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2
Vol.28No.10Oct.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10期(上)2012年10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种商品是否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产品本身的品质以外,商品的外包装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欲,从某种意义上说,商品和包装已经融为一体.包装设计在生产、流通、销售、消费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企业界不得不关注的重要课题.而提高设计类人才,尤其是包装设计人才的创造性是我国包装设计产业能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目前高校包装设计教学严重滞后,创新性人才缺失,而创新性人才是推动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要素,我国也明确提出了创新型人才的概念,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因此,我国大学迫切需要创新教育,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切入点,有效地培养创新型人才.[1]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因此本文着重从三方面阐述高校包装设计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力图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包装设计教学之路.1在包装设计的专业教学中发挥民族、区域文化的优势好的商品包装充当着无声的广告或无声的推销员.如果商品包装能够吸引广大消费者的视线并充分激发其购买欲望,那么该包装设计才真正实现了在商品销售过程中所应当承担的作用.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审美喜好角度出发是包装设计最基本的出发点,好的包装设计能在情感上能与消费者达成共鸣,并具有独特的个性与风格,并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形成与本民族消费者的审美观和心理需求相适应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与整个民族产生了心理和审美上的契合.这样的包装设计也必然在国际舞台立于不败之地.如日本的包装设计便有它独特的风格,传统的材料与现代的工艺及设计理念相结合,形成了清新、优雅、空灵的民族风格,这种风格与日本整个民族的审美取向想一致.而我国的包装设计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而且也缺乏民族特色.“我国的商品普遍存在着一等产品,二等包装,三等价格的不合理的现象.很多产品的档次与包装成本不成正比,高中档产品采用低档包装,低档产品采用高档包装,一些土特产的包装设计既不传统也不现代,不伦不类,毫无品位”[2].设计出真正具有民族特色的包装,发挥民族性包装在国外市场上的民族魅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包装之路是我们包装设计教学的最终目标.而民族性、地域性文化元素的再现与表现是与我们的学校教育息息相关的.这不单是四年的大学教育可以解决的,要依靠完整的小学、中学、大学教学体系及整个社会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大量可汲取的养分,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再现、表现不是简单的表浅议高校包装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程颖,褚力(安徽建筑工业学院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22)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包装设计教育模式严重滞后,如何改革落后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包装设计人才,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包装设计教学之路,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从专业教学、基础教学及实践教学三方面探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词:包装设计;创造性思维;民族性;区域性;基础课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10-0191-02基金项目: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1年校青年科研专项项目阶段性成果(2011183-26)191--面形式模仿,必须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李可染先生曾说过:“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入传统,又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传统”[3]而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中学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情况之下,只有在高等教育中努力融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在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对于地方文化的吸收也是使商品包装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及特有的材质走包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安徽位于中国东南部,跨长江、淮河中下游,是是中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虽为内陆城市,但是自古以来,安徽的文化、经济在整个中华文化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以淮河为源的淮河文化,就包括春秋先秦至当代的诸多文化名人,如老庄、管仲、曹操父子、竹林七贤中嵇康和刘伶,当代的刘开梁、肖龙士、卓然等艺术大家.而新安文化的影响就更加深远了,哪里有徽商的,哪里就有新安文化.徽派建筑和四雕、徽商、新安画派、文房四宝、徽剧、徽菜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可以吸收的丰富营养,打造品牌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和设计素质,定能造就出一大批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又有又有鲜明现代思想的包装设计人才.2发挥基础课教学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以我校为例,艺术专业的学生基础课时间为两学期,每周课时为10学时,与省内其他院校相比,美术基础课的时间相对来说过短.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改变学生原有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并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美术专业学生入学前接受的是应试教学,即学校考什么就画什么,三小时的做画时间,追求的是一种大效果,表现方式多以写实手法为主,着就造成学生在做画时主动思维较少,多是简单的再现,虽然在写生时也要考虑到构图、色调等因素,但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概念化表现较为严重.在此情况之下,我们有必要加强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的教学,尤其是对创意素描、色彩的训练,而不应仅在三大构成中学习.创意基础课的训练不再以写实再现为最终目的,而在于摆脱传统素描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打开学生的眼界、激活学生的热情和思路.3在专业教学中发挥“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包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理论传授等于纸上谈兵,学生的作品也只会停留于理论,无法满足、了解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所以学校应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具有系统性,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通过观察、操作、体验,获得第一手的感性经验,使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实际中运用、转化为实践能力,变封闭式的教学为开放式的办学,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实习和生产实践是相结合.同时也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转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由客体变为主体,教师仅发挥指导作用.课程教学归根到底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怎样做到教学相长,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4]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关注不断发展的专业动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出适应学生具体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参考文献:〔1〕莫怏.刍议设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美术大观,2010(04).〔2〕张传斌.国内外出口商品包装设计的差距表现.[DB/OL]/2008/0908/arti-cle_12.html.〔3〕路明.浅谈传统“五色观”色彩体系与现代包装设计的关系[J].科技致富向导,2011(5).http:// /Article/kjzf/kjzf201105/kjzf20110590.html.〔4〕卢杰,周廷美,张晓帆.包装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模式探讨[J].包装工程,2008(10).192--。
中外合作项目办学课程优化:以湖南工业大学国际学院为例发布时间:2021-12-20T02:16:18.79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7期作者:王恩华,王熹[导读] 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较之普通大学的课程设置更加复杂。
许多大学都是照搬国外大学课程而缺乏特色。
王恩华,王熹湖南工业大学国际学院,412007摘要: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较之普通大学的课程设置更加复杂。
许多大学都是照搬国外大学课程而缺乏特色。
为此,本研究提出课程体系优化问题,并提出“四个结合”的课程优化思路,即课程改革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专业课程专业化与职业化结合,外语课程基础化与雅思化结合,课程设置模块化与专题化结合的总体思路。
实践证明,这项改革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优化;模块课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正走向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其办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机构办学,二是项目办学。
无论是机构办学还是项目办学都存在课程设置问题,即如何在四个三分之一基础上进一步使课程优化更好地满足学生需要问题。
下面以湖南工业大学国际学院为例对此问题开展研究。
一、湖南工业大学国际学院简况与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国际学院现有本科专业一个,系湖南工业大学(HUT)在2014年与新西兰尼尔森?马尔伯勒理工学院(NMIT)合作举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每年招生指标120人。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模式,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优质教学资源,培养系统掌握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理论和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逐步形成了两大优势。
一是形成了中外双方联合开发的人才培养体系。
本项目充分凸显合作双方在学科与专业建设上的行业特色,面向我国包装行业设计人才的紧迫需求,按照“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多课堂”的人才培养思路,本着加强基础、中外融合、突出特色的原则,联合开发了“1个目标、2个结合、3个层次、4年连贯、5个保障”的“12345”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包装设计行业的发展步伐日益加快。
包装设计专业的职责是将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使包装满足保护商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的功能。
而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使传统形式的包装难以满足人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需求,因此,包装产业亟待变革,包装设计亟须创新。
现阶段,国内高校包装设计人才的培养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
包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良好的创新思维与扎实的实践技能的包装设计专门人才。
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许多高校推行了教学改革,但一些高校的教学改革仍拘泥于固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以灌输知识为主,在本质上并未改良固有的重学科知识体系、轻社会需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包装设计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特别是在对包装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的安排上,缺乏实际能力培养的环节,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部分毕业生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缺乏专业素质,进入社会后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工作,工作适应期偏长。
因此,目前对包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相关教育者需要探索和研究出一套符合当下国情与专业特色的包装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包装设计创新型人才优势
第一,包装设计创新型人才是包装设计及相关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力量。
在现代企业,包装设计的理念、思维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悄然变革,传统包装设计的形式正面临发展瓶颈,单纯的结构设计与装潢设计已难以满足消费者对包装的需求。
现代包装设计已从形态、结构方面的设计转型为品牌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设计。
因此,培养具有多元创新能力的包装设计人才已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第二,包装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符合包装设计学科内涵深化与外延拓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包装设计的外延不断拓展,内涵日趋深化。
包装设计师有义务根据包装设计产业的发展提升自身的设计能力,这就要求包装设计师有较强的设计超前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因此,对创新型包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符合包装设计学科内涵深化与外延拓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包装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符合设计专业在校生对自身发展的愿景。
对于包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培养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强化自身的设计水平,就业后可直接参与项目设计,是他们的愿望。
学生迫切希望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却往往缺乏参与课题设计的机会和专业化的指导。
因此,系统化、专门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是现代高校设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包装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探究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对包装设计人才的培养采取理论授课加实践的教学方法,以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
此类教学方法对于包装设计专业而言并不合适,因为设计学科交叉性强,对思维创造力的培养要求比较高,除了对知识的巩固和加强,学生更要注重对知识的更新和创造。
从一定程度上看,固有的教学模式对包装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并未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包装设计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应当创新和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设计竞赛、学术交流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的比重,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理论教授与应用实践并重
在课程创新方面,将人才培养计划在固有的“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将课题教学融入课程教学,使理论教
包装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何青萍
摘要:该文论述了现阶段国内高校包装设计人才培养方法难以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培养模式存在一些局限与不足;阐明包装设计创新型人才对企业和包装设计学科的重要性,从而提出发展包装设计创新型人才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最终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设计竞赛、学术交流和课外学习等方面探索出一套适合国内高校的包装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包装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方法
60
视觉设计ART EDUCATION RESEARCH
授不再是机械说教,而是在课题教学的基础上,围绕分析设计课题、解决设计问题、思考与反思设计过程这几个环节开展教学,以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将这一环节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培养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包装设计创新能力。
如,在大一开设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基础课程,在教授基本理论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思维。
又如,在纯理论课程教授环节,教师应改变“满堂灌”的授课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以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展开教学,增强课堂互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此外,高校还应联合校外产学研基地,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展至校外实践基地,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平台完成校内实验室所不能承载的实践课程教学活动。
在基地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推行企业导师制、技能教师辅导制等教学方式,根据产业需求引导教学方向,学生在跟进实际项目的同时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高校可以与各大企业共同创建包装设计培训基地,并建立企业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使实践基地形成完整、科学的校外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2.将包装设计竞赛引入课程教学
将包装设计赛事引入设计课程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合理、有效手段。
一方面,教师通过对国内外包装设计赛事的遴选,可以选择一些含金量较高的正规赛事和综合性较强的课题,从根本上把控学生作品的质量;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指导,对课题的难度和作品效果进行严格把控,从而为学生参赛保驾护航;此外,学生通过参与包装设计竞赛,对自己的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会有清晰的认知,高校也能有效检验设计教育的培养成果。
将包装设计竞赛引入课程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课程纳入。
院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弹性较大的设计课程,如项目设计专题、竞赛设计专题等,围绕设计竞赛开展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大竞赛,从而增大学生参赛的覆盖面,提升学生的参赛热情。
另外,在毕业设计课题的设置上,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课题完整度与难度合适的设计竞赛作为课题。
并且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专门设置创新学分,学生必须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量的创新学分才能具有毕业资格。
这样,就将参加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种强制性规定根植于学生的学习和思维中,从而培养其创新设计能力。
第二,竞赛成绩的认定机制。
教师应完善竞赛成绩的认定机制,依据赛事的规模和档次,将学生取得的成绩纳入学分认定、奖学金评定等奖励机制。
第三,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师在指导设计竞赛的过程中,可对开放型、互动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如,进行导师制、项目制、精英教育制、团队制教学。
3.增强学术交流
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举办讲座,举办或参与论坛,建立院校与院校、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关系,确立导师制等形式,强化学生对包装设计学科的认识和理解,并将相关资源引入包装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增强学生跨文化领域的设计认知,并充实包装设计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而使之与国内外先讲的包装设计教学内容接轨。
4.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
教师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践项目、学生科研项目、导师科研项目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这些科技创新活动,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结语
现阶段,各高校在包装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法、培养方案、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机制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均作了一系列创新和改革,这些措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有一定的提升,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不断完善、健全。
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革,行业对包装设计人才的专业素质、跨学科知识水平以及综合知识运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因此,高校对包装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遵循时代的发展趋势,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设计竞赛、学术交流等方面探索适合国内高校的包装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包装设计人才,从而满足新时代对包装设计的要求。
注:该文系2017年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JX201703-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盛显欣.商品学概论.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
[2]侯立平.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3.
[3]张杰.产业链语境下的包装设计教育——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装饰,2015(10).
[4]赵静.浅谈包装设计的教学方法与艺术.中国包装工业,2013(16).
[5]杜书廷,张献梅.基于新专业规范的土木专业“三段式”教学体系构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6]孙德惠,李丽华.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探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1).
(作者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编辑杨婷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