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范式合同的法律规制
- 格式:docx
- 大小:42.92 KB
- 文档页数:9
论格式合同的法律规则
【摘要】现代社会中格式合同的大量应用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它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使用者提供了利用它来侵犯相对方权益的机会。本文对格式合同法律规制的研究,考察了国外及我国对格式合同的规制,及怎样对格式合同以不同的途径进行限制和规制,并试从格式合同与契约自由原则理念的摩擦入手进行分析,并以此为观察的角度对规制的手段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格式合同 契约自由 完善建议
【 abstract 】Standard contracts are widely used in the model world has
caused people to think highly of it.It can brings about lots of
conveniences for People's Daily life,Also provides the user the chance of
assaulting each other's rights. This paper have study the regulate the
standard contract,inspected the egulation of dardcontract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and how to restrict and regulate the standard contract
through different approach,try to start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ampaign between standard contract and freedom of contract,then put
forward my views on the approach of regulation.
【 keywords 】 standard contract,Freedom of contract,perfecting
财会通孔・综合(下)2009年第10期
保险合同中道德风险的防范与立法规制
——兼论受益人在保险合同中的法律地位
薛生全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本文认为,保险是以分散危险、转移风险和消化损失的方式来管理风险的一种经济制度,但其本身也
面临着道德风险。研究保险中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源、具体表现形式,并从法律上进行规制,是保险业健康发展之
必需。保险合同中的道德风险主要来源于不法受益人,保险法中的受益人当属广义概念,故对受益人的法律地位
进行正确分析和认定,有助于保险合同的正确履行与道德风险的防范。
关键词:保险道德风险根源及表现立法规制受益人
一、保险中道德风险的根源及表现 (一)保险中道德风险的根源其主要根源是:一是法规约束不严。现行《保险法》及其它约束保险当事人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
件的部分条文规定尚需完善。如我国《保险法》第17条的规定忽视了被保险人作为告知义务信息的载体与合同关系人的身份,排除了
被保险人应承担的如实告知义务,忽视了大多数保险合同订立时保险人必然对被保险人询问的客观事实。再加上保险业监管措施不
力、执法不到位等,使得诚信的市场参与者不能得到相应的报酬。二是信用基础不牢。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活动的市场化程度不
断提高,然而与现代金融活动相适应的信用体系却严重失缺,市场参与者的信用资料严重匮乏,信用法规体系不完善,对失信行为缺
乏必要的惩治机制。结果导致市场参与者只关注其即期经济价值和个体利益,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商业行为非常不规范,不讲信用的
事件层出不穷。这些因素从外在环境上形成了对我国保险业诚信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道德风险,阻碍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
三是经济利益驱动。在保险业中,竞争日益激烈,各市场主体行为分散化。投保方与保险人的利益根据市场规则和自身的价值取向。
独立采取行动,在缺乏道德约束、法律约束的情况下,各方为了追逐自己的利益,引发道德风险。 (二)保险中道德风险的表现保险中道德风险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虚构保险标的。保险的机能在于进行损失补偿,进而确保
龙源期刊网
试论公司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制
作者:杨辉
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9年第03期
摘 要:公司关联交易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本文将公司关联交易分为基于公司资产的关联交易和基于公司人格的关联交易两大类,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公司关联交易的理解认识。面对规制公司关联交易法律法规比较少的现状,重点阐述了原因,并指出公司才是规制关联交易的主体,法律只限于作出原则性的规定。
关键词:关联交易;法律规制;公司
一、公司关联交易的概念解析
严格地说,公司关联交易不是一个法学概念,而是经济学、管理学经常涉及的概念,公司法出于自身研究和规范的需要引入了这一概念。尽管如此,我国现行《公司法》仅对“关联关系”做了规定性的说明,却没有对“关联交易”做出明确规定,即《公司法》第二百一十六条第四项“关联关系是指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公司利益转移的其他关系,……”。由此,我们推论出基于关联关系发生的交易即是关联交易。如何理解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的实质属性呢?是不是对公司关联交易都要一概予以法律规制呢?正如有的学者指出“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均是中性的,公司法不持笼统禁止的态度,而是在两方面加以关注。”①笔者认为,公司关联交易并不必然具有法律规制性,只有那些可能损害公司利益的关联交易才需要去进行规制,而对那些符合公司利益的关联交易,因其遵循了市场交易的一般规则是没有必要进一步关注和干预的,现行《公司法》规范侧重于关注公司利益可能被转移的关联交易,也证明了这一点。总之,对公司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制是指对可能损害公司利益进而损害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关联交易进行法律上的规范和制约。
二、公司关联交易表现形式
对公司关联交易进行有效的法律规制,不能停留在对规制对象的笼统概念认识上,而是需要对关联交易进行具体化的认识分析,则关联交易的表现形式是一个好的切入点。
第14卷第7期 (2002年7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I-L ̄NXI VO1.【4 NO.7 (Ju1.2002)
论格式合同的法律规制 郭娅丽 (华北工学院,山西 太原030051) [摘要]市场经济发育日渐成熟,格式合同适用愈为广泛。实践中存在三方面问题:合同条款、合同效力、 合同解释问题。对此应进行法律规制:遵循公平合理诚实信用原则、保护弱者利益原则、加重提供方责任原则, 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审查权限,并加强格式合同立法,同时增强市场主体法律意识。 [关键词]格式合同;问题;法律规制 [中图分类号]1992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6285(2002)07—0050 03 市场经济条件下,契约行为大量发生,不断重复,使 用格式合同的社会效益是明显的:一方面节省大量的订约 时间,加速了交易的进行,改变了传统条件下一个合同的 订立必须经过反复要约和承诺方能成立的非经济行为,消 除了复杂的讨价还价程序;另一方面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 本,使企业预先计算成本、利息、风险负担、付款期限, 对耗损、不可抗力所致损失亦能预先将其减少到最低限 度。同时,格式合同主要是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的产 物,由其特性决定,往往会损害相对当事人的利益。因 此,对于格式合同的法律规制非常必要。 一、格式合同的概念及特征 对于什么是格式合同,英美合同法与德国合同法略有 差异。英关合同法将格式合同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世代的 交易者在长期的商业交易谈判中形成和固定下来的合同条 款,实际上是各类商业交易条件的凝结.带有商业惯例的 性质,是商业谈判签约的基础,虽然没有法律上的强制效 力,当事人可以修改和变更,但实际上对于当事人的交易 有重大的或者决定性的影响;另一类是具有优势地位的一 方当事人单方确定的合同条款,对方要么接受,要么拒 绝,没有其他的选择余地。格式合同在德国法的对应词是 一般条款或者一般交易条款,是一方当事人为重复使用而 预先拟定、在订立合同时提供给对方的条款,其范围是宽 泛的。 在《合同法》颁布之前,我国合同法著作对于格式合 同的典型界定是:“定式合同(standard form contract),又 称定型化合同,或叫标准合同,是指合同条款由当事人一 方预先拟定,对方只能表示全部同意或者不同意的合同, 也即一方当事人要么从整体上接受合同备件,要么不订立 合同。”这种界定相当于上述英美合同法中的定型化合同 1999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合同法》第39务对格式条 款的界定是:“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 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我们认为, 格式条款被合同所采用就是格式合同或合同的一部分,所 以,二者基本一致。所谓格式合同,就是指当事人为了重 复使用而预先拟订或一方当事人选用示范文本,在订立合 同时提供给对方的合同。它包括英美合同法和德国合同法 中所提的格式合同。其法律特征在于: 1,格式合同的要约具有广泛性、持久性和细节性。 一般向不特定的相对人发出,适用于所有同类交易对象, 涉及到某一特定时期所要订立的全部合同,并且包含和确 定了合同的具体条款。 2.格式合同乃单方意思表示,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 方协商。实践中多为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一方制定或选用 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示范文本,对方当事人不直接参 与合同的制定。 3.格式合同以书面明示为原则。格式合同多由提供 商品或劳务的一方当事A-fF制成书面形式,原则上提出合 同条款的当事人将合同条款明确印制于一定凭证(如车船 票、保险单)之上,或张贴于营业场所显著位置,以便对 方当事人了解。 4,格式合同的提供方在经济信息方面具有优势地位。 如供电、供水、供气、电信、交通等公用企业,以及商品 服务的提供方具有经济信息优势,相对方在信息不对称的 前提下作出。 [收稿日期]2002—01~O4 [作者简介]郭娅丽(1969一),女,山西太原人,华北工学院法学系讲师,法学硕士
摘要诱惑侦查,是指侦查机关以实施对嫌疑人有利可图的行为为诱饵,暗示或诱使其实施犯罪,待犯罪行为实施后将 其抓捕的一种侦查手段。本丈结合我国诱惑侦查的立法现状、存在问题等,提出了关于我国诱惑侦查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诱惑侦查犯疑引诱机会提供 中I- ̄1 ̄类号:D9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031-02
诱惑侦查作为刑事诉讼的特殊手段和专业术语,最早出现在
西方,后该词汇被国人从日本引进并开始研究。在中国的司法实
践中,诱惑侦查是一种并不鲜见的侦查手段,并多见于毒品犯罪、 组织或容留卖淫等犯罪行为的侦查。由于诱惑侦查所可能产生
的弊端十分明显,而国内对此并没有明确的立法规定予以限制,
故笔者谈一些在基层工作经历中对该问题的认识,与读者共同探
讨。
一、诱惑侦查的含义 (一)诱惑侦查的定义
诱惑侦查,根据理论通说,是指侦查机关对隐蔽性强、无明显
被害人、取证困难且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犯罪,以某种行为
有利可图为诱饵,暗示或者诱使其实施犯罪,待犯罪行为实施时
或结果发生后,抓捕犯罪嫌疑人的一种特殊侦查手段。
由于诱惑侦查有诱人入罪、易被滥用而侵犯人权的弊端,不
少国家均对其适用范围、适用程序都进行了严格的法律限制,大
多只用于诸如毒品犯罪、网络赌博犯罪、制贩假币等特定犯罪。
可以说,诱惑侦查是在特定情况下,对特定案件采取的一种
不得已的特殊侦查手段,是国家在对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以
欺骗手段进行侦查可能侵犯人权两者之间进行权衡,从而得出
“两害相权取其轻”的价值和政策选择。 (二)诱惑侦查的分类
诱惑侦查分为两类:即犯疑引诱型、机会提供型。
1.犯疑引诱型
犯疑引诱型的诱惑侦查,是指被诱惑者本身并无犯罪意图,
但诱惑者促使被诱惑者产生违法犯罪意图并实施违法犯罪。主
要特征是,被诱惑者虽被侦查者认为是犯罪嫌疑人,但实际上并
无犯意,而正是诱惑者采取了主动、积极的刺激行为使他在强烈
1 试论我国的行政垄断及其法律规制
内容摘要: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过程中,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完成,政府各部门和企业等市场主体追求利益,使行政垄断在我国顽固地存在着。行政垄断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导致了政治腐败。虽然反垄断法专章对行政垄断做出了法律规制,但总体看我国行政垄断法律规制仍然存在缺陷。本文首先对行政垄断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阐述,然后分析了行政垄断的成因,接着又阐述行政垄断的危害,分析了我国反行政垄断的立法现状,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行政垄断法律规制所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了完善我国行政垄断法律规制的建议。
关键词:反垄断法 行政垄断 法律规制 2 一、行政垄断的概念和特征
关于行政垄断的概念,目前学界还尚无定论,但有各种定义方式,比如孔祥俊认为“行政垄断是指行政机关(包括享有行政权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干预市场竞争的行为”。1郑鹏程认为“行政垄断是国家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国务院除外)违法行使职权,排斥、限制、禁止市场竞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关系的行为”。2胡汝银认为“行政垄断是通过行政手段和具有严格等级制的行政组织维持的垄断”。3张德霖认为“行政垄断是行政权力加市场力量而形成的特殊垄断”。4张瑞萍认为“行政垄断是政府凭借公共权力来排除或限制竞争,行政垄断包括合法的行政垄断和非法的行政垄断”。5这些定义上的争议主要集中在行政垄断是否是一种违法行为,行政垄断实施主体范围问题,笔者通过比较更加赞同孔祥俊的观点,认为把行政垄断定义为行政机关(包括享有行政权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干预市场竞争的行为比较合适。
关于行政垄断的特点有以下方面
(一)行政垄断主体具有行政性。即行政垄断的实施主体地位特殊,其主体是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非市场主体,与其他垄断的主体不同。
(二)行政垄断具有鲜明的强制性。行政主体拥有法律赋予的强制执行力,它是一个公权力机关,其行政行为一旦作出,行政相对人就必须服从,行政主体实施的垄断行为在形式上具有对抗性。
282001年12月
第4期(总第43期)
29实目的,离婚本身无“假”可言),与本案件反映的离婚能力与程序合法的,以欺骗性行为为手段的假离
婚有较大区别。总的来说,无论在过去我国婚姻法实践中,还是现在的婚姻法修正案中都没有规制这种
假离婚的制度与实践。但这在着力探讨如何规制已有不羁之势的离婚自由的今天渐被人们重新关注。也
即,在对欺骗性的目的行为的处理之外,是否有必要对作为手段的离婚的效力再作评价。
二、假离婚的法律规制
(一)对假离婚的效力判断的不同态度
1.效力否定说。婚姻自由系双方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自主决定婚姻问题的权利与自由。与婚姻自
由原则相配合,要求男女双方在结婚、离婚问题上如实接受国家法定程序之审查,使婚姻自由置于国家
法制监督与保障之下。而假离婚却是滥用离婚自由,带来诸多不利:①虚假性。在双方离婚意志的表达,
与其内心对婚姻关系的维持(主要通过其复婚的约定及行为证明)并不相符,与法律对离婚原因,特别
是感情确已破裂的预设背道而驰,从而是双方共谋假造的离婚原因。②欺骗性。有虚假就有欺骗,假离
婚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利用法条,欺骗婚姻管理部门,达到在管理部门知道其真正目的时不会准许其离婚
从而不能达到的目的。③社会危害性。合意离婚制度所体现的离婚自由作为巨大的历史进步同时强调保
持自由的纯洁性,这要求在实现自由的动机和手段上本着对婚姻负责的态度而不得有任何附加条件。假
离婚正是将婚姻自由沦为谋利条件与手段,而这恰是几百年来婚姻制度革命力图革除的陈腐现象,是“买
卖婚”的变相复辟;而我国民法通则将诚实信用作为基本原则之一,而婚姻法所规定的离婚理由及程序
亦有其不容歪曲的客观性。虚假离婚原因的制造对婚姻管理部门的欺骗使离婚自由失去有效管理,使婚
姻法制失去严肃性。因此对假离婚的效力一般应作溯及的否定[1]
。
2.效力肯定说。支持我国司法实践对假离婚效力不作触动的学者则认为,否定假离婚的效力并不能
带来法治进步,是弊大于利:①与婚姻自由的本质相悖。婚姻是旨在建立稳固的男女同居关系的私人契
龙源期刊网
试论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
作者:丁亚丽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23期
摘 要 公司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主体,是最典型的企业法人、营利法人。《民法总则》第七十六条规定,以取得利润并分配给股东等出资人为目的成立的法人,为营利法人。我国《公司法》规范的公司属于典型的营利法人。可以说,营利是公司存在和活动的基本动机和目的,是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点。但公司在谋求其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要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利益相关者利益。
关键词 公司 营利 社会责任
作者简介:丁亚丽,大庆师范学院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商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7.08.182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含义
营利性是公司的本质特征之一,这已经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公司立法所确认。正因如此,使公司成为了一种典型的“经济人”,但有必要强调的是,公司不仅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要承担社会责任 。公司的社会责任是在法律和道德上给营利性的公司课加的对其利益相关者所担负的责任。公司的经营行为要顾及对公司的职工、客户、社区、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得损害利益相关者之利益。惟有如此,才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要求。可见,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本质上就是社会利益一体化的外在反映,并非是公司的一种额外责任 。
二、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意义
公司在开展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与其他主体出现利益冲突并极有可能出现损害公司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行为,如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对公司劳动者权利的漠视,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对资源的浪费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可见强化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的社会责任,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
(一)实现公司治理的价值取向,促进公司的良性运转
2006年l2月 第l9卷第4期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xi Politics and Law Institute for Administrators Dec.,2006 VoI.19 No.4 【民商法研讨】
论格式合同的法律规制
药晓东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 格式合同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格式合同在形式上 表现为预定性、不可协商性、格式合同是对古典契约自由理论的修正。格式合同的广泛应用归因于 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增进交易安全,但不容许相对人协商却影响了其自由意志、破坏了双方的利益 均衡,导致合同不公正条款泛滥。因此,有必要对格式合同进行法律规制,以保护相对人利益,确保 社会公平,以期建立公平的交易环境。 [关键词] 格式合同;法律规制;免责条款 [中图分类号]DF4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00(2006)04—0O40—04
一、格式合同之学理分析 格式合同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伴随着标 准化的兴起应运而生。格式合同被普遍使用其根源 是交易成本①的节约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依据科斯 定理,我们知道“能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的法律是最 好的法律州 ,格式合同一方面节省了大量的订约 时间,加速了交易的进行,改变了传统条件下一个合 同的订立必须经过反复要约和承诺方能成立的非经 济行为,消除了复杂的讨价还价程序。另一方面极 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使企业预先计算成本、利息、 风险负担、付款期限,对耗损、不可抗力所致损失亦 能预先将其减少到最低限度。 首先,从格式合同的特征来看,(1)要约具有广 泛性、持久性、细节性,即要约向不特定人发出的,并 在一定期限内有效,包含了合同文本的全部内 容。 j一般向不特定的相对人发出,适用于所有同 类交易对象,涉及到某一特定时期所要订立的全部 合同,并且包含和确定了合同的具体条款。(2)合 同文本具有不可协商性,承诺人只能表示接受或不 接受(take it or leave it)。格式合同乃单方意思表 示,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卖方交给买方 一份标准印制的契约,上面列出了双方当事人各自 的责任,有时稍微详细些。买方可以按其意愿签订 或不签订,但对其条款就没有谈判可言。” 实践中 多为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一方制定或选用行业主管 部门、行业组织示范文本,对方当事人不直接参与合 同的制定。(3)合同双方的经济地位实际上是不平 等的,在不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买方除了接受垄 断企业的条款没有其他选择,因此,卖方可以拒绝与 每个买方都谈判妥协。在我国,非常典型的是供应 水、电、煤气等格式合同,对于消费方来说几乎只能 接受,没有选择的余地。格式条款制定人在法律上 或事实上的垄断,在缔结合同过程中表现为缔约能 力的不平等或缔约环境的不公正。应用格式条款的 大企业却极易利用其经济实力优势、资源占用的优 势、信息优势、强大的议价优势等,置合同相对人于 某种无法选择的不利地位,使其订立合同的能力受 到限制,并处于受“胁迫 状态,在此种情况下,格 收稿日期:2006—10—21 作者简介:药晓东(1980一),男,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①“交易成本包括事前发生的成本和事后发生的为达成(arranging)一项合同而发生的成本和事后发生的监督(monitoring)、 贯彻(enforcing)该合同所发生的成本;不同于生产成本,为执行合同所发生的成本。”R.Matthews:“The Economics of Insfitu— tions and the Sources of Growth”(《制度经济学与增长的源泉》),Economic Journal 96,(December)1996,PP.903—910。
论旅游格式 政法建设
合同 CHARMING CHINA/■
的法律规制与完善
◎孙欣’田永乾
(1河北中宇律师事务所,河北石家庄050000;2燕山大学文法学院O8级诉讼法学研究生,河北秦皇岛066004) 中图分类号:D922.2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130—02
摘要:旅游行业日益兴盛和壮大,其服务对象涉及到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伴随旅游行业的发展,旅游格式合同在服务者与消费者之 间大量运用,在为交易者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如其他格式合同一样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认清格式合同存在的问题,对其合理规制, 完善旅游格式合同,进而消除旅游格式合同的弊端,来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成为旅游行业健康成长之中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旅游格式合同;交易效益;不公平条款:法律规制
一、旅游格式合同的概述
(一)旅游格式合同的界定。
我国 合同法 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对格式合同做出了相关 解释,格式条款是指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
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而采用格式条款方式订立的合
同就被称为格式合同,格式合同又称定式合同或定型化合同,
格式合同最早出现在保险业和铁路运输业。随着生产力的快速
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格式合同被各行业广泛采用,特别是近年 来随着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开展,快速简捷的合同订立程序成为
旅游企业经营的客观需要,其适用范围也日益扩大,旅游格式 合同随之迅速发展。
所谓旅游格式合同就是指旅游承办人在订立合同时,单方出
具一项或多项其为了重复使用而事先拟定,并未与旅游者协商
的条款,旅游者概括地接受后,双方当事人签订的合同。也就
意味着旅游业主为与不特定的多数旅游者缔约而预先制定的, 旅游者只能表示同意或不同意而不能改变其条款,格式化旅游
合同具有了所有格式合同共有的特征,此外,作为一种特殊的
格式合同,格式化旅游合同还具有其特有的特征,一方面,交 易条款完全是由旅游经营者单方面预先制定的,旅游者的意思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joum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6 2006 29
试论艾滋病的法律规制 陈亚东 摘要:分析了我国艾滋病防治法规与政策制度方面存在的f*-I题。建议由全国人大组织制定艾滋病防治法,突破传统 的惯性思维.从法律方面保证城乡卫生资源平等分配,蛙励和支持民间组织在艾滋病防治等领域充分发挥作用。  ̄tl!ir,q:艾滋病防治;立法;行为干预;人道关怀 中Itit ̄类号:D92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06)06—0029—04 The Law..making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IDS cHEN Ya—dong r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42,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S law and policies regarding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AIDS.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make the law ofAIDS preven— tion and treatment.The equal alloc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between cities and countryside should be carried out.Th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encouraged and supported to work for the pre— 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IDS. Key word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IDS disease;law—making;behavior interference;humanistic CnnCet-n 中国专门针对艾滋病防治的第一部行政法规 《艾滋病防治条例》于2006年3月l 13正式实施, 这对艾滋病防治工作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通过行 政立法将防治艾滋病纳入法治轨道,不仅使各方有 法可依。同时也表明。我国所面临的艾滋病防治形 势已经相当严峻。艾滋病不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 它更是一种社会病,要控制其蔓延之势,需综合运 用法律等手段。 1艾滋病防治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 1.1“治病”与“治人”对立 在我国有关艾滋病的法律规范中,都重点规范 了保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属的合法权 益和对其进行相应管理的措施两个方面的内容。如 何达到这两个方面的平衡,值得进一步研究 我国1988年1月发布实施的《艾滋病监测管 理的若干规定》所指的监测管理的对象,主要是艾 滋病病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疑似艾滋病病人。此 后,各级地方人大和政府制定艾滋病防治法规。也 都将“人”作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对象。 1999年。国家卫生部在《关于对艾滋病病毒感 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意见》中指出:加强对艾 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是保护广大 人民群众免受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规定“各级卫 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 病病人的治疗和疫情监测工作,公安、司法、民政、 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等有关部门应按职责分工, 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管理工作”。 人和事务(如一项工作),和物品(如血液、血制 品、生物组织等)及有生命的动植物,在性质上是有 着根本区别的。将人作为国家法律管理的对象,而 不是在法律中享有权利的主体,这是我国在艾滋病 方面的法律问题的核心所在。 从我国的有关法规来看。对于有关人群的管理, 收稿日期:2006-09-13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艾滋病的法律规制”(06jwskl02) ̄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亚东(1969一),男,I ̄t JII仪陇人,法学硕士,重庆科技学院人文社科系副教授,兼职律师,研究方向为社会法。
论格式化保险合同的法律规制
——浅析新《保险法》第17、19、30条之规定
康秋莎(吉林大学法学院)
摘要:本文从格式化保险合同的订立、效力及解释三方面简析新《保险
法>对格式化保险合同的规制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最后提出了笔者对于进
一步的完善对格式化保险合同的法律规制拙见。 关键词:格式化保险合同保险法法律规制
O引言 格式合同(standard form contract),又称标准合同,附合合同,
是指由一方当事人预先制订的,并由不特定的第三方所接受,具有完
整和定型化特点的合同…,是现代社会频繁的交易活动和高速、低耗
生产节奏的必然产物,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广泛使用于合同内
容相对固定而签订数量众多的场合。但在格式合同给我们的日常生 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它也强烈地冲击着传统契约中的公平和自由原
则。保险合同作为典型的格式合同,一般是由保险公司单方提供,因
其专业性强而很难为普通百姓深入理解,故保险公司往往会利用制
定格式合同的专业优势,减轻或免除自己的责任,加重投保人或被保
险人的责任。所以一旦产生纠纷,结果往往不利于投保人、被保险人
及受益人。遵循着加强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及受益人利益保护的立法
精神 ,新《保险法》在其第17、19、30条的规定中对格式化保险合同
的订立、效力及解释作出了新的具体的规定。
1概览新《保险法》对格式化保险合同的规制 二oo九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七次会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保险法》第二章第一节关于保险合同的一般规定中,用第17、19
和第3O条三个条文对格式化保险合同作出了具体规制。
1.1关于格式化保险合同订立的规定
新《保险法》第17条第1款规定:“订立保险合同,采用保险人
提供的格式条款的,保险人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单应当附格式条款,
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合同的内容。”第2款规定:“对保险合同
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在投保单、保险
2006年第2期
(总第115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2,2006 GenerM No.115
试论就业歧视及其法律规制
靳国胜
(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青海西宁810008)
[摘要]就业过程中的不平等待遇引起的就业歧视严重妨碍了劳动者平等就业机会的实现。我国当前 用工实践中存在的就业歧视现象大多表现为非法律禁止的种类,反映出现行有关消除就业歧视方面的立法 存在着局限性。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机会的实现,应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反就业歧视的立法经验,建立和完
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 [关键词]就业;歧视;立法;平等权 [中图分类号]D9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2006)02—0036一cr7
在现代人权观念中,劳动就业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世 界各国和政府都高度关注民众的就业问题,但就业领域
的不平等对待引起的就业歧视,又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各 国的社会现象,成为困扰劳动者、妨碍其平等就业权与争 取待遇的权利实现的一个严重障碍。近年来随着我国就 业形式的日益严重,就业歧视已呈愈演愈烈之势。频频
发生的就业歧视案件,一方面反映了劳动者其权利意识 和法律保护意识的觉醒与提高,另一方面更说明我国当 前就业歧视问题亟待立法规制。禁止就业歧视不仅是国 内现实的迫切需要,亦是顺应国际人权保护的潮流,更重 要的是,它对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一、就业歧视的法律界定 就业歧视严格意义上说是个经济学概念,在西方经
济学中,就业歧视又称“劳动力市场歧视”。其通常定义 为:“歧视是在所有经济方面都相同的各个人之间的报 酬差别。这些人有相同的生产能力,只是在一些非经济
的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种族、性别、原有国籍、宗教或 性偏好等,从而引起待遇上的差别。”【1 就业歧视作为歧
龙源期刊网
试论“村改居”的法律规制
作者:张慧霞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30期
摘 要 目前,我国由于缺乏有关“村改居”工作的配套法律、法规,各地“村改居”工作较难开展,且容易出现损害村民利益的问题。本文通过居委会工作人员的产生办法、集体经济产权的处理和村民权利保障等问题进行探讨 ,针对“村改居”社区的相关法律缺失,提出完善“村改居”相关立法的若干思路。
关键词 “村改居” 居委会 法律规制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2011jytq202。
作者简介:张慧霞,湖北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宪法与行政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6.10.376
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村改居”工作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村改居”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学者多立足于从公共管理、社区管理的视角来研究,较少从法律视野进行探讨。我们试图从法律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法律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村改居”的顺利进行,以期对我国城镇化建设有所裨益。
一、怎样依法产生居委会的工作人员
“村改居”后,原农村村委会予以撤销,为了便于社区管理,提高居民自治水平,需要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建立健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实践中,如何产生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各地做法不一。
有的地方规定,如果原“村委会”成员任期届满,那么就应当依法组织换届选举,不能降低基层自治组织的民主化水平;如果任期未满,根据大多数村民的意见,原“村委会”成员既可以继续留任,也可以依法组织选举。
有的地方规定,属“一村改一居”的,原村委会成员直接过渡为社区居委会成员,任期届满后换届;属合并或新设立的社区居委会,原则上要按《居委会组织法》的规定选举产生新一届社区居委会。
龙源期刊网
论格式化保险合同的法律规制
作者:康秋莎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第05期
摘要:本文从格式化保险合同的订立、效力及解释三方面简析新《保险法》对格式化保险合同的规制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最后提出了笔者对于进一步的完善对格式化保险合同的法律规制拙见。
关键词:格式化保险合同 保险法 法律规制
0 引言
格式合同(standard form contract),又称标准合同,附合合同,是指由一方当事人预先制订的,并由不特定的第三方所接受,具有完整和定型化特点的合同[1],是现代社会频繁的交易活动和高速、低耗生产节奏的必然产物,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广泛使用于合同内容相对固定而签订数量众多的场合。但在格式合同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它也强烈地冲击着传统契约中的公平和自由原则。保险合同作为典型的格式合同,一般是由保险公司单方提供,因其专业性强而很难为普通百姓深入理解,故保险公司往往会利用制定格式合同的专业优势,减轻或免除自己的责任,加重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责任。所以一旦产生纠纷,结果往往不利于投保人、被保险人及受益人。遵循着加强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及受益人利益保护的立法精神[2],新《保险法》在其第17、19、30条的规定中对格式化保险合同的订立、效力及解释作出了新的具体的规定。
1 概览新《保险法》对格式化保险合同的规制
二〇〇九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七次会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二章第一节关于保险合同的一般规定中,用第17、19和第30条三个条文对格式化保险合同作出了具体规制。
1.1 关于格式化保险合同订立的规定
新《保险法》第17条第1款规定:“订立保险合同,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的,保险人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单应当附格式条款,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合同的内容。”第2款规定:“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在投保单、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对该条款的内容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作出明确说明;未作提示或者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从本条规定来看,采用格式条款订立保险合同时,保险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龙源期刊网
龙源期刊网
试论网络暴力的法律规制
作者:高若潆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9年第04期
【摘要】根据《2018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网民已达7.72亿。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使用互联网人数最多的国家,人们在享受着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近年来发生的各种网络暴力现象层出不穷,引发了人们的广泛讨论。网络暴力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网络”问题,已经上升到了一个社会问题,亟需一些手段规制。从网络暴力的概念入手,分析了网络暴力的特征、表现形式,并尝试给予一定的法律建议,探讨从《刑法》角度对于网络暴力的规制的可行性。
【关键词】网络暴力 法律 规制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公民的使用便利性需求、企业的卓越性追求等方面的拉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各种新型互联网“黑科技”颠覆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拓宽了人们的言语自由,给了人们对社会事件发表看法的新途径和监督的新方式。然而,网络言语自由若是无法正确使用,会带来一些网络副产品。其中,尤以网络暴力最为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滋生了一些轰动网络的“事件”,网络暴力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暴力,基于其互联网语言暴力的特征,给法律的规制带来了挑战。
二、“网络暴力”的概念
“网络暴力”一词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词汇,起源于2006年。关于网络暴力,不同的学者的认知有所偏差,笔者认为,网络暴力中,其场所不仅仅限于互联网,“网络”除指在互联网上发生外,还指由互联网引申而出的其他场所,包括人肉搜索、非理性的侵扰行为等。“暴力”一词即我们通常认知的语言暴力。
三、“网络暴力”的特征
与传统的现实暴力相比,网络暴力具有以下特征:暴力主体具有隐匿性,暴力场所具有虚拟性,暴力危害具有深远性。
试论范式合同的法律规制
潘欣
【摘 要】Wit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use the contract model text in all
sectors of society, it is common to 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 paradigm
contract, product of economic scale and the government ’s guidance, the
application of standard contract, contract disputes, promote the reduction
has important meaning to the transaction security. The current system of
contract law in our country, which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paradigm
contract format contract, legal regulation should apply the format contract,
but the contract has obvious paradigm has features different from other
format of the contract law, if no difference for the general format of the
contract, it will lead to the formulation of mind to achieve the paradigm of
contract.%随着合同示范文本在社会各行业的推广和使用,范式合同应运而生,它是经济规模化和政府引导的共同产物,其应用对规范合同行为、减少合同履约纠纷、促进交易安全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就目前我国合同法律制度而言,范式合同属于格式合同范畴,理当适用格式合同的法律规制。然而,范式合同具备明显有别于其他格式合同的特点,如果无区别地适用一般格式合同的法律规制,必将导致范式合同的制定初衷难以实现。
【期刊名称】《韶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7
【总页数】4页(P88-91) 【关键词】范式合同;格式合同;合同示范本;法律规制
【作 者】潘欣
【作者单位】从化市人民法院 太平人民法庭,广东 广州 51098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D923.6
所谓范式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经有关国家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后,根据有关国家主管机关直接制定或由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制定后经有关国家主管机关审定的合同文本制作而成,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合同。范式合同的应用非常广泛,实际生活中大至购买物业、购买运输工具、招投标,小至购买车票、船票、飞机票、购电购水购气、买保险等都会使用范式合同[1]。
从历史渊源来看,范式合同是合同示范文本制度发展的产物。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工商局以及北京市政府办公厅的相关文件精神①见国办发(1990)13号文件、国家工商局(1990)133号文件以及北京市政府办公厅(1990)44号文件。,合同示范文本制度于1990年10月1日起正式在全国推行。在制度实行的早期,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规模性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再加之合同示范文本尚未完善、相关部门的推广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在社会上出现合同示范文本有供给而无需求现象。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商家对产品销售系统化、规范化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同时,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需要更为专业、规范的管理模式予以支撑,这使得合同示范文本制度的生命力得以焕发,合同示范文本的使用率不断提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单位和企业完全参照合同示范文本制作合同,甚至已经成为了部分行业的行业习惯,而这一类的合同就是范式合同。
一、旧有法律规制下的困境
格式合同凭着自身特有的交易效率高、缔约成本低等特点而被广泛运用到社会各行各业。同时,为了消除格式合同所存在的违背契约自由、缔约地位失衡等弊端,我国也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②主要通过《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海商法》、《保险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规制。来对格式合同的运用进行规制。在相关法律的规制下,格式合同的利与弊在相当一段时间内③自1993年至2006年期间,是我国市场经济稳步发展时期。得到良好平衡。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转型和公共政策的转变,尤其是范式合同得到普遍化后,旧有的格式合同法律规制(以下简称“旧有法律规制”)的缺陷不断显现,再也难以维持这种利与弊的平衡格局。
目前,范式合同无法在旧有法律规制下得到规范应用,这是旧有法律规制存在严重缺陷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实践当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同当事人对制定者是否仍然负有免责条款特别说明义务不明确
该问题多发生在购买车票、船票、飞机票、购买水电气等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消费者所购买的车票、船票、飞机票和签订的供电供水供气合同均属于范式合同,在合同缔约期间,合同制定方往往不会对免责条款进行特别的说明,绝大部分的消费者也不会要求服务提供方进行说明。在非公共服务的常规性商品交易中,该问题也时常有之,以商品房买卖为例,商品房买卖合同的缔约过程中,开发商基本上不会对合同中的免责条款作出任何提醒,而大部分的买受人也不会向开发商询问免责条款的事宜。一旦合同当事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纠纷,双方往往会对免责条款特别说明的问题产生严重的分歧。
据从化市人民法院提供的数据显示①从化市人民法院太平法庭于2013年期间共受理涉及免责条款特别说明义务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69件,其中有61件案件的开发商认为《商品房买卖合同》是由工商部门统一定式的合同并已告知买受人为由,已尽到了特别说明义务。(见图1),在涉及免责条款特别说明义务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当中,占88%的开发商都以他们所制定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是由工商部门统一定式的合同并已告知买受人为由,认为己方已尽到了特别说明义务或不需要承担特别说明义务。
图1 2013年从化市人民法院受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情况示意图
(二)合同接受方能否就范式合同条款的效力问题提出异议不明确
实践当中,合同示范文本具有规范性、合法性和政府管理性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合同示范文本是由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和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拟订的,而推行合同示范文本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通过国家规范合同文本中的各项条款,实现提高合同履约率、强化合同管理、整顿流通秩序的目的[2]。另一方面,自合同示范文本制度推行以来,国家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广泛宣传合同示范文本的意义和作用,积极促使合同当事人认同和使用合同示范文本。正是由于合同示范文本的自身特点,参照合同示范文本制作的范式合同也应理所当然被认为具备合同示范文本相同的特点。然而,在旧法律规制下,范式合同不但未因其所具备的特点而带来应用上的便利,反而还因为这些特点而使某些条款的效力变得模棱两可。就以2009年版《商品房预售合同》为例,其中第八条第3款第(1)项约定:“甲方代理乙方办理按揭贷款手续的。乙方应在签订本合同并支付首期款后日内,将申请银行按揭贷款需由乙方提供的证件资料交付甲方或甲方指定的第三人。”②《广州市商品房买卖合同》(2009年版)第八条第3款第(1)项。实践中,大多数的买受人对按揭贷款的条件及所需提供的按揭材料知之甚少,而开发商也少有给予必要的介绍或者给予的提示非常含糊,致使合同签订后买受人无法办按约定期限向开发商提供按揭所需的证件资料。如此看来,这样的合同条款颇有“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③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0条:“格式条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条和第五十三条规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之嫌,在目前格式合同法律规制下,该条款的效力必然存在争议,开发商一方往往以合同条款与合同范本一致为由,主张该条款有效;而买受方必以该条款的内容违反《合同法》规定为由,主张该条款无效,这也为法院的审判带来难题。
(三)通过补充协议对范式合同内容的修改引争议
实践当中,为了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范式合同的制作者往往通过补充协议的形式对范式合同内容进行修改,而这种行为的背后,却存在争议:补充协议所修改的内容是否仍属于范式合同的内容。以从化法院于2013年审理的50户业主诉某地产开发商房屋买卖合同纠纷系列案为例,案中作为被告的开发商在与作为原告的50户业主签订 《商品房预售合同》(范式合同)的同时均附带补充协议,而补充协议其中第16条的内容就是将 《商品房预售合同》中凡出现0.05%的违约金比例变更为0.01%,并注明补充协议的效力与《商品房预售合同》的效力一致。案中原告50户业主均以补充协议是由开发商自行制定的格式条款,其内容没有公认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并不等同于《商品房预售合同》(范式合同)原本的内容,而且修改后的内容不适当加重了业主的责任为由,主张补充协议的该项内容无效。而被告开发商则以补充协议修改的内容未为其免责,修改的内容合理,而且已在补充协议上注明修改的内容与原范式合同效力一致为由,主张补充协议的内容有效。由于目前格式合同法律规制与合同示范文本制度存在某程度上的冲突,面对如斯分歧,法官的判断也无法统一。一种法官的意见认为涉案补充条款无效,因为开发商所制作的合同应以合同范本为原本,不应随意改动《商品房预售合同》(范式合同)的原本内容,即使附带补充协议,也只能在原协议内容以外进行补充或以原协议内容为标准进行合理变更,而案中的改动已经超出了合理变更的范畴;另一种意见认为涉案补充条款有效,因为开发商参照合同范本所制作的合同也同样适用格式合同,原协议与补充协议的效力应当一致,而且补充协议上的修改并未为开发商免责,只要开发商履行了特别说明义务,补充协议上的修改应属于双方合同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表示。
二、新法律的规制
(一)创设新规制是必然的选择
面对范式合同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困境,笔者认为有针对性地为范式合同制定独立的法律规制势在必行,而这种必要性是由范式合同与格式合同之间的联系所决定的。
1.二者内容的确定主体不同
虽然范式合同与一般格式合同一样,都是由合同一方当事人预先制作的,但是二者的内容确定主体却不同。由于范式合同的内容是参照合同示范文本的内容制作的,因此除了可由合同当事人自行填写的部分外,确定其内容的主体必然与合同示范文本一致,也就是合同管理机关和相关业务部门。而格式合同的全部内容一般是由具有垄断地位或交易优势的一方或行业组织决定的。
2.二者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不同
格式合同是资本集中化、生产规模化和商业现代化的产物,是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巩固企业垄断地位的必然要求,因此格式合同与生俱来就是一种经济、利益和效率的集合体,其所体现是重效率轻公平的价值取向[3]。而范式合同则是一种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综合平衡的结晶,虽然范式合同在形式上属于格式合同,但范式合同也是合同示范文本制度发展的产物,其内容的必然融入了强化合同管理、整顿流通秩序、规范合同当事人的签约行为和经营行为等理念,同时是国家实施行业管理和政策调控职能的重要体现。因此,范式合同既具有经济效率高的特点,也具备便于行政管理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取向。
3.二者适用无差别的法律规制
当前,我国并未将范式合同与格式合同区分开来,二者在法律规制上没有任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