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手术入路全髋置换1
- 格式:ppt
- 大小:24.59 MB
- 文档页数:54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步骤嘿,咱今儿就来聊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步骤这档子事儿。
你想想啊,这髋关节就好比是咱身体里的一个重要零件,要是它出了毛病,那可不得了哇!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呢,就像是给这个零件来了个大换新。
首先呢,医生得把原来那有问题的髋关节给拆下来。
这可不是个容易事儿啊,得小心翼翼的,就跟拆一个精密的小机器似的。
然后呢,把新的髋关节部件给安装上去,这可得对准了位置,不能有丝毫偏差呀,不然咱走路不就别扭啦!安装好了之后,还得仔细检查检查,看看稳不稳当,能不能正常工作。
这过程就好像是给一辆汽车换个新的轮子,你得把旧轮子卸下来,再把新轮子装上去,还得确保螺丝拧得紧紧的,能安全行驶。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不也是这样嘛,得把每个环节都处理好,才能让患者重新站起来,正常走路呀!医生们在做这个手术的时候,那可真是全神贯注,一点都不能马虎。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要是有一点差错,那患者可就遭罪啦!他们就像是最专业的工匠,精心雕琢着每一个步骤。
而且啊,术后的护理也很重要呢!就像你买了个新东西,得好好保养不是?患者得按照医生的要求来进行康复训练,慢慢地让新的髋关节适应身体。
这就好比是新买的鞋子,刚开始可能会有点磨脚,但是穿一段时间就合脚了。
咱说回来,这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真的是一项了不起的技术。
它能让那些被髋关节疾病折磨的人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你说神奇不神奇?总之呢,这个手术步骤虽然听起来挺复杂,但都是为了让患者能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呀。
咱可得好好感谢那些医生们,是他们用精湛的技术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未来!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呀!。
全髋关节置换术教学培训课件0汇报人:2023-11-22CATALOGUE目录•全髋关节置换术概述•术前准备和评估•手术技术和步骤•术后管理和康复•手术并发症和处理•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最新进展•案例分析和讨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概述01CATALOGUE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重建髋关节功能的外科手术,通过移除病变的股骨头和髋臼,并替换为人工关节来实现。
定义自20世纪初第一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以来,这项技术已经经历了多次改进和演变,包括材料、设计和手术技术方面的进步。
发展历程定义和发展历程全髋关节置换术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髋关节病变,如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颈骨折等。
某些情况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可能不适合,如活动性感染、严重的骨质疏松、神经肌肉疾病等。
适应症和禁忌症禁忌症适应症全髋关节置换术通过切除病变的股骨头和髋臼,然后插入由金属、陶瓷或塑料制成的人工关节,以恢复关节的正常功能。
手术原理主要目的是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通常能够恢复正常的日常活动和运动能力。
手术目的手术原理和目的术前准备和评估02CATALOGUE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关节病变的病程、疼痛程度、既往手术史等,有助于对手术指征和预后进行评估。
病史采集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关注髋关节的活动度、肌力、平衡能力等,以评估手术的可行性和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其对手术的期望和担忧,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增强患者的手术信心和配合度。
心理评估患者评估和准备影像学评估通过X线检查了解髋关节的骨结构、关节间隙、骨质密度等情况,为手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CT和MRI检查对于复杂病例或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的患者,可进行CT和MRI检查,以更精确地评估髋关节的病变情况和手术难度。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效果。
手术时机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团队的经验,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常用的有后外侧入路、直接前侧入路等。
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步骤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用于治疗严重的髋关节疾病,例如骨关节炎或骨折。
以下是一般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步骤:
1. 麻醉:患者在手术前会接受麻醉,通常是全身麻醉或脊髓麻醉。
2. 切口:医生会在髋关节附近的皮肤上做一个切口,通常是在
侧面或背面。
切口的大小和位置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3. 骨头准备:医生会移除患者髋关节的受损部分,包括股骨头
和髋臼。
然后,医生会调整骨头的形状,以便植入假体。
4. 植入假体:医生会植入金属或塑料的人工关节假体。
假体通
常由金属材料(如钛合金)制成,以提供稳定性和耐用性。
假体也包括一个塑料垫片,以减少骨头的摩擦。
5. 结束手术:一旦假体安装完毕,医生会进行最后的调整和检查,确保髋关节能够正常移动和稳定。
然后,医生会关闭切口,并覆盖伤口。
6. 康复:手术后,患者通常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
和康复训练,以帮助恢复髋关节的功能和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具体步骤可能会因医生的技术和患者的病情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进行手术之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个性化的手术计划。
OCM⼊路全髋置换术OCM⼊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股⾻的向前移位趋势, 易于形成偏⼼锉磨, 从⽽导致前倾⾓过⼤, 表现为前脱位倾向和压配程度下降。
解决办法是利⽤髋⾅后⽅Hohmann拉钩尽可能后推股⾻, 并保持屈膝、髋关节外展外旋位操作。
股⾻髓腔的处理是⼿术的难点部分, 由于股⾻截⾯抬⾼不充分、股⾻侧后伸不⾜, 使股⾻髓腔轴线后倾, 扩髓或假体柄置⼊时易于位置偏移或⽪质劈裂。
作者考虑要点在于:(1) 处理股⾻侧时, 助⼿应使患肢处于后伸、外旋、内收的特殊体位; (2) 股⾻⼤粗隆周围必须充分松解; (3) 股⾻颈后下⽅的Hohmann拉钩对股⾻近端要起到合适的撬拨作⽤;(4) 另⼀把Hohmann拉钩要将臀中肌推离,以增加股⾻⼤粗隆侧的显露。
使⽤带偏矩的曲柄髋⾅安置插件与股⾻髓腔锉⼿柄, 有助于正确磨锉髋⾅或股⾻髓腔, 并合理定位假体位置。
在插⼊特殊器械时, 应旋转⼿柄⽅向, 并由助⼿配合调整下肢体位, 以寻找正确的安置位置, 避免对切⼝⽪肤和臀中肌前缘的损伤。
在⼿术指征的选择上, OCM与其他微创THA⼊路类似[6,7],建议应⽤于BMI < 30%的初次THA病例, ⽽不适合肥胖或肌⾁特别发达的患者。
此外, 翻修病例、需要⼴泛软组织松解、严重⾻质疏松者或髋⾅发育不良的患者亦需谨慎采⽤, 以规避严重并发症的发⽣。
术后随访发现, 采⽤OCM⼊路予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切⼝长度、出⾎量、术后功能评分等考察指标上, 均显⽰出微创外科的优势, 这与国内外相关报道基本⼀致。
但在本组病例中, 全部采⽤⽣物型假体, ⽽尚未获得OCM⼊路在⾻⽔泥型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经验。
同时, 由于随访时间有限和样本数较⼩, 对于OCM⼊路的远期评价仍存在不⾜。
总体⽽⾔, 作者发现, 在⼿术指征选择得当、特殊体位与器械使⽤合理的情况下, OCM⼊路在MIS-THA的应⽤可获得满意的微创效果与功能预后, 同时这⼀技术也具备明显的学习曲线, 要求早期具备必需的解剖基础、经验积累与助⼿配合。
全髋关节置换术前侧入路的手术技巧资料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是一种常见的手术,用于治疗严重的髋关节疾病,如髋关节退行性疾病、骨关节炎等。
手术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术技巧的熟练程度和正确操作的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全髋关节置换术前侧入路的手术技巧。
全髋关节置换术前采用的侧入路是现代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与传统的后入路相比,前侧入路具有术中视野清晰、手术步骤简便、对骨肉损伤小以及康复期较短等优点。
手术的关键步骤包括:软组织解剖、骨切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等。
首先,必须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确定病变的程度和发展,选择合适的人工髋关节,并排除手术的禁忌症。
对于病变明显的患者,应进行血液检查、X线检查、B超等辅助检查,以便于手术前的准备和规划。
在手术过程中,首先需要将患者安置在无菌的手术台上,麻醉患者,保证患者的安全。
接下来,进行软组织解剖。
首先,应在股骨大转子上方标记一个隔离带,以便于术中定位。
然后,沿着大转子前缘进行皮肤切开。
髋关节前部软组织包括胡骨肌腱、胡骨肌筋膜、臀中肌、直肠肌等应被剥离,在胡骨肌腱前面放置保护垫。
然后,进行股骨切削。
先用锯骨器切断股骨,然后使用宽锉进一步修整股骨截断面。
修整后,应测量股骨截骨面的角度,以确定人工关节的位置。
为了保证关节置换后的功能和稳定性,应将关节中心设在骨盆和股骨的重合点上。
接下来,进行骨盆成形。
首先,在髋臼上标记一个骨盆口锚点,然后使用锥形磨刀器或者其他工具进行髋臼的凿除和切削,将髋臼倾角调整至合适的位置。
为了保持人工关节的稳定性,应保持髋臼的前倾角度在35度至50度之间,并根据患者的病变情况调整髋臼的深度和宽度。
最后,进行人工髋关节的置换。
选择合适的人工关节,如金属头和塑料杯,并将其植入患者的髋臼和股骨中。
在植入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关节稳定性,避免关节松动和脱位。
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
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流程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治疗髋关节疾病的手术方法,其手术流程如下:
1. 麻醉和手术准备:患者被麻醉后,医生会为患者的髋关节进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同时,医生会为患者准备好手术所需的器械和药物。
2. 手术切口:医生会在患者髋部做一个切口,通常是从前向后或从后向前的横向切口。
切口的大小和位置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需要而定。
3. 暴露髋关节:医生会通过手术切口暴露髋关节,并将周围的组织和肌肉移开,以便进行手术。
4. 取出损坏的关节:医生会将患者的损坏的关节部分取出,通常是将股骨头和髋臼的损坏部分一起取出。
5. 安装人工关节组件:医生会将人工关节组件安装到患者的髋臼和股骨头上。
人工关节组件通常由金属、陶瓷和塑料等材料制成。
6. 固定人工关节组件:医生会使用螺钉、钢板和其他器械将人工关节组件固定在患者的骨骼上,以确保其稳定性。
7. 关闭手术切口:医生会缝合手术切口,并覆盖敷料,以保护伤口。
整个手术过程需要在严格的医疗监护下进行,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和定期随访,以确保人工关节的正常运作和患者的康复。
【骨科讲堂】干货丨几种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入路总结2021年11月26日 GMT+8 上午12:00在过去几十年中,我们见证了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不断改进,微创手术(MIS,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就是髋关节置换术很重要的一次变革。
传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通常通过一个较长的切口来暴露手术部位,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则是通过切口位置的改变,甚至通过两个较短的切口对手术部位进行解剖和处理,其目的是缩短切口长度来减低患者的疼痛以及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
通过前面几篇髋关节入路的介绍文章,我们了解了目前最炙手可热的三种微创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技巧以及它们与传统术式的临床结果对比。
本期我们将通过以下髋关节手术入路评价标准来回顾SuperPATH®入路,直接前入路以及Anterior Path™入路的技术特点及各自的优势。
在了解髋关节评价标准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髋关节一些重要的解剖结构以及维持髋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
髋关节是一个球窝关节,它的稳定性始于关节本身,其周围的关节囊、肌肉提供了额外的稳定性,神经和血管分别为髋部的肌肉和骨骼提供神经支配和血液。
髋关节囊髋关节囊是一种致密的纤维结构,包括髂股韧带、耻股韧带和坐股韧带。
这些韧带连同圆韧带和盂唇有助于髋关节的稳定性。
髋关节与髋关节囊▲髂股韧带髂股韧带提供了髋关节伸展时的被动稳定性,并限制了过伸。
▲耻股韧带耻股韧带限制髋关节外旋并且预防过度伸展。
它可防止关节超出正常活动范围。
▲坐股韧带坐股韧带限制内旋,并限制屈曲时内收。
同时松解髂股韧带和外旋肌,可能增加脱位风险。
髋部肌肉与运动髋关节的肌肉为髋关节以及髋关节和大腿的骨骼提供运动、力量和稳定性。
这些肌肉可以根据其位置和功能进行分组。
髋关节肌肉群▲前侧肌肉群前方肌群以屈曲髋关节的肌肉为特征,这些肌肉包括两组:·髂腰肌组—腰大肌和髂肌;·股四头肌组—股直肌、股中间肌、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组。
全髋关节置换术前侧入路的手术技巧Smith-Peterson 的报道以后,该手术入路才逐渐广为人知。
1950 年,法国医生Judet 也对前侧入路进行的髋关节置换进行了报道,O’Brien 在1955 年对其采用前侧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经验进行了报道。
而到了20 世纪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初,随着Charnley 低摩擦人工关节和转子截骨术的流行,前侧入路开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仅在治疗儿童髋关节感染时才偶有使用。
1980 年,Light 和Keggi 报道了104 例使用前侧入路行现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经验,手术时间平均65 分钟,输血量平均 1.9 个单位,没有发生术中并发症,住院日平均12.8 天。
改良Smith-Peterson 入路仅在近些年才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开始作为THA 的手术入路之一,但真正成为临床医生讨论的热点还要得益于微创手术的流行。
部分医生使用该入路时会借助骨折牵引床,而其他一些医生仍坚持使用普通的手术床。
适应症和禁忌症直接前侧入路的适应症和THA 的适应症相似。
正如大多数的手术入路,前侧入路的应用会受到患者个体因素的影响。
最近,美国髋膝外科医师学会循证医学委员会的指南,不推荐体重指数超过40 的患者行择期THA。
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于直接前侧入路。
虽然髋关节前方区域的皮下脂肪相对少于后侧及外侧,但对于肥胖的患者来说,采用任何一种髋关节入路均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当鼓励体重指数超过40 的患者在THA 术前减轻体重。
对于腹型肥胖的患者,尤其是腹部组织和大腿重叠患者,采用前侧入路更为困难。
此时,重叠的组织内潮湿的环境会导致皮肤激惹或真菌感染。
我们认为,对于这类患者容易出现伤口问题,尤其需要密切观察切口的愈合情况。
对曾有髋关节手术史或内置物存留的病例也需格外的注意。
因为经此入路无法将外侧的钢板取出,仅能另取小切口取出螺钉。
如有需要,则可将切口将远端或近端延长,但这又需要术者具备一定的经验。
改良Hardinge 手术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作者:赵宝成许祖安陈旭朱正华李承球单位:赵宝成许祖安陈旭朱正华(210037 南京跃进汽车集团公司职工医院骨科);李承球(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自1993 年4 月以来作者采用改良Hardinge 手术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82 例、82 髋。
认为此入路有暴露好、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及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82例、82髋。
男32例,女50例。
年龄56〜88岁。
手术原因:股骨颈骨折78 例(其中新鲜骨折62 例,陈旧骨折骨不连16 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4 例。
行人工股骨头置换65 例,全髋置换17 例。
假体非骨水泥固定70 例,骨水泥固定12 例。
患者术后常规卧床3 周后扶拐行走,术后4〜6 周弃拐行走。
术后随访4 个月〜6 年,疗效满意,功能恢复均优良,臀中肌肌力均级,并有阔筋膜张肌收缩。
两下肢不等长均在1厘米以内。
本组无髋关节脱位、股骨穿透性骨折、深浅部感染及重要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二、手术方法患者健侧卧位,作以大转子为中心沿股骨干轴线14 厘米长直切口,大转子上下各7 厘米(见图1 )。
将皮下游离,暴露阔筋膜张肌及臀大肌,并在两肌之间纵行切开(见图2)。
牵开臀大肌及阔筋膜张肌见臀中肌及股外侧肌。
在股骨大转子上 4 厘米处的臀中肌中后1/3交界处分开肌纤维。
用电刀向远侧及腹侧切开附着于大转子上的腱性部分,并继续向远侧于股外侧肌的中央纵行切开(见图3)。
臀中肌的前2/3 及股外侧肌的前1/2 作为一个整体向前牵开。
而臀中肌的后 1 /3及股外侧肌的后1 /2仍附于大转子。
这时即可暴露臀小肌及关节囊。
“ ”形切开关节囊前上部(见图4),于转子间中上部保留一边长约1.5 厘米的三角形关节囊附着,以利术后缝合。
此时置下肢外旋位以扩大显露,将股骨头从前方取出。
置患髋轻度屈曲、内收、外旋位,即可满意地暴露髋臼,完成臼杯置入。
直接前方入路下全髋关节置换一、概述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手术入路较多,包括前侧入路、前外侧入路、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等。
为了改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短期临床疗效,学者提出了多种微创手术入路,一般可分为两类:①双切口微创入路;②单切口微创入路。
而微创不仅仅代表手术切口的大小,而是代表着更少的软组织损伤、更好的肌肉韧带保护,最终带来更快地康复和更好的效果。
单切口微创入路之一的直接前方入路(DAA)最近再次成为热点,因为和常用的后外侧入路相比,这是一种真正通过肌间隙的入路,不切断肌肉和神经,并完整保留后方软组织和外展肌群。
因此,DAA手术创伤更小、早期的体位限制小,术后髋关节脱位风险小,下地活动更早、步态更好、脱拐更早,因此是加速康复的一种理想手术入路。
二、DAA入路的优缺点William P.Barrett实施的一项关于DAA和后外侧入路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提示,DAA病人住院时间更短(2.28天vs 3.02天),疼痛评分更低,步行距离更长;而6周的随访结果提示,DAA病人能够自主爬楼梯、穿鞋袜的比例更多,脱离助行器的时间更短,功能评分和步行距离上也体现出了优势。
Taunton MJ和Christensen CP的随机对照研究也提示DAA病人住院时间和弃拐时间更短。
此外,Tsukada S 的研究提示,DAA病人术后脱位率更低。
因此,DAA是一种有利于加速康复的手术入路,对于老年病人,更快的康复和更好的功能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然而,Bolder S的研究提示DAA的学习曲线较一般术式长,在学习曲线早期,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多和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Masonis对300例DAA的分析得出结论,100例以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时间明显下降,并且所有3例假体周围骨折都发生在前62例。
三、北京协和医院的经验对北京协和医院骨科2015年4月至2015年9月最初采用DAA 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7例(20髋)病人进行分析,单侧全髋关节置换平均手术时间为140.7分钟(90~195分钟),平均出血量为520ml (200~1500ml);围术期并发症包括术中股骨矩骨折4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4例,无感染、假体脱位、深静脉血栓及伤口相关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5.5月(3~8个月),术后4周、3月患侧单腿站立试验阴性率76.5%(13/17)、100%(17/17);平均弃拐行走时间约为4.3周(3~6周),术后3个月随访平均Harris评分78.6分(58~96分),出现股骨假体轻微下沉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