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乘方2
- 格式:pdf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10
七年级(人教版)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5.1《乘方(2)》一. 教材分析《乘方(2)》这一节内容位于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第五节,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及其运算法则。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乘方的概念,熟练运用乘方运算法则进行计算,为后续学习幂的运算、指数函数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基本运算,对数学符号和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乘方概念及运算法则方面可能会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乘方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法则,能熟练运用乘方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乘方的概念,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法则。
2.难点:乘方运算法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乘方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乘方运算法则。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乘方运算法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乘方概念、运算法则的相关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有关乘方的例子和练习题。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计算墙壁上挂钟的指针相遇次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表示这个问题。
进而引入乘方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乘方的定义和运算法则,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乘方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有关乘方的计算练习,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乘方运算法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师参与讨论,给予解答和指导。
科学记数法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并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10大的数。
②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空间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③感受科学记数法的作用,体会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优越性及必要性。
二、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由六个教学环节组成。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问题;第二环节:探索新知,解析问题;第三环节: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第四环节:分析归纳,探索规律;第五环节:随堂练习,巩固新知;第六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导入问题内容:在生活中还经常遇到比100万更大的数. 教师以中国人口、太阳半径、光速中的数据为切入点,引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上面这些数都很大,你该怎样表示它们呢?目的: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从一系列的数据中体会大数“读”“写”的困难,从而导出课题。
效果:学生感受到问题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实际问题,有了极大的探究热情。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解析问题;内容:(1)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回顾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算一算:102= 104= 108= 1010=请学生讨论回答(1)1021表示什么?(2)指数与运算结果中的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3)与运算结果的数位有什么关系?问题2、把下列各数写成10的幂的形式:100000=10000000=1000000000=(2)给出情境:小明想知道计算器是怎样表示数的大数的,于是他输入1 000,连续地进行平方运算,两次平方后,发现计算器上出现了下图这样的显示。
并向学生提问:“你知道它表示什么数吗?”希望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否自己尝试探索出表示大数的简单方法。
(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科学记数法的概念:可以借助10的幂的形式来表示大数。
比如:1300000000=1.3×109,69600000000=6.96×1010, 300000000=3×10898000000=9.8×107 , 10100000000=1.01×1010, 61000000=6.1×107(板书)科学记数法: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 × 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scientific no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