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学会讲座PDF
- 格式:pdf
- 大小:604.39 KB
- 文档页数:30
健康讲座-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周围神经在其行径中,经过某些骨-纤维隧道.或跨越腱膜,穿过筋膜处,其活动空间受到明显限制。
当这些隧道.腱膜.筋膜由于各种原因狭窄.肥厚.粘连等均可使经过该处的神经被挤压。
长此下去,可是神经传导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变成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这种现象不少见,临床称之为神经卡压综合征。
疼痛和感觉异常可按神经支配皮节发生感觉缺失或异常夜间加重又称休息痛疼痛可向近侧远侧同时放射需与双重卡压鉴别肌肉萎缩无力运动不协调交感神经受累征表现为温度、颜色、发汗及营养障碍卡压点的局限性压痛,放射。
Tinel征为卡压点的轻叩痛并有发麻感。
✧X线平片仅能发现骨增生和陈旧损伤征象根据受压神经的部位,组成纤维成分不同所导致的功能障碍各异。
1.单纯感觉障碍----股外侧皮神经卡压2.单纯运动障碍----前臂旋后肌卡压3.感觉运动同时存在—腕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又称迟发性正中神经麻痹,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受压引起。
腕管位于掌根部,底部和两侧由腕骨构成,腕横韧带横跨其上,形成一骨-纤维通道✧1.应用解剖✧2.病因--手和腕长期过度使用引起慢性损伤,腕横韧带及内容肌腱均可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使管腔狭窄是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腕部急性损伤、桡骨远端骨折、月骨脱位,可引起正中神经急性或继发受压,某些全身疾病可通过腕管内容物增大,引起自发性正中神经损害✧3.临床表现a.好发年龄为30~60岁,女性为男性的5倍,一般为单侧发病,也可双侧。
如为男性,则表明有职业病史。
本病的双侧发病率高达30%。
其中绝经期妇女占双侧发病者的90%。
b.病人首先感到桡侧三个半指端麻木或疼痛,持物无力,以中指为甚。
夜间或清晨症状加重,适当抖动手腕症状可减轻。
c.体检:拇食中指感觉迟钝或过敏。
大鱼际肌萎缩,拇对掌无力。
d.电生理检查e.M R I检查✧4.鉴别诊断✧5.治疗a.保守治疗--常采用封闭治疗和夹板固定的方法b.手术治疗(包括经内窥镜腕管松解减压)[适应证]①手麻痛,夜间麻醒,影响工作、生活。
健康讲座-神经压迫综合征颈部压迫综合征☐一、解剖特点臂丛和锁骨下动脉,在颈部经过——三角形的间隙。
三角形的基部为第一肋骨,前边为前斜角肌,后边为中斜角肌,这是神经容易受压的部位之一。
☐二、临床表现☐上肢疼痛多为持续性,而以夜间为重,患者醒后挥动上肢可以减轻。
麻木及疼痛常以前臂及手的尺侧显著,并可能出现尺神经支配的手内在肌无力及萎缩。
锁骨下动脉的压迫,可以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重者甚至手部发凉、苍白、如同雷诺氏病(即肢端动脉痉挛症)的表现。
☐治疗☐诊断确定以后,通过保守治疗无显著改善者,可以手术。
手术目的为了使神经减压,如颈肋切除或前斜角肌肌腱切断等。
前臂背侧骨间神经麻痹☐一、解剖特点背侧骨间神经即为桡神经的深支。
桡神经在上臂远端,发出肌支至肱桡肌及桡侧伸腕长肌。
在肘关节处,常相当于肱桡关节水平,它分出浅支及深支。
☐1.背侧骨间神经在进入旋后肌处,有一半圆形的纤维组织,称为旋后肌腱弓,是旋后肌浅层近侧的腱性边缘。
它起自肱骨外上髁之顶部,纤维呈半圆状,抵止在外上髁的内侧,相当于肱骨小头关节面的外侧。
背侧骨间神经即由此进入旋后肌深、浅两头之间。
☐2.背侧骨间神经在肘关节水平,除软组织肿物可以压迫外,关节外伤或病变也可引起神经麻痹。
☐3.背侧骨间神经进入旋后肌的浅、深两层之间处的病变可直接压迫神经。
☐二、临床表现☐背侧骨间神经的麻痹,特点是发病较缓慢,麻痹多不完全,没有感觉障碍。
☐背侧骨神经完全是运动纤维,它支配有旋后肌、伸指总肌、固有伸小指肌、尺侧伸腕肌、外展拇长肌、伸拇短肌、伸拇长肌及固有伸示指肌。
伸指、伸拇力弱或麻痹较多见。
如果出现尺侧伸腕肌麻痹,则伸腕力弱,而且桡偏,丧失尺偏的作用。
☐此外,有时局部可以扪到肿物,X 线片可以见软组织肿物阴影,或骨与关节的骨性异常变化等,均有助于诊断。
☐治疗☐背侧骨间神经的麻痹,和其他神经受压一样,时间过久再行手术松解则效果不好。
因此,早期诊断是十分重要。
☐手术时,先在肘部外侧显露肱桡肌,在将其向外侧牵拉。
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基本概念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NVCS,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 syndrome)指血管直接与颅神接触并产生机械刺激,这种机械刺激可以是血管的直接压迫,也可由动脉搏动引起。
常见的NVCS包括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前庭耳蜗神经痛以及舌咽神经痛。
血管压迫神经的类型有很多种类,有兴趣可以仔细研究。
NVCS相关的血管解剖在观察CTA或MRA图像时,阅片者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颈内动脉、大脑前中动脉以及willison环上,重点关注这些血管有无狭窄以及解剖变异,椎基底动脉的分支则往往被忽略。
忽略源于不熟悉,即便有时看到了血管和神经之间的异常关系,也往往会用“无名动脉”去描述,这多少有点不合适。
与NVCS相关的最重要的两支血管是椎动脉和小脑下前动脉,其次是小脑上动脉和小脑下后动脉。
而脑桥动脉、迷路动脉等更细小的动脉压迫神经的概率很低,就不作为本文的重点了。
解剖图与模式简化图对照,重点观察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以及小脑下后动脉,注意三者在椎基底动脉中发出处的位置(小脑上动脉近贴大脑后动脉下缘发出;小脑下前动脉在基底膜下1/3处发出;小脑下后动脉则于椎动脉近汇合处发出)。
重要的颅神经解剖细节我们都知道轴突是被髓鞘包裹着的,髓鞘为轴突提供了绝缘和营养支持的作用,中枢神经的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构成,而周围神经的髓鞘由雪旺氏细胞构成。
不过大家之前可能未注意到的一个细节是中央髓鞘和外周髓鞘之间还存在一个过渡区(TZ,transition region),该区域的机械脆弱性增加导致其与NVCS密切相关。
TZ的长度在第V、VII、VIII、IX对脑神经中不完全相同的,其中第VIII对脑神经具有更远端和更长的TZ,因此更容易发生血管压迫症状。
上图显示各对脑过渡区的长度(V三叉神经、VII面神经、VIII听神经、IX舌咽神经)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并不会用到过渡区(TZ),而是用另一个词——REZ(神经根出脑干处),但 REZ实际上不光包括了TZ,还包括髓鞘中央根部分和相邻脑干表面的神经部分,因此,TZ≠R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