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就是“透视现象”。
近大远小
透视
• 【透视】 绘画理论术语。“透视”一词源 于(看透)。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 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 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 透视图。后遂将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 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 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
透视术语
• 视点:人眼被忽略为一个观察点,其所在 的位置称为视点。
• 透明画面:假设的理论画面,简称画面。
• 心点:视点对画面的垂直落点。(平行透 视的心点也就是它的消失(灭)点)
• 视平线与正中线:以心点为枢纽在画面上 画一条水平线和一条垂直线,水平线称视 平线,垂直线称为正中线。
• 视中线:连接心点与视点的直线。
作品欣赏
意大利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画面属于典型的平行透视关系,心点就在 画幅中心基督所在的位置上,屋顶、两侧墙的窗框所形成的一组直角线直指心点, 诱导集中视线,突出了中心人物。餐桌长长的水平线横贯左右,既形成了一种稳 静的气氛,又起到了截止视线下物的作用。加上基督的冷静、庄重、威严的形象 刻划,十二个门徒三人一组顺桌排开、分列两旁的对称构图,形成了一种静与动 的对比、制约。同时餐桌对着观者,采取了全开放的艺术处理方法,可使观者得 到身临其境,入座就餐,参与这场活动的机会。
意大利拉斐尔的 《雅典学院》,虽 属中景构图,中心 人物不大,但由于 采取了平行透视构 图方法,对称的、 高大的建筑直角边 线直指画幅中心, 因此牵引掌握了视 线,使主要形象得 到突出。同进,一 道道拱门造成了很 深的透视感。
荷兰霍贝玛 的《林荫道》, 属平行透视图, 观者正对小道, 在隐约的直角线 限定下,道路迅 速由宽变窄,两 边的树木由高变 矮,由疏变密, 向心点延伸集中, 从而将观者视线 顺引到深处,产 生画面的深度距 离感。这种方法 适合表现长廊、 遂道、公路、铁 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