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apgis下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通过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合适用地类型和用地规划,有助于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和建设效益。
而GIS作为一种有效的城市规划工具,可以提供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
首先,GIS可以提供土地资源的空间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空间叠加和数据分析,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和分类提供依据。
例如,通过将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进行叠加分析,可以确定哪些土地用于农业,哪些土地适合用于工业、商业或居住等。
其次,GIS可以进行空间分析和模型构建,以评估不同区域土地的适宜性。
通过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如土地可利用度、地貌适应度、交通便利度等,在GIS平台上进行各项指标的加权计算和分析,可实现对土地适宜性的综合评价。
这种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和评价,可以为城市宏观规划和区域用地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GIS还可以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评价。
通过将不同用地类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GIS进行空间分析,可以指导城市用地的合理规划和管理。
例如,通过评估不同用地类型的生态系统功能、碳排放等指标,可以实现城市用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此外,GIS可以进行空间决策支持,提供不同方案的比较和优化。
在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中,GIS可以基于多条件和多目标的空间优化模型,进行不同方案的模拟和比较。
通过考虑不同因素的权重和约束条件,可以得出最优的用地规划方案,提高城市的建设效益和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一种科学、高效和可行的方法。
通过GIS平台提供的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可以实现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规划,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一、引言
(1)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为了确定可供有效建设利用的土地类型,为建设用地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提供依据,同时,也是保护土地资源,避
免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奠定基础的一种重要评价方法。
(2)GIS是空间信息系统的简称,其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精细的地
理空间信息分析和整合上述信息以及对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可视化分析,是
对建设用地适宜性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GIS的技术基础
(1)GIS技术是一种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GIS中,可以利用其强
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将地理空间信息进行空间分析,从而进行建设用地适
宜性评价。
(2)GIS技术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地理数据库,GIS软件和地
图显示。
在地理数据库中,需要保存有关建设用地的地理、地质、物理、
生态、社会等类别信息;GIS软件主要用于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空
间分析;而地图显示则可以将空间分析的结果可视化,以便用户可以更加
直观的分析和判断结果。
(1)GIS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以为用户提供定量和定性的地理
空间分析,保证综合性结果的靠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
Value Engineering0引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其发展进程也日新月异。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城市规划与管理的重要研究部分,而建设用地作为城市进行开发和建设的基础用地,可逆性差,因此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
从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来看,城镇建设用地集约程度不足,低效闲置土地未能较好规划利用,问题较为突出;乡村土地规模大,但所存在的布局不合理问题未能完全解决。
如何盘活建设用地,合理进行土地规划,仍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中心五城区为例,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与GIS 方法,进行城区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内的土地划为五个等级———适宜、较适宜、普通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为成都市中心五城区的城区改造工作提供有效参考,为成都市的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1研究区概况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在四川盆地西部,经度102°54′E~104°53′E ;纬度30°05′N~31°26′N 。
成都市中心五城区是成都市最早的五个主城区,总面积为42406hm 2,包括金牛区、武侯区、青羊区、成华区、锦江区,如图1所示。
据2020年全国人口第七次普查结果数据显示,成都市中心主城区常住人口为1541.94万人,其中,中心五城区有527.27万人,占比约34.20%。
锦江区地处市区东南部,是成都市的商业金融中心,也是四川省人民政府和人大所在地。
金牛区地处市区西北部,区内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批发市场和西南综合交通枢纽。
武侯区地处市区西南部,区内拥有武侯祠、锦里等著名景点。
青羊区地处市区西部,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协和西部战区司令部所在地,是成都市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区内有天府广场、杜甫草堂等景点。
成华区地处市区东部,区内拥有中国西部第一高塔和西南最大的动物园。
2数据与方法2.1数据处理2.1.1数据来源本文主要数据包括:①2020年成都市中心五城区矢量边界数据与路网数据,获取自OpenStreetMap 开源地图;②2020年7月,云量小于等于5%的GDEMV2_30m 分辨率DEM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获取自地理空间数据云;③成———————————————————————作者简介:曾爽(2000-),男,四川成都人,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王成霞(通讯作者)(1996-),女,贵州仁怀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土壤污染物迁移及迁移扩散模型。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收集、整理和
分析具有空间属性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土地资源等数据,结合专家
知识和经验,对特定地区的用地进行评价和分析,确定其适宜的用途类型,从而实现合理规划、科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需求、
社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要求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区域内不同用途的用
地适宜性,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健康
发展。
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数据收集:收集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土地资源等数据,包括地
形地貌、水文水资源、气候环境、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人口分布等。
2.数据整理和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插值等,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3.评价指标选取和权重确定: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对象的特点,选取
适宜的评价指标,如土地承载力、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环境适应性等,并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反映其对评价结果的相对重要程度。
4.空间分析和模型构建:利用GIS工具,将数据按照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包括空间叠加、缓冲区分析、属性查询等,构建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模拟不同因素对用地适宜性的影响。
5.评价结果分析和展示:根据模型的计算结果,对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和分析,确定不同区域的用地适宜性等级,同时利用GIS技术将结果以可视化形式展示,包括制作适宜性图、统计图表等。
1.空间分析能力强:GIS可以处理具有空间属性的数据,能够分析不同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关系,从而帮助评价人员更好地理解用地适宜性的空间特征和变化趋势。
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特定地区的土地适宜性进行研究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地理、土地利用、地貌、水文等数据,可以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科学、定量的评估,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进行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时,首先需要确定研究区域的范围和边界,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地形地貌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壤类型数据、气候数据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例如地面调查、遥感影像解译、地理数据库查询等。
在数据收集完成后,需要进行数据预处理。
这包括数据筛选、重采样、坐标转换、数据匹配等工作,以使得不同数据之间能够对应和协调。
接下来是数据分析和建模阶段。
首先,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层分析,即将各类数据叠加在一起,分析各类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
其次,需要根据研究目标和实际需求,选取合适的建模方法。
常用的建模方法包括权重法、层次分析法、随机森林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统计建模软件、编程语言等工具进行实现。
在进行建模过程中,需要以一定的规则和标准来定义土地适宜性。
例如,可以通过制定土地利用指标体系,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多个评价指标,并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
然后通过GIS工具对数据进行加权叠加和计算,得出土地适宜性区域的评价结果。
最后,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后续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
此外,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还可以结合多种方法和技术。
例如,可以通过地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填补数据的空白区域,从而获得更为准确和完整的数据。
还可以采用多指标评价方法,通过数学模型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得出更合理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是一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土地适宜性进行科学评估和分析的方法。
通过数据收集、预处理、建模和评价,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的指导。
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建模方法和工具,可以提高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做出贡献。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旨在通过收集、分析和关联大量的地理数据和土地信息来评估建设用地适宜性,并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该评价方法的目标是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保障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首先需要收集和整理各类相关数据。
例如,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文水资源、气候条件、生态环境、文化历史、交通网络、土地利用现状等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从卫星遥感、测绘、调查研究、统计资料等渠道获得,并通过GIS平台进行整合和处理。
其次,需要建立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需求,可以确定一系列适宜性指标,如土地可开发性、生态环境适宜性、可持续利用性、经济效益等。
每个指标可以被赋予不同的权重,以准确反映不同指标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程度。
接下来,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各类数据和指标进行集成和关联分析。
这可以通过建立空间数据模型和评价模型来实现。
通过模型,可以根据不同指标和数据的权重,计算得出不同区域的适宜性指数或得分。
这些指数或得分反映了不同区域的建设适宜性程度。
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表达和展示。
通过GIS的可视化工具和功能,可以将评价结果以图形、统计表格等形式展示出来,直观地反映不同区域的适宜性特征和差异。
同时,还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提供科学的建议和决策支持,如合理利用适宜地区,限制或改变不适宜地区的建设用途等。
GIS技术的应用使得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更加科学和精确。
它提供了一个综合、动态和可重复的评价模型,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土地资源的特征和潜力,避免不适宜地区的开发和利用,推动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GIS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摘要:为从本质层面对土地规划应用空间整体布局合理性予以评价,主要以GIS空间分析方法为导向,建立完善的城市规划发展现状评价体系,并从多个层次对某市区土地规划定量评价。
通过多维度验证,明确现下合理和不合理区域,表明该体系评价方式合理性,对我国后续城市化持续性推进十分关键。
关键词:GIS空间分析;土地规划;合理性评价前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其主要为各级人们政府制定,通常属于总体规划,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对土地资源管控。
实施土地总体规划时,部分地方政府会选用一系列方式开展,进而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进而造成初期土地利用规划方向偏离。
土地总体统筹规划中,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可由上级定量控制,但其具体局部缺乏完善的评判标准,造成实施过程规划不合理。
为改善土地规划利用存在瓶颈,需构建可行性较高的体系,科学对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合理性进行评价。
1.评价方法体系构建(一)评价目标主体对象土地利用分区主要将利用条件、开发途径异同点作为准则,对城镇土地实施划区域,不同城镇自身特征优势不尽相同,每个区域内经济和自然环境不一,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时,应综合性考量土地利用途径及方向是否保持统一。
土地利用评价作为土地规划基础前提,按照土地利用自身多元化特征,其在城市化进程中,体现在经济与环境有效融合生态系统,评价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时,也需综合性考量生态环境平衡评价,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
由上述分析获知,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主要着力点为两方面,即自然经济适宜性、经济环境协调度,以其作为基础构建评价体系。
(二)评价指标与方法本文主要提出合理性指标,其作为适宜性和协调性指标重要介质,将两者进行有效衔接,其属于一种总体性指标,主要评价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本文创建评价体系中共计包含3种,即合理性、协调性及适宜性指标。
选用的评价方法包含两方面:一方面,经验指数和法。
针对土地利用综合性评价,一般选取方式包含3种,其中经验指数法使用频次较高,以往具体实践中此种方式适用于因子间相关性较小条件下,该方式内三种评价指标相互约束力较小,满足实际评价要求。
[学习笔记]教你用arcmap实现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一定类型的土地作为特定使用时的适合性,即将土地质量与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质量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土地的适宜度。
这类项目一般都用空间分析来做。
也就是对栅格数据作分析。
使用ArcGIS空间分析。
模块(SpatialAnalyst)完成评价数据的空间分析过程,该模块提供了一个范围广阔且功能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建模工具集,允许用户从GIS数据中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并以多种方式进行分析操作,包括距离制图、表面分析、重分类、栅格计算等。
GIS的关键优势在于能够将分析算子应用到原始GIS数据中得到新的信息。
(1)建立技术路线---就是搭一个框架性的东西。
(2)建立geodatabase(可选)只有在数据库的支持下,GIS的数据处理、空间分析、专题制图等诸多功能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主要步骤见图:因为我的数据都是同一了空间参考的,所以就直接添加就OK了。
(3)划分评价单元评价单元是进行适宜度分析的最小单位,是土地性状的相对一致性地块。
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的现状特征及评价的空间精度的要求,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2支持下,将各因素空间化,并生成0·5 km×0·5 km大小的栅格。
以此作为适宜性评价单元,可以满足工业用地在微观层面上布局的精度要求。
(4)建立指标体系,计算权重。
这部分就概要讲下,比如你评价工业用地的适宜性。
网上该类文章很多。
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就OK了。
比如:(5)空间分析主要应用SpatialAnalyst进行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 Analyst)为用户提供各种工具,执行空间分析操作,解决空间问题。
主要有:距离分析、密度分析、表面分析a.距离分析,具体过程见图→→¤其他相关指标的分析过程类似¤b.表面分析主要是对DEM进行分析,具体步骤见图→点了OK之后,坡度分析结果如图所示→(5)适宜度的计算主要采用SpatialAnalyst—raster calculator工具。
总报告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汇报人:2024-01-07•引言•GIS技术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目录•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实践•GIS技术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优势与挑战•结论与建议01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用地资源日益紧缺,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农用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GIS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研究背景通过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评估农用地的利用潜力和保护价值,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的科学布局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研究意义研究背景与意义GIS技术简介定义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它能够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显示地理空间数据。
应用领域GI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灾害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技术特点GIS技术具有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和空间分析功能,能够提供多尺度、多维度的地理信息产品,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概述定义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土地对农业生产的适宜程度和潜在限制因素,从而确定土地的农业利用方向和利用程度的评价过程。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土地的自然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社会经济适宜性评价。
自然适宜性评价主要考虑土地的光照、温度、降水、土壤肥力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适宜性评价则侧重于土地的开发成本、市场条件、交通条件等方面的考虑。
应用价值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2GIS技术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数据收集与处理数据来源收集包括地形、土壤、气候、水文、农业活动等在内的多源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格式转换、坐标匹配等操作,为后续分析提供统一标准的数据集。
空间叠置分析将不同图层进行叠置,识别农用地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科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技术,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空间数据。
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利用GIS技术进行的一种重要的土地利用决策工具,旨在确定最佳用地类型和位置以满足特定的土地利用需求。
GIS技术在用地适宜性评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GIS能够集成多源地理信息数据,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气候、土壤等,提供全面的空间数据,并通过数据的叠加和分析,推断出不同土地类型适宜性的空间分布。
其次,GIS能够对土地的各种因素进行量化和空间分析,包括土地覆盖、土地可利用性、土地质量等,通过定义适宜性指标和权重,计算出每个空间单元的用地适宜性得分。
最后,GIS还能够将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帮助决策者理解评价结果,做出明智的用地决策。
在用地适宜性评价中,GIS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数据获取和预处理: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土地利用数据、地形数据、气候数据、土壤数据等多源地理数据,并进行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校正、转换等。
2.用地因子分析:根据评价的要求,选取一系列用地因子,包括土壤类型、坡度、坡向、遥感影像等,通过分析这些因子的空间分布和特征,为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3.适宜性指标定义和权重划分:根据用地目标和对不同因子的重要性,定义适宜性指标,并划分权重。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土壤适宜性指数、地形适宜性指数、气候适宜性指数等,通过专家评判、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确定权重。
4.适宜性评价模型构建:根据适宜性指标和权重,建立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
常见的评价模型包括多层次线性加权评价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等。
5.用地适宜性评价:根据评价模型,计算每个空间单元的用地适宜性得分,并根据得分进行空间分布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评价结果可以分为适宜、次适宜、不适宜等几个类别,提供给决策者进行进一步的决策分析。
通过GIS技术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可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克服了传统评价方法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GIS(地理信息系统)土地适宜性分析是利用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信息数据来评估和预测土地在不同条件下的适宜性程度。
该分析可以用于农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
在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时,首先需要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地理信息数据,包括土地类型、土壤属性、地形特征、气候条件等。
这些数据可以从卫星遥感图像、地面测量、气象站点和土地调查等渠道获取得到。
然后,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转换,使其能够在GIS软件中进行分析。
例如,可以对地形数据进行插值和转换,以便在分析中使用。
然后,需要建立适宜性评价模型。
适宜性评价模型是根据指标体系来计算土地适宜性的数学模型。
常用的模型包括加权叠加分析、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这些模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数据特点进行选择。
在模型建立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权重分配,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通过GIS软件对模型进行实施和分析。
首先,需要将收集的地理信息数据导入到GIS软件中。
然后,根据建立的适宜性评价模型,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计算,得到土地适宜性的综合评价结果。
最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对土地进行分类和等级划分,为土地利用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在进行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数据的质量对评价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的数据收集和处理。
其次,模型的选择和建立需要基于实际情况和目标要求,以避免过于复杂或不合理的模型。
最后,评价结果应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并经过验证和调整,以确保其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它可以为土地利用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实际应用中的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方法研究和应用实践,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
在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时,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地理数据,如土
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分布等。
这些数据
可以通过现场勘测、卫星遥感、地理数据库等方式获得。
然后,需要对收
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处理和分析,以便建立土地适宜性模型。
建立土地适宜性模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专家判断法、多指标评价法、逻辑回归法等。
专家判断法是基于专家经验和知识,通过对各个因素
进行权重赋值和相关性分析,得出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多指标评价法是
将各个因素的数据统一化处理,然后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得出综合评价指数,从而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逻辑回归法则是利用已知的数据和各个因
素的特征,建立回归模型,通过模型预测出土地适宜性。
建立好土地适宜性模型后,还需要进行模型验证。
验证可以采用交叉
验证、残差分析等方法,评估模型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如果模型验证结果
较好,就可以对未知地区进行预测,得出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最后,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管理提
供科学建议。
对于适宜性高的土地,可以用于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用途;对于适宜性低的土地,可以避免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还可以根
据不同的需求和目标,制定不同的土地利用方案,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是一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土
地适宜性评估和分析的方法。
它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科学
依据,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南宁市为例摘要:为了评估城市土地用作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程度,以南宁市为例,识别市域内可用于进行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和生态敏感、脆弱、必须重点保护的区域。
应用了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采用ArcMap空间分析软件,综合考虑了水域、保护区、用地现状、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等多项因子,并对不同因子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叠加得到适宜性评价,为合理有效地安排土地资源的用途提供了重要依据说明了 GIS 用于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具体操作流程,并对 GIS在城市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GIS;用地适宜性评价;建设用地1引言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土地合理利用的第一步。
在建设用地的分析选择中,我们需综合考虑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且有些条件并不能具体的量化,由于影响因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致使传统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多采用定性分析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这使得评价过程中带有较大的主观性。
为了更好地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本文尝试将GIS技术引入城市规划工作中,以期为用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一种客观定量的分析方法。
GIS技术不仅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显示功能,能将城市用地的特征进行直观显示;同时还具有评价过程中所需的多种空间分析模型,可对图形进行距离分析、叠加分析等;另外,GIS软件中的专题图制作功能,可根据需要对某属性的分段等级和范围值任意调整,对应的显示图随之变化,这也大大方便了评价因子的等级划分和因子图、结果图的制作。
2基于 GIS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本文以南宁市为例,在地图重叠法的基础上考虑了不同评价因子的权重,对基于 GIS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流程进行具体分析:2.1评价因子的选择根据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基本原理,结合地区特征和数据的易获取性选择对城市发展用地具有共性且影响相对较大的独立因子,本次实验性分析选择如下因子:选取了水域、土地利用现状、坡度、地质、地貌、保护区等因素。
在mapgis下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在mapgis下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概念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而言的。
如土地适宜农业、林业、木业、建筑业、军事等用地,还可以是适宜小麦、棉花、树木等用地。
所以,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指某快土地针对这类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做出等级的评定。
《土地评价刚要》对土地评价系统有四个等级,他们是适宜纲、适宜类、适宜亚类、适宜单元。
其中土地适宜纲包括,适宜纲(S)、不适宜纲(N),土地适宜类包括非常适宜(S1)、中等适宜(S2),临界适宜(S3),不适宜纲包括当前不适宜(N1)、永久不适宜(N2)。
土地适宜亚类,是反映土地限制类别的差异,如水分亏缺\侵蚀危害。
土地适宜单元是适宜亚类的徐芬,每一适宜亚类内的所有适宜单元有同样程度的是适宜性和翔实的限制性。
土地适宜评价的类别多,如土地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目前适宜性评价和潜在的适宜评价。
指标:针对不同用途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有不同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选择的要科学和合理,因为会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和评价工作量的大小。
因此应对地形、地质、气候、土壤及社会经济条件等评价因素进行分析,进而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例如,针对农林牧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直白有,地面坡度、地标积水状况、排水条件、干旱威胁、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土壤肥力、土壤障碍层。
如将地形分为<3度,3度~7度,7度~15度,15度~25度。
等等,在mapgis下如何实现一、把处理过或经过分析的图导入mapgis界面。
首先是投影分析校正图形。
进行栅格矢量化处理,保存成tiff格式,或mis格式或是其他的实现格式。
二、分幅图接边检查正确无误,地类图斑属性结构一致;采用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建库工具栏中的同类文件拼接来合并分幅图斑文件三、线文件按行政界、权属界、地类界,地形地貌等分别提取专题文件;在空间分析的空间分析菜单下可以生成坡度图、坡向图等高线分析等等。
[学习笔记]教你用arcmap实现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一定类型的土地作为特定使用时的适合性,即将土地质量与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质量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土地的适宜度。
这类项目一般都用空间分析来做。
也就是对栅格数据作分析。
使用ArcGIS空间分析。
模块(SpatialAnalyst)完成评价数据的空间分析过程,该模块提供了一个范围广阔且功能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建模工具集,允许用户从GIS数据中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并以多种方式进行分析操作,包括距离制图、表面分析、重分类、栅格计算等。
GIS的关键优势在于能够将分析算子应用到原始GIS数据中得到新的信息。
(1)建立技术路线---就是搭一个框架性的东西。
(2)建立geodatabase(可选)只有在数据库的支持下,GIS的数据处理、空间分析、专题制图等诸多功能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主要步骤见图:因为我的数据都是同一了空间参考的,所以就直接添加就OK了。
(3)划分评价单元评价单元是进行适宜度分析的最小单位,是土地性状的相对一致性地块。
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的现状特征及评价的空间精度的要求,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2支持下,将各因素空间化,并生成0·5 km×0·5 km大小的栅格。
以此作为适宜性评价单元,可以满足工业用地在微观层面上布局的精度要求。
(4)建立指标体系,计算权重。
这部分就概要讲下,比如你评价工业用地的适宜性。
网上该类文章很多。
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就OK了。
比如:(5)空间分析主要应用SpatialAnalyst进行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 Analyst)为用户提供各种工具,执行空间分析操作,解决空间问题。
主要有:距离分析、密度分析、表面分析a.距离分析,具体过程见图→→¤其他相关指标的分析过程类似¤b.表面分析主要是对DEM进行分析,具体步骤见图→点了OK之后,坡度分析结果如图所示→(5)适宜度的计算主要采用SpatialAnalyst—raster calculator工具。
在mapgis下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
概念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而言的。
如土地适宜农业、林业、木业、
建筑业、军事等用地,还可以是适宜小麦、棉花、树木等用地。
所以,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指某快土地针对这类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做出等级的评定。
《土地评价刚要》对土地评价系统有四个等级,他们是适宜纲、适宜类、适宜亚类、适宜单元。
其中土地适宜纲包括,适宜纲(S)、不适宜纲(N),土地适宜类包括非常适宜(S1)、中等适宜(S2),临界适宜(S3),不适宜纲包括当前不适宜(N1)、永久不适宜(N2)。
土地适宜亚类,是反映土地限制类别的差异,如水分亏缺\侵蚀危害。
土地适宜单元是适宜亚类的徐芬,每一适宜亚类内的所有适宜单元有同样程度的是适宜性和翔实的限制性。
土地适宜评价的类别多,如土地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目前适宜性评价和潜在的适宜评价。
指标:针对不同用途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有不同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选择的要
科学和合理,因为会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和评价工作量的大小。
因此应对地形、地质、气候、土壤及社会经济条件等评价因素进行分析,进而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例如,针对农林牧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直白有,地面坡度、地标积水状况、排水条件、干旱威胁、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土壤肥力、土壤障碍层。
如将地形分为<3度,3度~7度,7度~15度,15度~25度。
等等,
在mapgis下如何实现
一、把处理过或经过分析的图导入mapgis界面。
首先是投影分析校正图形。
进行栅格矢量
化处理,保存成tiff格式,或mis格式或是其他的实现格式。
二、分幅图接边检查正确无误,地类图斑属性结构一致;采用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建库工具栏
中的同类文件拼接来合并分幅图斑文件
三、线文件按行政界、权属界、地类界,地形地貌等分别提取专题文件;在空间分析的空间
分析菜单下可以生成坡度图、坡向图等高线分析等等。
四、通过区编辑菜单进行区编辑属性结构,查看图斑面积,有利于控制面积检查,图幅接合图表的图幅控制面积是否一致。
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一、控制面积平差没有做好,造成各级辖区面积与图斑汇总面积不符。
二、矢量化成果与影像套合不好,造成部分线位移超差。
三、检查不细致,造成地类图斑与外业调查成果不一致。
五、图斑拓扑没有做好,存在破碎小区。
六、图斑文件、线状地物、零星地物属性没有添全,缺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