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名词作状语例析
- 格式:docx
- 大小:14.08 KB
- 文档页数:2
【中考复习】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分析之“名词作状语”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分析之“名词作状语”,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概括分析之“名词并作状语”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
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并作状语①表示比喻。
例如:a.嫂蛇行Caquet。
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c.少时,一狼迳回去,其一犬端坐前。
[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
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
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②则表示对人的态度。
比如: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挤,师事之。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沃苏什卡]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并作“事”的状语,则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必须用宴请兄长的方式宴请他。
b句的“师”与c句的“客”都与此同。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例如: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事不目见耳闻而道听途说其有没有,汝?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沃苏什卡]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润色动词“运”和“有载”,则表示动作犯罪行为的工具。
“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就是用箕畚运往渤海边上;“船载故曰”,意思就是用船载运进去。
c句的“目”和“耳”分别润色动词“见到”和“言”,则表示凭借。
“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见。
d句的“面”润色动词“刺及”,则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劝谏。
“面刺”可译为当面批评。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如: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例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b.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归纳引导语: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名词活用作状语便是其中之一。
一般地说,在古文中,一个名词的后面紧跟着的是一个动词,构成的不是主谓关系,就应该考虑那其中是否有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情况了。
作状语有下列七种规律:规律一: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的时候,需要在那个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如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灰与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徐宏祖《游黄山记》)句中的壁,赢粮而影从(贾谊《过秦论》)中的影,就属于这种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成语,如土崩瓦解中的土与瓦、星罗棋布中的星与棋、蚕食鲸吞中的蚕与鲸、风起云涌中的风与云,也都属于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状态的例子。
仅以土崩瓦解为例,指出一个误区。
有人认为土崩与瓦解均为主谓关系,然后构成了联合结构。
错了,因为在成语决不是说土与瓦怎么了,而是在比喻某事物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彻底崩溃了。
规律二;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在翻译时,要在活用的那个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
例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中的船,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的杖,市中游侠儿得佳者而笼养之(《促织》)中的笼,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箕畚等,就应该归入状语这一种用法。
需要指出的是表工具方式的名词状语在翻译时除了可以加介词之外,还可以时灵活一些,如余自齐安适临汝(《石钟山记》)句中的舟行就应该译为乘着小船再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石钟山记》)中的目见耳闻也该译为亲眼亲耳才是。
规律三:名词活用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
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那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比如时间名词日与月活用的例子就有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中的日(译为一天比一天),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中日(译为每天),日削月割(《六国论》)中的日月(译为一天天、一月月),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中的月(译为每日)等。
文言文——古汉语名词做状语详解2009-10-23 10:44:44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5294次评论:0条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
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作状语①表示比喻。
例如:A.嫂蛇行匍伏。
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C.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
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
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如: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简析]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
B句的“师”与C句的“客”都与此同。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例如: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
C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
“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D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
“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如: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B.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C.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A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
B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
名词作状语文言文
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这种用法通常是为了强调名词的特性或状态,或者是为了表达一种比喻或拟人的效果。
下面是一些例子: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在这个句子中,“风烟”和“天山”都是名词,但是它们被用作状语,描述了“净”和“色”的状态。
意思是说,风和烟都消散了,天空和山峰都呈现出同样的颜色。
2. 庭下如积水空明。
在这个句子中,“庭下”是名词,被用作状语,描述了“积水空明”的状态。
意思是说,庭院下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 驴不胜怒,蹄之。
在这个句子中,“蹄”是动词,但是“驴”被用作状语,描述了“蹄”的方式。
意思是说,驴因为愤怒而用蹄子猛击。
4.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在这个句子中,“云”和“响”都是名词,被用作状语,描述了“集”和“应”的方式。
意思是说,天下的人们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响应号召,带着粮食争先恐后地追随。
总之,名词作状语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语法现象,它能够通过强调名词的特性或状态来丰富语言的表达形式。
初中名词作状语的文言文例句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时间名词“日”放在动词“参省”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方位名词“上”和“下”用在动词“食”和“饮”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指在地面上,在地下);
3、秋水时至(名词“时”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4、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5、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席”“包”“囊”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席子那样,像包裹那样,像口袋那样);
6、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云”“响”分别作“集”“应”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
7、赢粮而景从(名词“景”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其规律是:(1)后跟作宾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偏正关系>//名词+代词——之、尔、汝等)。
如“范增数目.项王”,可译为“用眼睛示意”;“驴不胜怒,蹄.之”可译为“用蹄子踢”。
(2)后带补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偏正关系>//名词+介宾结构)。
如“沛公军.<霸上>”,可译为“驻札”;“秦伐韩,军.于阏与”,可解释为“驻扎”。
(3)前有状语的名词(副词或介宾结构或助词+名词——副词“不”、“弗”、“已”、“遂”等)。
如“秦师[遂]东.”,意“向东进发”;“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释为“赐福”;“而此独以钟名.,何哉?”释为“命名”。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释为“称王”。
(4)前有能愿动词(能、可、愿、应、宜、当、欲……)的名词。
如“非能水.也”,可译为“游泳”。
(5)前有结构助词“所”的名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应译为“捕捞”。
(6)后跟(解释为“的人”的)“者”字的名词。
如“门.者故不入”,解释为“看门”。
(7)同一个名词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词既非叠词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
那么其中一个作动词用。
如“春风风.人”,应译为“吹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要译作“从事”或“干”。
(8)名词与动词之间用连词“而”、“以”、“且”连接,表示动作的。
如“进城梯.而下之”,即“架梯”;“儿涕.而去”,释为“流泪”。
(9)句中无其它任何可以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
如“诸越则桃李冬实.”,应解释为“结果实”。
【解释作动词的名词的方法】(1)替代式,以相应的动词替代。
如:①朝服.衣冠。
(穿戴)②赵王鼓.瑟。
(弹奏)(2)“动+名”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动词。
如:①遂命酒.。
(摆酒)②歌.以赠之。
(写歌)(3)“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后加上相应的动词。
如:怀.其璧,从径道亡。
(怀藏)(4)“介+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介词,在这个名词后加上有关的动词。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在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尤其是在文言中,一般作为名词使用的词被放在动词的前面,且这个词不是动作行为的实施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饰或限制的作用,因而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从而担负起副词的语法功能。
这被称为名词作状语,简称名作状。
便于理解,举个例子——“你在那儿狗叫什么!”这个例子中,“狗”是名词,放在动词“叫”前面,这个“狗”明显不是“叫”这个动作的实施者,而是对“叫”这个动作的修饰和形容,所以这个“狗”是状语,可以理解成“像狗一样”,所以这个“狗”就是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
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是很普遍的。
下面就具体讲解名作状的几种用法。
一、表示比喻(比况)起(比喻)比况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
举例: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陈涉世家》)分析:“狐鸣”,像狐狸那样叫,“狐”就是名词作状语。
2.射之,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分析:“人立”,像人那样站立,“人”就是名词作状语。
3.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孙子·谋攻》)分析:“蚁附”,像蚂蚁一样依附,“蚁”就是名词作状语。
4.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
(《庄子·达生》)分析:“柴立”,像枯木那样独立,“柴”就是名词作状语。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唐柳宗元《小石潭记》)分析:“斗折”,像北斗七星一样弯折,“蛇行”,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行进。
“斗”“蛇”都是名词作状语。
6.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狼》)分析:“犬坐”,像狗那样端坐,“犬”就是名词作状语。
二、表示地点(处所)这类名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
举例: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名词作状语的文言文例子
以下是 8 条关于名词作状语的文言文例子:
1. 其一,“蚕食桑叶”,你看那蚕宝宝可不就是像小馋猫一样一点点地吃着桑叶么!就如同士兵蚕食敌方阵地一般。
2. 其二,“犬坐于前”,那狼像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你说怪不怪呀!这“犬”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狼的坐姿呢。
3. 其三,“席卷天下”,哎呀呀,这势力就好像一阵大风把天下都给卷起来了,多霸气呀!“席”字多妙。
4. 其四,“云合而响应”,大家不就像云朵聚集一样纷纷响应号召,真有气势呀!这里的“云”可不就把那种聚集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5. 其五,“蜂拥而至”,人们就像一群蜜蜂似的呼呼地涌过来了,多热闹啊!这不就是名词作状语的妙处嘛。
6. 其六,“狼奔豕突”,那场面就像狼和猪慌乱地奔跑逃窜,“狼”“豕”不就是很好的状语嘛,真有意思。
7. 其七,“星驰电掣”,好家伙,那速度就跟流星飞驰、闪电急驰一样快呀,“星”“电”多形象啊!
8. 其八,“土崩瓦解”,就像土堆崩塌、瓦片破碎似的一下子就垮掉了,“土”“瓦”作为状语多生动啊!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名词作状语在文言文中真的是太有表现力啦!能让语言变得特别鲜活有趣呢!。
在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朝服,在早上;衣冠,穿衣戴帽)——《邹忌讽齐王纳谏》
2. 伯俞有过,其母笞之,泣。
其母曰:“他日笞汝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得笞常痛,今母已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耳。
”——《韩诗外传》
3.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东封,向东;西封,向西)——《左传·僖公三十年》
请注意,以上只是名词作状语的一些例子,具体的用法可能会因不同的文言文作品和语境而有所不同。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归纳------名词作状语的七种情形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名词活用作状语便是其中之一。
一般地说,在古文中,一个名词的后面紧跟着的是一个动词,构成的不是主谓关系,就应该考虑那其中是否有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情况了。
如“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句中的“人立”构成的就不是主谓关系,而是表明那横在道上的狼站立的方式。
名词作状语有下列七种规律:规律一: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的时候,需要在那个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如“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灰”与“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徐宏祖《游黄山记》)句中的“壁”,“赢粮而影从”(贾谊《过秦论》)中的“影”,就属于这种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成语,如“土崩瓦解”中的“土”与“瓦”、“星罗棋布”中的“星”与“棋”、“蚕食鲸吞”中的“蚕”与“鲸”、“风起云涌”中的“风”与“云”,也都属于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状态的例子。
仅以“土崩瓦解”为例,指出一个误区。
有人认为“土崩”与“瓦解”均为主谓关系,然后构成了联合结构。
错了,因为在成语决不是说“土”与“瓦”怎么了,而是在比喻某事物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彻底崩溃了。
规律二;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在翻译时,要在活用的那个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
例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中的“船,“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的“杖”,“市中游侠儿得佳者而笼养之”(《促织》)中的“笼”,“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箕畚”等,就应该归入状语这一种用法。
需要指出的是表工具方式的名词状语在翻译时除了可以加介词之外,还可以时灵活一些,如“余自齐安适临汝”(《石钟山记》)句中的“舟行”就应该译为“乘着小船”再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石钟山记》)中的“目见耳闻”也该译为“亲眼亲耳”才是。
规律三:名词活用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
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那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文言文中名词用作状语的几种情况
一、名词做状语表示行为的特征、状态。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翼”修饰动词“蔽”,表示动作的特征。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犬”修饰动词“坐”,表示动作的特征或状态。
二、名词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对待的方式。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侍之:“兄”修饰“事”,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修饰“待”,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客人那样”。
三、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1.黔之驴,有好事者船载已入:名词“船”用作状语,表示动词“载”所用的工具。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箕畚”用作状语,表示动词“运”所用的工具。
四、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1.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名词“间”用做状语,表示动词“至”发生的处所“小路”。
(译:刘邦已经离开,估计从小路回到军营中)
2.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名词“廷”用作状语,表示动词“见”发生的处所“殿堂”。
(译: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举行完廷见的外交大礼然后送她回国。
)。
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名词一、名词作状语这类现象是名词用在动词前,如果这个名词不做主语,那么它就只能活用作状语。
因为汉代汉语的句子成分排列是“谓前状语谓后补”。
例句:乃遂收盛樊无期之首,函封之。
《鸿门宴》在这个句子中,“函”就是名词,放在了动词“封”的前边,但是“函”不做主语,主语是太子丹。
谓语是“封”,所以“函”在这就只能活用作状语来修饰“封”这个动作,翻译成“用匣子”。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退秦师》在这里“朝”和“夕”都是方位名词用在动词“济”和“设”前面,但是不能作主语,因为主语是晋文公。
所以“朝”和“夕”就只能活用作状语来修饰济和设这两个动作,翻译成“在早上”和“在晚上”。
此类句子还有很多。
比如:“夜缒而出”中的“夜”,“秦兵旦暮渡易水”中的“旦暮”,“日削月割”中的“日”和“月”,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来修饰动词的例子。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充当谓语,是不直接带宾语的。
但是在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两个名词或几个名词一起用的现象,那么就要让前边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来引出宾语。
例句: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在这个句子中,“籍”和“吏民”都是名词,按说是不能放在一起搭配使用的。
补足这个句子应该是“刘邦籍吏民”,“刘邦”是主语,“吏民”是宾语,那么籍就只能被安排在谓语的位置上了,所以要在其位谋其政,活用成动词“登记户口”。
例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在这个句子中,“之”是代词,代指头。
“函”是匣子。
两个名词放在一起了,那么前边的名词“函”就要活用为动词,翻译成“用匣子装”。
类似的句子例如:“沛公欲王关中”的“王”,“范曾数目项王”中的“目”都是这种用法。
名词也一般不受副词或能愿动词修饰,如果在文言文中出现了,我们就可以判定是活用为动词了。
例句:皆白衣冠已送之。
《荆轲刺秦王》在这个句子中,皆是副词,翻译为“全都”。
“白衣冠”是名词,翻译成“白色的衣帽”。
按现代汉语语法来说,副词是不能直接修饰名词的,所以要让“白衣冠”活用作动词,翻译成“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例析
名词作状语在文言文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法现象,掌握它的运用规律,有助于正确理解词语,避免翻译文句时望文生义。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作该动词的状语。
1.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状。
以作为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特征,来描绘和修饰动作行为的方式或情状,通常翻译成“像……一样(似的)”。
例如:常以身翼蔽沛公。
(《醉翁亭记》)——(项伯)不时用自己的身体像张开的翅膀似的遮掩住刘邦。
例子中“翼”放在动词“蔽”的前面作状语,描绘出了动作行为的状态。
…… 2. 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处置态度。
把甲(动词支配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当乙(用以修饰动词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一般可翻译作“像对待……一样地……”或“把……当作……”。
例如: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做仆役来使唤。
例子中的宾语是表示人的名词,“隶”用以修饰动词“使”,表示对待或处置对象的方式。
3. 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
翻译时,可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补上介词“用”“拿”“当”等,构成介宾短语。
例如:畚箕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用畚箕(把土石)运送到渤海边上。
例子中“畚箕”表示的是“运”的工具,应翻译成“用畚箕”。
4. 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处所。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在哪里”产生。
翻译时,可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补上介词“在”“从”等,构成介宾短语。
例如:
卒廷见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终于在朝廷上(按礼节),接见了蔺相如。
例子中“廷”表示动词“见”所涉及的处所。
5. 表示情势或道理。
在古汉语中,有些名词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所依据的情势或道理,可以加“依”“按”这类介词构成介宾短语来解释它。
例如:予分当引决。
(《指南录后后序》)——我按道理应该自杀。
例子中“分”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根据某种情势”或“按照什么道理或规定”而
产生某种行为的意思。
二、时间名词作状语 1. 表示每一。
例如: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曾减少吧? 2. 表示渐进。
例如:
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
三、方位名词作状语单纯的方位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或趋向。
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在”“到”或“往”“向”等来理解。
1. 表示方位。
例如: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就日何时离人近的问题在争论。
2. 表示趋向。
例如: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向上吃到泥土,向下饮到泉水。
例子中方位名词“上”和“下”用在动词“食”和“饮”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上、向下。
【强化训练】
找出下列句子中名词作状语的词语并作解释。
1. 北收要害之郡。
2.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 蜂房水涡。
5. 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6.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7. 有大石侧立千尺。
8.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9. 日削月割。
10.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1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