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因子及抗CO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3
免疫球蛋白、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刘玮;赵文娜;郭苗【摘要】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选择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观察组,60例非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
分别检测血清RF、抗-CCP抗体、免疫球蛋白含量,计算阳性率及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结果联合检测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联合检测敏感性、阴性预测值显著高于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免疫球蛋白、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利于RA诊断效能,便于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防止关节损害发生,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4(000)018【总页数】3页(P4134-4136)【关键词】免疫球蛋白;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类风湿性关节炎【作者】刘玮;赵文娜;郭苗【作者单位】宝鸡高新人民医院,陕西宝鸡 721006;宝鸡市妇幼保健院,陕西宝鸡721000;宝鸡高新人民医院,陕西宝鸡 721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22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疾病早期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且症状多不典型,给临床诊断造成极大困难而延误治疗,最终可导致患者出现关节畸形,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影响[1]。
既往类风湿因子(RF)为RA血清学诊断的唯一标准,但由于RF在其他风湿性疾病、结核病及肿瘤患者血清中也可检测到,故对RA早期诊断不利。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2],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与免疫球蛋白在RA诊断中为有意义的新的血清学指标。
基于此,本研究观察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联合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门诊及内科住院的RA患者,入选为观察组。
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在预测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中的应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原因不明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表现为慢性关节炎、滑膜炎,并侵蚀骨、软骨,导致不可逆性关节损毁。
因而早诊断、早治疗对于降低致残率非常重要。
多年来,RA的血清学诊断一直局限于RF。
近几年发现了新的血清学标志——抗环瓜氨酸肽(抗CCP)。
抗CCP不仅是RA更特异和敏感的指标,而且能预测是否出现骨质侵蚀,是良好的预后判定指标,它可出现于RA非常早期(发病<12周),甚至发病之前。
抗CCP与RA骨质破坏程度相关。
但RA临床发病前自身抗体的发展、变化过程报道较少。
本文报道RA发病前抗CCP和RF的检出情况。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中,凡体检发现RF、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C反应蛋白、抗核抗体、血沉等有任一项异常的无关节症状者均作为随访对象,年龄≤70岁,每人每年抽取1份静脉血,即刻分离血清,-700C冻存。
自2000年起随访6年,受试对象800人,其中35人最终发展为RA,诊断按1987年ACR标准并参照我国修订标准。
以35例RA患者为研究对象,女25例,男10例,平均发病年龄49岁。
同时取6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作对照。
1.2 研究方法检测35例RA患者及对照组冻存血清的IgM-RF、抗CCP抗体。
抗CCP抗体测定采用ELISA法(Euroimmun,德国),>5RU/ml为阳性;RF测定采用乳胶凝集法(上海荣盛公司),>1:32为阳性。
2 结果图1 发病前RA患者IgM-RF、抗CCP的阳性率2.1 发病前RA患者IgM-RF、抗CCP检出率60例对照组中,2例(3.3%)IgM-RF阳性(特异性为96.7%),1例(1.6%)抗CCP阳性(特异性为98.4%),3例(5%)IgM-RF和/或抗CCP阳性(特异性为95%)。
35例RA患者发病前0~5年IgM-RF阳性率由2.8%上升至31.4%,抗CCP由8.6%上升至42.8%,IgM-RF和/或抗CCP阳性率由8.6%上升至60%(图1)。
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摘要:目的统计比较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的检测结果,探讨其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诊断中的效用。
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93例诊断为RA的患者作为观察组,60例其他自身免疫病的患者作为非RA对照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设作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三组抗CCP抗体、RF的检测结果。
结果观察组、非RA对照组、健康对照组的抗CCP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2.47%、5.00%、1.67%,RF的阳性率分别为86.02%、16.67%、3.33%,抗CCP抗体、RF及两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92.47%、86.02%、98.92%,特异度分别为96.67%、90.00%、86.6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56%、86.96%、85.1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31%、89.26%、99.05%。
抗CCP抗体单独检测时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最高,与RF及两项联合检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项联合检测时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最高,与RF单独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抗CCP抗体单独检测比较,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预测值没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抗CCP抗体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联合RF检测可以进一步提高灵敏度,在RA的诊断和鉴别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抗CCP抗体;RF;类风湿关节炎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93例诊断为RA的患者作为观察组,60例其他自身免疫病的患者作为非RA对照组,另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设作健康对照组。
观察组中有男患者21例,女患者72例,年龄29-72岁,平均56±9.92岁;非RA对照组中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干燥综合征(SS)患者,其中有男患者11例,女患者49例,年龄20-71岁,平均53±13.78岁;健康对照组中男性12例,女性48例,年龄37-72岁,平均56±8.11岁。
类风湿关节炎中RF和抗CCP抗体联合诊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的浓度,计算RF和抗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阳性率,分析和评价RF和抗CCP抗体联合诊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31例研究对象,包括120例RA患者、61例非RA的风湿病患者、50例健康对照。
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样本中抗CCP抗体,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类风湿因子(RF)。
当血清中抗CCP抗体大于25RU/ml为阳性,RF大于18IU/ml为阳性。
结果:三组受试者血清RF及抗CCP抗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RA组血清RF及抗CCP抗体水平均高于非RA组及健康对照组。
非RA组血清RF及抗CCP抗体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单独检测。
结论: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可以快速有效的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是比较理想的一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检测方案。
【关键词】抗CCP抗体;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诊断;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5-0139-02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主要病症有两种,分别是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以及关节外病变[1]。
目前为止,大多数医院判断早期的类风湿关节炎的检测指标普遍的使用RF来进行检测,RF的灵敏性较高而特异性不高,所以在患者的诊断中使用效果并不是很理想[2]。
在病人血清中检测出RF 的高含量并不能确定病人是否一定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因为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非RA的风湿病患者血清中RF也可以升高,另外RF在老年人中也有约10%的阳性率。
因此单单检测RF的含量是不可行的,作者讨论了新的判断指标抗CCP抗体,它的特异性远高于RF,是一种较好的检测指标。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4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在山西省汾阳医院风湿科住院或者门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价值发表时间:2019-07-15T11:18:55.140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9期作者:黄凯华[导读] 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利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广西钦州 535099)【摘要】目的:浅析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诊断中的作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时间收治的非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30例为对照1组,选取30例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2组,分别检测三组人员血清RF值、抗CCP抗体,计算阳性率,并分析观察组患者中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
结果:观察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对照组1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2组;联合检测阴性预测值及敏感性均高于单独检测。
结论: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利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为一种累及周围关节的多系统、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特征为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侵犯下层软骨造成关节破坏。
目前临床对于RA早期发病机制及致病关键因素尚无统一共识。
近年来随着检验技术发展以及对于RA研究深入,临床找到诊断RA血清学指标,因此本次重点分析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两种指标在RA诊断中的作用价值。
1.资料来源及方法1.1基础资料来源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观察组,相关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定的RA分类及标准;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42-80岁,平均(56.2±10.6)岁;另选取同期到医院进行治疗的非RA自身免疫疾病患者30例为对照1组,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6例,混合性结缔组织患者7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5例,强制性脊柱炎患者12例。
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84例RA患者和34例非RA患者的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
结果:在84例RA中检出抗CCP抗体55例,抗CCP抗体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65.48%,特异性为91.18%,RF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73.81%,特异性为79.41%,抗CCP抗体的特异性比RF高。
结论:抗CCP抗体是检测RA的一项特异性很高的指标,可以作为RA的早期诊断指标。
标签:类风湿性关节炎;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慢性多关节炎,如不及时就诊,积极治疗,部分患者晚期导致关节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力[1],在我国仍是致残率较高的疾病。
在RA发病的两年内即可出现不可逆的关节破坏。
故只有早期诊断,才能早期治疗。
随着对风湿性疾病认识的深入,发现类风湿因子(RF)缺乏特异性,不利于早期诊断。
近年来发现,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RA的诊断具有特异性,而且可用于RA的早期诊断。
我院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CCP抗体,有助于RA的早期诊断,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对象:(1)RA组84例来自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08月风湿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RA分类诊断标准。
其中男23例,女61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45.3岁。
(2)非RA组34例,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2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SS)6例、强直性脊柱炎(AS)9例、混合结缔组织病(MCTD)3例、骨关节炎(OA)5例。
其中男性9例,女性25例,年龄17-62岁,平均年龄42.3岁。
以上疾病均符合国内或国际相关的诊断标准。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与CRP联合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价值陈慈丽,余涌珠,钟少惠(普宁华侨医院检验科,广东普宁515300)[摘要]目的:分析抗CCP抗体等三项联合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诊断的意义。
方法:选取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03例(RA组),同期非RA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115例(非RA组),体检健康者108例(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与C-反应蛋白(CRP),分析其在RA诊断中的意义。
结果:RA组和非RA组的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与C-反应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组与非RA组比较仅有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灵敏度为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C-反应蛋白,特异性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三项联合检测灵敏度为57.3%,特异性为97.4%。
结论:抗CCP抗体诊断RA特异性较高,三项联合检测更有利于RA鉴别诊断,值得继续推广。
[关键词]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致畸率高、致残率高、危害性大等特点可发于任何年龄阶段[1-2],且其发病机制目前暂不明确。
RA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而目前临床医师主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符合这些标准的患者大都已经出现关节损伤。
调查显示,我国RA 患者从出现典型的多关节肿痛及晨僵等症状至确诊为RA的中位时间长达6个月,25%的RA患者经1年以上才能确诊[3]。
在200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为了及早准确诊断RA,对其1987年标准进行修订,将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作为一种重要血清学指标列入诊断标准,抗CCP抗体是RA诊断的一个早期并且特异的指标[4]。
免疫学指标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免疫学指标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CCP)和抗角蛋白抗体(AKA),免疫球蛋白G(IgG)、C3、C4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120例RA患者(RA组)、130例其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非RA组)、60例健康人(对照组)同时进行RF,抗CCP,AKA,IgG,C3、C4检测。
结果RA组抗CCP、RF、AKA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RA组和对照组(P<0.05);RA组IgG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RA组C3、C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RA患者体内存在多种免疫功能紊乱,联合检测免疫学指标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免疫学指标;联合检测;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该病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障碍、甚至残废。
早期诊断和应用抗类风湿病变的药物有助于延缓病情的发展,故各国学者一直以来对该病的早期实验室诊断相当重视[1]。
本研究将免疫学指标纳入到RA诊断中,以探讨其对RA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RA患者120例,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协会(ARA)在1987年重新修订的RA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9例,女性71例,年龄20~50岁,平均35.3岁;非RA组:130例非RA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患者均符合各自疾病的最新国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7例,女性83例,年龄23~54岁,平均37.2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HA)1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37例、干燥综合征(SS)18例、系统性硬化病(PSS)11例、强直性脊柱炎(AS)29例、混合型结缔组织病(UCTD)4例、皮肌炎(DM)7例、结节性多动脉炎2例、多肌炎5例;正常对照组:随机抽取来本院体检的健康者60例,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25~52岁,平均(33.6±6.9)岁。
155临床研究2020年12月第28卷第12期作者简介:李丹丹(1988—),女,汉族,河南民权人,主管检验师,本科。
研究方向:免疫学。
·临床化验与检查·免疫球蛋白、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李丹丹(兰考第一医院 检验科,河南 开封 475300)摘要:目的 分析免疫球蛋白、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作为RA组,40例同期入院治疗的非RA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作为非RA组,选择同期入院行健康体检的30例作为对照组。
比较三组免疫球蛋白(包括IgA、IgG、IgM)、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阳性率,比较免疫球蛋白、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与单一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
结果 RA组IgA、IgG、IgM阳性率均高于非RA组、对照组(P<0.05)。
非RA组IgA、IgG、IgM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RA组抗CCP抗体、RF阳性率均较非RA组、对照组高(P<0.05)。
非RA组RF阳性率较对照组高(P<0.05)。
联合检测灵敏度高于单一检测(P<0.05)。
联合检测的特异性与单一检测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可辅助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提高诊断灵敏度。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图分类号:R593.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278(2020)12―0155―02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
患者病情迁延难愈,易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软骨、骨质破坏,最终引起关节强直、急性及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
联合检测RF、AKA、抗CCP抗体和抗RA33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研究目的:研究类风湿因子(R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CCP)抗体、和抗RA33抗体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收集50例RA患者(RA组)和62例非RA的自身免疫病患者(自免组)血清,同时选择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所有纳入人群检查RF、AKA、抗CCP抗体和抗RA33抗体,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RA组RF、AKA、抗CCP抗体和抗RA33抗体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自免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四项指标诊断RA的敏感性高低依次为抗CCP抗体>RF>AKA>抗RA33;特异性高低依次为抗RA33>AKA>抗CCP抗体>RF;四项指标联合检测进行平行诊断试验中敏感性高达96.0%,在系列诊断试验中特异性高达100%。
结论:RF、AKA、抗CCP抗体和抗RA33抗体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极大提高特异性和敏感性,有利于提高RA患者的早期诊断,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類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对称性的关节滑膜炎症,可致软骨破坏甚至侵蚀而造成关节强直畸形,严重时还可导致患者失去劳动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是世界上导致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1-3]。
及早诊断和治疗可有效减少RA致残率,本研究通过对RF、AKA、抗CCP抗体和抗RA33抗体的测定,为临床上早期诊断提供更为有价值的诊断方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深圳龙岗区人民医院住院RA 患者50例(RA组)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38例,男12例,年龄23~76岁,平均(31.3±4.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RA临床诊断标准,另选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62例(自免组),其中男11例,女51例,年龄21~82岁,平均(30.5±5.3)岁。
92.37%,明显高于对照组对修复的满意度(77.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于琰研究结果相符㊂因此,可证实二氧化锆的强度大,且具良好生物兼容性和机械性,受唾液㊁龈沟液等腐蚀较少,是一种理想的修复材料㊂本组研究结果与谢鹏,廖海英等研究结果相近[13]㊂ 综上所述,采用二氧化锆修复体对口腔进行修复,可明显减轻探诊龈沟出血情况,提升牙龈健康与咀嚼效率,提高修复优良率,患者满意度高,效果理想㊂4 参考文献[1] 施红卫,郑 虎.口腔修复中应用国产二氧化锆修复体的效果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10):1435-1437, 1440.[2] 吕丽莉,孙 红.二氧化锆全瓷系统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6,3(4):62, 64.[3] 乔培贤.二氧化锆修复体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3):50-51,53. [4] 钱晓麟.二氧化锆全瓷冠口腔修复的临床效果分析[J].北京医学,2017,39(7):734-735.[5] 夏建艺.全瓷修复体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5,2(4):26-27,29.[6] 谢 鹏,廖海英.二氧化锆全瓷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6,37(5):1191-1192. [7] 贺 燕,李 扬.口腔修复中应用二氧化锆修复体对患者咀嚼能力的影响情况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13(6):35-37.[8] 殷秀印.二氧化锆全瓷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7(4):473-474. [9] 贺 燕,李 扬.口腔修复中应用二氧化锆修复体对患者咀嚼能力的影响情况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13(6):35-37.[10] 董海文.二氧化锆修复体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 (23):100-101.[11] 李钟达.二氧化锆修复体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 (70):10-11.[12] 于 琰.二氧化锆修复体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6 (8):29-30.[13] 谢 鹏,廖海英.二氧化锆全瓷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6,37(5):1191-1192.[收稿日期:2019-08-18 编校:孟玲玲]抗CCP抗体与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陈 明1,姚 婕1,覃 晴1,李士忠2 (1.宜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 宜都 443300;2.宜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 宜都 443300) [摘 要] 目的:研究分析在疑似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开展抗环瓜氨酸肽(抗CCP抗体)及类风湿因子(RF)联合检测的效果㊂方法:将接受治疗的早期疑似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61例以及患病2年以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5例设为研究对象㊂分别开展联合检测以及单项检测,对比其检测效果差异㊂结果:联合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单独抗CCP 抗体㊁RF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临床上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用抗CCP抗体和RF两种试验联合检测阳性率高,具有较高的价值㊂[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率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滑膜炎,一旦患病滑膜炎就会反复发作,使得关节内的骨质受到严重损伤,出现功能障碍,进一步恶化甚至还会导致残疾[1]㊂目前临床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用到的主要方法是检查血清中的类风湿因子以及抗链球菌溶血素,但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这两种物质都会受到抗体和抗原的干扰,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影响医生的正常判断,所以需要寻找一种更加高效并且具有特异性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诊断血清指标㊂因此本文联合检测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旨在提高诊断率,现报告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6年2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早期疑似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61例以及患病2年以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5例设为研究对象㊂早期疑似患者中男102例,女59例,年龄35~60岁,平均(47.97±5.06)岁;患病2年以上患者中,男32例,女33例,年龄38~62岁,平均(49.22±5.81)岁㊂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1.2 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抗CCP抗体,使用欧蒙公司生产的试剂首先进行体外人抗环瓜氨酸肽IgG型抗体的检测,以环瓜氨酸肽为靶抗原,用其包被微孔板,加入少量血清或者用缓冲液稀释之后的血清,培育60min,清洗微孔板,加入使用碱性磷酸酶标记的100Ll抗人IgG结合物,再次培育30 min,清洗微孔板,最后加入底物显色,如果结果>5U/ml则说明为阳性㊂类风湿因子的测定需要用到速率散射比浊法,使用德赛公司生产的相关产品和试剂进行操作,结果定值如果> 20U/ml则记为阳性[2]㊂1.3 观察指标:分析抗CCP抗体+RF联合检测以及单独抗CCP抗体检测的阳性率差异㊂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研究内的数据开展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开展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研究显示联合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单独抗CCP抗体㊁RF检测阳性率(P<0.05)㊂见表1㊂表1 对比联合检测和单独检测的阳性率差异[例(%)]检测方式早期疑似患者(n =161)患病2年以上(n =65)抗CCP 抗体+RF 联合检测113(70.19)50(76.92)抗CCP 抗体76(47.20)①35(53.84)①RF91(56.52)②30(46.15)② 注:与抗CCP 抗体+RF 联合检测相比,①χ2=17.537㊁7.657,①P <0.05,②χ2=6.474㊁13.000,②P <0.053 讨论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以对周围的关节和组织器官造成损伤,长期下去很多部位都会发生炎性反应,这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果没有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针对治疗,那么将会给患者带来关节畸形或者其他严重后果[3]㊂该疾病的早期诊断是防治的关键,临床主要依靠血清学指标㊁患者表现以及X 线改变等方式进行诊断,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发现患者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后往往已经处于疾病的中晚期,骨关节破坏严重,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㊂因此如何尽早发现并且确诊类风湿性关节炎成为了各国学者关注的重点,类风湿性因子是最早应用于诊断的一种血清学指标,同时它还是以变性的IgG㊁Fc 段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敏感性很高,但是正因为敏感性高,在一些慢性感染疾病和结缔组织疾病甚至健康人体内都会呈现出一定的阳性率,不具备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异性,会给医生的临床判断增加难度[4]㊂瓜氨酸是少数氨基酸,由转录后的精氨酸残基酶修饰而成,人体内只有比较少量的蛋白质具有这种氨基酸,包括中间丝集蛋白以及丝集蛋白等㊂其中中间丝集蛋白处于人颊黏膜细胞内,细胞分化时蛋白酶的酶切作用会使得部分丝集蛋白聚集在一起,形成亚单位,而蛋白质则会出现脱磷酸化,少量的精氨酸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瓜氨酸,从而也会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瓜氨酸抗体[5]㊂这种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上有着很高的特异性,因此联合检测抗瓜氨酸抗体和类风湿因子能够大大提升阳性率,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联合检测得到的阳性率要比任意一种单独检测的阳性率都准确,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此外,联合检测还能向医生提供患者更多的信息,让医生随时掌握病情发展状况,适时调整用药种类和剂量㊂对于出现关节不对称肿大症状的患者,这可能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特征,但是类风湿因子的测定往往呈现为阴性,这就需要二者联合,达到判断是否患病的目的㊂综上所述,对早期疑似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采取抗CCP 抗体和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升诊断的准确率,帮助评估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㊂4 参考文献[1] 赵 琳,刘先岭,宋 蕾.比较类风湿因子㊁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单独或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6,33(1):53-54.[2] 陈少莹,卢玉琳,李 华,等.抗CCP 抗体㊁hs-CRP 和RF 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0):30-31.[3] 王光彦,高冬花,龚丽坤,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类风湿因子分型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5).696-697.[4] 何 穗,毛福青.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2):297-298.[5] 封昱辰,房晴晴,蔺军平,等.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㊁抗环瓜氨酸肽抗体㊁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2016,31(7):567-570.[收稿日期:2018-04-23 编校:李晓飞]精准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肝癌患者近期疗效及远期复发率评价孙 鼎1,李东蓉2 (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江苏 苏州 215000;2.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 苏州 215000)[摘 要] 目的:探讨精准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肝癌患者近期疗效及远期复发率㊂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肝细胞肝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例=52)和常规组(例=44)㊂常规组采用常规肝切除术,研究组采用精准肝切除术,对比两组近期疗效及远期复发率㊂结果:研究组近期疗效各项指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研究组术后各个时间段复发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精准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肝癌近期疗效良好,手术时间较短,对机体损伤较小,有利于促进机体术后康复,同时远期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㊂[关键词] 精准肝切除术;肝细胞肝癌;近期疗效;远期复发率;评价通讯作者:李东蓉 肝细胞肝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类型,临床中一般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㊂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治疗肝细胞肝癌的术式也越来越多,且不同的术式疗效㊁预后也有所区别[1]㊂因此,如何提高肝细胞肝癌的手术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已经成为临床中的重要课题之一[2]㊂本次研究对精准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肝癌的近期疗效及远期复发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共96例肝细胞肝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n =52)和常规组(n =44)㊂研究组男33例,女19例,年龄32。
AKA、CCP、类风湿因子在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邹薇薇;李欣【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33)9【摘要】目的探讨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类风湿因子IgA、IgG、IgM抗体RF-IgA、RF-IgG、RF-IgM在临床诊断自身免疫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4月~2010年1月新疆库尔勒市巴州人民医院门诊就诊患者的370份血清标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KA、CCP、RF-IgA、RF-IgG、RF-IgM水平 .选取符合临床RA诊断患者225例,对照组113例分析AKA、CCP、RF-IgA、RF-IgG、RF-IgM在不同性别、年龄RA患者中的分布情况. 结果在225份检测标本中,AKA、CCP、RF-IgA、RF-IgG、RF-IgM的阳性率分别为15.1%、20.9%、31.6%、29.3%、30.7%,男女比例分别为1∶2.8、1∶3、1∶2.9、1∶3、1∶2.5.不同性别各指标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KA、CCP、RF-IgA、RF-IgG、RF-IgM在不同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112.9,P均<0.01).RA组和对照组AKA、CCP、RF-IgA、RF-IgG和RF-IgM阳性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RA就诊患者中AKA、CCP、RF-IgA、RF-IgG、RF-IgM的阳性率在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存在差异.【总页数】3页(P1137-1139)【作者】邹薇薇;李欣【作者单位】新疆库尔勒市巴州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新疆,库尔勒,841000;新疆库尔勒市巴州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新疆,库尔勒,8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22【相关文献】1.抗CCP、抗AKA和抗RA33抗体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 [J], 段发兰;李毅;成国娟;胡筱梅2.AKA、抗CCP、抗RA33抗体和APF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J], 李正;邹毅;袁文娟;周珣;胡小平;唐艳林3.联合检测RF、AKA、抗CCP和GPI在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价值 [J], 梁爱玲;张静;杜宗孝4.临床检验RF 、AKA、抗CCP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价 [J], 朱俊;马良;郭金杰5.联合检测抗CCP抗体、AKA与GPI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 [J], 许育兵;张速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RF和抗CCP抗体定量检测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作用卢海根;涂苏敏;皮颖【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87例RA患者、56例非RA患者和健康体检者70例,检测其RF和抗CCP抗体。
并对RF和抗CCP抗体检测对RA进行临床评价。
结果 RA组和非RA组抗CCP抗体和RF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健康体检组(P<0.05);RA组血清抗CCP抗体、RF水平明显高于非RA组和健康体检组(P<0.05);单独检测抗CCP抗体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单独检测RF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P<0.05),单独检测抗CCP抗体阳性似然比高于单独检测RF的阳性似然比(P<0.01)。
结论 RF和抗CCP抗体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诊断RA的特异性,有助于提高RA的诊断的准确性。
【期刊名称】《实验与检验医学》【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2页(P476-477)【关键词】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类风湿关节炎(RA)【作者】卢海根;涂苏敏;皮颖【作者单位】高安市中医院检验科,江西高安330800;高安市中医院检验科,江西高安330800;高安市中医院检验科,江西高安330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22;R446.62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对称性以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累及多个系统的炎症性慢性自身性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功能下降,并可能致残[1]。
目前临床上应用于诊断RA的血清学指标主要依赖RF的检测,但是除RA外,RF阳性还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强直性脊柱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因此诊断RA的指标中RF敏感性较高,而特异性较低,近年来研究发现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 citrulinated peptide,抗CCP)检测在诊断RA的敏感性可达80%,特异性可达95%~97%[2],因此现在临床上常用RF和抗CCP抗体检测作为其诊断的一般参考指标。
RF、AKA和抗CCP抗体联检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临床价值赵洪灿;项国谦【期刊名称】《放射免疫学杂志》【年(卷),期】2005(18)6【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抗角质蛋白抗体(antikeratin antibody,AKA)及抗环瓜氨酸肽(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意义和早期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和30名正常健康体检者进行RF、AKA、抗CCP抗体检测,应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RF,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KA,ELISA法测定抗CCP抗体.结果:40例RA患者血清中,RF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0.0%、90.0%,AKA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35.0%、96.7%,抗CCP抗体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5.0%、93.3%,联检RF、AKA及抗CCP抗体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7.07%、99.8%.结论:RF、AKA和抗CCP抗体可作为诊断RA比较特异的血清学指标,三项指标联检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RF对RA的诊断不足,提高RA的阳性诊断率,且有助于疾病的预后判断.【总页数】3页(P501-503)【作者】赵洪灿;项国谦【作者单位】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310006;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3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相关文献】1.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RF、AKA及抗CCP抗体联检的临床价值 [J], 穆春晓2.RF、抗CCP抗体、抗APF抗体、抗AKA抗体、抗MCV抗体联合检测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价值 [J], 孙佳颖;王鑫;谢科杰;岳丽霞;汪佳佳;俞钟明3.抗CCP抗体RF及AKA三联检测与抗CCP抗体和RF二联检测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差异性分析 [J], 赵迺雯4.RF、AKA及抗CCP抗体联检与类风湿关节炎诊断 [J], 杨喆;杨磊;李勇军5.抗CCP抗体RF及AKA三联检测与抗CCP抗体和RF二联检测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差异性分析 [J], 赵迺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类风湿因子及抗CO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多肽(anti-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的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RA患者100例,非RA患者100例,检测血清中抗ccp抗体及RF的水平。
RF测定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抗ccp抗体采用免疫比浊法,统计分析检测结果。
结果:RA组中RF阳性64例,阴性36例;非RA组中RF阳性21例,阴性79例;RA组中ccp抗体阳性55例,阴性45例,非RA组阳性5例,阴性95例;RF诊断RA的临床诊断符合率与检测ccp 抗体诊断RA的临床诊断符合率相当,但RF的敏感性更高,抗ccp抗体的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更高。
结论:在没有出现更好的标志物之前,充分利用RF的敏感性和抗ccp抗体的特异性进行联合检测对RA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更有价值。
标签: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侵蚀性、多滑膜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病。
其病变主要表现为滑膜炎、关节软骨和骨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
大量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多种自身抗体相关,应用最早的是类风湿因子(RF),近年来抗环瓜氨酸多肽(anti-ccp)抗体已逐渐推广应用于临床,本次试验将对两种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中有何优势作探讨性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RA患者100例,其中女88例,男12例;非RA患者100例,其中女85例,男15例,RA 的诊断以国际诊断标准判断。
检测血清中抗ccp抗体及RF的水平。
RF测定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抗ccp抗体采用免疫比浊法。
1.2方法
1.2.1仪器与试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eckmanDX800,免疫比浊试剂盒由Beckman经销商提供系统试剂。
1.2.2检测方法采集人选者空腹静脉血,分别测定血清中RF、抗ccp抗体水平。
RF测定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抗ccp抗体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过程严格按照说明书规范操作,RF>30IU/ml为阳性,抗ccp抗体>45U/ml为阳性。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问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RF检测结果分析
经测定,RA组中RF阳性64例,阴性36例;非RA组中RF阳性21例,阴性79例,见表1;检测RF诊断RA的临床敏感性为64%[64/(64+36)],特异性为79%[79/(79+21)],阳性预测值为75%[64/(64+21)],阴性预测值为69%[79/(36+79)],临床诊断符合率为72%[(64+79)/200]。
2.2抗ccp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经测定,RA组中ccp抗体阳性55例,阴性45例,非RA组阳性5例,阴性95例,见表1;检测ccp抗体的临床敏感性为55%[55/(44+45)],特异性为95%[95/(95+5)],阳性预测值为92%[55/(55+5)],阴性预测值为68%[95/(95+45)],临床诊断符合率为75%[(55+95)/200]。
2.3 RF检测结果与抗cop抗体检测结果比较
检测RF诊断RA的临床诊断符合率(72%)与检测ccp抗体诊断RA的临床诊断符合率(75%)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而RF的敏感性(64%)高于抗ccp抗体的敏感性(55%)(P<0.05),抗ccp抗体的特异性(95%)明显高于RF的特异性(79%)(P<0.05)。
抗ccp抗体阳性预测值(92%)明显高于RF的阳性预测值(75%)(P<0.05)。
3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32%~0.36%,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且女性多于男性,是目前我国人民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往基层医院一直将RF检测作为RA的辅助诊断指标和疗效观察因子,随着Schellekens等从人丝聚蛋白中提取的一种环状瓜氨酸肽(ccp)作为抗原,通过ELISA方法对anti-ccp进行测定,结果发现anti-ccp对RA有高特异性,包括早期RA,现在anti-ccp已作为一项新指标被纳入RA的诊断标准中。
本次研究表明,RF诊断RA的临床诊断符合率与检测ccp抗体诊断RA的临床诊断符合率相当,但RF的敏感性更高,抗ccp抗体的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更高,表明在RA的辅助诊断中抗ccp抗体与RF各有优势,在没有出现更好的标志物之前,充分利用RF的敏感性和抗ccp抗体的特异性进行联合检测对RA 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