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即事)感怀诗的品读
- 格式:ppt
- 大小:339.00 KB
- 文档页数:19
即事(景)抒怀诗题材解读一、题材特征(1)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
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都在“抒怀”。
(2)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3)常见意象:闲居、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阴晴、夕阳、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芳花、流水等身边之事、眼见之景。
二、内容情感(一)内容:随意出现的身边之事、可见之景。
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宴集、登高、仕途升贬、科考、郊游、天气变化等等引发的人生感触或闲情逸致。
(二)情感:(1)寄情山水,对宁静和平、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热爱向往。
(2)生活感悟或理性思考,如伤感、偶得、诙谐自嘲。
(3)对现实哀怨不满、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4)酬赠应答之作,关心祝福、怀念同情他人,表白自己的心志情操,或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三、常用技法(1)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节描写。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④用典抒情。
四、鉴赏指导(一)即事抒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1.“五抓”探求作者之感怀(1)抓作者遭遇及背景一般来说,纳入高考试卷的古典诗词,熟悉的作家交待背景,不熟悉的作家一般对作者作简明介绍,再交待背景。
如此通过知人论世,诗歌中的情感就心里有数了。
(2)抓意象意境叙事诗一般也离不开写景,写景自然离不开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作者将主观情感融入了的客观的物象,写进诗歌的景、物就成了意象。
比如“孤舟”“孤雁”“鹧鸪”“杜鹃”“西风”“南浦”“明月”……多个景、物也就能构建意境了。
意境就是烙印上诗人主观感情的画面。
诗歌阅读之即事(景)抒怀诗即事(景)抒怀诗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一事或因眼中所见之景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写当时之事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基本内容是随意出现在身边之事、身边可见之景。
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
[对接教材] 如《无题》(李商隐)、《涉江采芙蓉》(佚名)、《一剪梅》(李清照)。
[通性归纳]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常见意象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花开等。
常见情感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④表达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常用技法(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④白描与细节描写;⑤对比(特别是这类诗中常出现贫苦大众与豪门贵族生活的对比)。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
[通法点拨]1.了解诗人写的是什么事或眼前的什么景即事(景)抒怀诗往往因一点事或特定的景而生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或景。
2.体味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即事(景)抒怀诗不比叙事描写诗偏重于叙事、写景,其重点在于“抒怀”的性质,也就是在诗中诗人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的叙述,而是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怀。
3.分析诗人是怎样来抒发情感的在赏析即事(景)抒怀诗“抒怀”的特点时,首先要看“事”或“景”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其次要领略“感怀”的艺术技巧。
[即时体验]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古诗分类繁多,本文因为鉴赏的需要,将其分为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希望大家喜欢!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在即景抒情诗中,诗人所借助的客观景物往往是山、水、田园、鱼虫鸟兽等。
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景物上,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由所描写的景物触发。
因此,可以以赏析景物为切入口来答题。
其提问方式有:①请结合诗句说明其中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②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③全诗运用哪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以上3个题干,有问表现手法的,有问思想感情的,有问意象运用表达情感的,基本包涵了古诗考查的方方面面。
也就是说,在解答即景抒情诗题时,研究题干的特点不重要,因为其设问方式与其他古诗基本一样。
所以,我们得把研究重点放到答题内容和方法上去。
下面我们用3个例题解说。
例 1 读王维的《登裴秀才迪小台》,回答: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学生答案诗中采用了夸张、直抒胸臆的手法,鸟儿飞到落日上栖息是夸张的手法;人在秋日原野上分外悠闲是直抒胸臆。
分析答案找出了诗句中的重要景物,但是分析手法时出现了错误。
不是鸟儿飞到落日上栖息,而是鸟儿向天边落日飞去。
点拨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首先提取诗中景物——落日、鸟、秋原。
然后通过指出景物之间的关系分析表现手法。
落日、鸟儿是动态的,秋原是静态的,由此得知表现手法是动静结合。
最后分析情景关系,不是直接抒发内心情感,而是寓情于景,鸟儿向天边落日飞去,开阔的秋日原野,这些意象营造出一幅空旷幽静的画面,由此分析出寓情于景的手法。
示例①动静结合。
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例2 读赵善庆《水仙子·客乡秋夜》回答:这首元曲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梧桐一叶弄秋晴,砧杵千家捣月明,关山万里增归兴。
即事(景)抒怀诗鉴赏
鸟落泪。
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答案(示例一)我赞成诗人落泪。
该联运用了触景生情的写法,诗人面对国家破碎,种种念头齐涌上心头,禁不住见花落泪,闻鸟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示例二)我赞成花鸟落泪。
诗人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写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达了诗人伤感时世的感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答案展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苍老之快以及他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如何鉴赏古诗词中的即事感怀诗即事感怀诗,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诗缘情,任何题材的诗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感而创作的。
只要心中有需要抒发的情,任何事物都可以触发诗人的创作欲望。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即事”诗题材广泛,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如怀亲、思乡、送友、酬赠、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皆可统称为“即事感怀诗”。
往往是诗人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名言佳句。
我们在中学课本中接触过许多即事感怀的作品,如《将进酒》《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夜喜雨》《登高》《逢入京使》《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泊秦淮》《雨霖铃》《定风波》(苏轼)《书愤》等都属于这类作品。
作为高考鉴赏材料,即事感怀类诗歌也是入选频率最高的。
因此,考生必须明确此类诗歌的特点,熟练掌握鉴赏方法。
阅读这类诗歌,我们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是什么事,更重要的是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最后才能赏析评价诗歌的写作妙处及艺术手法。
做该类题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第二,要关注环境、景物描写或使用的典故;第三,要紧扣文本,不论是写事、写人、写物、写景,最终都是为感怀服务。
答题时要有条理,一般先概括总说,然后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的特征,最后再分析事物的意义。
例如描写了什么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理想追求。
一、分析思想主旨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主旨是什么?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主要内容,这首诗写了什么事;第二步,分析诗歌各部分运用了什么手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三步,分析诗歌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二、分析形象情怀从诗中意象入手,判断诗歌的题材,由此推知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或人物特点;第二步,概括人物形象、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唐诗宋词之即景即事抒怀诗鉴赏导学案【学习目标】:了解什么是即景、即事抒怀诗【学习重难点】:掌握即景、即事抒怀的鉴赏方法【预习案】:一、即景、即事抒怀诗的概念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
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即事抒怀诗。
内容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二、即景、即事抒怀诗的鉴赏方法1.咏怀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3.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探究案】:阅读以下诗歌,答复如下问题:1、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思考】〔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答: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动衬静。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答: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生活情趣2、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思考:这首诗作者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诗歌中间两句叙事言情,语言质朴、感情强烈诗歌首尾两句写景,暗淡凄凉、,郁结痛惜、悲愤之情。
“惊坐起〞使用细节,表达震惊之巨,如同身受。
艺术特色:情景交融、形神俱肖、含蓄不尽二.当堂练习1.比拟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
〔6分〕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雨周邦彦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