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前预热温度表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1
焊接作业指导一、焊接方式焊接可采用手弧焊接、埋弧焊接、CO2气体保护焊三种方式;1.手弧焊1.1 Q235钢材选用E4303(结422)焊条,Q345钢材选用结E5015、E5016(结506、结507)焊条;1.2 手弧焊焊条电流应按使用说明书推荐的可参照下表选用:1.3 焊接Q345材料工件时,由于气温的影响工件必须预热,预热温度见下表:1.4手弧焊场地必须有挡风板,防止电弧吹偏,影响焊接质量;2. 埋弧焊2.1焊接Q235材料时焊丝选用H08A或H08MnA,焊剂431,焊接Q345材料时焊丝H08MnA、H08MnSiA、H10Mn2,焊剂431;2.2焊丝与焊接电流选择见下表:2.3埋弧焊接过程中,电源电压波动不得大于±5V,焊机电流波动应在±50A之间,超出上述范围数字时,应停止焊接;2.4埋弧焊接的钢管纵向缝宜先手弧焊封底,埋弧焊双面成形;2.5埋弧焊剂的覆盖厚度要均匀,一般厚度在35mm之间,保证弧腔压力一致性,若焊剂太厚弧腔力大透气性不好,焊剂太薄弧腔压力小保护性不好,影响焊缝质量;2.6埋弧焊操作应掌握焊接电流、电弧电压、焊接速度,三者影响对焊缝质量有制约关系,应从理论和实践中加以学习和探讨;2.7增大焊接电流可提高生产率,熔合比和熔深也随之加大,在一定速度下增大电流造成烧穿和加大热影响区,反之熔深不足,焊缝成型变坏。
2.8焊接电流I对焊缝形状的影响,见下图:2.9焊接电压V过大,焊剂熔化量增加,电弧不稳,熔深减小,严重时会造成咬边。
电弧长(V过大)时还会使焊缝产生气孔。
见下图:2.10焊接速度增大,母材熔化比减小。
焊接速度过快会造成咬边、未焊透,焊缝成型不良、未熔合等缺陷。
焊接速度过慢则焊缝加强高过大,形成大熔池、满溢,焊缝成型粗糙,易引起烧穿、焊缝过宽等,焊接速度慢而电流又过大时,焊缝形状呈“磨菇”形易引起裂纹。
2.11焊丝直径与伸出长度,电流一定时,减小焊丝直径,电流密度则增加,使熔深增大,形状系数减小。
低温焊接奥氏体钢时,预热是一种重要的工艺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淬硬和焊接裂纹的产生。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热措施:
1. 选择合适的预热温度:预热温度应根据具体的钢种和焊接工艺来确定。
一般来说,奥氏体钢的预热温度应高于其相变温度,通常在200℃~300℃之间。
2. 均匀预热:预热时应使整个焊接区域均匀升温,避免出现温差过大的现象。
可以采用分段预热的方法,即先对焊缝两侧进行预热,然后再对焊缝进行预热。
3. 使用预热设备:预热设备可以提供均匀、稳定的加热效果,使预热更加高效。
常用的预热设备包括电阻焊机、感应焊机等。
4. 保持预热温度:预热过程中应保持恒温,避免温度波动过大。
可以采用加热元件或传感器来监控预热温度,确保预热温度稳定。
5. 充分焊接:在预热和焊接过程中,应保持适当的焊接速度和电流密度,避免过度焊接和热影响区过大。
通过以上预热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奥氏体钢在低温焊接过程中出现淬硬和焊接裂纹的问题。
pe管的焊接温度与时间表
PE管的焊接温度与时间表
PE管是一种流行的管道材料,由于其具有优异的抗腐蚀性,耐磨性和
耐化学性能,广泛应用于燃气运输、卫生排水系统和供水系统等领域。
而PE管的焊接过程则是其应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下面是PE管
的焊接温度与时间表:
1.预热阶段
在开始焊接之前,需要将整个焊接区域预热到预定的温度范围内(110°C至120°C)。
这个温度预热阶段的时间通常是3至5分钟之间。
2.加热阶段
预热完毕后,需将焊接区域加热至适当的温度(260°C至280°C)。
这
个加热阶段的时间与管道的壁厚相关,一般每毫米壁厚需要加热1至2
秒不等。
3.焊接阶段
经过预热和加热阶段,管道表面和焊头表面应融合在一起,形成熔合体。
接下来焊机压力开始施加,通过这种压力,将熔合体保持在熔化
状态,以便彻底混合两个管道中的材料。
这个焊接阶段的时间与管道
的直径有关,一般在10至15秒之间。
4.冷却阶段
焊接完成后,需要让其在原地静置一段时间,从而使熔融区域逐渐冷却下来。
这个阶段的时间取决于管道的直径和厚度,一般需要5至10分钟左右。
总体来说,PE管的焊接过程需要对温度和时间加以控制,以确保金属熔合在一起。
此外,操作人员还需谨慎和稳定,确保其所有活动都处于可控制的状态,并尽量避免可能影响焊接过程的因素。
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的范围、目的和方法
焊前预热和后热是为了降低焊缝的冷却速度,防止接头生成淬硬组织,产生冷裂纹。
焊前预热温度一般在100-200度,后热不属于热处理,也是一种缓冷措施,后热的温度在200-300度,有的单纯是为了缓冷,有的是针对消氢处理的,一定的后热温度,能使焊缝中氢扩散出来,不至于集聚导致裂纹。
后热保温时间要根据工件厚度来确定,一般不会低于0.5小时的。
焊后热处理的就多了,主要分为四种:
1低于下转变温度进行的焊后热处理,如消除应力退火,温度一般在600-700之间,主要目的是消除焊接残余应力,
2高于上转变温度进行的焊后热处理,如正火,温度在950-1150之间,细化晶粒,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再如不锈钢的固熔、稳定化处理,温度在1050左右,提高不锈钢的耐蚀性能。
尤其是抗晶间腐蚀的能力。
再如淬火,不同的淬火工艺能得到不同的效果,提高钢的耐磨性,硬度等。
3先高于上转变温度进行处理再进行低于下转变温度下的热处理。
比如正火加回火,淬火加回火等。
4在上下转变温度之间进行的焊后热处理。
750-900之间,一些材料的实效强化重结晶退火等。
1/ 1。
波峰焊的温度
波峰焊是一种常见的电子制造过程,它的主要原理就是通过高温
将焊点和电路板上的金属融合在一起。
因此,在进行波峰焊时,精确
控制温度是关键问题之一。
以下是关于波峰焊温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预热温度:在进行波峰焊前,需要将焊接区域加热至一定温度,以便去除表面氧化物、挥发水分等杂质。
一般来说,预热温度约
为100-150℃,可通过预热炉来完成。
2. 波峰高度:波峰高度指焊锡在波形峰顶的高度,这直接影响
到焊接后的焊点质量。
如果波峰高度过高,焊锡量过多,易造成短路
现象,而波峰高度低则可能导致焊点不牢固。
因此,在确定波峰高度时,需要结合具体的焊接工艺和产品要求进行精细调整。
3. 焊接温度:焊接温度是指焊点被融化的温度。
一般来说,焊
接温度在240-260℃之间比较合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焊接的稳定性和性能。
4. 冷却速率:焊点在完成熔接之后需要进行冷却,冷却速率直
接决定了焊点金属的晶粒大小。
如果冷却过快,会导致晶粒粗大,从
而影响焊点的强度和可靠性;反之,过慢的冷却也会造成问题。
因此,确定合适的冷却速率是十分关键的。
总体而言,波峰焊温度控制是影响焊点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
实际操作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产品要求、生产流程以及焊接工艺等多
个因素,以便达到最佳的效果。
焊前预热注意事项---高强钢关于焊前预热温度的设定有两种方法,最大厚度法和组合厚度法,两种方法得到的温度是不同的。
,建议在重要结构焊接中,按相对较高的温度来预热:1 最大厚度法该方法是按钢材的组别和厚度确定最低预热温度,对具有不同最低预热温度要求的母材构成的接头施加的最低预热温度,必须取最低预热温度中的最大值。
母材 厚度(mm) 最小预热温度(℃)3≤t≤38 去除湿气A36,D36,E3638<t≤65 65t>65 1102 组合厚度法最小预热温度(℃)碳当量 CEt组合≤50mm 50<t组合≤70mm t组合>70mmCE≤0.39去除湿气去除湿气 50CE≤0.41去除湿气去除湿气 75CE≤0.43N/A50100CE≤0.4550100125CE≤0.47100125150CE≤0.50125150175备注: 1)2) t组合=t1+t2+t3+t4,见下图3 注意事项3.1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应至少预热至50℃。
3.2预热温度是指焊接起弧时,待焊区域的温度。
预热除了去除湿气,防止氢气孔和裂纹外,还能减缓焊缝金属的冷却速度,防止产生使焊接接头性能变差的淬硬组织。
所以,焊接时,尤其是重要结构,应保证起弧时母材达到要求的预热温度,防止因预热不到位产生缺陷,导致返修,影响进度,增加生产成本。
3.3返修时,预热温度要求比正常的规定值高出50℃,但不能低于100℃.3.4对于F36,NV420,NV690级别钢材的最低预热温度,需要综合考虑母材碳当量、焊材扩散氢含量、较厚母材的厚度和结构拘束度等因素,在此不详述。
焊接热效率、热循环、线能量、预热温度和层间温度1. 焊接热效率焊接过程中,由电极(焊条、焊丝、钨极)与工件间产生强烈气体放电,形成电弧,温度可达6000℃,是比较理想的焊接热源。
由热源所产生的热量并没有全部被利用,而有一部分热量损失于周围介质和飞溅中。
被利用的热占发出热的百分比就是热效率。
它是一个常数,主要取决于焊接方法、焊接工艺、极性、焊接速度以及焊接位置等。
各种焊接方法的热效率见下表。
2. 焊接热循环在焊接热源作用下,焊件某点的温度是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的,这种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称为该点的焊接热循环。
当热源靠近该点时,温度立即升高,直至达到最大值,热源离去,温度降低。
整个过程可以用一条曲线表示,此曲线称为热循环曲线,见图6。
距焊缝越近的各点温度越高,距焊缝越远的各点,温度越低。
焊接热循环的主要参数是加热速度、加热所达到的最高温度、在组织转变温度以上停留的时间和冷却速度。
加热到1100℃以上区域的宽度或在1100℃以上停留时间t△,即使停留时间不长,也会产生严重的晶粒粗大,焊缝性能变坏。
t△越长,过热区域越宽,晶粒粗化越严重,金属塑性和韧性就越差。
当钢材具有淬硬倾向时,冷却速度太快可能形成淬硬组织,极易出现焊接裂纹。
从t8/5可反映出此情况,有时还常用650℃时的冷却速度υ650℃或80 0~300℃的冷却时间t8/3来衡量。
应当注意的是熔合线附近加热到1 350℃时,该区域的冷却过程中约540℃左右时的瞬时冷却速度,或者800~500℃时的冷却时间tP8/5对焊接接头性能影响最大,因为此温度是相变最激烈的温度范围。
影响焊接热循环的因素有:焊接规范、预热温度、层间温度、工件厚度、接头形式、材料本身的导热性。
3. 焊接线能量熔焊时,热源输给焊缝单位长度上的能量,称为焊接线能量。
电弧焊时的焊接规范,如电流、电压和焊接速度等对焊接热循环有很大影响。
电流I与电压U的乘积就是电弧功率。
例如,一个220 A、24V的电弧,其功率W=5280W,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电弧功率越大,加热范围越大。
焊接(堆焊)温度测量要点1基本概念:2.1预热:焊接开始前,对焊件的全部(或局部)进行加热的工艺措施。
2.2预热温度:按照焊接工艺的规定,预热需要达到的温度。
2.3层间温度:多层多道焊时,在施焊后继道之前,其相邻焊道应保持的温度。
2.4后热:焊接后立即对焊件的全部(或局部)进行加热或保温,使其缓冷的工艺措施。
它不等于焊后热处理。
2根据实际情况就预热、预热温度、层间温度的概念解释为:3.1预热:用煤气、液化气、电加热等方式加热工件需焊接(堆焊)部位的工艺措施。
3.2预热温度:在工艺中给定的数值是要求达到的温度范围,其中下限值为焊接(堆焊)前的最低值,必须达到这个温度值后才能施焊(如预热温度300-350℃,即预热时工件温度达到300-350℃可以施焊,最高温度不得高于预热温度下限值加100℃,即400℃)。
3.3层间温度:在工艺中给定的数值是要求达到的温度范围,其中下限值为焊接(堆焊)时的最低值,必须达到这个温度值后才能继续施焊,〔如层间温度300-350℃,即焊接(堆焊)时工件温度达到300-350℃可以继续施焊,最高温度不得高于400℃,工件被焊接(堆焊)区域温度不得低于300℃〕,在焊接时被焊接(堆焊)区域的温度不得低于这个数值。
3.4后热温度:在工艺中给定的数值是要求达到的温度范围,其中下限值为焊接(堆焊)后的最低值,必须达到这个温度值后按保温时间持温(如后热温度300-350℃,即后热时工件温度达到300-350℃可以按保温时间持温,最高温度不得高于后热温度下限值加100℃,即400℃)。
3.5温度测量:对于测量时,正在焊接(堆焊)焊缝相近各150mm区域内的温度值,可以不考虑最高温度的限制(其余部位最高温度不得高于预热温度、层间温度下限值加100℃)。
3.6积碳:是指用燃烧气体为加热源,当燃烧气体不能完全燃烧而产生的碳元素黏附在工件表面的现象。
3.7持温:预热、后热时当加热温度达到要求的预热、后热温度值后,必须保持这个温度1小时以上(或工艺中要求的时间),才能满足预热、后热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