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 格式:ppt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30
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常规急性心力衰竭(心衰)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右心衰竭则较少见。
急性左心衰竭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原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右心衰竭是指某些原因使右心室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或右心室的前后负荷突然加重,从而引起右心排血量急剧减低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心衰可以突然起病或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大多数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
对于在慢性心衰基础上发生的急性心衰,经治疗后病情稳定,不应再称为急性心衰。
一、分类1. 急性左心衰竭:(1)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高血压急症,(4)急性心瓣膜功能障碍,(5)急性重症心肌炎和围生期心肌病,(6)严重心律失常。
2. 急性右心衰竭。
3. 非心原性急性心衰:(1)高心排血量综合征,(2)严重肾脏疾病(心肾综合征),(3)严重肺动脉高压,(4)大块肺栓塞等。
二、诊断1.基础心血管疾病的病史和表现:老年人中的主要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和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而在年轻人中多由风湿性心瓣膜病、扩张型心肌病、急性重症心肌炎等所致。
2.诱发因素:常见的诱因有:(1)慢性心衰药物治疗缺乏依从性;(2)心脏容量超负荷;(3)严重感染,尤其肺炎和败血症;(4)严重颅脑损害或剧烈的精神心理紧张与波动;(5)大手术后;(6)肾功能减退;(7)急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心房颤动(房颤)或心房扑动伴快速心室率、室上性心动过速以及严重的心动过缓等;(8)支气管哮喘发作;(9)肺栓塞:(10)高心排血量综合征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危象、严重贫血等;(11)应用负性肌力药物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β受体阻滞剂等;(12)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13)心肌缺血(通畅无症状);(14)老年急性舒张功能减退;(15)吸毒;(16)酗酒;(17)嗜铬细胞瘤。
急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一、概述(一)定义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是指心衰症状和体征迅速发生或恶化。
急性左心衰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降低、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从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以及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心原性休克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
急性右心衰指某些原因使右心室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或右心室的前后负荷突然加重,从而引起右心排血量急剧减低的临床综合征。
(二)流行病学急性心衰已成为年龄>65岁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其中15%~20%为新发心衰,大部分则为原有慢性心衰的急性加重,即急性失代偿性心衰[1]。
(三)病因及诱因新发心衰的常见病因为急性心肌坏死和/或损伤(如急性冠脉综合征、重症心肌炎、心肌病等)和急性血液动力学障碍(如急性瓣膜功能障碍、高血压危象、心脏压塞、严重心律失常等)[2]。
此外,中国心衰注册登记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心肌缺血(30.1%)是引起新发心衰的主要原因,而在高血压引起的心衰中有74.5%为新发心衰[3]。
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常有一个或多个诱因,中国心衰注册登记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感染是促使心衰患者住院的主要诱因(45.9%),其次为劳累过度或应激反应(指情绪激动、饱食及外伤等原因)(26.0%)及心肌缺血(23.1%),有25.9%的患者存在2种或2种以上心衰诱因。
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因感染(83.2%)而诱发心衰[3]。
二、病理生理机制[4]1.急性心肌损伤和坏死2.血流动力学障碍(1)心排出量下降。
(2)左心室舒张末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升高。
(3)右心室充盈压升高。
3.神经内分泌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兴奋。
4.心肾综合征三、诊断、病情评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具有及时识别急性心衰患者并转诊上级医院的能力,并在转诊过程中给予初始无创监测评估(包括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及持续心电监测)和基本治疗、生命支持。
急性心力衰竭是由于突然发生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导致短期内心排血量显著,急剧降低,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受累心室后向的静脉急性淤血。
1症状体征急性左侧心力衰竭的症状体征1.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常见和最突出的症状,呼吸运动本来是一种不自觉的自主活动,但在呼吸困难时,患者感到憋气而需要用力和加快频率地呼吸,呼吸可达20~30次/min。
(1)端坐呼吸:是急性左心衰竭的特有体征,表现为平卧时呼吸急促,斜卧位时症状可明显缓解,严重时,患者被迫采取半坐位或坐位,故称端坐呼吸,最严重的病例,常坐在床边或靠背椅上,两腿下垂,上身向前弯曲,借以增强呼吸肌的作用,这是一种减轻肺淤血的代偿机制,正常人平卧时,肺活量平均下降5%,而端坐呼吸的患者,平卧时肺活量平均下降25%,说明肺淤血和肺僵硬度更为加重,引起呼吸困难的机制是:①肺毛细血管压的增高刺激位于血管床旁的迷走神经纤维,反射性地兴奋呼吸中枢产生丘-柯反射(Churchill-Cope reflex),使呼吸增快。
②肺血增多,肺毛细血管床体积增大,使肺泡的体积相应的减小,肺的顺应性降低,亦即吸气时需要更大的负压才能使肺泡膨胀,呼气时需求较大的正压才能使肺泡萎陷,因而呼吸肌需要额外地加强工作。
③肺毛细血管床的增大,压迫小支气管,使通气阻力增加,患者被迫坐起后,由于血液的重新分布,肺循环血量减少,症状随之缓解。
(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急性左心衰竭肺淤血或慢性肺淤血急性加剧的临床表现,阵发性呼吸困难分两类:①急性左心衰竭引起的,以左心衰竭为主,较多见。
②二尖瓣狭窄所引起的,以左心房衰竭为主,但临床表现两者相同,典型者均发生在夜间平卧后或熟睡数小时后突然憋醒,被迫坐起,呼吸急促或伴有咳嗽,轻者,坐起后数分钟可缓解;重者伴咳嗽,咳泡沫痰和哮喘,称为心源性哮喘,阵发性呼吸困难发生的机制是睡眠1~2h后,身体水肿液被逐渐吸收,静脉回流增加,使患者心脏容量负荷加重,夜间睡眠时呼吸中枢不敏感,待肺部淤血和缺血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急促的呼吸,心源性哮喘发作时,动脉压升高,肺动脉压和毛细血管压也升高,如果升高的动脉压突然下降则是恶兆。
急性左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急性左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
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病情、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急性左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
1. 急性左侧心力衰竭的定义和病因急性左侧心力衰竭又称心源性呼吸困难,是由左心室泵功能突然减退导致的一种心衰表现。
常见病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患者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喘息、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肺水肿。
2. 急性左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患者常常出现呼吸困难、喘息、胸闷、咳嗽等症状。
体征上可表现为颈静脉怒张、心尖搏动减弱、第三心音等。
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肺部啰音、肺水肿等现象。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尽早明确诊断。
3. 急性左侧心力衰竭的诊断诊断急性左侧心力衰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常规检查包括心电图、肺部X线、超声心动图等。
心肌标志物如肌钙蛋白和BNP等也有助于诊断。
临床医生应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做出准确的诊断。
4. 急性左侧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4.1 药物治疗急性左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物等。
利尿剂可减轻体液潴留、改善肺水肿;血管扩张剂有助于降低后负荷,减轻心脏负担;正性肌力药物可增加心肌收缩力。
4.2 氧疗重症患者可考虑氧疗,帮助改善组织缺氧状态,减轻呼吸困难。
4.3 机械通气对于呼吸困难、伴有明显呼吸衰竭的患者,可考虑机械通气,维持氧合和二氧化碳清除。
4.4 对病因的治疗根据病因不同,还可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心律失常、抗凝治疗等。
5. 急性左侧心力衰竭的预后与随访对于急性左侧心力衰竭患者,及时的治疗对于预后至关重要。
治疗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定期复查相关检查,指导患者注意饮食、生活方式等,预防复发。
结语急性左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危重病态,需要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试述急性左心衰的抢救及护理配合急性左心衰是指左心室功能突然下降,导致心排血量明显减少的一种疾病。
在面对急性左心衰的抢救和护理配合时,医护人员需要迅速采取措施,以减少心肌损害、稳定病情以及保护心肌功能。
本文将分别从急性左心衰的抢救和护理配合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急性左心衰的抢救措施:1.密切观察病情:及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并不定时进行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可能的心肌损伤。
2.给氧:及时给予吸氧,保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提供足够的氧气供给,以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的情况。
3.心血管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给予必要的药物,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物等,以减轻心脏的负担,提高心脏排血量。
4.血流动力学监测:评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及时纠正血压过低或过高、心率过快或过慢等异常,以保证心脏和其他重要器官得到足够的灌注。
5.神经内分泌治疗:使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有助于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收缩力。
6.抗凝治疗:在立即抗凝治疗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以防止和预防血栓的形成。
二、急性左心衰的护理配合:1.安全环境:确保患者的周围环境安全无刺激,避免过于激动和劳累,减少因活动引起的心脏负担,并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
2.控制液体摄入量:限制患者的液体摄入量,避免水钠潴留,减轻心脏负担。
同时要监测患者的尿量,确保排尿量正常。
3.严密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发现可能的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4.心理护理:针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有效的干预,提供充分的安慰和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增强治疗的依从性。
5.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饮食调理,减少高脂肪、高盐、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和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
6.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与急性左心衰相关的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的原因、病情演变、饮食调理、药物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提醒患者注意自身的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