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实习02 读不整合地质图 编制凌河A-B剖面图
- 格式:ppt
- 大小:4.59 MB
- 文档页数:20
实习五 读褶皱区地质图一、目的要求读褶皱发育地质图及描述褶皱。
编制褶皱发育区地质图的图切剖面。
二、说明(一)褶皱形态分析分析褶皱发育区地质图,首先要确定背斜和向斜,进而再分析褶皱形态、组合类型及形成时代。
分析时,除遵循一般的读图方法外,具体步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但对于不同类型的褶皱其重点又有所不同。
1.区分背斜和向斜 首先根据地层的对称重复以及地层新老关系和产状区分背斜和向斜。
若核部为老地层,两翼依次为新地层,两翼依次为新地层者,为背斜:若核部为新地层,两翼依次为老地层者,为向斜。
2.确定两翼产状 分析两翼产状是认识褶皱形态的关键。
根据褶皱两翼产状及其变化,确定轴面和枢纽产状。
两翼产状可从地质图上直接读出。
在大例尺的地形地质图上,两翼产状也可根据地质界线与等高线的关系求出岩层产状。
3.判断轴面产状 根据两翼的倾向、倾角大致判断轴面产状。
若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表示轴面直立。
如两翼倾角不等,轴面是倾斜的。
在斜歪和倒转褶皱中背斜的轴面均与缓翼倾向一致。
4.枢纽产状的确定 当地形近平坦褶皱两翼平行延伸,表示两翼岩层走向平行一致,则褶皱枢纽是水平的;如两翼岩层走向不平行,两翼同一岩层界线交会或呈弧形弯曲,说明该被皱枢纽是倾伏的;背斜两翼同一岩层地质界线交会的弯曲尖端指向枢纽倾伏方向,向斜两翼同一岩层地质界线交会的弯曲尖端指向扬起方向(图24)。
另外。
沿褶皱延伸方向核部地层出露的宽窄变化,也能反映出枢纽的产状。
核部变窄的方向是背斜枢纽倾伏方向,或为向斜枢纽扬起方向。
在地形起伏很大的大比例尺地质图上,褶皱岩层界线受“V”字型法则的影响,岩层界线弯曲不一定反映枢纽起伏。
枢纽水平的褶皱,会因地形起伏的影响,表现出两翼交会。
此时,从褶皱两翼产状、褶皱岩层界线分布形态与岩层产状和地形的关系等方向综合起来分析,才能正确认识枢纽产状。
5.转折端形态的认识 在地形较平坦的地质图上,褶皱倾伏处(扬起处)的轮廓大致反映褶皱转折端的形态。
凌河地形地质图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该图为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图件比例尺为1︰20000 ;工作区面积为×××。
一、地形特征该区海拔最高点为SE方向的团堡山顶峰,高度1162米,NE方向次高点峰岭,海拔1150米,有山峰六个,主要分布在该区北部。
最低点为SW 石村一带,高度为200米左右。
相对高差南部960米左右,北部350米左右。
工作区北部与南部各有一列山脉,均呈现自东向西依次递降的趋势,但南部山脉递降幅度大于北部山脉。
该区中部地形呈现两山夹一沟势态,垂直主河道,沟谷十分发育,沟谷数目达12条之多。
分别为,北部山区自西向东有牛溪河、羊沟、黑水、白水、岩沟、牙溪、北沟;南部山区自西向东有青溪、洪溪、黄水、麻溪、南沟。
该区整体地表形态为,东部较高,西部较低,北部较高,南西部略低的簸箕型地表形貌,簸箕底部发育有流向为NE—SW的较大河流—凌河,其分枝小河流很多。
从地形来看,应以河流的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为主。
区内分布有居民居住点4个,其中石村居民点相对较大,人口较多,交通较为便利。
其他村庄分布于600米~900米山坡之上,人口较少,交通不便。
二、地层分析凌河地区出露的地层可由老到新分别为,中泥盆统(D2)白云岩、砂岩,下石炭统(C1)页岩、煤层,上石炭统(C2)页岩、砂岩,下二叠统(P1)薄层石灰岩,中二叠统(P2)泥灰岩,上二叠统(P3)页岩、砂岩,下白垩统(K1)砾岩,上白垩统(K2)砂岩。
白垩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图区的NE和SE 地区;二叠系、石炭系主要分布于图区的中部地区;泥盆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图区的NW地区。
通过读图可知:中泥盆统(D2)地层与下石炭统(C1)地层间缺失上泥盆统(D3)地层;二叠系上统(P3)地层与白垩系下统(K1)地层间,存在大量地层缺失,存在两个“地层不整合”接触现象。
构造地质学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现状构造等。
2、断层:破裂面两侧岩石具有明显位移的一种构造。
3、褶皱:岩层发生弯曲而形成的构造现象。
4、应力:单位面积的附加应力或固有内里的该变量。
5、节理:破裂面两侧岩石无明显位移的构造。
6、底辟构造:地下高韧性地质体,在构造力的作用下,或者由于岩石物质间密度的差异所引起的浮力作用下,向上流动并挤入上覆岩层之中形成的一种构造。
7、应变:在应力作用下物体形状和大小的改变量。
8、构造应力场:是指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其内部的应力分布和变化是连续而有规律的。
9、劈理: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此生面状构造。
10、均匀应变:物体内各质点的应变特征相同的变形。
11、非均匀应变:物体内各质点的应变特征发生变化的变形。
12、递进变形:是指在同一动力持续作用的变形过程中,所发生的应变状态发生连续变化的变形方式。
13、枢纽:单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14、褶皱脊线:同一褶皱面上沿着背形最高点的连线。
15、平行褶皱:各岩层呈平行弯曲,褶皱层真厚度不变。
16、相似褶皱:各岩层弯曲的形态相似,或各层的曲率基本不变。
17、同沉积断层:边下降边沉积的断层。
18、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褶皱,称纵弯褶皱作用。
19、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与层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发生褶皱,称横弯褶皱作用。
20、剪切褶皱作用:又称滑褶皱作用,是指使岩层沿着一系列与层面不平行的密集皮里面发生差异滑动而形成褶皱的构造作用。
21、节理组:指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呈规律变化的一群节理。
22、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称节理系。
23、逆冲推覆构造:是由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构造。
实习四读倾斜岩层和不整合接触地质图并作剖面图(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实习四读倾斜岩层和不整合接触地质图并作剖面图实习四读倾斜岩层和不整合接触地质图并作剖面图一、预习内容实习指导书上相关内容;倾斜岩层的产状要素;地层的接触关系;“V”字形法则;地质图的组成要素。
二、实习要求1.认识倾斜岩层和不整合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学会用“V”字形法则分析倾斜岩层的产状;2.学习在发育倾斜岩层的地形地质图上编绘图切地质剖面图的方法。
三、实习内容1.分析倾斜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V”字形法则倾斜岩层在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上表现出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呈不同交截关系,在山脊和沟谷处弯曲成“V”字形,而有一定的规律,这就是所谓的“V”字形法则,有三条内容:(1)相反--相同:如果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则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界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且岩层界线的弯曲幅度小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幅度。
(2)相同>相反:如果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则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界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3)相同<相同:如果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则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界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且地质界线的弯曲幅度大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幅度。
2.认识不整合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根据地质图上出露的地层时代、层序可以确定不整合类型。
(1)如在图区内在两个不同时代的地层之间存在地层缺失,即两地层时代层序不连续,而两地层产状一致,界线基本平行,则为平行不整合;(2)如两地层产状不平行,较新地层的底面界线截过不同时代的较老地层界线,则为角度不整合。
3.绘制倾斜岩层地质剖面图(1)选择剖面线位置:尽量垂直于区内地层、构造的走向,切过图区主要地层和构造;(2)绘地形剖面:竖直比例尺一般与水平比例尺保持一致;基线标高一般比剖面所过最低等高线再低1~2个间距;把地质图上剖面线与地形等高线各交点一一投影到相应高程的水平线上(或剖面标高位置),按实际地形用平滑曲线连接相邻点即得地形剖面。
实习一2009.09.07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该图为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图件比例尺为1︰20000 ;工作区面积为×××。
一、地形特征分析:该区海拔最高点为SE方向的团堡山顶峰,高度1162米,NW 方向次高点峰岭,海拔1150米,有山峰六个,主要分布在该区北部。
最低点为SW石村一带,高度为200米左右。
相对高差南部960米左右,北部350米左右。
工作区北部与南部各有一列山脉,均呈现自东向西依次递降的趋势,但南部山脉递降幅度大于北部山脉。
该区中部地形呈现两山夹一沟势态,垂直主河道,沟谷十分发育,沟谷数目可达12条之多。
分别为,北部山区自西向东有牛溪河、羊沟、黑水、白水、岩沟、牙溪、北沟;南部山区自西向东有无名沟、洪溪、黄水、麻溪、南沟。
该区整体地表形态为,东部较高,西部较低,北部较高,南西部略低的簸箕型地表形貌,簸箕底部发育有流向为NE——SW的较大河流一条,其分枝小河流很多。
从地形来看,应以河流的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为主。
区内分布有居民居住点4个,其中石村居民点相对较大,人口较多,交通较为便利。
其他村庄分布于600米~900米山坡之上,人口较少,交通不便。
二、地层分析:凌河地区出露的地层可分为四个时代,由老到新分别为,中泥盆统(D2)白云岩砂岩、下石炭统(C1)页岩煤层、中石炭统(C2)页岩砂岩、上石炭统(C3)薄层石灰岩、下二叠统(P1)泥灰岩、上二叠统(P2)页岩砂岩、下白垩统(K1)砾岩、上白垩统(K2)砂岩。
白垩统地层主要分布于,工作区的NE和SE 地区;石炭统、二叠统主要分布于,工作区的中部地区;泥盆统主要分布于,工作区的NW地区。
通过读图分析,可知中泥盆统与下石炭统之间缺失上泥盆统的地层;二叠系上统地层与白垩系下统地层之间,存在大量地层缺失,存在两个“地层不整合”接触现象。
三、地质构造分析据读图分析可知,凌河地区白垩系(K)上、下统地层应该为水平岩层,其他地层均为倾斜岩层,而且,北部岩层倾向与地表坡向倾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大于地表坡角;南部岩层倾斜方向与地表坡向相反。
地质构造综合实习报告班级:08资源05班姓名:张小林指导老师:陈希泉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国土资源工程系二0 0九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前言4①、地质构造综合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②、地质构造综合实习的内容及各项工作的安排。
第二章:地层 6①、首先了解图幅内出露了那些地层及其层序和岩性组合特征。
②、通过分析地层之间的有无缺失,确定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第三章:地质构造8①、区域构造特征的概述。
②、对区内各个褶皱构造的概述。
③、简述区内断层构造发育的总格局特征。
④、对岩浆岩体及变质构造的描述。
第四章:构造发展史14 第五章:结束语 16注:附松岭峪地质图上色一幅,及纲要图一幅,松岭峪地区A-Aˊ、B-Bˊ剖面图两张。
第一章: 前言一、综合实习的目的要求1、通过阅读地质图,初步掌握综合分析具有褶皱、断裂、岩浆岩体、变质岩、不整合接触关系的地质图的方法。
2、.通过实习,把握分析地质构造的地质辩证思维方法。
亦即学会了分析图内各种繁杂的构造形态的类型和特征,研究其时空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进而阐述地质构造发展简史。
3、初步学会了依据地质图资料,简述构造组合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构造应力场)。
4、学会构造纲要图、地质剖面图等构造图件的编制方法。
5、学会地质构造报告的编写方法。
二、综合实习用图和用具及其区内地形概括1、实习用图。
松岭峪地质图.比例尺.1:100000,附两张地质剖面图。
2、实习用具。
透明纸25×20㎝;厘米纸50×25㎝;H铅笔;12色彩色铅笔;30㎝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绘图墨水;图钉等用具。
3、图内地形地貌。
松岭峪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西高东低,即西南部地势较高,北东方向地势较低。
海拔最高处为南西方向的云岭山山顶,海拔为1320,。
海拔最低处应为南东的河流下游,海拔为600m左右。
该地区平均海拔大概为800-1000m。
南东方向的松岭峪海拔约600m.该地区河流较为发育,由北西至南东呈网状遍布于各个地区,支流较多,故可知该地区交通便利,且以水上运输为主,沿河两边有许多村落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