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桩相互影响系数的数值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13.55 KB
- 文档页数:5
群桩与群桩效应分析 群桩基础——由基桩和连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
若桩⾝全部埋于⼟中,承台底⾯与⼟体接触,则称为低承台桩基;若桩⾝上部露出地⾯⽽承台底位于地⾯以上,则称为⾼承台桩基。
建筑桩基通常为低承台桩基础。
单桩基础——采⽤⼀根桩(通常为⼤直径桩)以承受和传递上部结构(通常为柱)荷载的独⽴基础。
群桩基础——由2根以上基桩组成的桩基础。
基桩——群桩基础中的单桩。
复合桩基——由桩和承台底地基⼟共同承担荷载的桩基。
复合基桩——包含承台底⼟阻⼒的基桩。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单柱在竖向荷载作⽤下到达破坏状态前或出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时所对应的荷载。
它取决于⼟对桩的⽀承阻⼒和桩⾝材料强度,⼀般由⼟对桩的⽀承阻⼒控制,对于端承桩、超长桩和桩⾝质量有缺陷的桩,可能由桩⾝材料强度控制。
群桩效应——群桩基础受竖向荷载后,由于承台、桩、⼟的相互作⽤使其桩侧阻⼒、桩端阻⼒、沉降等性状发⽣变化⽽与单桩明显不同,承载⼒往往不等于各单桩承载⼒之和,称其为群桩效应。
群桩效应受⼟性、桩距、桩数、桩的长径⽐、桩长与承台宽度⽐、成桩⽅法等多因素的影响⽽变化。
群桩效应系数——⽤以度量构成群桩承载⼒的各个分量因群桩效应⽽降低或提⾼的幅度指标,如侧阻、端阻、承台底⼟阻⼒的群桩效应系数。
桩侧阻⼒群桩效应系数——群桩中的基桩平均极限侧阻与单桩平均极限侧阻之⽐。
桩端阻⼒群桩效应系数——群桩中的基桩平均极限端阻与单桩平均极限端阻之⽐。
桩侧阻端阻综合群桩效应系数——群桩中的基桩平均极限承载⼒与单桩极限承载⼒之⽐。
承台底⼟阻⼒群桩效应系数——群桩承台底平均极限⼟阻⼒与承台底地基⼟极限阻⼒之⽐。
负摩阻⼒——桩⾝周围⼟由于⾃重固结、⾃重湿陷、地⾯附加荷载等原因⽽产⽣⼤于桩⾝的沉降时,⼟对桩侧表⾯所产⽣的向下摩阻⼒。
在桩⾝某⼀深度处的桩⼟位移量相等,该处称为中性点。
中性点是正、负摩阻⼒的分界点。
下拉荷载——对于单桩基础,中性点以上负摩阻⼒的累计值即为下拉荷载。
上拔力作用下桩土相互作用数值分析桩土相互作用是岩土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影响着桩基工程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在实际工程中,桩土相互作用通常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研究。
其中,上拔力作用下桩土相互作用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情况,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首先,需要了解上拔力作用的原因。
上拔力是指桩基在土体中受到的由土体侧向位移引起的上拉力,这种力会对桩基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实际工程中,上拔力的作用可能会导致桩基的稳定性降低,甚至引起桩基的失稳。
其次,需要建立合适的数值模型来模拟上拔力作用下的桩土相互作用。
数值模拟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桩土相互作用进行模拟和分析,得出相关的计算结果。
在建立数值模型时,需要考虑土体的本构模型、桩基的几何形状和材料性质等因素,以确保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接下来,可以通过数值模拟来分析上拔力作用下的桩土相互作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桩基的受力特性:通过数值模拟可以得到桩基在受到上拔力作用时的受力状态,包括桩身和桩端的受力情况。
这有助于评估桩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2.土体的变形特性:土体在受到上拔力作用时会发生一定的变形,数值模拟可以模拟土体的变形过程,并得到相应的位移、变形和轴力等信息。
3.拔桩过程的影响:在实际工程中,拔回桩基时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阻力,这种阻力会对桩基产生一定的影响。
数值模拟可以模拟拔桩过程,并分析阻力的影响。
最后,需要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和分析。
通过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可以验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指导工程实践。
总之,上拔力作用下桩土相互作用的数值分析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土体、桩基和其他相关因素,通过建立数值模型进行模拟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以确保桩基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
水平力作用方向的桩间相互影响系数水平力作用方向的桩间相互影响系数是指在桩基工程中,相邻桩基受到水平力作用时,桩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这个系数是桩基设计中的重要参数,对于准确评估桩基的受力情况以及桩基工程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桩基工程中,水平力是指作用于桩基的横向力。
在桩基承受水平力时,相邻桩基之间会产生相互影响,即一个桩基的水平力作用会传递给相邻的桩基,导致相邻桩基的受力状态发生变化。
这种相互影响可以通过水平力作用方向的桩间相互影响系数来描述。
在桩基设计中,需要考虑桩间相互影响系数的影响。
桩间相互影响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桩的间距、桩的直径、土壤的性质等。
不同的桩基结构和土壤条件下,桩间相互影响系数的取值也会有所不同。
桩间相互影响系数的准确计算对于桩基设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桩基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和参数,以保证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种常用的计算桩间相互影响系数的方法是通过模型试验来确定。
在模型试验中,可以通过施加水平力来模拟桩基受到的横向力,然后测量相邻桩基的受力情况,从而计算出桩间相互影响系数。
另一种计算桩间相互影响系数的方法是基于理论分析。
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和假设,可以推导出桩间相互影响系数的计算公式。
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试验成本和时间,并且可以对不同参数进行灵活的分析。
桩间相互影响系数的大小对于桩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都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桩间相互影响系数较大,那么相邻桩基的受力情况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可能导致桩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降低。
因此,在桩基设计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桩的间距和布置方式,以减小桩间相互影响系数的影响。
水平力作用方向的桩间相互影响系数是桩基设计中的重要参数,对于准确评估桩基的受力情况和桩基工程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桩基设计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和参数,以保证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合理选择桩的间距和布置方式,以减小桩间相互影响系数的影响,确保桩基工程的安全稳定。
两桩承台负摩阻的群桩效应系数一、介绍两桩承台负摩阻的群桩效应系数是指在桩基础工程中,当两个承台之间存在负摩阻时,由于相互作用的影响导致的桩基承载能力的变化。
本文将从群桩效应系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在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群桩效应系数的定义群桩效应系数是指在群桩基础中,两个承台之间存在负摩阻时,桩基承载能力的变化系数。
它反映了群桩中一个承台的负摩阻对另一个承台的影响程度。
三、群桩效应系数的计算方法群桩效应系数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试验方法和理论计算方法。
1. 试验方法:通过在实际工程中进行模型试验,通过测试数据得到群桩效应系数的数值。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是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2. 理论计算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推导出群桩效应系数的表达式。
这种方法相对简便,但是需要一定的假设和近似。
四、群桩效应系数的应用群桩效应系数在桩基础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用于评估群桩中承台的承载能力,指导工程设计和施工。
另外,群桩效应系数还可以用于判断桩基础的稳定性,避免因负摩阻引起的桩身位移和沉降问题。
在实际工程中,通过合理地选择群桩效应系数,可以提高承台的承载能力,减小桩基的变形和沉降,从而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五、结论通过对两桩承台负摩阻的群桩效应系数进行探讨,可以发现群桩效应系数对桩基础工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合理地选择群桩效应系数,可以提高承台的承载能力,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我们应充分考虑群桩效应系数的影响,合理地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两桩承台负摩阻的群桩效应系数承台是桩基础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由多根桩组成。
在一些复杂的工程项目中,承台上的桩可能受到负摩阻力的作用。
负摩阻是指土体在桩身表面积紧密接触时产生的阻力,导致桩基础承载力的降低。
而当承台上的多根桩均受到负摩阻力时,就会产生群桩效应。
群桩效应是指多根桩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增加或减少承载力效应。
群桩效应的系数是评估群桩效应大小的一个指标。
对于两桩承台,群桩效应系数可以通过计算单桩承载力和两桩承载力之比得到。
当两桩承载力之比大于1时,说明群桩效应增强,承台系统的承载能力会增加。
为了计算两桩承台的群桩效应系数,首先需要计算单桩的承载力。
通常,单桩承载力可以通过静力触控试验或经验公式来确定。
在静力触控试验中,需要施加一定的垂直荷载在桩顶上,并测量桩身的沉降变形。
通过分析荷载-沉降曲线,可以推导出桩的承载力。
而经验公式是根据已有的工程实践经验总结得出的,通过考虑土壤特性、桩的几何形状等因素来估算桩的承载力。
接下来,需要计算两桩承载力之比。
对于每根桩,可以得到其承载力。
然后将两根桩的承载力相加,得到两桩共同的承载力。
最后,计算两桩承载力之比。
若以P1代表第一根桩的承载力,P2代表第二根桩的承载力,则两根桩共同的承载力表示为P(P=P1+P2)。
群桩效应系数可以表示为C=P/(P1+P2)。
当C>1时,说明群桩效应增强,承台系统的承载能力增加。
而当C<1时,则说明群桩效应减弱,承台系统的承载能力减小。
需要注意的是,计算群桩效应系数时,需保证两根桩之间相互独立,即彼此之间应无明显的影响。
如果桩与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则需要考虑桩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修正。
总之,两桩承台负摩阻的群桩效应系数是评估承台系统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
通过计算单桩承载力和两桩共同承载力,可以得到群桩效应系数。
该系数的大小可以反映出群桩效应的大小,对于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对群桩效应系数规范表(jgj94—1994)ηs取值的讨论群桩效应系数规范表(jgj94—1994)是指《建筑工程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94—1994)第四部分《地基与地基处理》中基于现有认识,仅作参考的群桩的效应系数εs的建议。
在这个规范中给出的取值大部分不但局限于某些特定的地区,而且界定的范围也较窄。
迄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取值范围,因此群桩效应系数规范表(jgj94-1994)的ηs取值尚处于讨论阶段。
现阶段学者对群桩效应系数规范表(JGJ94—1994)ηs取值的讨论主要集中于影响群桩效应系数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土质、桩型、地基施工形式及其他因素。
首先,土质是群桩效应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主要的土质类别包括粘性土、砂性土和砾状土等,土质类别对群桩效应系数ηs的影响可能出现很大的差异。
深粘性粘土群桩效应系数较小,且随桩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而砂性土和砾状土的群桩效应系数通常较大,而且随深度或桩内压力的增加而增大。
其次,桩的型式也会影响群桩效应系数。
钢桩、木桩、混凝土桩和膨胀桩等桩的效应系数在现有文献中给出的变化范围有所不同。
两种不同型式之间存在量级上的差异,如钢桩与木桩之间的群桩效应系数差异可达到数倍,而膨胀桩又可以更好地提高群桩效应系数。
此外,施工过程中群桩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群桩效应系数。
如果桩群施工形式吸收了围垦体、箱形或其他形状的桩,则由于形状的影响,群桩的效应系数会降低。
总之,现在关于群桩效应系数规范表(JGJ94—1994)ηs取值的讨论仍处于比较模糊的阶段,科学研究表明,通过考虑桩围垦体、桩类型、土质以及施工形式等因素可以有效改善群桩效应系数规范表(JGJ94-1994)ηs取值,从而推动该规范走向科学和合理。
8.50I(N/m2;屋顶活载O.5KN/m2;。
恒载9KN/m2;梁、柱结构混凝土采用C50,板采用C35。
按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MCAD、SATWE分析程序计算得上部结构墙、柱底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如图2.4所示,其中核心筒总荷载标准值为Ⅳ。
=101952KN,主楼总荷载标准值为罗N=193104/QV,其余各结点荷载详见图2.4。
核心筒处均压%=314.67KP,,外围框架处均压为‰=136.97KP,,丑垃/丑《*2.30。
原型三维效果图如图2.5。
图2.5变刚度调平框筒结构桩筏及主裙连体基础模型三维图按照上述原型结构,依据模型试验相似准则“删进行模型试验设计,采用相似理论,用量纲分析推导出相似准数。
试验模型采用力的量纲和长度的量纲作为基本量纲。
由量纲分析结果,本次模型试验按上述原型试验进行设计,模型采用力的量纲和长度的量纲作为基本量纲。
选择几何比尺寸五=1/6(借鉴国外模型试验经验,当几何比尺三]/o时,得到的结果比较接近实际情况),则模型平面尺寸为5X5m;柱网为1.5X1.5m;核心筒尺寸为1.833×1.833m;筏板厚度为200m:层高取600mm#混凝土材料一律采用CA0细石混凝土.取原型试验荷载的1/36作为模型试验的荷载值,各结点的荷载值如图2.6..39.70×140re);模型结构中,中框梁的惯性矩为:,覆星中框架鬃=—0i.0r18,由此算出模型中框架梁截面99X119m(近似取IOOX120mm):柱截面200X200re:用一层框架来代替三层模型框架,经量纲分析得出裙房框架的尺寸:边框梁lOOX185m;中框梁130X160mm。
图2.10模型框架三维效果图鉴于高层建筑主楼部分高度高,整体刚度大,主楼纵向挠曲小.主楼施工5层以后,结构刚度已经初步形成,随着楼层的继续增多,结构整体挠曲变化不大,本次模型试验结构刚度一次形成。
为了减少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为了消除筏板边端基底反力集中对基底反力的影响,将筏板从框架轴线向外伸出250mm。
非等长桩的群桩相互作用系数求解摘要:针对非对称布桩的群桩基础,基于剪切位移法推导了非等长两桩相互作用系数解析解,分别给出了长桩对短桩的、短桩对长桩的相互作用系数,同时本文方法考虑了桩的“加筋效应”,将计算结果同弹性理论法和剪切位移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本文方法更接近实测值。
关键词:沉降和谐;非等长桩;剪切位移法;加筋效应;两桩相互作用系数Abstract: Two piles interaction coefficients analytic solution were given based on shear displacement method.This method could consider asymmetric piles foundation. The interaction coefficient were given,which include a short pile to long pile and a long pile to short pile. At the same time the pile “reinforcement effect” was taken int o pared with the elasticity theory method and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of the shear displacement method,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were closer to the measured value.Key words: settlement harmony; non-symmetrical piles; shear displacement method;reinforcement effect; two piles interaction coefficient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重型和大型地基基础工程的建设日益增多,传统基于对称思想的桩基础设计理论和方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工程设计人员开始着眼于非对称布桩的基础设计思想。
隧道开挖对邻近群桩基础影响的数值分析修建地铁成为了很多城市的首要选择,使交通系统更加的多元化。
目前,盾构法是地铁隧道施工时所用到的最主要的方式。
利用这种方式在城市中修建地铁,一定要考虑到城市中密集的建筑物,因为肯定会产生土体的扰动,也肯定会对上部的邻近桩基础产生影响。
一、隧道开挖对邻近桩基础影响的研究方法(一)整体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使用有限差分、有限元等专业的软件,建立起含有土体、隧道、桩基础的模型,并对这一模型进行分析。
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到土体和桩身的相互作用,以及土体和隧道衬砌的相互作用。
这种方式可以通过对开挖面的土体和隧道的衬砌施加各种荷载,来模拟出盾构施工的全过程。
整体分析法不但能够模拟出实际开挖过程,而且能够充分考虑土体和桩身的相互作用,以及土体和隧道衬砌的相互作用。
(二)两阶段法。
这种方法会首先利用公式(如公式一)计算出隧道开挖洞口时,在重力的作用下桩周围土体的位移。
接着,把桩周围土体的位移通过边界元方法或者Winkler地基模型等方式施加到桩身上,以得到桩身由于隧道的开挖会引起的位移和内力。
这种方式的通用性较强,能够满足地铁工程中程序化设计的要求,有利于设计人员对隧道开挖时引起的邻近桩身的受力进行初步的判断。
公式一二、工程的实例分析(一)工程概况与地质概况该工程位于西部的某个城市,区间全长1638.245单线延米,隧道将会下穿某个住宅楼群。
该住宅楼群为12层的框架结构,首层的建筑面积约为850平方米,层高约为4米。
靠近院内有层高约为两米的地下车库,靠近街道的底层已经变成了小商铺。
该住宅楼群的基础是桩基础,桩型是人工挖孔桩,布桩共有65根,桩间距为三到四点五米不等,单桩容许的承载力为3500-4500kN不等。
桩长为十五米到二十六米不等,桩身的混泥土强度是C25,桩顶标高被统一成了+9.50米,桩端的持力层都是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且桩端深入中风化岩层均大于两米。
隧道在穿过该楼群时,顶部标高约为-12米。
端承型群桩基础的群桩效应系数一、引言端承型群桩基础是一种常用的地基形式,适用于软土地区和高岸地区。
在群桩基础设计中,群桩效应系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群桩效应系数是指端承型群桩基础在受力时的相互影响程度,其大小将直接影响其承载性能和稳定性。
因此,对端承型群桩基础的群桩效应系数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端承型群桩基础的群桩效应系数定义在端承型群桩基础中,由于桩的相互作用,桩端受力会受到邻桩的影响。
群桩效应系数即为反映这种相互影响程度的参数。
在群桩效应系数的定义中,可以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例如基于理论分析和实际试验数据的方法。
三、群桩效应系数的计算方法1.基于理论分析的群桩效应系数计算方法基于理论分析的群桩效应系数计算方法是指根据桩的受力机理和桩桩相互作用的力学模型,采用理论计算方法来得到群桩效应系数。
此类方法一般需要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值计算来获得群桩效应系数的数值。
2.基于实际试验数据的群桩效应系数计算方法基于实际试验数据的群桩效应系数计算方法是指通过进行实验室试验或现场试验,采集得到大量的群桩受力数据,然后通过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来获得群桩效应系数。
这类方法侧重于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四、群桩效应系数的影响因素群桩效应系数的大小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桩的几何参数桩的直径、长度、间距等几何参数将会显著影响群桩效应系数的大小。
一般来说,桩的间距越小,群桩效应系数会越大。
2.地基土的性质地基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质也对群桩效应系数有重大影响。
土层的抗压强度、剪切强度等参数将会直接影响群桩效应系数的大小。
3.群桩的布置形式群桩的布置形式和排列方式也将对群桩效应系数产生影响。
不同的布置形式将导致不同的桩桩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群桩效应系数的大小。
4.地震效应地震效应是另一个影响群桩效应系数的重要因素。
地震荷载下,桩桩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群桩效应系数的数值也会发生变化。
【摩擦型群桩基础的群桩效应系数】摩擦型群桩基础是一种常用的基础工程形式,它可以有效地传递建筑物的荷载并减小地基的沉降。
在摩擦型群桩基础设计中,群桩效应系数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直接影响着基础的承载力和变形特性。
本文将从群桩效应系数的定义、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群桩效应系数的定义群桩效应系数是指在摩擦型群桩基础中,多根桩共同承担水平荷载时,其承载力与同一条件下单根桩的承载力之比。
其数值大于1,表示桩群的共同作用使得每根桩的承载力增大。
二、影响群桩效应系数的因素1. 桩的间距和排列形式群桩的间距和排列形式对群桩效应系数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讲,桩的间距越小,桩群效应系数越大,同时适当的排列形式也可以提高桩群效应系数。
2. 地基土的性质地基土的性质也是影响群桩效应系数的重要因素,土壤的抗剪强度、压缩模量等参数会直接影响群桩的承载力。
因此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地基土的性质。
3. 荷载特性荷载特性包括水平荷载和垂直荷载,不同的荷载特性会对群桩效应系数产生不同的影响。
水平荷载较大时,桩群效应系数会相应增大。
三、群桩效应系数的计算方法群桩效应系数的计算通常采用经验公式或者有限元分析的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计算公式是与桩的间距和排列形式有关的Poulos公式和Randolph公式。
这些公式是由对实测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得出的,适用范围较广,但在具体工程中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修正。
四、群桩效应系数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在实际工程中,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群桩效应系数,并对其进行验证和修正。
对于大型工程或者重要工程来说,还需进行现场监测和试验,以验证群桩效应系数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群桩效应系数是摩擦型群桩基础设计中的重要参数,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合理选取群桩效应系数,并进行必要的验证和修正,以保证基础工程的安全可靠性。
结语:希望本文对读者能有所帮助,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群桩效应系数作为摩擦型群桩基础设计中的重要参数,在工程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