层表现出的规律);水平分带规律是指同一倾斜煤层中的规律。
21.什么是岩浆变质作用?22.区域热变质和接触热变质的区别?23.什么是动力变质作用?24.影响煤变质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25.什么是煤层气?煤层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二1、煤大分子结构单元是如何构成的?结构单元之间如何构成煤的大分子?2、随煤化程度的变化,煤分子结构呈现怎样的规律性变化?3、从煤的生成过程来分析,为什么煤的大分子结构以芳香结构为主要特征?4、希尔施结构模型和两相模型分别反映了煤物理结构哪些特征?5、煤分子结构现代概念是什么?6、三1、煤岩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类?薄片和光片有何区别?2、什么是宏观煤岩成分?煤的宏观煤岩成分有哪几种?3、区分煤的宏观煤岩成分需要利用煤的哪些外观性质或特征?各自在煤中的存在形态怎样?4、什么是宏观煤岩类型?与宏观煤岩成分有何区别与联系?5、有机显微煤岩组分组有哪几种?它们的成因是怎样的?6、从煤的生成过程分析凝胶化作用和镜质组的形成。
绪论煤化学的概念:煤化学是研究煤的生成、组成、结构、性质、分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煤的主要用途:燃烧、炼焦、气化、低温干馏、加氢液化以及其他深加工产品等。
煤炭的产量逐年增加的原因:钢材、水泥、焦炭、电力、电解铝。
CCT(洁净煤技术)是指在煤炭开采、加工、转化、利用的过程中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的新技术的总称。
主要包括①煤炭开采②煤炭加工③煤炭燃烧④煤炭转化⑤ 污染物排放控制与废弃物处理第一章煤的生成煤的定义:煤是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又经过物理化学的作用而转变成的沉积有机矿产。
我国的主要聚煤期: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晚古生代、早古生代)植物的有机族可以分为四类1、糖类以及衍生物(碳水化合物)2、木质素3、蛋白质4、脂类化合物(包括脂肪、树脂、蜡质、角质、和孢粉质)成煤环境1、首先需要大量的植物的持续繁衍2、其次是植物遗体不致全部被氧化分解3、地质作用的配合煤炭的成因类型:根据形成的物质基础而划分的煤炭的类型称为成因类型。
主要是:腐植煤、腐泥煤、残植煤、腐植腐泥煤。
煤炭的成煤过程:植物——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泥炭化煤化作用泥炭的有机组成主要包括:1、腐植酸2 、沥青质3 、未分解或未完全分解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和木质素4 、变化不多的壳质组,如角质膜和孢粉等变质作用因素: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力和时间第二章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煤的的组成及其复杂,是由无机组成和有机组成构成的混合物。
无机组成主要包括黏土矿、石英、方解石、石膏、黄铁矿等矿物质和吸附在煤中的水;有机组分主要是由C、H、O、N、S 等元素构成的复杂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工业分析是确定煤化学组组成的最基本方法,他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将煤的组分分为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
煤炭中的水分可分为游离水和化合水。
煤中的游离水是指与煤呈物理态结合的水,它吸附在煤的外表面和内部空隙中。
煤中的游离水可以分为两类,即在常温的大气中易失去的水分和不易失去的水分。
复习思考题一煤的生成1、煤是由什么形成的?煤是由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演变而成的沉积有机岩。
2、成煤植物的主要化学组成是什么?它们各自对成煤的贡献如何?(1)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果胶质)纤维素一般不溶于水,在溶液中能生成胶体,容易水解。
在活的植物中,纤维素对于微生物的作用很稳定,但当植物死亡后,在氧化性条件下,易受微生物作用而分解成CO2、CH4和水。
在泥炭沼泽的酸性介质中,纤维素可以分解为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等简单化合物。
半纤维素:的化学组成和性质与纤维素相近,但比纤维素更易分解或水解为糖类和酸。
果胶:糖的衍生物,呈果冻状。
在生物化学作用下,水解成一系列单糖和糖醛酸。
(2)木质素木本植物的木质素含量高,木质素是具有苯基丙烷芳香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含甲氧基、羟基等官能团。
木质素的单体以不同的链连接成三度空间的大分子,比纤维素稳定,不易水解,易于保存下来。
在泥炭沼泽中,在水和微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与其他化合物共同作用生成腐植酸类物质,这些物质最终转化成为煤。
所以木质素是植物转变为煤的原始物质中最重要的有机组分(3)蛋白质高等植物中蛋白质含量少;低等植物中蛋白质含量高。
植物死亡后,完全氧化条件下,蛋白质完全分解为气态物质;在泥炭沼泽和湖泊的水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喹啉等含氮化合物,参与成煤作用,但对煤的性质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煤中硫、氮元素的来源之一。
(4)脂类化合物脂肪:属于长链脂肪酸的甘油酯。
高等植物中含量少(1-2%),低等植物含量高(20%左右)。
在生化作用下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分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参与成煤作用。
蜡质:主要是长链脂肪酸与含有24~26个碳原子的高级一元醇形成的脂类,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受细菌分解。
树脂: 树脂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分泌物,当植物受伤时,胶状的树脂不断分泌出来保护伤口。
针状植物含树脂较多,低等植物不含树脂。
树脂不溶于有机酸,不易氧化,微生物也不能破坏它,因此能很好地保存在煤中。
2020-2021学年高一化学期末复习重难点探究重难点17 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方法探究一、煤的组成和综合利用1.煤的组成2.煤的加工方法及产品二、天然气的组成和利用三、石油的组成和利用特别提醒1.煤的干馏必须是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的,原因是煤在高温下与空气中的O2易发生化学反应。
2.煤的气化、液化的主要目的是把煤转变为清洁能源,提高煤的燃烧效率。
3.煤的干馏、气化、液化都是化学变化。
4.石油的裂化、裂解均是化学变化,而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
5.石油分馏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轻质油;石油裂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轻质油特别是汽油的产量和质量;石油裂解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乙烯、丙烯、丁二烯等短链不饱和烃。
四、以煤、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合成材料1.三大合成材料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这三大合成材料,主要是以石油、煤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
2.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常见反应类型(1)加聚反应:由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化合物通过加成反应相互结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反一定条件应。
如n CH2==CH2−−−−→①单体: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小分子化合物,如CH2==CH2。
②链节:高分子化合物中的最小重复单元,如—CH2—CH2—。
③聚合度:高分子化合物中的链节数,如聚乙烯中的n。
(2)缩聚反应:由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化合物通过缩合结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高分子化合物,同时有小分子(如H2O等)生成的反应。
如:典例剖析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煤的干馏、气化,石油的分馏都是物理变化B.由于煤中含有苯,所以从煤干馏的产品中分离得到苯C.石油没有固定熔沸点但分馏产物有固定的熔沸点D.石油的裂解气、煤干馏得到的焦炉气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答案】D【详解】A.煤的干馏、气化是化学变化,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故A错误;B.煤中不含苯,煤的干馏产物中含苯,故B错误;C.石油没有固定熔沸点,分馏的产物仍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沸点,故C错误;D.石油的裂解气、煤干馏得到的焦炉气中都含有烯烃,所以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D正确;选D。
选煤基础必学知识点
1. 煤的形成与组成:煤是由植物残体在地下长期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含碳、含氢、含氧、含少量氮、硫的有机燃料。
煤的主要组成元素是碳、氢、氧和硫。
2. 煤的分类:根据煤的成熟程度和煤中挥发分的含量,煤可分为无烟煤、烟煤、褐煤和泥炭等不同类型。
3. 煤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容重、孔隙度、抗压强度、抗拉强度、
抗冻性等。
4. 煤的化学性质:煤可以在高温下发生各种化学反应,例如燃烧、气化、液化和干馏等。
煤中的化学性质主要包括碳含量、挥发分含量、
固定碳含量、灰分含量等。
5. 煤的燃烧特性:煤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热能,并产生一系列燃烧产物,如烟气、灰渣和烟尘等。
煤的燃烧性质包括燃点、可燃性和热值等。
6. 煤的加工和利用技术:包括煤的洗选、煤的破碎、煤的干馏、煤的
气化、煤的液化等技术,以及煤的燃烧和发电技术。
7. 煤的矿产资源与开发利用:煤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能源之一,对
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煤的开采、加工和利用
对于实现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非常重要。
8. 煤矿安全:煤矿是煤的开采和生产基地,煤矿安全对于保障矿工生
命财产安全、保持煤炭生产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煤矿安全知识包括煤矿通风、防灭火、安全设备、事故预防和应急措施等。
一、填空题1、煤炭气化是煤或煤焦与(气化剂)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将煤或煤焦中有机物转变为(煤气)的过程。
2、煤炭气化如果按固体燃料的运动状态分类可以分为:(移动床气化)、(流化床气化)、(气流床气化)、熔融床气化。
3、煤气化的基本条件包括:气化原料和(气化剂);发生气化的反应容器,即煤气化炉或煤气发生炉;(气化炉内保持一定的温度);维持一定的炉内压。
4、具体的气化过程所采用的炉型不同,操作条件不同,所使用的气化剂及燃料组成不同,但基本都包括几个主要的过程,即煤的(煤的干燥)、(煤的干馏)、(主要化学反应过程)。
5、一般认为,在煤的气化阶段中发生了下述反应:(燃烧反应)、(气化反应)、(甲烷生成反应)及其他反应。
6、在煤的气化过程中,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温度的影响:升高温度有利于(吸)热反应的进行;降低反应温度有利于(放)热反应反应的进行;其次是压力的影响:加压使平衡向体积(减小)或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加压有利于生产能力的提高。
7、一般来说,煤中挥发分越(高),转变为焦油的有机物就越多,煤气的产率下降。
8、不同煤种,其变质程度不同,随着变质程度的(增加),气化时所消耗的水蒸气,氧气等气化剂的数量也相应增大。
9、各种不同结构的气化炉基本上由三大部分组,即(加煤机构)、(炉体)和(除灰装置)。
10、德士古气化炉是一种以(水煤浆)进料的加压气流床气化装置,该炉有两种不同的炉型,根据粗煤气采用的冷却方法不同可分为(淬冷型)、(全热回收型)。
11、温克勒气化工艺流程包括(煤的预处理)、(气化)、(粗煤气的显热回收)、(煤气的除尘冷却)。
12、鲁奇炉的排渣方式主要有(固态排渣)和(液态排渣)两种。
13、所谓气流床,就是气化剂将煤粉夹带进人气化炉,进行(并流)气化。
14、煤气产率是指每千克(燃料)在气化后转化为(煤气)的体积,它也是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之一.15、汽氧比是指气化剂中(水蒸气)和(氧气)的组成比例。
煤化学的名词解释煤化学是一门研究煤的组成、性质以及煤的化学转化过程的学科,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热力学等。
煤是一种复杂的有机物质,由不同比例的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其中碳含量最高。
在煤化学中,有一些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领域的知识。
1. 煤炭分类煤炭的分类是根据煤的化学性质和形成过程来划分的。
常见的煤炭分类方法有三种,即按煤质划分、按煤成熟度划分和按天然煤炭特性划分。
按煤质划分可分为无烟煤、炼焦煤、褐煤等;按煤成熟度划分可分为褐煤、泥炭、红煤、烟煤等;按天然煤炭特性划分可分为气化性煤、燃烧性煤、焦化性煤等。
2. 无烟煤无烟煤是一种质量高、燃烧时产生烟雾较少的煤种。
它的主要特点是煤质较硬、煤粉性较好、具有良好的燃烧特性。
无烟煤中的烟煤和肥煤是两类重要的无烟煤。
烟煤主要用于生产城市煤气、发电和工业锅炉燃烧,肥煤则主要用于制造化学肥料。
3. 炼焦煤炼焦煤是一种用于冶金工业的煤种,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高热值和较高的焦炭质量。
炼焦煤燃烧产生的焦炭被广泛应用于高炉冶炼、钢铁制造等工艺过程。
炼焦煤的主要指标包括挥发分、灰分、硫分和焦炭质量等。
4. 褐煤褐煤是一种氧化较多、水分含量较高的煤种,与无烟煤和炼焦煤相比,其煤质较软且热值较低。
褐煤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
褐煤可以通过煤液化、煤气化等技术转化成石油替代品或燃气。
5. 煤液化煤液化是将固态煤转化为液态燃料或化工原料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涉及到催化剂的作用,通过高温、高压条件下,使煤分子断裂、重组,产生液态产品。
煤液化技术具有将煤资源利用率提高、降低污染物排放等优势,对于能源转型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6. 煤气化煤气化是将固态煤转化为气体燃料的过程。
通过高温、高压条件下,将煤分子中的碳、氢等元素转化为气体,主要产物为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气)。
合成气可以用于城市煤气、合成化学品生产、发电等领域。
煤化学复习题一、判断题1.固态排渣气化炉:灰熔点高,灰黏度大;液态排渣气化炉:灰熔点低,灰黏度小。
(√)2.低煤化度煤的活化能较小,高煤化度煤的活化能较大。
(√)3.只有在变质程度相同的煤中划分和相互比较煤的光泽类型。
(√)4. 木质素是植物转变为煤的原始物质中最重要的有机组分。
(√)5. 植物中的脂类化合物与蛋白质均参与成煤作用。
(Х)6. 煤中的瓦斯主要是在煤化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也称为煤层气,其主要成分为甲烷。
(√)7. 结焦性较好的炼焦用煤其碳含量低、氧含量高。
(Х)8. 通常工业分析中,煤的水分是指空气干燥基水分,而外在水分、内在水分、最高内在水分等不属工业分析范围。
(√)9. 煤的灰分不是煤中的固有组成,而是由煤中的矿物质转化而来的。
(√)10. 挥发分等同于挥发物。
(Х)11. 固定碳不能单独存在,它与煤中的灰分一起形成焦渣,从焦渣中扣除灰分就是固定碳。
(√)12. 煤化程度相同时,煤岩组成中的氧含量有区别。
对高变质烟煤和无烟煤:镜质组>惰质组>壳质组。
(√)13. 镜煤V、H高,黏结性强,矿物质含量少。
(√)14. 随煤化程度提高,显微硬度直线增加。
(Х)15. 沥青烯是加氢液化重要的中间产物。
(√)16. 一般认为,煤化程度越深,加氢液化越困难。
(√)17. 温度在200℃以下的抽提,采用具有电子给予体性质的亲核性溶剂抽提,属于物理过程。
(√)18. 氢含量高的腐泥煤和稳定组高的残殖煤其发热量均高于腐殖煤。
(√)19.胶质层厚度只能反映胶质体的数量,不能反映胶质体的质量。
(√)20. 煤的润湿热指煤被液体润湿时吸收的热量。
(Х)21.灰渣的灰黏度越小,流动性越好。
(√)22.煤中镜质组反射率随煤化度增加而保持不变。
(Х)23.煤岩显微组分的组成一般用无矿物质镜质组含量Vtdmmf表示。
(√)24.煤结构的研究一般以镜质组为研究对象。
(√)25.碳分子筛是极性微孔结构。
(Х)26.煤料的散密度越大,形成胶质体的流动性越好。
煤质基础必学知识点1. 煤炭的组成和性质:煤炭是一种含碳量较高的岩石,主要成分有碳、氢、氧、硫和少量氮等元素,含有较高的固体有机物质。
根据其含碳量和热值可以分为无烟煤、烟煤、气煤和褐煤等不同种类。
2. 煤的形成和分布:煤是在地质历史长期的积累和变质作用下形成的,主要分布在地壳上的矿盆中,如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3. 煤的分类和等级:煤可以根据其化学成分、热值和使用特性等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法有煤种分类、煤系分类和煤炭品位分类等。
4. 煤储层的测定和评价:通过地质勘探和煤层分析等手段,可以确定煤储层的厚度、质量和储量等参数,并对煤炭质量进行评价。
5. 煤的燃烧过程:煤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烟尘、硫酸雾、SO2等大气污染物,同时还会产生煤气、灰渣和煤灰等副产品。
6. 煤的利用和开发: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主要用于发电、供热和工业生产等领域。
目前,煤的开发与利用主要集中在石煤气、有机化学原料和煤炭衍生物等方面。
7. 煤炭的环境影响: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同时,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也会导致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
8. 煤炭的清洁化利用:为了减少煤炭燃烧带来的环境影响,目前正致力于煤炭的清洁化利用技术研究和推广,如煤气化、煤海藻生物质合成气技术等。
9. 煤的资源金融化:随着煤炭市场的发展和资本的介入,煤炭资源金融化已经成为煤炭行业的一种发展趋势,通过金融工具对煤炭资源进行投资和融资。
10. 煤炭行业的政策和管理:为了规范煤炭行业的发展和减少环境影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管理措施,如煤炭资源税、煤炭企业准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
煤化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真相对密度:在20℃时,单位体积(不包括煤的所有孔隙)煤的质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2、视相对密度:在20℃时,单位体积(不包括煤粒间的空隙,但包括煤粒内的孔隙)的质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3、反应性:在一定温度下煤与不同气体介质(如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等)相互作用的反应能力。
4、结焦性:在工业条件下将煤炼成焦炭的性能。
5、粘结性: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时,形成具有可塑性的胶质体,黏结本身或外加惰性物质的能力。
6、热稳定性:块煤在高温下保持原来粒度的性能。
7、煤的风化:靠近地表的煤层受大气和雨水中氧长时间的渗透、氧化和水解,性质发生很大变化的过程。
8、内在水分:煤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空气干燥状态时所保持的水分。
9、外在水分:在一定条件下煤样与周围空气湿度达到平衡时失去的水分。
10、透光率:煤样和稀硝酸溶液,在100℃(沸腾)的温度下,加热90min后,所产生的有色溶液,对一定波长的光(475nm)透过的百分数。
11、孔隙率:煤粒内部存在一定的孔隙,孔隙体积与煤的总体积之比。
12、高位发热量:由弹筒发热量减去硝酸生成的热和硝酸校正热后得到的发热量。
13、恒容低位发热量:由高位发热量减去水(煤中原有的水和煤中氢燃烧生成的水)的汽化热后得到的发热量。
二、填空1、由高等植物形成的煤称作腐殖煤,由低等植物形成的煤称作腐泥煤。
2、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力、时间。
3、煤的大分子结构是由多个结构相似的基本结构单元通过桥键连接而成的。
4、由泥炭逐渐转变为岩石状的褐煤的这一过程称为煤的成岩作用。
5、煤的有机显微组分有镜质组、壳质组、惰质组。
6、工业分析将煤分为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四种组分。
7、煤灰中主要的成分有SiO2、Al2O3、Fe2O3、MgO、CaO。
8、胶质体的性质有:热稳定性、透气性、流动性、膨胀性。
9、常见的气化介质有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
10、粘结性烟煤热解过程分为干燥脱吸、活波分解、二次脱气三个阶段。
第二章煤的生成一、腐植煤的成煤作用过程1、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变为煤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演变过程,此过程称为成煤作用。
成煤作用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
(1)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残骸在泥炭沼泽中,经过生物化学和地球化学作用演变成泥炭的过程。
(2)煤化作用:泥炭在以温度和压力为主的作用下变化为煤的过程。
2、煤化作用包括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在温度和压力影响下,泥炭进一步变为褐煤(成岩作用),再由褐煤变为烟煤和无烟煤(变质作用)。
褐煤影响煤变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力和时间。
第三章煤岩学一、煤岩学研究方法分为宏观研究法和微观研究法。
宏观方法:肉眼或放大镜观察;微观方法:用显微镜研究;二、煤的显微组分,按其成因和工艺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镜质组、壳质组、惰性组三大类,研究煤结构时一般采用镜质组作为研究对象。
第四章煤的结构一、煤的结构包括大分子结构和物理空间结构。
1、煤大分子结构:多个相似的“基本结构单元”通过桥键连接而成的,这种基本结构单元分为分规则和不规则两部分。
(1)规则部分由几个或十几个苯环、脂环、氢化芳香环及杂环(含氮、氧、硫等元素)缩聚而成,称为基本结构单元的核或芳香核。
(2)不规则部分是连接在核周围的烷基侧链和各种官能团(含氧、硫、氮官能团);含氧官能团:羟基、羧基、羰基、甲氧基、醚键;含硫官能团:硫醇、硫醚、二硫醚、硫醌、杂环醚;含氮官能团:六元杂环、吡啶环、喹啉环;2、煤结构模型的分为化学结构模型和物理结构模型。
化学结构模型:Fuchs Given、Wiser、本田、Shinn结构模型等;物理结构模型:Hirsch模型、交联模型、两相模型、单相模型;二、煤大分子结构的现代概念1、煤是三维空间高度交联的非晶质的高分子缩聚物;2、结构单元的核心是缩合芳香核;3、结构单元的周边有不规则部分;4、结构单元之间由桥键连接;5、氧、氮、硫的存在形式;6、低分子化合物;7、煤化程度对煤结构的影响第五章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一、煤是由无机组分和有机组分组成。
煤:被称为“工业的粮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
樱落学校曾泽平
⑴煤是一种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
⑵煤燃烧放出的热量,主要是碳元素和氧元素反应放出的。
⑶煤的综合利用
⑷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化学变化,可使煤分解成许多有用的物质,有:
焦炭:冶金、炼铁等;煤焦油:提炼化工原料;
煤气:气体燃料,它的有效成分有H2、CO等。
⑸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素材积累】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
”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
”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
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
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煤化学》基本资料1.一次能源:指直接取自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转换的各种能量和资源,它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油页岩、核能、太阳能、水力、风力、潮汐能、地热、生物质能和海洋温差能等;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以后得到的能源产品,称为二次能源,例如:电力、蒸汽、煤气、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酒精、沼气和焦炭等。
2.煤炭综合利用工艺方法有干馏、气化、液化、炭素化与煤基材料和煤基化学品。
3.洁净煤技术是关于减少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污染,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的煤炭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等一系列燃烧用煤新技术的总称。
4.根据成煤植物不同煤主要分为腐殖煤(由高等植物形成)和腐泥煤(由低等植物和少量浮游生物形成),按照煤化度不同,腐殖煤分为泥炭、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5.煤化度与变质程度异同:煤化程度指泥炭在成煤诸因素共同作用下所达到的化学成熟程度;煤变质程度指成岩后的褐煤在地质化学作用下向烟煤、无烟煤转变的过程。
两个概念描述成煤过程的起点和范围不同,煤化度的起点是泥炭,描述的是煤化作用全过程;变质作用描述起点是褐煤,仅仅描述煤的变质作用阶段。
同:都受温度、压力和时间影响,结果都形成无烟煤。
6.煤的生成过程:也叫腐殖煤生成过程,即成煤植物在泥炭沼泽中持续地生长和死亡,其残骸不断堆积,在漫长的过程中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地球化学、物理化学作用和地质作用逐渐演化成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的过程。
煤的这一转化全过程也可称为成煤作用。
成煤过程大致可分为泥炭化作用阶段和煤化作用阶段。
泥炭化作用阶段高等植物残骸在泥炭沼泽中,经过生物化学和地球化学作用演变成泥炭的过程;煤化作用阶段在地下深部的温度和压力的长时间作用下,泥炭向褐煤、烟煤、无烟煤演化的过程。
7.希尔特定律:煤的变质程度具有垂直分布规律,即在同一煤田大致相同的构造条件下,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煤的挥发分逐渐减少,变质程度逐渐增加。
大致深度每增加100m,煤的挥发分Vdaf减少2.3%左右,这个规律。
煤:被称为“工业的粮食”。
⑴煤是一种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
⑵煤燃烧放出的热量,主要是碳元素和氧元素反应放出的。
⑶煤的综合利用
⑷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化学变化,可使煤分解成许多有用的物质,有:
焦炭:冶金、炼铁等;煤焦油:提炼化工原料;
煤气:气体燃料,它的有效成分有H2、CO等。
⑸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素材积累】
1、冬天是纯洁的。
冬天一来,世界变得雪白一片,白得毫无瑕疵,白雪松软软地铺摘大地上,好似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
松树上压着厚厚的白雪,宛如慈爱的妈妈温柔地抱着自己的孩子。
白雪下的松枝还露出一点绿色,为这白茫茫的世界增添了一点不一样的色彩。
2、张家界的山真美啊!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摘一座碧如翡翠的山上,还点缀着几朵淡紫、金黄、艳红、清兰的小花儿,把这山装扮得婀娜多姿。
这时,这山好似一位恬静羞涩的少女,随手扯过一片白云当纱巾,遮住了她那美丽的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