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1777~1851)
一、直线电流的磁场
科学家们基于这种想法,一次又一次地寻找 电与磁的联系。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终于用实验证实 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着磁场。这一重大发现轰动 了科学界,使电磁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演示奥斯特实验
观察到的现象
通电时小磁针
会 发生偏转(填会或不会);
3、改变电流方向,可改变磁铁的N、S极。
应用:电磁起重机、电铃、电话、电磁继 电器等。
已知:I1>I2 根据图A、B,可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图C,可得出什么结论?
I1
I2
I3
图
图B
结论A:在相同的电磁铁中,电流越大,磁性越强. 结论B:电流相同时,电磁铁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
强.
电磁铁的特点: 1、磁性有无可用电流的通断来控制; 2、磁性大小可调节:电流越大、线圈匝 数越多,磁性越强。
的小磁针上放置一根与磁针平行的导线,给
说明: 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三、电磁铁:插入铁心的通电螺线管
P109页:活动(演示) (插入铁心后,磁性增强)
P110页:探究(学生实验)
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目的: (1)电磁铁的磁性与电流通断的关系 (2)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控制线圈匝数不变或同一线圈中) (3)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 (线圈和导线粗细相同时,控制电流大小不变)
电流方向拇指指,
四指环指磁感线。
总结奥斯特实验: 1.现象:导线通电后周围小磁针发生偏转; 电流方向改变,小磁针偏转方向相反. 2.结论: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观察铁屑的分布和小磁针的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