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水循环新人教版必修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85.77 KB
- 文档页数:5
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说出陆地水体的类型以及相互关系,知道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且数量是有限的。
(2) 能说出什么是水循环,会绘出水循环的示意图,写出主要环节并能举例说明海陆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 学生自学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师生问答、同伴合作通过说、画、指等过程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通过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其过程,学会分析相关地理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水循环的意义三、教学难点水循环的意义四、知识链接河流补给:河流水的来源。
丰水期:河流水量丰富的时期。
枯水期:流域内地表水流枯竭的时期。
蒸腾作用:指水分从叶子表面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分享一篇小散文诗,请同学们静下心来,细心聆听。
“它,曾在唐古拉山的冰晶中闪烁,之后融入了山谷中的小溪,跟随小溪流入滔滔的黄河,汇入波澜壮阔的海洋,又在阳光下升到空中,随着风四处旅行,也许它曾闪耀在泽州一中上空的彩虹里,曾在丹河中流淌,也许它曾在九女仙湖那碧波荡漾的湖水中畅游,在珏山山脚下缓缓流过,也许它曾是林黛玉那多情的泪水,也曾欢呼着摇身一变成为骏马身上的汗珠。
它,还将继续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游玩、欢笑。
”(师问)大家认为,这个“它”指的是谁呢?学生回答:水。
是的,就是水。
水,作为生命之源,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至关重要。
但是,大家真的了解水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认识水。
首先走进水体类型。
一、水体1、类型(板书)(师问)刚才的诗中,都有哪些水体呢?学生回答各种类型的水体。
课件展示图3.1,水圈的构成(教师升华)大家发现,自然界中的水体类型多样,而且,水量众多,但是对我们人类意义重大的淡水资源却很少,只有2.53%。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谈话法,讨论法。
2.读图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地球因为有了水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那么,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呢?它们又是如何运动的呢?从今天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地球上的水。
(课件展示本节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课件展示图片:南极冰川、湖泊、河流、植物柔嫩的叶子)师:大家注意观察图片,地球上的水以哪几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地球上?生: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
师: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图片中都有地球上的水体,地球上的水体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老师给你们看的图片还有哪些类型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8页图3.1以及课文,注意图中各水体所占的比例。
师:这些存在于不同空间的水体共同组成了一个圈层,也就是——生:(齐答)水圈。
师:读了图3.1,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水圈的主体是——生:海洋水。
师:对!它的水量约占全球水储量的——生:(齐答)96.53%。
师:可是海洋水是咸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淡水多不多呢?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哪一种水体呢?生:不多。
陆地上淡水的主体是冰川。
师:目前冰川还不能大量地直接利用,由此可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生:有限的。
师: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化,但同时各种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水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生: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 1.了解水圈的特点及水体组成。
2.掌握水循环的过程、环节、意义及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3.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从形态上看(1)水在地理环境中以①______、②______和③______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
(2)气态水:数量④______,分布⑤______;液态水:数量⑥______,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⑦______、⑧______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2.从空间分布上看(1)海洋水:占全球水储量的⑨______%,是地球水的主体。
(2)大气水:数量虽少,但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陆地水:包括⑩________、⑪________、沼泽水、土壤水、⑫________、⑬________、生物水等,数量虽不多,但在自然环境中作用巨大。
3.陆地水体相互联系: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⑭______、⑮________、⑯________、⑰________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1)海陆间循环:发生在⑱____________之间,使陆地水得到⑲______、⑳______,水资源得以再生。
(2)陆地内循环: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对陆地水资源补充量很少。
(3)海上内循环: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对陆地水资源没有补充作用。
3.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蒸腾)、________、降水、________、________、地下径流。
4.水循环的意义(1)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________。
(2)是地球上最活跃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过程之一。
(3)是海陆间联系的纽带: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________。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十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三、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
2.讲练结合。
3.学生绘图训练。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不醒的时候, 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 会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 ”) 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 “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 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 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 形成各种水体,构 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读图3.1 “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大气水(河流水 湖泊水地表水J 沼泽水 土壕水 生物水 <冰川水 地下冰【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 关系。
3.1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水循环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二、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三、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读图分析、讲练结合、多媒体展示;小组竞赛形式四、教学过程新课引入:第一单元我们从宏观角度了解了地球,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外部结构(可回顾圈层结构),第二单元学习了有关外部圈层中大气圈相关知识,今天我们学习其中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的知识。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环相互联系的水体当一个人在沙漠中挣扎时,他会不断地喊着水,可见水是最重要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那么地球上的水以哪些形态存在?(课件展示各水体)——固态、液态、气态抢答1:其中分布最小是哪种水体?数量最多的又是哪种水体?固态:分布最小;液态:数量最多;气态:分布最广但数量最少抢答2:这些水体从空间分布看分为哪几类?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见图,其中海洋水占全球水量的96.53%为水圈的主体水,但这么多的水很少能被利用,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水均来自陆地上的淡水,这些为陆地水。
抢答3:陆地上淡水的主体? 陆地上淡水可分为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地下水等,其中冰川水是淡水的主体,占淡水总量的2/3,但位于高山或是高纬地区被利用的不多,所以目前我们能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淡水总量的0.3%是相当有限的。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德育目标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教学媒体与教具】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
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1、定义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3.1 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导学一、课标解析了解水圈内的各种水体类型的数量和分布,了解淡水有限性,增强合理用水的意识.理解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水体的相互关系,加深对地理现象相互联系的理解.掌握水循环的概念、领域、类型、环节和地理意义,根据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关系,调整自己的作为,趋利避害。
二、主干知识梳理存在形态:、、 , 分布最广、数量最少的是,分布最少,数量居中的是__。
相互联系存在空间:、、,海洋水是最主要的的水体陆地水:地表水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水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的关系。
自然界的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连续运动的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时空特点:动力:、重力能等水循环的环节:、、、、下渗过程和意义类型:、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在水循环这个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地、,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的状态,并维持了全球水的。
调节全球的热量平衡:水循环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和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的平衡。
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地表形态。
三、典题解析[例1](03年上海地理)水循环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过程之一。
地球上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
请回答下列两题:(1)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从河水补给角度可理解为。
古诗曰“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
从水循环角度理解,通过环流实现水汽输送,形成水的海陆间循环。
(2)在全环水循环中,陆地水主要通过方式进入到大气层中。
解析:(1)题借用古诗句考查河流补给来源以及形成陆地径流雨水补给的原因。
黄河流域河水补给形式上有多种形式,但是降水补人是主要方式。
陆地上地表径流主要通过大气环流(含季风环流)实现水汽输送和以降水的形式补充地表水。
(2)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环节等知识,应扣住“陆地水进入大气层”这一环节进行分析。
答案:(1)雨水是主要补给季风(2)蒸发、植物蒸腾作用[例2](03全国文科综,36)读图,甲地年降水量为680MM,丙河年径流总量为118亿M3(黄河年径流总量为575亿M3)。
回答。
(1)丙河的汛期在季,其主要补给水源为、。
(2)甲地降水的水汽来源于、,其降水量较多的原因是。
(3)乙湖具有明显的咸淡分区,它的(东部或西部)盐度较高,成因为;另一部分盐度较低,成因为。
(4)丁地所在的国家是。
解析:(1)首先确定图示中的范围位于我国新疆西部和中亚东部。
这是答题的关键。
(2)该地区以北、以西地形以平原为主,因此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可以长驱直入到达中亚地区。
(3)甲地位于天山山脉迎风坡,故降水右达680MM。
(4)丙河地处内陆,其补给主要靠高山冰川和甲地区雨水补给。
(5)乙湖为内陆湖,应属咸水湖,湖泊东西狭长,注入湖泊的河流分布在西部,因此西部盐度较小,东部盐度较大。
答案:(1)夏雨水、高山冰川融水(2)大西洋、北冰洋海洋水汽进入山区,由于山地的阻挡抬升作用,多形成地形雨。
(3)东部乙湖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蒸发量大,河流注入淡水对东部地区影响小,盐度偏高。
西部地区因有丙河大量淡水注入,因此盐度较低。
(4)哈萨克斯坦四、课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地球上除冰川外占淡水总储量多的水体是()A、冰川B、海洋水 C地下淡水 D大气水2、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体是(A)A河水 B 冰川 C井水 D湖泊水3、水循环的最主要动力是()A太阳辐射能 B重力能 C大气运动 D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引力4、对长江、黄河水的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参与海陆间循环B、只参与陆上内循环C、只参与海上内循环D、既参与海陆间循环,又参与陆上内循环5、下面关于水源补给的说法,正确的是()A、长江中下游众多的湖泊对长江径流的调蓄功能经1998年的洪水证明已完全丧失。
B、中亚咸海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6万KM2快速缩减到目前的不足4万KM2,这表明这里气候正在变干,降水越来越少。
C、东北地区冬季积雪融化后水量较少,不能算是河流的补给。
D、陆地各种水体不断运动更新和和转化,所以一般河流的补给来源往往不只一种,而有多种补给来源。
若大气降水是100%,以前渗入某城市地下和转化为城市地表径流的数量分别占降水的50%和10%。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现在渗入地下与转化为地表径流的数量分别占降水的32%,43%,据此回答6-7题6、导致城市地表径流比重增强的原因是()A城市气候异常导致大气降水量显着增加B城市化进程与径流发展水平不相适应C城市开挖了数条人工运河D城市绿化面积减少,道路与建筑面积增加7、该变化不可能导致的后果有()A城市清洁用水需求量会相应增加B城市地表的蒸腾数量会相应减少C城市河流中悬浮固体和污染物含量会相应增加D城市河道发生积水的频率会相应增加8、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资源可以循环更新,因此不必节约使用B海陆间循环、陆地循环都能使水资源得到更新C由陆地循环更新的水资源数量较少,因而陆地循环对各地的影响意义不大D水循环能影响全球环境,但影响力度不大(2005广东)图3为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3回答10~11题。
9.该河流位于()A.亚热带季风区B.亚热带大陆西岸C.温带季风区D.高寒地带10.能正确反映该河流水文特征是A.由雨水和地下水补给B.冬季断流C.有一个汛期D.年径流总量大(二)综合题11、(广东综合)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没有水就不能存活。
地球上如果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
请回答下列各题(1)水在植物生活活动中的意义是①②③等功能。
(2)在全球水循环中,陆地水主要通过和方式进入到大气层中。
(3)我国西部地区干旱缺水,为改善这种状况可采取植树种草的措施,因为森林和草地具有保持水土、和的作用。
12、(2004广东)图5为某地区的平面图,图6为图5中河流R的纵剖面图,表2为图5中P地的月平均温度和月平均降水数据。
据此回答1-2题。
(1).根据表2的气候数据,判定P地所在的地区属于:( )A.亚热带 B.温带 C.季风气候 D.大陆性气候(2).河流R的水源补给主要来源于:( )A.夏季降水 B.春季降水 C.深层地下水 D.冰川融水(3).近年来,河流尾闾地区的农业区不断缩小,尾闾湖基本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A.中上游地区工业生产发展 B.臭氧层空洞C.中上游地区沙尘暴增加 D.中上游地区农业用水量增加(4).近年来,分布于冲积—洪积扇前缘的泉水大量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A.温度下降 B.温度升高C.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 D.过量抽取地下水(5).协调本地区发展和环境之间关系的途径有:( )A.增加移民 B.控制人口数量 C.扩大耕地面积 D.保育天然植被五、能力提升(一)选择题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水资源。
回答26-27题。
图 9(2004江苏卷)1.图9为某地两条河流两侧的潜水位等值线示意图,可反映河流与潜水补给关系的一般情况。
图中数字表示潜水位(单位:米)。
读图判断。
( )A.a图河流和b图河流均自南向北流B.a图河流自北向南流,b图河流自南向北流C.a图潜水补给河流,b图河流补给潜水D.a图河流补给潜水,b图潜水补给河流2.近年来,苏南地区封闭了大量的机井,其原因主要是(2004江苏卷)A.加快地面沉降B.保护地下水资源C.地下水开采成本高D.苏南地表水丰富,不需要开采地下水读图,回答3—4题。
3.该河流的补给主要来源于()A.降雨和少量地下水B.春季融雪和夏季降雨C.地下水、融雪和降雨D.冰川融水和夏季降雨4.该河所在的地区可能是()A.东北三江平原B.浙江南部C.新疆塔里木河流域D.青藏(2007江苏)图4为“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读图回答7-9题。
5.a 位于( )A.太平洋 B.亚洲大陆 C.非洲大陆 D.印度洋6.若箭头还表示洋流流动方向,该处洋流是( )A.西风漂流 B.日本暖流C.墨西哥湾暖流 D.北太平洋暖流(二)综合题7 .“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直线的一端加绘箭头以正确表示水循环过程。
(2)写出图中名字母代表的水循环。
环节的名称:A ;B ;C ;F ;G 。
人类修建水库工程影响的是环节。
(3)选择左上图中的字母填入右上图中相应的方格内,以正确表示海陆间大循环过程。
(4)海陆间大循环的重要性表现在。
也能在这一方面起到一定作用的水循环类型是。
(5)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南水北调与(环节)最密切。
(6)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环节是。
8.2002年12月27日,我国南水北调东红线工程正式开工。
读“南水北调东线方案”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a)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人类活动对施加的影响。
b)在东线方案工程中,可利用河主干线及周边平行水道作为输水渠道。
c)东线方案主要能缓解我国水落石出资源最缺水的地区(自北向南依次为)河、河、河三大流域用水的紧张情况。
六、课后学习反思参考答案课堂练习1.C 2.A 3.A 4.D 5.D 6.D 7.C 8.B 9.C 10.C11.:(1)①有利于新陈代谢各种反应的进行②有利于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输送③有利于维持植物体内的温度(2)蒸发植物蒸腾作用(3)涵养水源调节气候12. (1).BD (2).AD (3).AD (4).CD (5).BD能力提升1.C 2.B 3.A 4.B 5.A 6.D 7.(1)图略(2)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F (3)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是:BCFHGE(4)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5)F (6)C8.(1)地表径流(2)京杭大运河(3)海黄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