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发展史第七讲(续2)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香港流行音乐发展史上香港流行音乐发展史上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多样性的历程。
自20世纪50年代起,香港成为亚洲乐坛的重要中心,孕育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人和流行歌曲。
本文将回顾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并介绍其中的重要里程碑和代表性人物。
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香港电影工业兴旺,电影配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要来源。
在这个时期,香港的流行音乐主要受到西方摇滚乐和流行乐的影响,其中以美国摇滚乐队的音乐最为受欢迎。
这段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包括黄霑、谭伟文等。
进入60年代,香港流行音乐开始融入更多的本土元素。
当时,一些本地音乐人开始创作自己的歌曲,并以粤语为主要演唱语言。
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多样,既有摇滚乐、流行乐,也有民歌和情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歌手之一是邓丽君,她的歌曲风靡一时,成为香港乐坛的代表人物。
70年代是香港流行音乐的黄金时期。
当时,香港的音乐产业迅速发展,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人和歌手。
流行音乐的风格也更加多元化,包括摇滚、流行、民歌、电子音乐等。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包括张国荣、陈百强、罗文等。
他们的歌曲不仅在香港风靡一时,也在整个华语乐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80年代是香港流行音乐的转折点。
随着亚洲乐坛的崛起,香港的音乐产业开始面临竞争和变革。
这一时期,流行音乐的风格更加多样化,包括摇滚、流行、舞曲等。
同时,一些新的音乐流派也开始兴起,如粤语说唱和地下音乐。
代表性人物包括刘德华、郭富城、张学友等。
进入90年代,香港流行音乐进一步发展壮大。
当时,香港乐坛涌现出了一批新的音乐人和歌手,如张敬轩、容祖儿、谢霆锋等。
这些新一代的音乐人在音乐风格和形象上都有所突破,为香港流行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香港的音乐产业也开始向国际市场拓展,一些歌手和乐队开始在海外举办演唱会和巡回演出。
进入21世纪,香港流行音乐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音乐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音乐产业也面临着盗版和数字化的冲击。
香港发展历程经济香港的发展经济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在这个时期,由于中国清政府的不稳定和香港地理位置的优势,香港成为了一个繁忙的港口和贸易中心。
同时,香港还发展起了一个重要的航运业务。
20世纪初,香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但在战后迅速恢复并重建了港口和交通基础设施。
随着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革命,香港成为大批中国人逃离共产主义政权的避难所,这对香港的人力资源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和助力。
随后,香港开始逐渐发展低成本制造业和轻工业。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香港逐渐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这段时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内地需要香港作为窗口来吸引外国投资和进行外贸。
与此同时,香港开始大规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建设国际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成为了亚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确定了香港回归中国的日期为1997年,并确保香港可以保持高度自治和资本主义体制50年。
这个决定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长期的稳定和保障。
回归后,香港的经济继续迅速发展。
尤其是在1990年代,香港成为了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之一,贸易和金融业务繁荣。
2003年之前,香港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贸易、金融和房地产等服务业。
然而,在过去几年中,香港的经济开始面临一些挑战,特别是来自中国的竞争和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因素。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香港开始积极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
特别是在近年来,香港政府加大了对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的支持,鼓励创新创业和科技产业的发展。
此外,香港还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和推广国际会展业来拓宽经济发展领域。
总的来说,香港的发展历程经济从一个繁忙的港口和贸易中心起步,逐渐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并不断调整和转型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虽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但香港仍然是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动力和潜力的地区。
香港开埠文化发展历程香港开埠文化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41年,当时英国人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占领香港岛并建立了维多利亚城。
自此以后,香港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港口,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和商人。
这个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开始了其开埠文化发展的历程。
香港开埠初期的文化发展主要受到欧美文化的影响。
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开始进行西式教育和文化传播。
在这一时期,英国人带来了体育运动、西方音乐、舞蹈和绘画等传统。
很快,这些西方文化在香港得以普及,并对香港的文化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逐渐成为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吸引了更多的移民和商人,尤其是来自中国大陆的人。
这些移民带来了自己的语言、习俗和文化,丰富了香港的文化多样性。
这也使得香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殊地区。
20世纪初,香港开始出现了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的文学、电影和戏剧。
香港本土作家开始关注香港社会的现实问题,并以小说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同时,香港电影工业也开始兴起。
大批华人导演和演员开始涌入香港,他们创作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本地受到欢迎,也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
二战后,香港的文化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随着经济的繁荣,香港开始涌现出一批文化名人,他们在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和电影等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例如,著名作家金庸和亦舒,以及歌手陈奕迅和周杰伦等。
他们的作品和表演为香港文化赢得了国际声誉。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
这一事件对香港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香港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例如,香港电影工业开始注重本土文化的表达,并继续在国际上取得重要地位。
此外,香港的街头艺术和时尚产业也逐渐受到关注,成为香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香港的文化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商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
一些商业化的文化制品开始挤占香港的原创性和独特性。
此外,政治和社会问题也对香港的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讲香港的早期发展一,香港史前历史香港地区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共分为3个时期:1,新石器时代中期;2,新石器时代晚期;3,青铜器时代.考古发现显示,远在6000年以前,人类已经在香港地区活动.二,香港早期文明考古发现的唐代石灰窑,宋代铜钱,明代青花瓷,证明香港地区自汉代开始,文化上占主导的是中原文化三,香港早年海上交通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必要交通工具是船舶,停泊船只,开展贸易集中于地势优良的港湾. 其中重要的是屯门湾.唐代时期,广州对外贸易十分发达.阿拉伯和南洋的“番船”大多经屯门湾进入内河.当年商船往返广州必经之路屯门湾.唐玄宗设屯门镇防守.16世纪初期曾被葡萄牙占领3年之久,后被夺回.四,4大民系的迁入宋朝以前,居住在香港地区的是少数驻军和农民.以后来自于陆上的有:广东人,客家人;来自于水上的有:蛋家人,鹤佬人.客家人原居住于我国黄河流域的汉人.西晋末永嘉年间开始的战乱,一部分汉人背井离乡,南徙渡江,至赣闽粤等地.被称为客家人.现主要分布于两广福建台湾及海外.因其语音保留较多汉语古音韵,被称为客家方言.位于闽粤边陲福建闽西“土楼之乡”的客家土楼一瞥。
早在1000多年之前,从中原一带举族南迁的客家人,为避免外来的冲击他们依山而建,聚族而居。
此处客家土楼现在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泰国前总理他信,第4代华裔泰国人,原籍广东梅洲。
父亲是潮洲人、母亲是客家人,成为泰国首富。
《财富》世界富豪排行榜中唯一的泰国人。
鹤佬人亦称福佬人.来自广东东北潮汕等地区及福建省一带.原主要生活在船上,后部分于近代改居岸上.香港新界东部聚居许多鹤佬渔民.五,5大姓族居民于北宋中叶从江西迁居香港的邓氏家族开始,开基立业,传宗接代.随后迁入的大族有:侯彭廖文等4大家族.史称“新界五大族”.六,香港早期的教育自大族迁入以后,为提升宗族在社会上的地位及统治权力,大力兴办教育.最早为北宋邓族创办的力瀛书院.自清朝康熙至同治200年间,出了2名进士,文武举人10多名.从事教育的多为大小书院,馆,塾,书室等学舍,现今仍存者有30余处,其中包括当年用于书舍的宗祠七,行政区的沿革春秋战国时期广东为楚国领地;秦始皇统一后归南海郡番禺县;唐朝改属宝安县;南宋海上行朝于香港地区;明朝改属东莞县;明末清初派巡检驻九龙城寨.清朝初期,为了平定明朝遗臣的抗清斗争,在东南沿海推行“迁界” 海禁政策,沿海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时间长达7年之久.“迁界”亦称“迁海”,就是强制坚壁清野.沿海50里划地为界,强令居民内迁,禁止船只出海,违者处死.广东巡抚王来任向朝廷力陈迁民之苦;两广总督周有德力主:先展界,后设防.成为当时反对迁界的地方官员的主要代表.香港人民为了纪念他们,在锦田建造的周王二公书院.迁界自康熙元年1662年到1669年.新安复县,允许迁民回原地复业,并招集邻近地区人民垦荒种田.从此客籍农民,大量入迁.复界后,赋税为当地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复界后香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1,农业为香港地区的主要生产活动,农作物稻米能自供自给;2,渔业也是居民另一生计;3,商业活动只限于香港地区的市镇;4,借助广州开办对外贸易,主要外销产品有香树,珍珠,海产品等.香港名字由来:广东东莞一带盛产莞香,“东莞女儿香”很有名,古代是有名香料产地。
香港历史简介历史文化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早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就有使用新石器和陶器的中国居民在香港居住;从唐代开始,中国就有军队驻守香港并在海上巡逻;清政府统治时期,香港归广东省新安县今深圳市管辖;英国殖民主义者于1840年发动了闻名世界的鸦片战争;1841年1月26日,英军在香港举行占领仪式,宣布占领香港;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英国正式占领香港岛;1994年8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次会议通过中国将在1997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重组香港立法机关和区域组织的决定;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行政区划香港素称"东方明珠",香港共分为4个部份-香港岛、新界、九龙和离岛;九龙是位在北边港口的半岛,尖沙嘴一带是最多游客聚集的地方;香港岛是主要的商业地区,充满了观光旅馆和旅游景点;新界的面积约有980平方公里,相当于香港陆地面积的91%;离岛共包括234个岛屿,最大的Lantau岛几乎是香港岛的两倍大;这只是按地域划分,方便各位旅游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划经济发展香港的优势在于其属国际化的城市,拥有便利的营商环境、完备的法律体制、自由贸易政策和资讯流通、公平开放的竞争,以及金融网络、通讯基建网络等便利因素;此外,香港拥有庞大的财政储备和外汇储备、自由兑换的稳定货币、以及低税率的简明税制等优势条件,使得香港发展成为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地区之一;人口民族香港人口697万人1999年底,其中,中国居民约占98%;在港华人中大部分原籍广东;持外国护照人数485,800,人口密度为5385人/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市区人口密度平均万人/平方公里,汉族为主;旅游资源香港旅游资源丰富,香港岛上的文武庙、铜锣湾天后庙、圣约翰大教堂;九龙的黄大仙祠墓、侯王庙、慈云山观音庙、九龙清真寺;沙田的万佛寺、车公庙、蓬瀛仙馆、半园春、道风山基督教堂;荃湾的园玄学院、竹林禅院、东普陀、荃湾天后庙;龙门的青山寺、青松观、妙法寺;元朗的灵渡寺、云浮仙观、大树下天后庙;西贡的佛堂天后庙、蚝涌车公庙以及大屿山宝莲寺等;。
香港回归历程(1982-1997)北京,,2007年6月23日香港回归历程(1982-1997)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鸦片战争后被英国强占。
为雪洗民族耻辱,摆脱殖民统治,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进行了百余年的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再表明将在适当时机解决香港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生机勃勃,邓小平同志果断地作出收回香港的决策,并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祖国和平统一指明了方向。
香港回归的道路艰难曲折,但中国政府和人民始终坚信这一天定会到来,并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
1997年7月1日,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东方明珠”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图为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明确阐述了中国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北京,2007年6月23日香港回归历程(1982-1997)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鸦片战争后被英国强占。
为雪洗民族耻辱,摆脱殖民统治,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进行了百余年的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再表明将在适当时机解决香港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生机勃勃,邓小平同志果断地作出收回香港的决策,并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祖国和平统一指明了方向。
香港回归的道路艰难曲折,但中国政府和人民始终坚信这一天定会到来,并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
1997年7月1日,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东方明珠”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图为1983年7月25日,外交部副部长姚广率中国政府代表团与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为首的英国政府代表团在北京就中英香港问题第二阶段会谈举行第二次会议。
北京,2007年6月23日香港回归历程(1982-1997)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鸦片战争后被英国强占。
为雪洗民族耻辱,摆脱殖民统治,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进行了百余年的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再表明将在适当时机解决香港问题。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香港电影产业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自上世纪初开始,香港电影不断经历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
本文将从早期的默片时代起,逐步介绍香港电影的历史演变,包括黄金时代的兴起和衰落,以及当今蓬勃发展的新世纪。
第一章:默片时代香港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的默片时代。
当时,电影技术尚未发达,无声电影成为主流。
香港电影工业开始崭露头角,许多默片明星如徐颂琴和周璇出现在银幕上。
这个时期的电影多以故事情节简单、喜剧为主导,娱乐性较强。
第二章:黄金时代的兴起随着技术的发展,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成为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不仅在东亚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
在这个时期,武侠片和警匪片是香港电影的代表作品。
导演如张徹、刘家良和吴宇森等打造了一系列标志性的电影,其中包括《英雄本色》和《无间道》等。
这些电影以其紧凑的剧情、刺激的动作场面和精湛的演技吸引了众多观众。
同时,爱情片和家庭剧也成为黄金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关锦鹏执导的《花样年华》和杜琪峰的《暗战》等作品,通过深入剖析人性和情感的复杂性,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第三章:衰落和新兴然而,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香港电影逐渐衰落。
政治和经济的变革以及与中国内地电影的竞争,使得香港电影产业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票房下滑、制作成本上升导致了许多电影公司的破产。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期,一股新的力量在香港电影中崛起。
导演王家卫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深度的故事情节重新定义了香港电影。
他的代表作品《重庆森林》和《花样年华》赢得了国际电影界的赞誉,并为香港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四章:新世纪的蓬勃发展进入新世纪,香港电影产业迎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中国市场的崛起,香港电影开始与中国内地合作,互相借力发展。
合拍片的兴起使得香港电影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同时,一些新锐导演如侯孝贤和许鞍华也涌现出来,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创作了一系列备受瞩目的作品。
八年级上册历史发展史一、鸦片战争(1840 - 1842年)1. 背景。
- 国际: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 国内:清朝统治下的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闭关锁国。
2. 经过。
- 1840年,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 林则徐积极防御,英军沿海北上,攻陷定海,直逼天津。
- 道光帝派琦善与英军谈判,将林则徐撤职查办。
- 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
- 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关天培等壮烈牺牲。
- 1842年,英军进犯吴淞,陈化成牺牲,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求和。
3. 结果。
- 割香港岛给英国。
- 赔款2100万银元。
-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4. 影响。
-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太平天国运动(1851 - 1864年)1. 背景。
-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 自然灾害严重,广西地瘠民穷,矛盾更为突出。
2. 经过。
-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 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 内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 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 评价: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
-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发生严重内讧,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 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洪秀全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
- 内容: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
- 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付诸实践。
香港金融发展史一、早期发展(19世纪中叶 - 20世纪中叶)(一)开埠与贸易带动金融起步1. 开埠背景- 1841年,香港被英国占领并开始作为贸易港口。
随着贸易的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逐渐产生。
- 当时香港主要的贸易对象包括中国内地、英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
贸易的繁荣促使了货币兑换、钱庄等早期金融业务的出现。
2. 传统金融机构的兴起- 钱庄和银号成为早期香港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主要从事货币兑换、存款、放款等业务,为本地商人以及与内地贸易往来的商家提供金融支持。
- 这些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相对有限,主要依赖家族或本地资本运作,管理模式也较为简单。
(二)银行的建立与初步发展1. 外资银行的进入- 1845年,东方汇理银行(The Oriental Bank Corporation)在香港开设分行,这是香港第一家外资银行。
随后,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于1859年在香港设立分行。
- 外资银行的进入带来了现代银行的经营理念和业务模式,如外汇交易、国际贸易融资等。
它们主要为英国与亚洲之间的贸易提供金融服务,并且在香港的金融体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 本地银行的萌芽- 在20世纪初,一些本地华人资本开始涉足银行业。
例如,1912年成立的广东银行,它主要服务于本地华人企业和居民,开展储蓄、贷款等业务。
虽然本地银行在规模和影响力上初期不及外资银行,但它们在满足本地金融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战后发展(20世纪中叶 - 20世纪末)(一)经济转型与金融发展机遇1. 制造业带动金融服务需求增长- 二战后,香港开始从转口贸易为主向制造业转型。
纺织、塑胶等制造业蓬勃发展,企业的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原材料采购等方面的融资需求。
- 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响应,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贷款、信用证等金融服务,促进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金融业务的多元化。
2.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起步- 20世纪50 - 60年代,香港证券交易所的发展逐渐规范化。
第七讲香港文化
(三)流行音乐
歌潮·汐韵
香港流行音乐发展历程
A、早期香港粤语流行曲
B、黄金时期
C、近期发展
2007年11月8日,香港城市大学向4位社会杰出人士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长江制衣有限公司创办人兼主席陈瑞球博士获颁授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著名艺人汪明荃获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诺贝尔奖得主ClaudeCohen-Tannoudji教授获颁授荣誉理学博士学位、香港合和实业有限公司主席胡应湘爵士获颁授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曾志伟助力广州亚运宣传时创意多多的他正构思找两地电视台合作,组织香港歌手在珠三角举行巡回演唱会,一方面为亚运升温;二来将盛极一时的粤语流行曲重新提振。
曾志伟还认为应加强宣传运动会及广州的历史、艺术文化、旅游饮食的特色。
2004年香港有关文化管理部门发行纪念香港流行文化人物邮票,其中有梅艳芳、张国荣、罗文、陈百强和黄家驹等。
这是香港文化名人形象首次在邮品上展示。
梅艳芳
被称为香港“舞台皇后”的梅艳芳的形象,2004年在香港山顶杜莎夫人
蜡像馆展出.取材于1995年梅艳芳复出演唱会上身着粉红色服装的造型,其短衬腰裤、神采面容皆栩栩如生.由英国雕塑家制作的梅艳芳蜡像造价100万港元,是一般人物蜡像的2倍.泣不成声慈母泪,犹闻爱女天籁音。
讲述梅艳芳生平的香港电视剧《梅艳芳菲》主演为既“貌像”又“神似”的香港知名演员陈炜.
张国荣
2003年4月1日香港艺人张国荣从香港文华东方酒店跳楼自杀,亡前曾被抑郁症困扰。
张国荣的遗作是与林嘉欣主演的《异度空间》。
传闻他的自杀与本片拍摄后心情极度消沉有关。
斯人已去,音容犹在。
香港流行音乐发展第一个特点:香港在文化上利用国际市场运作的经验、信息,多层次多领域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厚资源.2010年4月26日香港演艺人协会发起的“演艺界情系玉树关爱行动”大汇演在香港红馆举行,成龙、刘德华,张学友等200多名香港影星参与演出。
没有华丽的服装,没有炫目的舞台设计,几百位来自港台内地的演艺明星身穿简单的白T恤,为了玉树又走到了一起。
汇演准备了100条热线接听各界打来的捐助热线,谭咏麟、钟镇涛等明星也充当起接线员,亲自接听热线电话。
香港流行音乐发展第二个特点:香港与内地文化交流与合作。
双方鼓励和支持各自管辖的文化机构、民间团体和个人在“一国两制”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
播。
继内地与香港实施CEPA之后,又签署《内地与香港更紧密文化关系安排协议书》。
香港流行音乐对内地影响
A、最先进入内地;
B、冲击最大;
C、影响最持久;
D、融合最紧密。
2007年央视国际网站上举办香港关键词的征集活动,香港关键词中包含了香港名人、建筑、饮食、高校等。
名人榜上,刘德华拔得头筹。
观众评价其上榜原因时表示,华仔“工作勤奋努力,自强不息更像那个时代港人的缩影”。
香港回归后的第一个春节晚会上(1998年),内地歌手那英和香港歌手王菲共同演绎的歌曲《相约98》荣登歌曲榜桂冠。
观众认为,这首歌曲让所有人感受到了两地流行文化融合的趋势。
香港流行音乐发展第三个特点:在整体发展上,香港人才注重国际化,在华语乐坛乃至全世界树立中国音乐人阳光形象。
香港当红歌手陈慧琳获得“世界杰出青年”的荣誉称号.她是继成龙和刘德华之后,又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香港知名艺人、歌手梁咏琪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香港委员会大使。
梁咏琪表示:我很关心他们,也很高兴能够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开展的项目活动贡献我的力量。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卫生处处长何大卫对众多香港艺人参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中国内地开展的宣传和筹款活动表示感谢,并高度赞扬了他们为中国内地慈善活动所做的努力。
在2007年底出炉的调查报告,由调查者对深港两地初中学生进行同题问卷调查之后得出。
于年初分别向424名平均年龄在13.6岁的香港中一至中三学生,及110名平均年龄在13.9岁的深圳中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港深青少年最受欢迎十大偶像(依次排名)
香港:邓丽欣方力申古巨基twins 飞轮海侧田妈妈SHE 周杰伦爸爸
深圳:周杰伦吴尊贝克汉姆达芬奇姚明科比罗志祥 C罗纳尔多比尔盖茨成龙
香港的文化,人们联想到发生的“艳照门”事件。
因为这一次的颠覆,让整个娱乐圈子的生活方式与思考方式都获得了重生;因为这次重生,整个娱乐业界的轮子,重新跑上了高速公路……辉煌与记忆,光荣与未来。
思考题。
你从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或电影、或文学等不同角度谈,香港和内地文化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