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关节X线解剖及常见骨折诊断
- 格式:pdf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24
x线报告书写模式--骨折骨折1、踝关节(正常):左侧踝关节诸构骨质结构关系正常,骨皮质连续光整,骨小梁结构清晰,未见明确骨折征;左踝关节在位,周围软组织未见异常。
诊断:左侧踝关节未见骨折征。
2、胸锁关节(正常):患者体位欠正。
片示双侧锁骨胸骨端骨皮质连续,骨小梁清楚,未见明确骨质损害,双侧胸锁关节关节间隙尚对称,无明显增宽。
周围软组织未见明确肿胀。
诊断:片示双侧胸锁关节未见明确骨关节病变征。
2、胸椎(正常):胸椎生理曲度存在,椎体骨质结构关系正常,未见明显骨折线,未见移位,椎间隙未见狭窄,椎小关节清晰,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
诊断:胸椎未见骨折及移位征。
3、颈椎(正常):颈椎生理曲度存在,椎体骨质结构正常,未见骨折线,未见移位及不稳,椎小关节清晰,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
张口位片示第1、2颈椎骨质结构正常,未见骨折线,寰枢关节间隙未见异常。
诊断:颈椎未见骨折及移位征。
2、下肢:左肩关节未见明显骨折征象,右肩未见脱位征象。
骨盆稍右倾,体位原因所致?骨盆未见骨折征象,双髋关节未见脱位。
左胫骨下端斜行骨折,折端稍分离,对位对线欠佳。
石膏外固定术后。
左第一跖骨粉碎性骨折,见多个碎骨片,并移位。
左第2、3跖骨横行骨折,折端重叠移位,向外侧成角。
左第五跖骨基底部不全骨折,左第5跖骨远段粉碎性骨折。
左第一趾近节趾骨横行骨折,对位对线好。
左第四趾近节基底部横行骨折,折端向内侧成角。
左第五趾近节基底部粉碎性骨折,对位对线尚可。
左第4-5跖趾骨可见克氏针内固定。
左足石膏外固定。
诊断:左足多发骨折术后所见如上述。
左胫骨下段骨折外固定术后如上述。
3、肋骨多发(错位):两肺纹理清晰,肺内未见实质病变影。
两肺门不大,未见结节和肿块影。
心影大小形态未见异常。
两膈光滑,两肋膈角锐利。
左侧第7、8、9肋骨腋段骨质结构中断,骨折端错位明显,余肋骨未见明显骨折征象。
诊断:心肺未见病变征。
左胸第7、8、9肋骨腋段骨折。
4、髌骨(陈旧,分离):左髌骨陈旧骨折改变,骨折块分别向上、下方分离移位,关节囊肿胀。
86例腕骨脱位及骨折的X线影像分析发表时间:2015-11-13T14:38:57.87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3期供稿作者:付俊[导读] 襄阳市襄州区人民医院湖北襄阳舟状骨骨折合并其它腕骨骨折10例,占11.6%;舟状骨合并月骨或月骨周围脱位共计24例,占所有病例 40%。
付俊襄阳市襄州区人民医院湖北襄阳 441001摘要:目的通过对腕骨脱位及骨折X线影像分析,探讨及阐明腕骨脱位及骨折的X线影像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86例腕骨脱位及骨折患者的X线影像,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分析。
结果本组患者中,月骨脱位15例,占17.4%;月骨周围脱位22例,占25.6%;其它脱位3例,占2.5%。
结论腕骨脱位以头、月关节最为常见,掌握腕关节的解剖关系及结构,理解头月关节结构的解剖意义,对准确诊断分析腕骨脱位及骨折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腕骨;脱位;X线分析腕骨脱位是临床常见的骨骼及关节创伤,腕骨骨折及脱位经常出现漏、误诊,或未能明确诊断腕骨脱位的具体类型,笔者对我院86例腕骨脱位患者的X线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有关文献对腕骨脱位的类型进行研究,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86例患者,其年龄18~54岁,平均年龄37.3岁,其中男性81例,女性5例。
86例患者均有外伤史,其中左腕损伤35例,右腕损伤51例。
致伤原因:滑倒、跌伤或扭伤45例,汽车、摩托车伤25例,重物砸伤5例,运动伤11例。
临床主要症状:腕部关节肿胀,疼痛,脱位患者有关节“错动”感,活动障碍等症状。
所有患者均48小时内进行X线拍片检查并证实为腕骨骨折或脱位。
1.2方法全部病例均拍摄腕关节正侧位(Philips Diagital Diagnost ‘eleva’),部分拍摄舟状骨正位(尺偏位)或腕关节斜位,均于3-6月内复查。
收集50例全部X线资料,回顾性观察分析腕骨骨折位置,腕骨脱位的位置及类型。
2 结果X线影像所见:(1)腕骨脱位15例,其中:月骨脱位7例,占46.7%,月骨周围脱位6例,占40%,豆状骨脱位2例,占13.3%;(2)腕骨骨折合并脱位28例,其中舟骨骨折合并经舟骨-月骨脱位8例,占28.5%,舟骨骨折合并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16例,占57.1%,月骨骨折合并月骨脱位1例,占3.65%,三角骨骨折合并豆骨脱位2例,占7.1%,多发腕骨骨折合并月骨周围脱位,同时伴尺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1例,占3.65%。
腕部割伤鉴别诊断模板腕部割伤鉴别诊断模板引言:腕部割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性损伤,常见于工作或运动中发生。
在临床诊疗中,对于腕部割伤的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解剖学、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治疗等角度出发,提供腕部割伤鉴别诊断的模板。
一、解剖学结构腕部是人体的一个复杂结构,主要由腕掌关节、腕背关节和桡腕关节组成,同时包含多个骨骼、肌腱、韧带、血管和神经等复杂结构。
二、临床表现1. 割伤部位腕部割伤常见于手腕前方或背侧,也有部分患者割伤的是腕关节下方部位。
2. 疼痛割伤后出现明显的剧痛,会加剧当局部受到压迫或活动。
3. 出血割伤后局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如出现动脉出血或大面积出血,需及时止血。
4. 感觉异常割伤后可能出现局部麻木、刺痛等感觉异常,特别是伴有神经损伤的患者。
5. 活动受限割伤后,会出现活动受限的情况,轻者影响日常生活,重者影响工作和运动。
三、影像学检查1. X线检查腕部割伤后,可行X线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骨折、关节脱位等情况。
2. CT检查对于复杂性骨折或关节脱位等情况,可行CT检查,在三维空间内进一步分析损伤程度。
3. MRI检查对于软组织损伤或神经损伤等情况,可行MRI检查,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信息。
四、治疗1. 洗创处理腕部割伤后,需及时进行伤口处理,清洗创面,消毒,缝合或贴合伤口。
2. 止痛处理割伤后,需进行止痛处理,可使用止痛药物或局部冰敷等方法。
3. 牵引复位治疗对于腕部骨折或关节脱位等情况,可行牵引复位治疗,恢复关节正常位置。
4. 康复训练割伤后,需进行康复训练,逐步恢复手腕的正常活动和功能。
结论:腕部割伤的鉴别诊断需综合考虑解剖学结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
在治疗过程中,需进行有效的止痛和康复训练,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腕舟骨骨折[定义]腕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腕骨骨折,延迟愈合率、不愈合率和缺血坏死率远远高于其他腕骨,常引发创伤性关节炎,导致腕关节运动功能障碍。
[诊断依据]一、病史跌倒时,手掌着,腕关节极度背伸桡偏,暴力向上转导,舟骨被桡骨关节面的背侧缘或茎突缘切断。
二、症状和体征腕部疼痛,活动受限,鼻烟窝肿胀,压痛明显,纵向挤压拇指可诱发疼痛。
三、辅助检查X线片检查:舟骨位、标准正、侧位和后前斜位片。
必要时CT、MRI检查[证候分类]一、按骨折部位分类(一)舟骨结节骨折(二)远侧1/3骨折(三)腰部骨折(四)近侧1/3骨折二、按骨折稳定程度分类(一)稳定骨折:无移位或侧方移位小于1mm的骨折(二)不稳定骨折:侧方移位超过1mm的骨折、有背向或桡向成角移位的骨折,伴发腕背伸不稳定或腕骨脱位的骨折。
多需手术治疗。
[治疗]一、非手术治疗(一)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1、适应证:新鲜的稳定性骨折2、操作方法:舟骨结节骨折为关节外骨折,予以前臂管型石膏固定6周,关节内稳定骨折,长臂拇人字石膏固定,6周后改成短臂拇人字石膏固定,10-12周后骨折多可愈合。
(二)闭合复位经皮穿针石膏外固定1、适应证:新鲜的不稳定性骨折操作方法2、操作方法:手法闭合复位成功后,经皮应用1.Omm-1.2mm克氏针由结节部沿舟骨长轴固定,术后长臂拇人字石膏固定,6周后改成短臂拇人字石膏固定。
二、手术治疗(一)切开复位Herbert钉内固定1、适应证:①远侧远侧1/3斜形骨折;②腰部骨折移位大于1mm;③有移位的近侧1/3骨折④伴有腕关节不稳定的骨折⑤延迟愈合或不愈合2、操作方法:取掌侧入路,减少对舟骨血供破坏,显露舟骨结节及舟骨骨折处。
由结节部转入Herbert螺钉,插入方向应沿额状面和矢状面各45度角,确保骨折端的加压和固定,尾端应埋入软骨内,术后短臂拇人字石膏固定6-12周(二)舟骨不愈合手术治疗:1、植骨术:①传统植骨术②带血管或筋膜蒂骨瓣植骨术2、桡骨茎突切除术3、舟骨近侧部分切除术4、人工舟骨置换术5、近侧列腕骨切除术6、部分或全部腕关节融合术三、药物治疗1、中药治疗(早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内服活血灵;中期接骨续筋,内服三七接骨丸)2、西药治疗(无菌手术注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一般3~5天)四、康复治疗1、功能锻炼:早期作肩、肘关节的活动,屈伸范围不限,亦可作手指的屈伸活动,但禁忌作腕关节的桡偏动作。
常用的裂缝外延名称如Colles',Smith's,Barton等AO-和Fernandez分类治疗并发症投照定位正位片应该用手腕和肘部在肩部高度。
这意味着手腕,肘和肩部都在横向平面中,垂直于X射线束。
只有在这个位置,桡骨和尺骨是平行的。
降低臂使得桡骨越过尺骨并且变得相对较短,导致对桡骨长度测量产生误差。
侧位片腕关节尺侧贴紧拍片盒,肩,肘和腕部再次处于一个平面中,即矢状面。
此定位将使侧视图与PA视图完全垂直。
在正确定位的PA视图上,可以看到伸肌桡侧肌腱槽(箭头)。
尺侧腕伸肌腱槽应位于尺骨茎突基部的水平或径向。
如果传统的X光片提供相关细节不足,应该建议CT检查,且做三维重建。
在上图矢状重建1mm轴向CT切片。
可以看到粉碎性骨折和关节面受损,关节间隙受到影响。
当怀疑伴随的韧带损伤和三角形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时,或者如果怀疑有骨折,但在常规X线片上未显示,则磁共振(MR)成像是有益的。
上图尺骨茎突的骨折在标准放射照相上不可见,但是用MR清楚地证明。
测量径向长度或高度:在PA射线照片上测量径向长度作为垂直于通过径向茎突的远侧末端的半径的长轴的一条线之间的距离。
第二条线与尺骨头的远端关节面相交。
该测量平均为10-13mm。
径向倾斜或角度:径向倾斜代表一条线的径向茎突尖端和桡骨远端尺侧方面并垂直于半径的纵向轴线的第二线之间的角度。
径向倾斜范围在21和25度之间。
径向倾斜的损失将增加穿过月骨的负载。
径向倾斜:在侧向放射照片上测量径向倾斜。
径向倾斜表示沿着远侧径向关节表面的线和在接合边缘处垂直于半径的纵向轴线的线之间的角度。
正常的手掌倾斜平均为11度,范围为2-20度。
放射解读有许多方法来描述远端径向骨折,有几种分类系统。
在临床实践中经常使用人名来命名骨折系统,比如说Colles'和Barton's。
当使用这些人名的命名系统时,还应该在报告中包括对骨折特征的准确描述。
此外,还应注意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症或其他发现,例如韧带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