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9(2)-1
- 格式:ppt
- 大小:601.00 KB
- 文档页数:28
景观生态学2011年01月01日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和发展1❀景观(狭义):是指在几平方千米到数百平凡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某种空间组合方式组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元。
景观的基本特征:❀景观是一种生态系统;❀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景观是异质性生态系统的镶嵌体;❀景观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景观是一种风景。
2❀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结构、功能、变化及其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景观生态学的特点:❀整体观和系统观;❀异质性和尺度性;❀综合性和宏观性;❀目的性和实践性。
3❀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动态、景观规划与管理4❀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流派和特征主要流派:北美系统学派(Forman&特纳)和欧洲应用学派(温克&哈伯)特征:北美注重自然,关注结构、功能和动态;欧洲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类经营的生态系统。
6❀格局:一般指空间格局,是指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
7❀尺度:在观察或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时间和空间单位,同时也可以指某一现象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分别称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包含幅度(范围)和粒度(分辨率)。
8❀干扰:是指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1❀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物种数量与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表达为:S=cA z 式中 S---岛屿的生物物种数;A---岛屿面积;c---与单位面积平均物种数有关的常数;z---待定参数,它与岛屿的地理位置、隔离度和邻域状况等有关。
景观中生境斑块的面积大小、形状、数目以及空间位置关系,对生物多样性和各种生态学过程的影响。
物种丰富度=f(生境多样性,干扰,斑块面积,演替阶段,本底特征,斑块隔离程度)最大贡献:是把生境的斑块的空间特征和物种数量联系在了一起。
1、叙述景观生态学得主要内容及目前得研究重点。
主要内容:(1)景观生态学就是研究空间得异质性与格局a)定量地描述不同尺度下得景观格局形成得物理、生物过程与干扰过程;b)空间异质性如何影响到个体、种群与群落得空间分布;c)景观结构与功能随时间变化;d)人类对景观变化得影响以及如何管理景观。
(2)景观生态学就是对空间异质性得研究与管理a)景观镶嵌体得空间结构与组成;b)景观要素之间得相互关系(如能流、物流);c)景观结构与功能随时间得变化;d)景观结构与功能得优化与管理。
目前研究得重点:①干扰对景观格局与过程得影响与干扰在景观中得传播与扩散。
②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得关系或景观格局得生态学与环境效应。
③小尺度实验研究及其尺度外推。
④景观动态模拟预测模型与景观规划设计辅助决策以及多尺度空间耦合模型。
⑤景观格局优化。
⑥景观得多重价值与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基础得景观社会经济研究。
⑦人类在景观中得作用与景观规划设计。
热点地区:①流域系统;②湿地;③文化景观;④城乡过渡带;⑤滨海地区;⑥乡村景观2、试比较美国景观生态学派与西欧景观生态学派得特点。
(必考)欧洲与北美在起源与发展上均有着显著得不同。
一般而言,欧洲学派更具人文性与整体论得特点;北美学派更注重于以生物为中心得生态学内容与还原论为基础得方法论。
具体得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首先,景观生态学在欧洲学派中就是一门应用性很强得学科,它与规划、管理与政府有着密切得与明确得关系;北美学派虽也有应用得方面,但它更大得兴趣在于景观格局与功能等基本问题上,并不就是都结合到任何具体得应用方面。
其次,欧洲学派主要侧重于人类占优势得景观;而北美学派同时对研究原始状态得景观也有着浓厚得兴趣。
当然除此之外,她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共同点,如北美景观生态学派同样意识到了人类对景观得作用与影响;欧洲学派也没有放弃对空间格局得重视。
3、为什么要研究景观格局?研究景观格局得主要方法有哪些?景观格局一般指景观得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就是大小、形状、属性不一得景观空间单元(斑块)在空间上得分布与组合规律。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Landscape Ecology课程编码:082820071总学时:32 学分:2适用对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先修课程:园林概论、植物学、园林树木学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景观生态学》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程。
2.旨在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景观结构和功能方面的一些主要概念、理论和方法,并在理解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应用到相关专业领域,运用景观生态学提供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工具和资料,大大促进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绪论授课学时:3基本要求:1-1 理解景观、景观要素和景观生态学的定义。
1-2 了解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理解景观异质性的含义。
1-3 了解景观生态学的产生、发展和应用。
重点:景观、景观要素和景观生态学的定义,景观异质性的含义。
第2章: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授课学时:6基本要求:2-1 理解斑块、生态交错区、边缘、边缘效应的含义,了解斑块的起源及类型、结构特征、岛屿生物地理学与种—面积关系,了解森林破碎化,掌握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理。
2-2 了解走廊的起源、作用和结构特征,理解林带的宽度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2-3 了解本底的结构特征及与斑块的区分方法,理解本底孔性的生态意义,了解网络的结构。
重点:斑块、生态交错区、边缘、边缘效应的含义,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理,林带的宽度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本底孔性的生态意义。
难点:斑块、生态交错区、边缘、边缘效应的含义,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理。
第3章:景观的总体结构授课学时:5基本要求:3-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类型,理解景观多样性的含义、描述指标和异质性。
3-2 理解森林景观异质性包括年龄结构、组成结构和粒级结构等3个方面。
3-3 了解Forman划分的景观结构类型。
3-4 理解几种不同的景观格局,了解空间关联。
重点:景观多样性的含义、描述指标和异质性,森林景观异质性包括年龄结构、组成结构和粒级结构等3个方面,几种不同的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学第一章绪论1、景观概念:景观是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2、景观的基本特征:1)景观是一个生态学特征;2)景观是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3)景观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4)景观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5)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6)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适应。
3、景观要素概念:景观是由异质生态系统组成的陆地空间镶嵌体,这些相互作用的、性质不同的生态系统统称为景观要素。
4、景观生态学概念: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是德国的特罗尔)5、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景观结构;2)景观功能;3)景观动态;4)景观规划与管理。
6、景观生态学的特点:1)整体观和系统观;2)异质性和尺度性;3)综合性和宏观性;4)目的性和实践性。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7、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2)等级系统理论;3)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格局;4)时空尺度;5)空间镶嵌与生态交错带;6)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7)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8)复合种群理论与源——汇模型。
8、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景观的系统整体性原理和异质性原理;2)景观生态研究的尺度性原理;3)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4)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5)景观的文化性原理;6)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7)景观多重价值原理。
9、耗散结构概念:耗散结构就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包含有多组分、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在外间条件变化达到一定界值时,经“涨落”的触发,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10、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1)系统必须处于远离热力学平衡的非线性区域;2)系统是开放系统;3)系统的不同要素之间必须有非线性相互作用,主要是负反馈机制的存在。
11、复杂性是等级系统的基本属性。
名词解释景观: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构成,并以类似的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生态学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斑块及斑块动态: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
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和居民区等。
斑块动态是指斑块内部变化和斑块相互作用导致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随时间的变化。
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
它反映了景观的复杂性程度。
景观异质性:景观内部事物或者其属性在时间或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或非随机性特征。
侧重于三方面: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功能异质性。
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如,景观单元面积、形状和多样性,它们的空间格局以及能量、物质和生物体的空间分布等。
尺度推绎: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它尺度上的特征,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
景观变化:受人类和自然干扰,景观不断变化。
景观指数:指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适合定量表达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之间关联的空间分析方法。
内缘比:斑块周长与斑块面积之比,指斑块的边缘效应。
景观格局: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生态流:观中的能量、养分和多数物种,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表现为物质、能量、信息、物种等的流动过程。
干扰: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第一章1.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尺度效应。
2.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和地理学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方法。
3.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或生物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的科学。
4.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个体,种群(一个种一定地点的个体集合),群落(占据一定区域的所有种群),生态系统(群落和非生命环境的统一体)。
对应四个层次,分别产生: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学。
而在这四个层次上,比生态系统更高一层的生物层次就是景观生态学了。
5.“景观”特征:空间异质性,地域性,辨识性,可重复性和功能一致性。
具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流动和相互影响。
●6.★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景观的特征有:●空间异质性●地域性●辨识性●可重复性和功能一致性等●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流动和相互影响狭义: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缀块性空间单元。
7.现代景观生态学→1.欧洲景观生态学(重实用)→1.景观规划与建筑2.资源经济学3.土地利用政策4.社会学5.政治↖6.功能生态学人文地理2.北美景观生态学→1.数字模型2.GIS3.资源管理↖4.欧洲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8.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也就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的一门综合型学科。
9.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10.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范畴: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1)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空间关系。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概述1、景观定义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 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景观特性]①景观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组成,具有异质性;②景观是具有明显形态特征与功能联系的地理实体,其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③景观既是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④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具有尺度性;⑤景观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表现为综合性。
3、景观分类是一个中尺度的宏观系统,是一个以无机环境为基础、生物为主体、人类为主导的复杂系统,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
5、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的学科。
其核心主题包括:景观空间格局(从自然到城市),景观格局与生态关系,人类活动对格局、过程与变化的影响,尺度和干扰对景观的作用。
6、景观生态学研究范畴1)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2)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能量、物质和生物有机体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运动过程中。
3)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具体地讲,景观动态包括景观结构单元的组成成分、多样性、形状和空间格局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能量、物质和生物在分布与运动方面的差异。
第二章一、概念1、斑块:是在景观的空间比例尺上所能见到的最小异质性单元,即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
基质:是景观中范围广阔、相对同质且连通性最强的背景地域,是一种重要的景观元素。
2、景观结构:是指景观的组分构成及其空间分布形式。
3、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1)异质性: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他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特征。
2)景观异质性包括时间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是时空耦合异质性。
第一章1.景观(概念)是由各个在生态上和发生上共轭的、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最简单的地域单元组成的复杂地域系统,并且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过程总体,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了景观动态。
2.景观生态学(概念)(Landscape Ecology)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要素以及人类之间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傅伯杰,1991)。
3.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了解):1。
景观生态学的萌芽阶段(1806-1939年);2。
景观生态学的形成阶段(1939—1981年);3。
景观生态学的全面发展阶段(1981年至今)第二章1.景观生态学的三个重要理论基础(1)系统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2)等级理论等级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系统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关于复杂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理论。
等级理论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具有多水平分层等级结构的有序整体,在这个有序整体中,每一个层次或水平上的系统都是由低一级层次或水平上的系统组成,并产生新的整体属性。
(3)地域分异理论地域分异是指景观在地球表层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一定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自然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对景观空间分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景观生态学重要理论(填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复合种群理论、渗透理论3.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格局、过程与尺度●格局(pattern)是指空间格局,即斑块和其它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过程(process)是指生态过程,包括种子或生物体的传播、动物的迁徙和种群动态、群落演替、干扰扩散、养分循环等.尺度(scale)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量度。
4。
格局与过程的关系:(景观格局是景观形成因素与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结果又反映景观形成过程和景观生态功能的外在属性.)过程产生格局,格局作用于过程.景观生态过程是景观生态流的流动与空间再分布过程,它影响景观格局的变化,因此,景观生态演变的任一阶段都会导致一种暂时的景观格局。
1.景观的生态学概念:景观是指有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空间尺度在数千米到数十千米范围。
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动态,景观规划与管理。
3.空间异质性:生态学中的异质性一般是指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4.尺度:尺度的原始含义来自地图学中的图幅和图形分辨率或比例尺,它代表了地图要素的综合水平和详细程度。
5.粒度:空间粒度是指景观中最小可辨识的单位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时间粒度是某一现象在时间上发生(或取样)的频率或时间间隔。
6.幅度:是指研究对象在空间上涉及的范围(空间幅度)、时间上持续的长度(时间幅度),具体地说,研究区域的总面积决定该研究的空间幅度,而研究项目持续时间长度,则确定为其时间幅度。
7.“种—面积曲线”:岛屿为自然选择、物种形成与进化、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理论和假设的发展和检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自然实验室。
·距离大陆越远的岛屿物种迁入率越小——距离效应·岛屿的面积越小其灭绝率越大——面积效应·面积较大而距离较近的岛屿比面积较小距离较远的岛屿的平衡物种数目要大。
8.设计自然保护区的几点原则:①保护区面积越大越好。
②单个保护区比面积相同但分隔成若干个小保护区好。
③若干个分隔的小保护区越靠近越好。
④若干个分隔的小保护区排列紧凑较好,线性排列最差。
⑤有走廊连接的若干个分隔的小保护区比无走廊连接的好。
⑥圆形保护区比条形保护区好。
9.干扰的定义:干扰是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非连续性事件,它改变或破坏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组成和结构,改变生物系统的资源基础和环境状况。
10.干扰的类型:①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②细尺度干扰和粗尺度干扰③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④破坏性干扰和增益性干扰11.干扰与景观异质性:①干扰是景观异质性的重要来源②干扰对景观破碎化的影响比较复杂③景观对干扰的反应存在一个阈值,只有在干扰规模和强度高于这个阈值时,景观格局才会发生质的变化,而在较小干扰作用下,干扰不会对景观稳定性产生影响12.斑块:是在外观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具有相对同质性,是外貌和属性与周围景观要素有明显区别,且空间上可分辨的非线性景观要素13.斑块类型:①环境资源斑块②干扰斑块③残存斑块④引入斑块14.廊道:是不同于两侧本底的狭长地带,可以看做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
斑块类型面积(CA),单位:ha,范围:CA>0(2-1)公式描述:CA等于某一斑块类型中所有斑块的面积之和(m2),除以10000后转化为公顷(ha);即某斑块类型的总面积。
生态意义:CA度量的是景观的组分,也是计算其它指标的基础。
它有很重要的生态意义,其值的大小制约着以此类型斑块作为聚居地(Habitation)的物种的丰度、数量、食物链及其次生种的繁殖等,如许多生物对其聚居地最小面积的需求是其生存的条件之一;不同类型面积的大小能够反映出其间物种、能量和养分等信息流的差异,一般来说,一个斑块中能量和矿物养分的总量与其面积成正比;为了理解和管理景观,我们往往需要了解斑块的面积大小,如所需要的斑块最小面积和最佳面积是极其重要的两个数据。
景观面积(TA),单位:ha,范围:TA>0(2-2)公式描述:TA等于一个景观的总面积,除以10000后转化为公顷(ha)。
生态意义:TA决定了景观的范围以及研究和分析的最大尺度,也是计算其它指标的基础。
在自然保护区设计和景观生态建设中,对于维护高数量的物种,维持稀有种、濒危种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区或景观的面积是最重要的因素。
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LAND),单位:百分比,范围:0<%LAND<=100(2-3)公式描述:%LAND等于某一斑块类型的总面积占整个景观面积的百分比。
其值趋于0时,说明景观中此斑块类型变得十分稀少;其值等于100时,说明整个景观只由一类斑块组成。
生态意义:%LAND度量的是景观的组分,其在斑块级别上与斑块相似度指标(LSIM)的意义相同。
由于它计算的是某一斑块类型占整个景观的面积的相对比例,因而是帮助我们确定景观中模地(Matrix)或优势景观元素的依据之一;也是决定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优势种和数量等生态系统指标的重要因素。
斑块个数(NP),单位:无,范围:NP>=1NP = n (2-4)公式描述:NP在类型级别上等于景观中某一斑块类型的斑块总个数;在景观级别上等于景观中所有的斑块总数。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1、狭义景观:直觉地将景观看作基于人类范畴基础之上的特定区域,指在数十公里到数百公里范围内,由诸如林地、草地、农田、树篱和人类居住地等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景观”。
2、广义景观:根据所研究的具体物种或生态学现象来定义,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3、景观生态学:是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主体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
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
以达到景观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目的。
知识点:1、广义景观概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生态学系统中多尺度和等级结构的特征。
2、景观不是必然地由其大小来定义,而是由斑块镶嵌体来定义。
3、景观分类:自然景观、经营景观和人工景观4、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和东欧。
V on Humboldt(19世纪初)首先把“景观”一词引入地理植被科学中,定义为“自然地理综合体”。
美国生态学家Forman并提出了“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为北美景观生态学奠定了基础。
5、景观生态学明确强调空间异质性、等级结构和尺度在研究生态学格局和过程中的重要性。
6、景观结构(斑块间的空间关系):“斑块、廊道、基质、网络”、空间格局、生态交错带、异质性、尺度性;景观功能(空间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干扰、连接度、生态流、物种运动、文化过程、“廊道、基质、网络与流”;景观变化(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改变):稳定性、格局总体变化、驱动因子、生态环境影响、动态模拟第二章景观结构要素名词解释:1、斑块:依赖于尺度的、与周围环境(基质)在性质上或者外观上不同,表现出较明显边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实体。
该定义强调了斑块的空间非连续性和内部均质性。
2、斑块形状指数:通过计算某一斑块形状与相同面积的圆或正方形之间的偏离程度来测量其形状的复杂程度。
Adobe Acrobat 7.0 Professional景观生态学重点及参考答案(特此感谢雷威、朱虹、汪峰、邓朝松、郑永锴总结参考答案,鼓掌!!!!)1.名词解释①景观:在较大、中度尺度以及具有空间异质性的较小尺度的区域,都可视为景观;是一定的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具美学方面的特征。
④景观结构成分:在生态学性质和地理学中性质各异,而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的景观要素。
⑦景观连接度:景观中各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
一方面取决于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斑块之间生物种迁徙或其他生态过程进展的顺利程度来反映。
①干扰斑块:由于局部干扰而形成的斑块。
④残存斑块:大面积干扰后残存下来的局部未受干扰的自然或般自然斑块。
⑥边缘效应:景观单元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中心部分显著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⑦景观孔隙度: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
④生态交错带:指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
⑤景观边界:指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①景观格局: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和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①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景观中存在某种潜在的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它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的局部,其所处方位和空间联系共同构成。
①景观异质性:由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景观要素属性的变异程度。
⑦空间异质性:由景观要素的数量和比例、形状、空间分布及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邻接关系所决定的空间不均匀性。
③时间异质性:作为空间某一点不同时间景观结构和组分变化的量变。
④景观破碎化:景观中景观要素斑块的平均面积减小、斑块数量增加的变化。
⑤景观多样性:特定区域中景观要素及其空间结构类型、格局、过程的变异性和复杂性。
④中继站:在链路上某一地点,传输设备的集合。
⑨景观生态流:物质、能量、物种和信息在景观中毗邻的生态系统之间的流动或运动。
③景观阻力:①干扰: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非连续性事件。
基础知识生态学的定义: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同时,景观是指一个数公里宽的土地镶嵌体,其中当地特有的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类型重复出现。
因此,景观生态学简单地说就是关于景观的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就是关于区域的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一个巨大的生命系统,这个生命系统具有三个主要特征:结构、功能和变化。
景观结构是指景观要素的空间格局或布局;功能是指动植物、水、风、材料和能量在结构中的移动或流动;变化是随着时间的,空间格局和功能的动态过程或改变。
一个景观或区域的结构性格局可以完全认为由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类型的要素构成。
整个景观或者区域是一个镶嵌体,而且地方的邻里同样是一个由斑块、廊道和基质组合在一起的镶嵌体。
景观生态学者正是针对这些镶嵌体的结构形态和邻里性质,积极的开展研究,并提出了关于生物多样性格局和自然过程相关的原理。
原理斑块斑块: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动植物栖息地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分散斑块的形式。
四种起源类型的植被斑块:残余斑块(农业地区的小林地)、引入斑块(一片森林中的小片草场)、干扰斑块(森林中的火后迹地)、环境资源斑块(城市中的湿地)。
斑块主要通过(1)大小、(2)数量、(3)位置三个指标进行分析和区别。
斑块尺寸:大或小? P1边缘生境与物种P2内部生境与物种P3当地物种灭绝的可能性P4灭绝P5生境多样性P6抵御干扰的障碍P7大斑块的优点P8小斑块的优点斑块数量:多少合适? P9生境损失P10复合种群动态P11大型斑块的数量P12作为生境的成组斑块斑块位置:在哪里? P13灭绝P14重新定居P15为实现保护目标的斑块选择边缘和边界边缘是指斑块的外围部分,这个部分的环境特征与斑块内部有显著不同。
通常,边缘与内部的环境在外观和质感上存在区别。
例如,斑块边缘的垂直与水平结构、宽度、物种组成和丰富程度与该斑块的内部有明显不同,这些不同点构成了所谓的边缘效应。
边缘也可能是“政治的”或“管理的”边界,它是斑块内外的人工分界线,可能与自然“生态的”边界或边缘重合或不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