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朝暑期培训材料-平几证明中的接与截 (1)
- 格式:doc
- 大小:340.00 KB
- 文档页数:7
平几证明中的“接”与“截”
张志朝
在平面几何的证明中,常常会遇到证明:“某两条线段的和(或差)等于第三条线段”的平几问题.对于这类问题,我们有时会感到不易找到有效的证题思路.事实上,如果在证明过程中学会使用线段“接”与“截”的策略,就能找到使问题获证的“切入口”。下面我们通过举例来和读者共同感受平几证明中“接”与“截”的策略.
例1.如图(1)所示,正ABC内接于圆O,点D是弧BC上的任意一点,试证明:BD+CD=AD.
分析:可以考虑将线段BD与CD“接”起来,亦即在BD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使DE=CD,从而只要证明BE与AD相等.
证明:延长BD至E,使DE=CD,再连接CE,为了要证明AD与BE相等,可以先证明ADCBEC,由于ABC是正三角形,
所以60ADC,120BDC.
由120BDC可知60CDE,
所以等腰CDE是正三角形,故60E.
又因为CBEDAC,所以ADCBEC.
又因为BC=AC,所以ADCBEC,
所以BE=AD,亦即有BD+CD=AD.
说明:①将线段BD与CD相接得到线段BE后,一方面要求有BE=AD(要证明的),另一方面又有CBEDAC与BC=AC,故一定有ADCBEC.因此,我们通过求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获得要证的结图(1)
论成立.
②纵观以上证题的全过程,可以发现“将BD延长至E,使DE=CD”是问题获证的关键,如果没有它,证明过程就不易展开.
③当然这里我们也可以采用“截”的策略,就是在AD上取一点F,使DF=CD,然后再证明AF=BD读者不妨一试.
例2.如图(2)所示,ABC(AB>CD)内接于O,A外角的平分线与O相交于D,由D向CA的延长线作垂线,垂足为E,试证明:AB-AC=2AE.
分析:由于AB-AC=2AE可变形为:AB-AE=AC+AE,这个等式的左边为两线段的差,而右边是两线段的和,所以对左边可以通过“截”得到新线段,而对右边则通过“接”也可得到新线段,于是只需证明这两个新线段相等.
证明:过点D向AB作垂线,垂足为F,由于AD是BAE的平分线,
又因为AD是RtADE与RtADF的公共边,
所以RtADERtADF,故AF=AE
所以AB-AE=AB-AF=BF,
而AC+AE=CE,
于是要证明AB-AE=AC+AE,只要证明BF=CE.
连BD与CD,这样我们就得到RtBDF与RtCDE,
由于DE=DF,DBFDCE,
所以RtBDFRtCDE,
所以BF=CE,即AB-AE=AC+AE,也就是有AB-AC=2AE. 图(2)
说明:在本题的证明过程中,将要证明的等式变形为AB-AE=AC+AE后,“接”与“截”的策略均运用到了.事实上,我们也可以仅用“接”的策略来求证,即延长AE到E,使EEAE,从而将问题转化为求证ABCE;还可以仅用“截”的策略来求证,即在BF上取一点F,使FFAF,因为AF=AE,所以2AFAE,于是只要求证BFAC.读者不妨根据以上两种思路进行尝试.
例3.在ABC中,AB BDE的外接圆与ABC的外接圆交于F点(如图(3)),求证:BF=AF+CF. 分析:可以考虑将线段CF与AF相接,然后再利用三角形全等来求证相接后得到的新线段与BF相等. 证明:延长AF至P使FP=FC,这样AF+FP=AP,于是只要证明BF=AP. 下面我们通过证明ACPBDF来得到BF=AP. 先考察BED与FPC,由于BE=BD,FP=FC, 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均为等腰三角形. 因为A、B、C、F四点共圆, 所以PFCABD, 即这两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相等, 故它们的底角P与E相等. 又因为BFDE,所以BFDP, 图(3) 再根据已知条件:AC=BD以及PAC与BDF是同弧上的圆周角, 可得ACPBDF,于是BF=AP=AF+CF. 说明:在上述证明过程中,除了将AF与CF相“接”得到新线段AP之外的关键是:发现两等腰BED与FPC的顶角相等,否则我们无法求证BFDP,也就不能获得:ACPBDF. 例4.(2002年全国高中联赛题)如图(4),在ABC中,60A,AB>AC,点O是外心,两条高BE、CF交于H点,点M、N分别在线段BH、HF上,且满足BM=CN,求MHNHOH的值. 分析:由于所求中含有两线段MH与NH的和,故可以考虑将这两条线段连接之后,再求它与OH的比值. 证明:在BM上取一点G,使MG=HN,于是MH+NH=GH. 又因为BM=CN,所以 BG=CH 由于点O是ABC的外心,60A 所以120BOC,30BCO, 因为BEAC,CFAB, 所以A、E、H、F四点共圆, 所以18018060120BHCEHFA 于是BOCBHC, 故B、O、H、C四点共圆30OHBBCO,OBGOCH 又因为OB=OC,BG=CH, 所以OBGOCH,OG=OH,故OHG是底角为30的等腰图(4) 三角形, 所以MHNHOHGHOH2cos303. 说明:回顾以上解题过程,可以发现要获得所求的值,一个关键是将MH与NH相“连接”,另一个关键是确定了OHG为底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其中B、C、H、O四点共圆起了重要作用,为此,“点O是外心”这一题设条件不能忽视. 通过以上解题实践,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求证“两线段之和(或差)等于第三条线段”的问题,常常要运用“接与截”的证题策略.当然这只是第一步.而在“接”或者“截”了以后,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工作,而这一步工作往往是利用三角形全等来完成.希望读者在将来求证“两线段之和(或差)等于第三条线段”的问题时,进一步实践这种平几证题中的“接与截”的策略,从而真正掌握这种策略. 巩固练习 1.如图(5),在ABC中,已知AB=AC,100A,BD是角B的平分线并且交AC于D,求证BC=BD+AD. 图(5) 图(6) 2.如图(6),在ABC中,AB=AC,线段AB上有一点D,线段AC延长线上有一点E,使得DE=AC,线段DE与ABC的外接圆交于点T,P是线段AT的延长线上的一点,若点P在ADE的外接圆上,求证:PD+PE=AT. 3.(第38届IMO试题)设A是ABC中最小的内角,点B和C将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分成两段弧,U是落在不含A的那段弧上且不等于B与C的一个点,线段AB和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线段AU于V和W,直线BV和CW相交于T,证明:AU=TB+TC. 解答与提示: 1. 提示:延长BD至P,使DP=AD,然后求证BP=BC. 2. 提示:延长DP到F,使PE=PF,然后求证ACTPEF来获得DFAT,即PD+PE=AT. 3. 证明:如图(7),设直线BT和CT分别交O于X和Y,连CX, 由题设条件得BV=AV,CW=AW 再由相交弦定理可得:VU=VX,WY=WU, 图(7) 故有BX=CY,CY=AU,因此,BX=AU 又易知,ABXBAUACYCAU ,故XBAAC 于是TC=TX,因此,TB+TC=TB+TX=BX=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