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介入治疗常规
- 格式:doc
- 大小:34.33 KB
- 文档页数:11
四、放射介入诊疗标准〔一〕放射介入诊疗前后准备及考前须知放射介入诊疗术前准备1、术前医生或护士告知患者介入手术的目的方法及考前须知,以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
同时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疑虑,以便患者更好的接受治疗。
2、皮肤准备:双侧腹股沟备皮。
3、做碘过敏试验。
4、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酶原时间5、训练床上解小便。
6、术前4小时禁食。
7、术前排空大小便。
〔二〕放射介入诊疗术后考前须知1、患肢穿刺处予以绷带加压包扎,目的是防止出血。
2、患者术后应平卧,患肢伸直限制活动24小时。
12小时后可去出压迫沙袋,24小时后解除包扎绷带。
3、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该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情况。
4、饮食:术后观察病人一般情况可给予流质饮食。
5、介入术后,需抗菌、补液3-5日,注意观察尿量,补液量为每日1000-1500ml,应用铂类化疗药物后注意水化〔输液量3000ml/日〕,并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保肝、止酸、止血、止呕吐等对症处理。
6、栓塞后综合征是术后最常见的反响,包括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肝功能损害、黄疸、腹水、麻痹性肠梗阻、非靶器官栓塞等。
上述反响多为一过性的,对症处理即可。
其中发热多为肿瘤坏死吸收热,常可至38-39℃,多为7-14日,也可持续1个月,抗生素效果不明显,吲哚美辛处理多能奏效,必要时可短期使用地塞米松。
腹痛的常见原因有碘化油栓塞反响、胆囊炎及近肝包膜的肿瘤治疗后坏死所致局限性腹膜炎,可酌情分别对症处理,只要无外科急腹症指征,就可适当应用止痛剂止痛。
二、放射介入诊疗标准〔一〕中枢及头颈部介入治疗第一章血管造影第一节全脑血管造影术【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证:①颅内外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如出血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变;②自发性脑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检查;③头面部富血性肿瘤,术前了解血供状况:④观察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性:⑤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
肿瘤介入治疗的优势与不足
肿瘤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式,在当今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主要特征是
可以精确到肿瘤细胞,以最大程度治疗恶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肿瘤介入治疗的优势及不
足分析如下:
1.准确性高:肿瘤介入技术比较于常规治疗方式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它可以将治疗集
中到肿瘤细胞而不影响正常组织,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2.功效显著:肿瘤介入技术不仅能够精确治疗肿瘤细胞,而且可以有效控制肿瘤的蔓
延和复发。
3.治疗可调:通过肿瘤介入技术,我们可以有效调节治疗的方式,并减少不必要的化
学治疗、外科手术和放疗等副作用。
1.技术门槛高:肿瘤介入技术是一种复杂而昂贵的技术,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学习
曲线陡峭。
2.介入安全性较低:由于介入设备和手段是介入腔的重要部分,并不是无风险的,可
能会发生意外。
3.成本高:肿瘤介入治疗法涉及大量的昂贵设备,尤其是有一定高级设备技术的介入,成本非常昂贵。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肿瘤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肿瘤细胞的方法,具有准确性高、功效显著、治疗可调等优势;但也存在技术门槛高、安全性较低、成本高等缺点。
基
于肿瘤介入治疗的不足,未来可以针对相关不足进行改进,改善肿瘤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
成本等,从而使肿瘤介入技术更加完善,发挥更大的作用。
介入技术操作规范经皮穿刺术是介入放射学的基础技术,旨在建立通道,包括血管和非血管通道,用于完成诊断和治疗过程,也可穿刺实体器官进行活检诊断和治疗。
基本技术包括器材和药物。
穿刺针是经皮穿刺术的主要器械,包括血管穿刺针和Chiba针等,常用14~23G。
活检针可分为细胞抽吸针和组织切割针两大类,前者主要用于获取细胞学和细菌学材料,后者可供组织学检查。
治疗针包括21~22G千叶针和套管针,主要用于实体肿瘤经皮消融治疗。
定位针主要用于小的乳腺病变的术前定位。
药物包括无水乙醇、醋酸、热生理盐水或热造影剂。
操作方法包括血管穿刺术、活检术和肿瘤消融术。
血管穿刺术一般采用局部麻醉,对不合作者和婴幼儿需作全麻。
方法包括Seldinger穿刺法和改良穿刺法,目前多采用后者。
活检术的导向手段包括电视透视、超声、CT和MRI等,应根据病变所在的部位、大小、深度、范围和患者的经济能力综合考虑。
肿瘤消融术的影像导向手段与活检术类似,超声和CT是最常用的手段,磁共振为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副反应与并发症包括疼痛、出血、感染、邻近组织器官损伤和肿瘤沿针道种植转移等。
经皮穿刺术的应用范围包括建立血管通道,进而进行血管内的诊断与治疗。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器材和药物,以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经皮穿刺引流术是一种通过穿刺针、导管等器械,在影像系统导引下对体内局限性脓液、积液、积气和管道系统阻塞引起的胆汁或尿液滞留进行疏导的技术。
该技术可解决肿瘤造成的管道阻塞,恢复相应器官的功能,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对于良性病变则可达到治愈的目的。
但是,该技术并不适用于凝血机制障碍、心、肝、肾功能严重衰竭等情况。
其中,经腹穿刺途径一般很少引起并发症,但经背穿刺可能会引起瘫痪、单侧肢体麻痹、一过性血尿、椎间盘损伤、腹腔内注射引起的化学性腹膜炎等并发症。
注射酒精时,阻滞剂可能会弥散到膈肌、背部肌肉和神经,引起疼痛,因此加入局麻剂后可明显缓解上述症状。
医学影像检查—中枢神经系统危急值处理一、严重的颅内血肿、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1.严重的颅内血肿急性期:①一般处理及对症治疗,立即给予脱水降颅压、调控血压等药物应用;②请神经外科急会诊,外科手术适应症:1)基底节区出血:中等量出血(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2)小脑出血:易形成脑疝,出血量≧10ml,或直径≧3cm,或合并脑积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尽快手术治疗;3)脑叶出血:高龄患者常为淀粉样血管病出血,除血肿较大危及生命或由血管畸形引起雪外科治疗外,宜行内科保守治疗;4)脑室出血:轻型的部分脑室出血可行内科保守治疗,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型)需脑室穿刺引流加腰穿放液治疗。
2.脑挫裂伤:①急查CT/MRI评估损伤程度;②防止脑水肿或脑肿胀,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处理癫痫、高热等;③下列情况应考虑手术:1)继发性脑水肿严重,脱水治疗无效,病情日趋恶化;2)颅内血肿清除后,颅内压无明显缓解,脑挫裂伤区继续膨出,而又除外了颅内其他部位血肿;3)脑挫裂伤灶或血肿清除后,伤情一度好转,以后又恶化出现脑疝。
请神经外科急会诊,急诊手术。
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①急查头颈CTA,明确有无动脉瘤,若有,神经外科及介入科专家急会诊,考虑是否可选择手术夹闭动脉瘤或介入栓塞动脉瘤,对破裂动脉瘤的手术或介入应尽早进行,如条件允许最好在发病72小时内;②一般处理及对症治疗,立即给予脱水降颅压、预防脑血管痉挛、调控血压等药物应用;二、硬膜下/外血肿急性期:急性硬膜下/外血肿原则上一经确诊即应手术,可根据CT所见采用手术方式。
三、脑疝、急性脑积水:发现脑疝、急性脑积水应立即请神经外科急会诊,急诊手术治疗。
四、颅脑CT或MRI扫描诊断为颅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范围达到一个脑叶或全脑干范围或以上):①时间窗内,排除禁忌症,有溶栓适应症,可行静脉溶栓,介入科会诊,急诊行介入性治疗(包括颅内外血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血管内支架置入等)②神经外科急诊手术,可行开颅减压术和(或)部分脑组织切除术。
大脑中枢神经受损,治疗三步走
大脑的中枢神经是神经集中的结构,在脊椎动物中,包括脑和脊髓,在高等的无机动物中,主要是包括了腹神经和一系列的神经节,在人体的构造中是复杂而完整的。
神经受损包括:
1.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如呼吸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语言训枢等等。
通常,一些简单的反射中枢范围较窄,如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腰部脊髓,角膜反射中枢在脑桥。
但调节某一复杂生命活动的中枢,其范围却很广,如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分散在延髓、脑桥、下丘脑以及大脑皮层等部位,而延髓呼吸中枢是基本的,其余各级中枢通过影响延髓呼吸中枢来调节呼吸运动。
2.可见反射中枢并非仅是中枢神经系统内某一局限的孤立
区域。
中樞神經系統(CNS)由腦和脊髓組成。
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組成了神經系統,控制人類的行為。
整個中樞神經系統位於背腔,腦在顱腔,脊髓在脊椎管。
顱骨保護腦,脊椎保護脊髓。
A 针刺后如果产生痛觉需要神经系统来传递并作出反应 C 膝跳反映由脊髓控制的 D复述要听觉和语言神经中枢控制,在大脑 B 血细胞数和神经中枢受损没有关。
【“神经靶向修复疗法”治疗三步走】
第一步:通过靶向介入技术对脑干病灶部位的神经细胞进行修复,诱导和激活脑干病灶部位处于休眠和抑制状态的细胞进行分化和增殖,促进人体组织和大脑的再次发育。
第二步:通过电生物治疗能改善大脑细胞生存的内部环境和改善神经传导功能障碍,恢复脑神经支配功能。
第三步:通过康复治疗改善脑发育不良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动态平衡,实现患者运动自如,改善生活质量。
第一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介入治疗常规第一节颅内动静脉畸形栓塞术一、适应证1.位于功能区或底节区,手术切除风险较大。
2.血管畸形较大,手术切除困难。
3.病人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者。
二、禁忌证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经处理不能纠正。
三、术前准备1.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及肝肾功能检查。
2.必要时行心电图、胸透及其它相关检查。
3.术前镇静及必要时应用抗癫痫药4.术前6小时禁食水。
5.向病人家属或组织交代病情,签订手术志愿书。
四、必备设备及器械1.具备麻醉及抢救设施、药品的导管室。
2.动脉造影机。
3.Seldinger's穿刺器械,包括局部麻醉剂,动脉穿刺针及动脉鞘。
4.动脉造影器械,包括造影管,导引导丝。
5.指引导管,包括交换导丝及指引导管。
6.微导管及导丝,包括漂浮导管或/和导引导管。
7.栓塞材料,包括液体栓塞材料及固体栓塞材料,如NBCA(α-氰丙烯酸正丁酯);显影剂碘苯酯、超液化碘油或钽粉。
8.其它附件,包括注射器,Y型接头,连接管,三通接头等。
9.手术包,包内至少应包括敷料,消毒钳,止血钳,手术刀及刀柄,小药杯,弯盘,不锈钢盘等。
五、血管内治疗基本步骤1.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局部麻醉、镇静或全身麻醉。
2.局部消毒铺巾。
3.股动脉Seldinger's穿刺(或颈动脉穿刺),导入动脉鞘,用空针抽出动脉血证实动脉鞘位于动脉内,动脉灌注系统持续向动脉鞘内滴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
4.系统抗凝(约60单位/公斤体重/小时)。
出血急性期慎用抗凝剂。
疑术中需立即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5.行动脉造影(局部或全脑),了解正常及病变部位血管的走行、形态、分布、血管间吻合、毛细血管的染色、静脉及静脉窦的显影及显影时间等各种情况。
6.将指引导管送入患侧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或椎动脉内。
通过指引导管向病变部位送入微导管,在操作微导管时保证指引导管及微导管内保7.持持续滴注。
8.微导管到位后微量造影或“冒烟”证实微导管位于畸形团内,也不能越过畸形血管团进入引流静脉。
若不能排除正常血管的存在则不能用液体栓塞材料进行栓塞治疗。
9.根据畸形血管的流量及流速选择NBCA胶与碘苯酯的比率(碘苯酯用于显影并延缓NBCA的凝聚速度)。
当流速过快时可以选择用纯胶栓塞,此时可用金属钽粉作为显影剂。
10.注入NBCA前,再一次“冒烟”证实微导管没有移位后,用5%的葡萄糖冲洗微导管腔(非电解质溶液能阻止NBCA的聚合)。
11.根据畸形团内血液的流速及NBCA的浓度掌握NBCA的注入速度,注射时注意NBCA流向,尽量减少或避免栓塞剂进入肺及停留在引流静脉。
一旦认为注入足量后应立即连同微导管及指引导管一并撤出。
12.重新选择造影,评价栓塞情况,必要时重复上述栓塞步骤。
13.血管畸形合并动静脉瘘及血管瘤样扩张时,可用微弹簧圈作为栓塞材料畸形栓塞。
送入微弹簧圈时,务必使导管进入动静脉瘘或瘤腔内。
14.单纯动静脉瘘时,可选用弹簧圈进行栓塞。
15.外科手术术前栓塞时,可选用比较安全的丝线作为栓塞材料。
16.其它材料,如PVA,CAP等等也可作为栓塞材料。
六、术后处理1.压迫穿刺点10-15分钟,无活动出血后继续人工压迫或加压包扎40分钟以上,平卧至少8小时。
2.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3.对栓塞后可能出现的头痛等情况进行对症处理。
4.当栓塞面积较大且病人术后出现头痛时,要考虑术后的过度灌注综合征,在给予病人常规处理时适当降低病人的血压。
5.术后静脉用抗生素及激素,预防感染及异物反应。
七、治疗技巧1.尽量选择口径细小的漂浮导管,这样容易使导管进入畸形团内。
2.注入NBCA时不必过分慌张,当注入30%左右浓度的NBCA时,栓塞剂一般不会立即凝聚,它可能随着血流进一步在畸形团内弥散,因此,见NBCA堆积在导管附近时,不要怕粘管而立即撤出,可以稍等数秒,待NBCA弥散后进一步注入。
3.当畸形团较大时,应考虑术中降低病人的血压(正常的2/3左右),以防术中正常灌注压突破的发生。
4.有时栓塞剂溜入肺部在所难免,病人这是会出现剧烈的咳嗽,此时可给予病人吸氧及静脉应用地塞米松处理。
过多的NBCA溜入肺部时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应尽量避免。
第二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术一、动脉瘤囊内栓塞(一)适应证急性破裂出血的动脉瘤,手术风险较大者。
1.2.由于动脉瘤的解剖位置原因,手术入路困难。
3.病人一般状况较差,接受开颅手术风险较大。
4.病人不愿意接受开颅手术。
(二)禁忌证1.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经处理不能纠正。
2.梭型动脉瘤无法囊内栓塞。
3.严重血管痉挛。
(三)术前准备1.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及肝肾功能检查。
2.必要时行心电图、胸透及其它相关检查。
3.术前镇静及必要时应用抗癫痫药4.术前6小时禁食水。
5.向病人家属或组织交代病情,签订手术志愿书。
(四)必备设备及器械1.具备麻醉及抢救设施、药品的导管室。
2.动脉造影机。
3.Seldinger's穿刺器械,包括局部麻醉剂,动脉穿刺针及动脉鞘。
4.动脉造影器械,包括造影管,导引导丝。
5.指引导管,包括交换导丝及指引导管。
6.微导管及导丝,包括漂浮导管或/和导引导管。
7.其它附件,包括注射器,Y型接头,连接管,三通接头等。
8.手术包,包内至少应包括敷料,消毒钳,止血钳,手术刀及刀柄,小药杯,弯盘,不锈钢盘等。
9.动脉瘤囊内栓塞材料,如GDC。
10.宽颈动脉瘤球囊辅助囊内微弹簧圈闭塞时必备的球囊及球囊导管系统。
11.宽颈动脉瘤或梭型动脉瘤血管内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时必备的血管内支架及支架推送系统。
(五)血管内治疗基本步骤(GDC栓塞)1.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局部麻醉、镇静或全身麻醉。
2.局部消毒铺巾。
3.股动脉Seldinger's穿刺(或颈动脉穿刺),导入动脉鞘,用空针抽出动脉血证实动脉鞘位于动脉内,动脉灌注系统持续向动脉鞘内滴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
4.由动脉鞘或静脉通路给予肝素进行系统抗凝(约60单位/公斤体重/小时)。
给药后每一小时检查ACT一次,控制ACT为正常的2-2.5倍,病人发生出血情况时,立即停止肝素,并用同等剂量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一只2ml的肝素为100mg,12500国际单位)。
动脉瘤出血急性期栓塞治疗术中不必肝素化。
5.行动脉造影(局部或全脑),了解正常及病变部位血管的走行、形态、分布、血管间吻合、毛细血管的染色、静脉及静脉窦的显影及显影时间等各种情况。
6.将指引导管送入患侧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或椎动脉内。
在导引导丝的导引下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
指引导管造影证实微导管头端位于动7.脉瘤内。
8.根据动脉瘤的直径及形态选择合适的微弹簧圈。
第一个微弹簧圈的直径尽量与动脉瘤的直径相当,这样在送入后能形成网篮状结构,更好地封闭动脉瘤颈。
9.缓慢送入微弹簧圈,在微弹簧圈输送过程中应保证微导管内有肝素持续冲洗。
10.当微弹簧圈完全送入动脉瘤内后,指引导管造影,证实微弹簧圈位于动脉瘤腔内,载瘤动脉无狭窄,且远端动脉无缺失后解脱微弹簧圈。
11.根据动脉瘤的填塞情况决定是否继续送入微弹簧圈,送入过程同上。
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的原则是尽量使动脉瘤腔内致密填塞。
12.微导管撤出前应将微导丝送入微导管内,以防微弹簧圈未完全送出微导管或微弹簧圈与导管头端粘连。
13.微导管撤出后再次行指引导管造影,观察动脉瘤栓塞情况及载瘤动脉和其远端的血管显影情况。
(六)术后处理1.保留动脉鞘(肝素封管)及肝素化24小时。
2.拔除动脉鞘前中和肝素。
拔管后压迫穿刺点10-15分钟,无活动出血后人工压迫或加压包扎40分钟以上,平卧至少8小时。
3.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必要时调整穿刺点的压力及其它处理。
4.对栓塞后可能出现的头痛等情况进行对症处理。
(七)治疗技巧1.为了使微导管更容易送入动脉瘤腔内,根据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角度将微导管及微导丝做一定的弯曲很有必要。
2.利用DSA的“路途”(ROADMAP)功能能使导管操作更加容易。
3.当微导管或微导丝穿破动脉瘤时,不要轻易地将微导管撤出。
正确的做法是送入微弹簧圈,利用弹簧圈封闭破口,之后将微导管回撤入动脉瘤腔内继续填塞。
术后按SAH治疗。
二、载瘤动脉闭塞术(一)适应证1.由于动脉瘤的形态结构原因,无法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而保留载瘤动脉通畅。
2.巨大动脉瘤行囊内栓塞后无法解除占位效应或使占位效应加重者。
3.假性动脉瘤。
(二)禁忌证:Mata试验或球囊闭塞试验(BOT)阳性者;脑血管造影交叉压迫试验侧枝循环代偿不良者。
(三)术前准备1.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及肝肾功能检查。
2.必要时行心电图、胸透及其它相关检查。
3.术前镇静及必要时应用抗癫痫药小时禁食水。
6术前 4.5.向病人家属或组织交代病情,签订手术志愿书。
6.前循环动脉瘤术前交叉造影,了解闭塞患侧载瘤动脉后的代偿情况。
(四)必备设备及器械1.具备麻醉及抢救设施、药品的导管室。
2.动脉造影机。
3.Seldinger's穿刺器械,包括局部麻醉剂,动脉穿刺针及动脉鞘。
4.动脉造影器械,包括造影管,导引导丝。
5.指引导管,包括交换导丝及指引导管。
6.其它附件,包括注射器,Y型接头,连接管,三通接头等。
7.手术包,包内至少应包括敷料,消毒钳,止血钳,手术刀及刀柄,小药杯,弯盘,不锈钢盘等。
8.可脱球囊及球囊导管。
9.球囊撑开镊子,眼科剪刀。
(五)血管内治疗基本步骤1.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局部麻醉、镇静或全身麻醉。
2.局部消毒铺巾。
3.腹股沟韧带下约3厘米行Seldinger's穿刺(或颈动脉穿刺),导入动脉鞘,用空针抽出动脉血证实动脉鞘位于动脉内,动脉灌注系统持续向动脉鞘内滴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
4.由动脉鞘或静脉通路给予肝素进行系统抗凝(约60单位/公斤体重/小时)。
给药后每一小时检查ACT一次,控制ACT为正常的2-2.5倍,病人发生出血情况时,立即停止肝素,并用同等剂量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一只2ml的肝素为100mg,12500国际单位)。
动脉瘤出血急性期栓塞治疗术中不必肝素化。
5.行动脉造影(局部或全脑),了解正常及病变部位血管的走行、形态、分布、血管间吻合、毛细血管的染色、静脉及静脉窦的显影及显影时间等各种情况。
行交叉动脉造影,了解患侧代偿情况。
6.将指引导管送入患侧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或椎动脉内。
7.装配可脱性球囊导管,将球囊固定在微导管上。
8.将可脱性球囊导管送入颈内动脉或椎动脉,使球囊到达动脉瘤开口处近端。
9.用造影剂充盈球囊后指引导管造影观察颈内动脉造影剂滞留情况及颈外动脉情况(颈内动脉动脉瘤)10.观察病人至少15分钟,看病人是否能够接受,并检查病人神经功能11.如果15分钟后病人无不良反应,解脱球囊。
12.用同样的方法送入第二枚球囊,在第一枚球囊近端堵塞载瘤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