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藏象-脏腑之间的关系(思维导图)
- 格式:docx
- 大小:532.61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思维导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总称。
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后世医家将此概括为:六腑以通为用。
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脏腑的功能和特性展开思考。
比如:胃阴亏虚,抑制作用不能制约推动作用时,会加快消化速度吗?不会!因为当胃阴亏虚时,凉润作用也减退,这对于喜润恶燥的胃来说确实有点杀人诛心了。
虽有推力,但太干燥,下不去!所以嘈杂!隐隐灼痛…甚至因腑气不通,气不得下而反上,呃逆!…学习重点1.胆汁的来源、作用,肝气的疏泄对于胆汁排泄的重要性。
2.胃气下降的特性。
胃津,胃气,胃阴,胃阳的作用。
3.小肠主液、小肠化而下降。
4.大肠燥化作用。
5.肾气和膀胱之气的蒸化,膀胱开合失权。
6.三焦的分类,作用。
图中灰色框内为相对重点内容。
文章中如有错字错句请通过下面(发消息)提醒更改!。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脏腑之间的关系(思维导图)
个人认为,教科书排版对于刚步入大学的孩子们有点不太友好。
第一:拿藏象和气血津液来说,脏腑大家都相对熟悉,气血津液都相对陌生。
把处处离不开气血津液的脏腑排在气血津液之前学习,连气血津液是个什么概念都不知道,让学生怎么学?
第二: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是通过经脉属络、生理配合、病理相关来说明的。
可是,经络还是被排在了后面,当然经络知识体系很大,但最起码把能说明脏腑表里关系部分安排在前面吧。
第三:一会边是:脾上输津液于肺,再由肺的宣降作用输布全身。
一会是:脾上输津液于心肺头目。
是没错,但这样的半截话很容易把刚接触中医的学生绕的是云里雾里。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公众号内文章是重新做了排序的。
开始今天的内容前,先把相关的经络知识点了解一下。
以便知识的衔接。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是气血运行和信息传导的主要通道。
经脉有十二正经: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
正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在肢体的分布及走向有一定的规律,相互之间有表里关系与脏腑有直接的属落关系。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网络全身。
了解了经络,再学习脏腑之间的关系就有理论支持了。
以下是脏腑关系的思维导图。
飧泄(sun):大便泄泻清稀, 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 肠鸣腹痛。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关系与相关(思维导图)
五脏相关
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神五志、五液及季节的关系以下面图片形式展示,在此只做各别阐述。
心在体合脉:是指血脉统属于心,即由心主司。
肺在体合皮:肺宣发卫气,水谷精微津液于皮毛。
肺开窍于鼻:鼻为呼吸道最上端,通过喉咙和气管与肺相连。
肝在窍于目:肝的经脉上连目系,肝血循经上注于目,使其能视。
心在液为汗:心精、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汗血同源),汗液的生成和排泄与心血、心神关系密切。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脏腑之间的关系(思维导图)
个人认为,教科书排版对于刚步入大学的孩子们有点不太友好。
第一:拿藏象和气血津液来说,脏腑大家都相对熟悉,气血津液都相对陌生。
把处处离不开气血津液的脏腑排在气血津液之前学习,连气血津液是个什么概念都不知道,让学生怎么学?
第二: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是通过经脉属络、生理配合、病理相关来说明的。
可是,经络还是被排在了后面,当然经络知识体系很大,但最起码把能说明脏腑表里关系部分安排在前面吧。
第三:一会边是:脾上输津液于肺,再由肺的宣降作用输布全身。
一会是:脾上输津液于心肺头目。
是没错,但这样的半截话很容易把刚接触中医的学生绕的是云里雾里。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公众号内文章是重新做了排序的。
开始今天的内容前,先把相关的经络知识点了解一下。
以便知识的衔接。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是气血运行和信息传导的主要通道。
经脉有十二正经: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
正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在肢体的分布及走向有一定的规律,相互之间有表里关系与脏腑有直接的属落关系。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网络全身。
了解了经络,再学习脏腑之间的关系就有理论支持了。
以下是脏腑关系的思维导图。
飧泄(sun):大便泄泻清稀, 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 肠鸣腹痛。
文章中如有错字错句请通过下面(发消息)提醒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