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
- 格式:ppt
- 大小:156.00 KB
- 文档页数:10
文言文——古汉语名词做状语详解2009-10-23 10:44:44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5294次评论:0条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
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作状语①表示比喻。
例如:A.嫂蛇行匍伏。
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C.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
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
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如: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简析]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
B句的“师”与C句的“客”都与此同。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例如: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
C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
“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D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
“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如: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B.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C.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A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
B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五种类型:名词用作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一)名词用如动词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如: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马童面.值,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夫子式.而听之。
(礼记·檀弓下)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八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我们鉴别某一个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
一般情况有如下四种:①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②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③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④句中所确定的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定义: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有宾语时,则一定作为使动用法在使用。
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左传成公三年)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
常见的词类活用类型:
1、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作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
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
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数词作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4、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不一定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5、名词作状语: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在成语中同样保留,如:能文能武、门可罗雀、人皆可夫2.名词用作状语这里所讨论的用作状语的名词,是指普通名词来说的,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对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1)表示比喻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虎居龙潭、狼吞虎咽、烟消云散、风驰电掣、狼心狗肺、龙争虎斗、花容月貌、土崩瓦解等等此类成语中的名词可翻译为“像……一样”。
(2)表示处所或工具,如:东张西望、道听途说、风餐露宿、南征北战、拳打脚踢3.名词的使动用法上面我们已经叙述过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情况,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如:深根固蒂,“深”和“固”均用作使动。
4.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如:鱼肉百姓、草菅人命、幕天席地(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这个动作。
在古汉语中,这种情况很多,成语中也较多,如:飞沙走石、惊天动地、打草惊蛇、破釜沉舟、沉鱼落雁、兴风作浪(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使动,即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富国强兵、厚古薄今、精兵简政2.形容词用作意动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如:自高自大、重男轻女、不远万里、目空一切、兵贵神速、安贫乐道、重理轻文。
如何区别名词作动词与名词作状语2008-03-19 18:31如何区别名词作动词与名词作状语推荐在古汉语中,名词既可以活用作动词,也可以直接修饰限制动词活用作状语。
如下列几例:⑴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⑵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⑶沛公欲王关中⑷驴不胜怒,蹄之⑴⑵句为名词作状语,⑶⑷句为名词作动词。
如何区别呢?对上述几句作分析可发现:⑴⑵句中加点名词(“云”“响”“景”“内”)后紧跟着的词(“集”“应”“从”“立”)都是动词,其格式为“名+ 动”;而⑶⑷句中加点名词后紧跟着的词(“关中”“之”)都不是动词。
故可作这样的规律总结:符合“名+动”格式的为名词作状语,反之,则为名词作动词;换言之:看一个名词在句中是作状语还是作动词,只需看其后面有无动词,有动词,则为名词作状语,无动词则为名词作动词。
如:⑸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⑹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⑺范增数目项王⑻秦师遂东⑸⑹句符合“名+动”格式,为名词作状语;⑺⑻句为名词作动词。
需要注意的是:在“名+动”格式中,名词除了作状语,还可作主语,对此,要联系语境,看这个名词前是否另有主语,如果前面另有主语,则判定为名词作状语,反之,则为名词作动词。
如:⑼(区)寄伪儿啼⑽儿啼告母⑼句“儿”前另有主语“寄”,“啼”由主语“寄”发出,故“儿”作状语。
⑽句“儿”前没有主语,“啼” 就是由“儿”发出,故“儿”作主语。
再如:⑾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⑿舟已行矣,而剑不行⑾句“舟”前另有主语“余”,动作“行”由主语“余”发出,故“舟”作状语。
⑿句“舟”前没有主语,动作“行”由“舟”发出,故“舟”作主语。
掌握了上述两点,就可以游刃有余,轻松判别名词作动词与动词作状语了。
练习: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1. 左右欲刃相如2. 一狼洞其中3. 今王鼓乐于此4. 沛公欲王关中5.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6. 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7. 道不通,天又大风8. 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9. 柱以白碧,砌以青玉10.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11. 豕人立而啼12.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13. 其后,秦稍蚕食魏14.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15.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16.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17. 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18.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答案:1—9 用法皆为名词活用作动词1.杀2.打洞3.奏乐4.称王5.开花6.发芽7.刮大风8.有才能9.做柱、做台阶10—18用法皆为名词活用作状语10.一天天地 11.像人一样 12.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13.像蚕一样 14.用箕畚 15.用笼子 16.当面 17.在草中、在露天 18.早上、晚上附:季佳福(湖北省监利县龚场中学 43330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版)收有贾谊的《过秦论》一文,其中有云:“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古汉语的词类活用作者:王丽丽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01期以下“三位”、“三动”和词的活用是笔者对常见古汉语词类活用的归纳。
一、“三位”“三位”指词在句中的位置,主要有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介宾短语作补语译作状语。
1.名词用作状语(1)表示比喻。
猿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狐鸣呼曰:“大楚兴,陈涉王。
”(《史记·陈涉世家》)这里的“人、云、景、狐”都是名词,译作“像人、像云、像影、像狐”,在句中作状语,这种用法,修辞的意味非常浓厚。
(2)表示对人的态度。
彼秦者,……虏使其民。
(《战国策·赵策》)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及(《孟子·万章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3)表示处所或工具。
舜勤於民事而野死。
(《国语·鲁语》)童子隅坐而执烛。
(《李记·檀弓上》)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车裂商君以徇。
(《史记·商君列传》)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4)表示时间。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左传隐公元年》)夜追而出。
(《左传僖公三十年》)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左传僖公三十年》)2.动词用作状语用作状语的动词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争割地而赂秦。
(《过秦论》)动词用作状语之后,用“而”字或“以”字和动词谓语连接,这种情况比较多。
例如:坐而假寐。
(《左传宣公二年》)子路拱而立。
(《论语·微子》)箕踞以为。
(《战国策·燕策》)动词或动宾词组用作状语,在词序上和连动式一样,在意思上和连动式不同,连动式一般表示一先一后的行为,不分主次。
动词或动宾词组用作状语,是修饰动词谓语的,有主有次。
3.介宾短语作补语译作状语(例略)二、“三动”三动是指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被动用法。
词类的活用在古代汉语里,一般说来,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各有其分工。
名词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一般作谓语;形容词一般作定语、谓语、状语(如“赵太后新.用事”,“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这种情况,在古今一般是相同的。
但是,在上古汉语(先秦散文)里,词类活用的现象很多,比如:名词可以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词类活用的主要几种情况:(一)、名词作动词古汉语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例如:(举例不限于先秦散文)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肘,本义为“胳膊肘”,此处指“用肘推”)沛公欲王.关中。
《史记•项羽本纪》(王,本义是“大王”,此处指“称王”。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左传僖公三十年》(军,本义是“军队”,这里指“进军”)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衣冠,本义是“衣、帽”,这里指“穿衣戴帽”)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刃,原义是“锋利的刀口”,这里指“用刀杀”)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东,本义为“东方”,这里指“向东进军”)一般说来,代词前面的名词多用作动词(“肘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还有一种辨认方法,比如说,肯定了宾语以后,就会知道宾语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军氾南”,“王关中”)。
作业:找出下列句子中名词用作动词的词,并解释。
1、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2、驴不胜怒,蹄之。
3、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4、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5、曹子手剑而从之。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8、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9、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摘要: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语法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上古经典著作中广泛撷取相关例句,并将其细致分类,充分地证明了这种语法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使用的普遍性并简要地探索了其中的规律性。
与此同时,本文也对近些年来人们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做以总结。
关键词:词类活用特殊意念动宾关系词的兼类“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
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
自从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之名,实际上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问题以后,陈承泽首唱词类活用说至今,凡是古代汉语教材、专著,都辟有专门章节论述词类活用问题。
人们利用这个理论,对一些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产生新词义的词语做出正确解释,解决了文言文阅读和注释中的一个大问题。
这些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十分显著的。
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
所以近些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词类活用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异议。
例如,很多人认为目前许多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研究和文言文的注释中都存在着词类活用范围过宽的现象。
因此,我们必须对词类活用现象加以准确细致的学习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使用和学习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一、绪论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
各类词在句子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譬如名词经常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而形容词则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
例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战国策·赵策四》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孟子·滕文公上》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莊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其中“疾”为形容词,作“走”的状语。
“粟”为名词,作句子的宾语;而第三句中的“生”作句子的谓语,为动词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