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土地评价 20190519
- 格式:ppt
- 大小:5.39 MB
- 文档页数:51
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1 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土地评价: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
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水平。
实质:农业用地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城镇用地对土地使用价值大小的鉴定定义:土地评价是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以表明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待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的大小。
2 土地评价的特点必须有特定的目的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评价的结果应该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要进行多因素分析3 土地评价的作用与任务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交易土地税收土地补偿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土地管理估计土地利用评判经营好坏4.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多样性原理:不同的地区具有各自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别;随时间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同一地区的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也会发生变化。
综合性原理:构成土地质量的土地性状有很多种,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等,而这些性状也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如气候又包括光照、气温、降水等;土壤又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碳酸钙含量等等。
同时,土地的不同性状或不同因素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因此土地质量是一个多样因素影响的统一体。
所以,在分析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的要求时,一定要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综合、全面分析的方法。
系统分析原理:一个系统是由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具有一定的边界和结构,这就决定了系统的功能,即决定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土地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土地利用系统,包括两个要素;土地和土地利用,如图。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试行)自然资源部2019年7月前言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为指导各地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保证评价成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编制本技术指南。
本技术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同济大学、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国家气候中心。
目录1适用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2)4评价目标 (2)5评价原则 (3)6技术流程 (3)7成果形式 (8)8成果应用 (8)附录A数据准备要求 (10)附录B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 (14)附录C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方法 (20)附录D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方法 (25)附录E承载规模评价方法 (33)附录F成果编制要求 (36)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省级(区域)、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
开展其他相关工作需进行评价的,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指南。
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T1234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GB/T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20481-2017气象干旱等级GB/T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986农业气候影响评价GB/T50095-2014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331-2002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DZ/T0286-201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TD/T1055-2019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DD2019-08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000)国海预字〔2015〕585号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环办生态〔2017〕48号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试行)环办环评〔2017〕99号“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3术语和定义3.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于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第九章土地利用评价9.1 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及人均占有量本区域非农建用地增长幅度较快,占用耕地的现象严重。
建成区面积逐年扩展,城镇村建设用地指标高,布局松散,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低,加上土地隐形市场活跃,国有土地资产流失和浪费严重;加之投入不足,建设水平低,城郊型用地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仍然较低,土地的综合经济效益不算高,潜力没有充分发挥;长期忽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建设加上环境条件的脆弱干旱,肥力不足,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和人为的影响,土地退化比较严重,近郊区的土地污染普遍,局部地区较重,林业用地面积少,森林覆盖率低,森林的生态主体作用甚微。
土地类型多样——大青山山地生物资源多样,以林牧为主,又是山前平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山前洪积扇缘地带,人口密集,交通便捷,市场广阔,是农特林果产品加工及飒服务业中心。
路线范围内地形有一定起伏,总的地形特点为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平坦,其岩性由第四季冲、洪积砂砾石组成;察哈尔熔岩台地,出露岩层以花岗岩、玄武岩及其风化物为主。
四子王旗现有人口21.37万人,总土地面积2401600 公顷,占有量为12.12公顷/人。
其中草场面积2142667公顷,耕地面积109700公顷。
9.2 占用土地、主要拆迁建筑物的种类和数量表9-1 土地占用类型与数量单位:亩土地类别水浇地旱地草地总计方案推荐方案75 630 3040 3745补偿标准(元)28000 15000 2750表9-2 拆迁类型与数量表9.3 对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影响根据本区域规划,本项目的建设用地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影响较小,项目建设合理可行。
对当地人民的生活不会带来负面影响,可以使原有的交通问题得到缓解,交通更畅通。
9.4 与《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的符合性表9-3 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总体指标表(hm 2/km )地形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六车道 四车道 平原区高值8.5258 7.7317 6.6339 3.1608 2.5348 2.2930 中值 8.2122 7.4004 6.3843 3.0415 2.5048 2.2331 低值 7.9125 7.1007 6.1713 2.9520 2.4449 2.2031 微丘区高值9.3964 8.4184 7.3383 3.3039 2.5697 2.3200 中值 9.0413 8.0682 7.0678 3.1180 2.5397 2.2610 低值 8.7146 7.7466 6.8258 3.0206 2.4809 2.2431 山岭区高值--- 9.6870 7.8544 3.8799 3.1219 2.8438 中值 --- 8.8776 7.3385 3.5473 2.9205 2.6837 低值---7.88196.84993.26772.71822.5228本项目为二级公路,根据表9-3中各方案的占地总数各方案均符合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
土地评价与管理资料1.12.23.3根据分类结果便可划分出大小不同层次有别的土地利用类型单位,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根据土地利用现,土地潜力分类系统潜力级潜力压级潜力单元,壕哂芯灾事穑恋厥褂萌谕纪贸煞值挠玫氐换蚋鋈酥浣泻嵝凶玫氖谐。
土地评价与管理资料2017-07-28 15:30:56 | #1楼1、土地概念的理解:土地是一个综合自然地理概念,它是地表某一段包括地貌岩石气候等全部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在内2、土地由哪些功能?生产性功能,承载性功能,提供原料功能,储蓄和增值功能,观赏性功能3、土地的特性有哪些?是自然综合体,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的地段,是一种历史自然体具有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社会经济属性,土地利用的永属性4、土地作为资源和作为资产分别由哪些特性?5、容积率:是建筑总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它是反映城市土地利用情况及经济性的技术经济指标,也是影响地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6、建筑密度:及建筑覆盖率,是指一定用的范围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一般情况下,平均建筑层数越高,建筑密度越低8、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反映了耕地在一年内被重复利用程度,主要受水热条件制约9、土地利用:在特定的自然经济条件、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下,人类对土地所施加的各种活动,是一个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成人工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10、土地利用分类:是指对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共利用的方式、结构和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的划分或归并。
根据分类结果,便可划分出大小不同、层次有别的土地利用类型单位。
土地利用类型具有如下特点:①它们是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的产物。
②它们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上服从社会经济条件,因此在地域分布上不一定连片。
③它们的种类、数量、分布是随着扑会经济技术条件进步而变化的。
11、土地覆被:是随着技术的运用而出现的,地球陆地表层和近地面层的自然状态,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覆被着地球表面的植被及其他特性12、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主要是研究利用是否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条件,是否改善了环境条件1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步骤?调查的内容:村和农、林、牧、渔场以及居民地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行政辖区范围界线;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并量算出各类土地面积;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汇总出土地总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权属界线图;调查土地权属及土地利用经验教训,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见14、土地利用类型理论划分的基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城乡分异规律15、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具有一定的生产适用性,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16、进行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和制图,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如FJL 个方面:①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和制图,可以调查和量算各类用地而积,从而明确各类用地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