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争霸和第三世界的兴起.doc
- 格式:doc
- 大小:39.11 KB
- 文档页数:5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导言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竞争和争霸是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二战结束到冷战结束的四十多年间,美苏之间的斗争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探讨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第一阶段:战后重建与“亲密接触”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之间的合作仍然延续,尽管两国的意识形态存在严重的分歧。
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战后重建与亲密接触”。
在战后的国际重建过程中,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通过对欧洲国家的经济援助来帮助其重建,这也为两国关系的缓和奠定了基础。
此外,美国还通过援助法案,向苏联提供了大量援助,用于促进经济上的复苏,提高苏联的后方支持能力。
然而,在这一阶段中,美苏之间的矛盾和力量对抗逐渐浮出水面。
苏联试图利用援助获取更多的利益并扩大其影响力。
而美国则对苏联扩张采取警惕态度,试图限制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
尽管双方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总体上,两国在这个时期还是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合作和互动。
第二阶段:冷战升级与核子威慑随着时间的推移,美苏之间的合作逐渐瓦解,进入了冷战的阶段。
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冷战升级与核子威慑”。
在这个阶段中,美苏之间的竞争和对抗不仅限于政治和经济领域,还扩展到了军事上。
核武器的发展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
双方为了争夺军事上的优势地位,进行了大规模的核武器生产。
这种核子威慑的竞争使世界进入了一个极度紧张的阶段,任何一方发起核攻击都可能引发毁灭性的战争。
除了核武器,双方还在军事技术的研发和军备竞赛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军事基地的建设、军队的规模扩张、间谍活动的增加等,无一不反映了美苏之间的对抗态势。
两国之间的摩擦和对抗不断升级,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
第三阶段:和平演变与结束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的开始。
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和平演变与结束”。
在这个阶段中,苏联内部的政治和经济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并导致了苏联的崩溃。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50年代末60年代初,赢得了民族独立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还面临着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和维护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
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国际格局日益明朗,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日益加剧,许多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
而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它们自认为属于“第三世界”。
在南斯拉夫、印度、埃及领导人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的推动下。
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随着不结盟运动的不断发展,它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它的队伍不断扩大。
从6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其成员国由最初的25个,增加到100多个,约占世界国家总数的2/3,人口总数的l/2,包括第三世界的大多数国家。
其次,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不结盟运动的斗争矛头由最初指向新老殖民主义,到70年代转向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再次,斗争的领域从政治领域逐渐扩大和深入到经济领域,特别是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七八十年代,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突出地反映在联合国的变化和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上。
联合国建立之初,美国一度控制和操纵联合国,把它当作称霸世界的工具。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联合国不再是一两个超级大国为所欲为的场所。
1971年,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在国际政治地位提高的基础上,第三世界国家提出改变旧的国际经济关系,建立相互合作、平等互利的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要求。
6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建立的国际经济组织“七十七国集团”,到80年代其成员已增加到l10多个。
这个组织主要是通过与发达国家在联合国进行谈判,来实现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
第六讲三个世界的划分和联美反苏(1972—1979)第二次世界大战至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丧失了战后初期建立的霸主地位,美苏争霸代替了美国独霸。
由于苏联霸权主义的出现,长时期内以苏中团结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已不复存在。
老殖民体系在70年代中期终于最后崩溃。
亚非拉广大独立国家还来不及专心致志地投入对他们至关重要的发展和建设国家的任务,却首先碰到了美苏主要在亚非拉的争夺,直接损害到他们的国家利益;他们的人民不再只以美国为对手,而是需要同时反对美国、苏联对他们国家实行的侵略、干涉、欺负和控制。
他们以多种形式,单独或联合地向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展开斗争,特别有意义的是开始进行联合的经济斗争。
本时期内,西德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大国的经济实力更加增强,缩小同美国的差距,而且欧洲共同体联合的力量在个别经济指标上已超过美国。
他们同美国的经济矛盾有所发展。
同时,这些国家愈益受到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因而在政治上基本上仍站在美国一边,共同对付苏联的威胁。
在本时期内,中国在外交上的世界革命路线已被纠正,中国广泛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集中力量对付苏联霸权主义对中国的战争威胁。
改善中美关系,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成了本阶段中国外交的重要事件。
一、美苏争霸形势下警惕苏联的进攻和实现中美建交1、中国确定新的国际战略1972年2月,中国接待尼克松访华,这是中国对原来在外交中以世界革命路线为战略方针的最终纠正。
针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发展已经出现的巨大转折,中国需要对国际战略全局有一个明晰的概念,并予以确切简明的表述,以达到更好的外事指导效果。
1974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
咱们是第三世界。
”他又说:“第三世界人口很多。
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毛第一次向外宾阐述了三个世界划分的问题。
20世纪美苏争霸一、战后初期的美苏“冷战”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与对抗的两极格局,即所谓的“冷战”格局。
由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将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笼络到它的旗下,组成反对苏联的政治军事联盟,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封锁、包围与遏制,这就迫使苏联方面不得不走上应战与反击的道路。
这一时期的美苏对抗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矛盾尖锐。
(1)从1945年9月11日至10月2日的伦敦第一届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开始,围绕与意、罗、保、匈、芬五个次要敌国缔结和约的问题,四国外长前后共开了四届7次会议进行讨论。
经过反复争论,最后终于就战败国的领土划分、赔款以及政治军事条款达成一致,并于1947年2月10日缔结了五国和约。
五国和约的签订反映出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意图。
(2)根据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上所达成的协议,确立了处理德国问题的各项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原则。
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并由四国总司令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
但是,后来在非军事化、民主化以及赔款等问题上,苏美主张不同。
美国从一开始就有重新扶植德国的意图,以便把它纳入美国的战略体系。
而苏联则要最大限度限制和削弱德国。
针对西方在1948年***德国的做法,苏联于同年2月改组苏占区经济委员会,使之成为准政府组织。
3月,苏联宣布退出盟国管制委员会。
两国德国的***已经不可避免。
(3)在处理日本问题上,美国一开始就有独占的意图,而苏联方面则进行了不少斗争。
经过讨价还价,在美国满足苏联占领日本北方四岛要求的情况下,斯大林最终同意美国占领日本本土。
二是杜鲁门政府开始对苏“冷战”。
为了遏制苏联,实现称霸世界的目标,美国对苏推行“冷战”政策,其内容包括“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三根支柱,它们是在1947、1948、1949三年内相继出台的。
这意味着美国从政治、经济、军事上三管齐下,对苏联实行政治上的孤立打击、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总复习:美苏争霸和第三世界的兴起苏东剧变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一.选择题:1.西欧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B.提高劳动积极性,刺激经济发展C.实行社会保险制度,巩固社会秩序D.实行某某社会主义,暂缓阶级矛盾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特点是()A.新兴产业兴起B.劳动生产率提高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D.经济危机不断发生3.二战后,美国对欧洲和日本进行经济援助,其实质是为了()A.为美国的对外扩X服务B.抵制社会主义国家C.进行冷战D.进行国家资本输出4.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其表现是()A.“欧洲共同体”的成立B.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崩溃C.亚洲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D.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受到重大冲击5.对20世纪60-80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为全面的是()A.苏联不断加强对外扩X,美苏争夺世界霸权B.美苏对峙,互有攻防,双方争夺世界霸权C.美某某取强硬政策遏制和反击苏联的全球扩XD.美苏争夺全球战略优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6.1979年12月,苏联对阿富汗实行直接军事占领,其目的是为了()A.确保在南亚的战略利益,并包抄和孤立欧洲B.利用美军撤离越南之机,控制远东包围中国C.威胁第三世界一些国家,战略重点移向亚非D.保持华约组织内部稳定,扶植各国亲苏政权7.当今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所具有的特点不包括()A.队伍不断扩大B.斗争矛头指向美苏霸权主义C.斗争领域逐渐扩大D.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8.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废除的标志是()A.隶属于南非的纳米比亚独立B.1994年曼德拉当选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C.葡萄牙在非洲长达500年的统治结束D.南非与中国建交9.第三世界崛起的标志是()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七十七国集团”建立D.南非独立10.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联合国发生了变化的是()A.众多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B.联合国不为一、二个大国所操纵C.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不结盟运动兴起11.东欧剧变的最主要原因是()A.苏联的历史和现实影响B.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C.经济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D.某某法制破坏,党和政府脱离群众12.苏联解体说明()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B.“苏联模式”的失败C.列宁主义的失败D.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13.导致苏联解体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B.戈尔巴乔夫实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D.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的“8·19”事件14.东欧剧变的实质是()A.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B.执政党向反对派妥协C.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政权D.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15.二战后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A.美国重新称霸世界B.中国改革开放,迅速崛起C.美、日、西欧三足鼎立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6.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瓦解了,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东欧剧变B.两德统一C.苏联解体D.第三世界崛起17.当前世界新旧格局的交替是指()A.由美国称霸到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B.由意识形态对立到政治军事对抗C.由国际经济旧秩序向国际经济新秩序过渡D.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18.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是()A.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B.苏联的解体C.西欧、日本实力上升D.世界经济实力中心的多极化19.两极格局瓦解后将要确立的新格局同两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两大国际格局相比,最大不同是()A.不由主要的战胜国主宰确立B.需经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C.要通过大国间的斗争和妥协D.最终取决于各国的综合国力20.在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1)美国(2)日本(3)欧共体(4)俄罗斯(5)中国()A.(1)(2)(3)(4)(5)B.(1)(2)(3)(4)C.(1)(2)(3)D.(1)(2)二.材料解析题:21.阅读下列材料: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在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的问题时说: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
美苏争霸和第三世界的兴起美苏争霸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赫鲁晓夫的对外基本战略;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的美苏争霸;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80年代的美苏关系。
2.能力方面:(1)通过对美苏争霸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通过美苏争霸的后果和影响的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美苏争霸的形成和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和演变是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外交战略以及国际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
(2)通过对美苏争霸过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从而对学生进行反霸斗争的教育。
4.学法指导:(l)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美苏双方在争霸的三个阶段的基本态势,让学生学会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关的文字,图表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和美苏双方在争霸中的基本态势是重点。
50至80年代的世界,是雅尔塔体系发展、演变时期。
这一阶段,在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美苏争霸的局面。
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提出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自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进入60年代,两大阵营内部已经出现了剧烈的变化,由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进而演变为美苏争霸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造成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
本节的核心就是美苏争霸在不同阶段的演化过程,这个过程整体性强,环环相扣,不可割裂,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一内容,有助于对50至80年代的世界形成正确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能力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难点分析:在六七十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苏双方对外战略的调整是难点。
美苏争霸和第三世界的兴起
唐炎宝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年(卷),期】1997(000)001
【摘要】第五章的标题是"美苏争霸和第三世界的兴起",包含五节:①50至8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②50至80年代的社会主义国家;③美苏争霸;④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⑤亚洲经济的发展。
和前面的各章相同,在章标题的下面是有关本章的内容提要,概括地介绍50至80年代的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a 第一阶段〈50至70年代〉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
【总页数】3页(P19-20,8)
【作者】唐炎宝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六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51
【相关文献】
1."殖民主义"语境下的冷战史研究r——评《全球冷战:美苏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与当代世界的形成》 [J], 段学品
2.美苏太空争霸中的“性别大战” [J],
3.“美苏”争霸“第三世界”合纵与连横 [J], 石磊;侯立宇
4.“美苏”再争霸京东很受伤 [J], 崔黄亮;
5.第三世界反对美苏两霸转嫁危机发展民族经济的斗争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科:历史教学内容:美苏争霸和第三世界的兴起一、考点(一)五十至八十年代东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及其问题2.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二)五十至八十年代社会主义国家1.苏联与东欧各国的改革与挫折2.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五十至八十年代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四)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1.非洲和拉美的独立运动2.不结盟运动与第三世界的兴起3.亚洲经济的发展二、知识点、能力点提示1.讲述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以及经济危机、“滞胀”,培养学生全面、正确地评价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的史实,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分析中国和苏联、东欧国家改革的成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5.通过分析美苏争霸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影响,提高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6.引导学生对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和影响的认识、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7.对比新加坡与韩国经济的发展,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结构(一)50-8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①原因②德日经济发展的异同2.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①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②美霸主地位动摇的表现及影响③经济的“滞胀”(二)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1.苏联的改革和挫折①苏共“二十大”②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③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2.东欧的变革①东欧变革的背景②南斯拉夫的改革③波兰的改革④匈牙利改革⑤捷克的“布拉格之春”3.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美苏争霸1.美苏争霸的形成①赫鲁晓夫对外基本战略②50年代中—60年代初美苏争霸2.六七十年代美苏争霸①苏联的积极进攻②美对外战略的重大调整3.80年代的美苏关系①美对苏采取强硬政策②苏转向全面收缩(四)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1.非洲的独立浪潮①50年代中到90年代初的非洲运动②非洲独立胜利的历史意义2.拉美民族独立运动①古巴革命②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3.不结盟运动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①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②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③“七十七国集团”等国际经济组织④不结盟运动兴起和第三世界崛起的意义(五)亚洲经济的发展1.东亚、南亚经济的发展①东亚、南亚经济的起飞②新加坡经济的发展③韩国经济的发展④泰、马经济的发展2.印度经济的发展①发展的政策与成就②影响印度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3.西亚经济的发展①产油国与西方石油垄断资本的斗争②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步达纲练习】四、能力训练(一)选择题1.二十世纪70年代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第三世界国家的主要手段有了新的变化,其发展趋势是:( )A.扶持各国反动政权,推行全球战略B.支持欧洲复兴,建立集体防御C.利用金融科技优势,控制国际市场D.支持垄断资本组织,发展跨国公司分析与答案:此题主要在于学生抓住题干说明,再认再现历史阶段特征。
答案是C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与19世纪晚期相比最明显的不同是:( )A.充分利用科技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B.借助于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C.通过对外掠夺获得资本D.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分析与答案: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答案是D3.导致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①马歇尔计划,②第三次科技革命,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④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和再现历史概念的能力。
答案是B4.西欧国家成立“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的是( )A.抗衡美苏,加强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B.建立军事强大,政治稳定的统一欧洲C.加强西欧各国政治联盟,稳定欧洲政局D.发展西欧资本主义,抵制苏联的影响分析与答案:此题旨在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答案是A5.东欧变革中发生的下列事件,其先后顺序是:①共产党情报局事件②布拉格之春③波兹南事件④匈牙利事件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①③④②D.③②④①分析与答案: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的再认和再现能力。
答案是C6.二战后,美国对日本从经济上的扶植转为竞争,这一变化反映了( )A.美国有能力控制日益发展的日本B.美国将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基地C.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都在恢复发展D.美国独霸世界经济局面一去不复返分析与答案:此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
答案是D7.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I从对苏战略上看,最主要目的是:( )A.在经济上拖垮苏联B.带动美国经济的发展C.取得军事上的优势,争取主动D.大幅度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量分析与答案:此题考查学生把具体历史事件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答案是A8.以下各项与“七十七国集团”无关的是:( )A.联大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新国际经济秩序宣言B.原料出口国联合建立专门的国际经济组织C.60年代建立,80年代其成员增加到110多个D.推动东南亚经济的振兴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答案是B9.战后德国和日本经济起飞的相同因素有①国民经济非军事化,集中财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②大力发展科学技术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④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和扶持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
答案是A10.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三者的相似之处:( )A.采取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B.利用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干预经济C.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D.尽力保持“自由企业”制度分析与答案:此题考查学生对三个事件的比较能力,最后从个性找出历史事件共性的能力。
答案是B(二)材料解析题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摘自1972年上海中美《联合公报》材料2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中美双方一致同意,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摘自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联合公报》材料3 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
——摘自1982年8月中美《联合公报》材料4 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通和其他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摘自1979年4月卡特签署的《与台湾关系法》请回答:(1)据材料1、2,第2个公报比第一个公报在内容上有何重要发展?两个公报的意义何在?(2)据材料1、2、3,美国两党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立场是否一致?(3)据材料3,说明这三个公报对发展中美两国关系的作用?(4)据上述材料,说明我们为什么坚决反对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
该法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分析与答案:本题属多则材料层层深入分析式的材料题。
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的能力。
答案是:(1)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由不应谋求地区霸权发展为不应在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
两个公报的发表标志中美间敌对关系的结束,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新阶段;它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是有力的约束,有利于反霸斗争。
(2)是一致的。
(3)提供了双方确认的原则基础。
(4)材料四表明,《与台湾关系法》严重违背了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粗暴地干涉了中国的内政;该法是美国单方面制定的国内法,对中国没有约束力。
而中美联合公报是以国际关系和两国关系准则为依据的。
该法为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三)回答题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到70年代、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80年代末以来。
说明上述三个阶段各自的状况,分析它们形成和更替的原因。
分析与答案: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题干要求的时间限制。
答案是:战后初期至70年代: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起来。
原因: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而欧洲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处于普遍衰落的形势。
70年代前期到8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转变。
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原因: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
8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呈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
原因: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13.联系二战后亚洲经济发展的情况,比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式,谈谈“经济发展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的道理。
分析与答案:此题是一道综合分析比较题。
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比较和说明问题的能力。
答案是:经济发展,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就是说,发展经济必须根据本国国力和实际需要制定发展战略。
纵观战后日本、德国经济的恢复发展,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的崛起,都说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例如:战后日本、德国经济衰败,国内都存在着工农业生产下降、失业、通货膨胀等严重问题,但它们利用战后“冷战”,东西方对抗的有利国际环境,利用自己国防开支小,经济非军事化,劳动力素质高等有利条件,大力引进美国资本和技术,恢复生产,进行产业和技术的更新换代,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很快使经济重新恢复,并高速发展。
同样,新加坡、韩国60年代经济起飞前,也面临失业严重,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等困难,但它们抓住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引进外资和技术,利用自身劳动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后又发展外向型经济,70年代,经济得到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