鄯勒地区西山窑组成岩作用及储层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3.40 MB
- 文档页数:7
吐哈地区复杂储层测井解释及储层描述摘要本文通过对吐哈地区复杂储层特性研究以及测井解释,基本了解了丘陵地区、温吉桑地区和米登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同时完成了三个区块近30口井的测井资料的处理,进行了该区储层的初步描述。
本文在建立测井解释模型时运用多种方法,并且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劣,神经网络建模和利用神经网络进行测井资料的标准化,均取得了较好的现场应用效果,本文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深入研究了阿尔奇公式中m指数的地质意义,利用测井曲线研究地层的分形特征,给出了用曲线计算胶结指数的公式。
最后,为了便于计算机的应用,编制了“复杂储层测井解释软件系统(CRLDIS)”,该系统简单适用,得到了现场人员的肯定。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地质构造和沉积环境的认识:根据岩芯资料、试井资料和油田水分析资料研究了吐哈地区三个区块特殊复杂的储层物性和储积空间的类型,阐述了“三低”储层形成极理。
吐哈盆地历经了天山运动、印支运动(主要在后期)和燕山运动等较大的地质构造运动,主要活动期在侏罗系。
吐哈盆地在二叠世晚期,由于天山运动形成了巨大的湖盆凹陷,到印支运动后期,古博格达山隆起,使得盆地与其北部的准葛尔盆地断开,形成一个山间萁状凹陷,盆地初具规模。
早侏罗系盆地最终形成,并得到了巨大发展。
晚侏罗系燕山运动开始,盆地急剧收缩,致使古博格达山处于相对活动的地带,在侏罗系,古博格达山开始抬升并向盆地内推覆,从西山窑到七克台组,由于北部物源丰富,因此发育了较大范围的冲积扇和扇三角洲,南部则发育一系列河流、三角洲砂体,形成了侏罗系中统期间的北部陡、南部缓,东部高而西部低的古地貌特征。
从沉积相上看北部的陡坡带主要发育冲积扇和扇三角洲,南部的缓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以及滨浅湖滩砂。
正是由于北陡南缓、东高西低,盆地中部向南形成了半深湖-滨浅湖区。
盆地内三带区分很明显,沉积体以朵状、扇状或舌状在凹陷周围分布。
由于盆地内河流并不发育,绝大多数属于近源搬运沉积。
永进油田西山窑组储层特征研究作者:王瑞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下旬刊》2019年第12期摘要:永进油田具有储层埋藏深、含油面积大、井控程度低、储量不落实、生产效果较差等特点,本文从研究区沉积特征、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微观特征、地应力特征以及储层非均质性等方面,对永进油田西山窑组开展储层特征研究,为下一步选择合理的开发方式奠定了扎实的地质基础。
关键词:储层特征;西山窑组;永进油田永进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中央隆起带的中部3区块,构造上位于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昌吉凹陷西段、车莫古隆起南翼。
北邻马桥凸起,南部紧靠南部山前构造带,西部跨车排子凸起南端和四棵树凹陷西端[1-2]。
2003年在噶尔盆地昌吉凹陷北斜坡六户地东构造上部署预探井永1井,在侏罗系西山窑组发现良好油气显示。
永进油田永1井区先后部署勘探井7口。
除永9井外,均在侏罗系西山窑组见油气显示。
永进油田由于储层埋藏深、含油面积大,井控程度低,储量不落实[1-2],生产效果较差,因此有必要开展详细的储层特征研究与分析,为下一步选择合理的开发方式奠定基础。
1 沉积特征永进地区侏罗系在西山窑组沉积时,燕山运动表现强烈,盆地腹部的车莫低凸起活动加剧,湖盆缩小,广泛发育河流—沼泽相。
西山窑组沉积相下部为河沼相沉积,中部为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上部为河道三角洲前缘亚相。
2 储层岩石学特征西山窑组含油砂主要为浅灰色、浅棕红色粉、细、含砾长石岩屑砂岩。
据薄片资料分析,碎屑组分以岩屑、石英为主,次为长石,偶见白云母碎片。
其中石英含量为5-40%,长石3-39%,岩屑30-91%。
塑性岩屑8-15%,炭屑不发育。
岩屑中,千枚岩、云母、部分中酸性喷出岩屑等塑性岩屑含量较高。
岩性定名为中--细粒长石质岩屑砂岩。
粒度中值为0.16mm,颗粒分选中等,分选系数为1.58,磨圆度次圆--次棱角状,颗粒支撑,线--点接触,孔隙胶结,泥质、灰质或白云质胶结。
表现为其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较低的特点。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西山窑组烃类流体作用特征及其铀成矿意义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西山窑组位于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是一个重要的铀成矿区。
该区域研究表明,其中的烃类流体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了铀的赋存方式和分布特征。
下面简单介绍西山窑组烃类流体作用特征及其铀成矿意义。
一、烃类流体作用特征
1.流体来源:西山窑组烃类流体来源主要为白垩纪和第四纪沉积物。
白垩纪烃源岩丰富,有机质类型主要为陆相植物残体和藻类残体,生烃能力强,是该区域烃类流体的重要来源。
第四纪表层化石和生物残体也是烃类流体的来源之一。
2.流体类型:西山窑组烃类流体主要为沥青质烃和干酪根烃,其中沥青质烃主要分布于砂岩和泥岩,干酪根烃主要分布于煤系地层。
3.流体迁移:烃类流体主要经过岩性和构造的控制,沿断裂和节理等通道向铀矿体迁移,大部分沿砂岩层位和可渗透性较好的泥岩层位迁移,在异常区塑造出不同形态的“斑点型”和“带状型”赋存方式。
二、铀成矿意义
1.烃类流体作用是铀矿物赋存及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烃类流体的分析可以确定铀矿体的赋存方式、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2.烃类流体可能对铀的富集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油气资
源富集区域往往也是铀成矿区域。
烃类流体中的有机酸、硫酸盐等溶解物质可以与铀结合形成可溶性复合物,然后沿着通道向富集区域迁移,最终致使铀的富集。
综上,西山窑组烃类流体作用对该区域铀成矿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可以为铀的勘探和开采提供一定的指导和依据。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西山窑组烃类流体作用特征及其铀成矿意义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西山窑组烃类流体作用特征及其铀成矿意义是一个研究领域,对矿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山窑组是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一套沉积岩层,主要为风化壳砂岩和泥岩。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研究者开始关注该
区域的烃类流体作用,其中烃类流体作用是铀矿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研究发现,西山窑组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烃类流体作用。
例如,地下水、油气、流体包裹体和岩浆等流体作用。
其中,地下水和岩浆是主要的成矿因素。
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的烃类物质,对铀成矿具有强烈的化学影响。
同时,岩浆活动也能够带来铀成矿的物质来源和能量源。
西山窑组的烃类流体作用对铀成矿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通过分析所含物质的成分和含量以及流体作用时间和范围,可以判断西山窑组成矿区的位置和成矿时间。
同时,研究烃类流体作用的方式和机理,可以更好地理解铀成矿的过程和规律,为后续的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西山窑组烃类流体作用及其铀成矿意义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深入了解该区域的矿物资源潜力和促进其资源的发展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1年9月地 球 学 报 Sep. 2011第32卷 第5期: 549-558Acta Geoscientica SinicaVol.32No.5: 549-558 www.地球学报.com本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 40862004; 40862006)和新疆高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 XJEDV2007I09)联合资助。
收稿日期: 2011-06-29; 改回日期: 2011-08-15。
责任编辑: 张改侠。
第一作者简介: 柳磊, 男, 1985年生。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矿物学及地质学研究。
通讯地址: 830047, 新疆乌鲁木齐市延安路62号。
E-mail: liulei_0812@ 。
新疆托克逊煤田侏罗系成煤环境及沉积特征分析柳 磊, 汪立今, 田继军, 吴天伟, 马 帅新疆大学地质与勘查工程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47摘 要: 在对大量钻孔资料, 测井资料、野外露头及古生物化石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应用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对托克逊煤田西山窑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 共识别出SQ1和SQ2两个三级层序, 并根据地层叠置样式、沉积旋回特征细分为6个体系域。
通过沉积基础图件、沉积环境的分析明确了研究区西山窑组沉积演化特征。
SQ1层序中, 河控三角洲发育, 在湖缘及泛滥平原区形成稳定的泥炭沼泽, 且聚煤作用时间长, 强度大, 分布广, 形成了稳定的厚煤层; SQ2层序由于构造变动频繁, 加上后期剥蚀严重, 导致聚煤作用逐渐减弱。
通过对托克逊煤田西山窑组的沉积环境特征和煤层聚集规律的分析为下一步的煤炭勘探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托克逊煤田; 西山窑组; 沉积特征; 聚煤规律中图分类号: P618.11; P612 文献标志码: A doi : 10.3975/cagsb.2011.05.05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Coal-accumulation Pattern of theXishanyao Formation in the Toksun Coalfield of XinjiangLIU Lei, WANG Li-jin, TIAN Ji-jun, WU Tian-wei, MA Shuai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erambulation Engineering,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47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a mass of data concerning bore cores, loggings, outcrops and palaeophyte, the authors used the basic theory and method of class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to divide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the Xishanyao Formation in the Toksun coalfield. As a result, two sequences of SQ1 and SQ2 were identified. Then, according to the style of stratigraphic superposition and cycles of sedimentation, the Xishanyao Formation was subdivided into six system tracts. Through the study of basic deposition maps and the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the authors defin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evolution. For SQ1 sequence, rivers dominated delta development to form stable peat swamps on the lake edge and in flood plain areas, and the long and intense coal accumulation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stable thick coal seam. As for SQ2 sequence, due to frequent changes in structure and subsequent strong denudation, the coal accumulation was gradually weakened. The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coal accumulation of the Xishanyao Formation in the Toksun coalfield has provided a basis for further coal exploration.Key words: Toksun coalfield;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Xishanyao Formation; coal-accumulation pattern托克逊侏罗系煤田中下统为此煤田最主要的聚煤层位, 其中以八道湾组与西山窑组为主, 其独特的构造-沉积背景及其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愈来愈受到众多地质学家的重视。
蒙其古尔铀矿床西山窑组下段岩性岩相特征作者:张虎军方敏邱余波来源:《新疆地质》2019年第01期摘 ;要: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岩心编录和测井资料等工作方法,结合连井相分析和砂体空间展布特征,对研究区西山窑组下段岩性岩相特征进行深入解剖。
在分析研究区西山窑组下段岩性特征、砂体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伊犁盆地南缘沉积体系演化特征,认为西山窑组下段砂体的成层性、连通性、稳定性好、厚度适中、固结松散,为含矿流体运移和储矿提供了良好的储层空间;西山窑组下段以扇三角洲前缘相为主,形成两条NE向展布的稳定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向郎卡一带延伸入湖,形成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
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间两个微相的相变对铀成矿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铀矿体主要分布于扇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体中。
关健词:伊犁盆地;蒙其古尔铀矿床;砂岩型铀矿;西山窑组下段;岩相特征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引进了中亚地区及俄罗斯等国的层间渗入成矿理论,即“水成铀矿理论”,掀起了在北方诸盆地中找矿的高潮,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与认识。
尤其是在伊犁盆地南缘找矿中取得了巨大突破,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可地浸砂岩型铀资源开采基地[1]。
目前,伊犁盆地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工作集中在中西段。
蒙其古尔铀矿床位于伊犁盆地南缘中部矿集区,矿床规模达特大型,资源量仍持续增加,勘查工作逐步向深部推进,勘查深度由300 m逐步到800 m,尤其是矿床东部郎卡以东地段,少数钻孔突破1 000 m,仍可揭露到较好的层间氧化带和工业铀矿体。
研究区西山窑组下段在矿区东段显示出较大的铀资源潜力,是今后铀资源扩大的主攻层位。
蒙其古尔地区砂岩型铀矿化最早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针对矿区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600 m以浅的中西部。
张占峰等阐述了蒙其古尔铀矿床成矿驱动因素[2],认为研究区东部蕴藏着很大的成矿潜力;王勋等分析了蒙其古尔地区中部赋铀层砂体厚度和砂地比特征[3],认为对成矿最为有利的沉积微相为二级和三级分流河道,砂体厚度过大的一级分流河道并不利于成矿;王冰等从成矿机理分析,认为构造、水动力系统、铀源和铀储层是成矿基本条件,还原性物质含量是富大矿体形成的关键[4]。
吐哈盆地西山窑组第二段岩相古地理和聚煤作用侯慧敏 邵龙义 张鹏飞 王延斌 窦建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 100083)罗 忠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心实验室 北京100083) 摘要 吐哈盆地烃源岩主要是早侏罗世八道湾组和中侏罗世西山窑组的煤和碳质泥岩。
本文对该盆地主要含煤段——西山窑组第二段沉积期岩相古地理进行了分析,编制了各种图件,总结出该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并分析了聚煤作用的控制因素。
烃源岩主要形成于三角洲间湾和下三角洲平原,这里沉降幅度中等且陆源供给受到限制。
关键词 岩相 源岩 古地理控制 西山窑组 吐哈盆地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P531作者简介 侯慧敏 女 46岁 工程师 煤田地质1 引言 吐哈盆地位于新疆东部,东天山南麓,东西长约600km,南北宽60~80km,为一大型内陆山间盆地。
从对吐哈盆地充填序列及其演化分析可知,该盆地经历了晚泥盆世至早二叠世的陆间裂谷阶段、晚二叠世陆间裂谷关闭阶段、二叠纪—早、中侏罗世的前陆盆地阶段,以及中晚侏罗世到现代的坳陷型盆地发育阶段[1]。
最新研究表明,该盆地在早、中侏罗世为伸展盆地发育阶段[2],主要发育冲积扇、三角洲、湖泊等沉积环境[3~5]。
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吐哈盆地油气主要来自中下侏罗统含煤地层及中上三叠统、上二叠统湖相泥质岩[1、6],其中煤成烃具有早生、早排、富油、富气的特点,因此煤成烃生排及富集都与煤沼沉积环境密切相关。
这些资料无疑对该区盆地分析及岩相古地理分析奠定了基础,本文对该盆地中侏罗世西山窑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聚煤作用给予分析。
2 地层概况 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的含煤岩系包括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和三工河组(J1s)及中侏罗统下部的西山窑组(J2x),其中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是主要含煤地层。
本文地层划分对比采用路锡良和梁世君等[7]提出的方案。
八道湾组沉积期为吐哈盆地重新沉降初期,盆缘断裂活动较强烈,地形高差悬殊,因此沉积物普遍较粗,沉积范围窄,沉积厚度不过700余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