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 格式:pdf
- 大小:88.28 KB
- 文档页数:3
科目七年级历史课题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审核人审批人主备人班级姓名授课时间第14周组号序号22学习目标 1.了解北方政局;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导案学案回归课本,请根据我们所学课本知识点填空。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第 89 -97页内容,完成自主学习部分1、曾经有哪两个政权统一过北方?分别由哪一少数民族建立?前秦(氐族)北魏(鲜卑族)2、北方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什么?民族大融合情感教育价值观: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北方经济发展。
☆自主学习(10分钟)一、北方政局1、时段:统一局面被破坏后,直至统一前的年间。
2、状况(1)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族建立的大致统一过北方来年.(3)族部建立的维持了近年的北方统一。
二、孝文帝改革1.北魏(1)建立时间 (2)统一北方时间2.冯太后改革(1)政治上实行 (2)经济上实行第一阶段:祖母3.孝文帝改革(1)将都城由迁往 (2)推出改制、禁服、学语、通、改等一系列全面改革措施。
第二阶段:孝文帝三、民族大融合1.原因:孝文帝改革则起了总结和加速“融合”历史进程的作用。
2.成果:⑴社会生活方面,人服、人食、和族改变而坐的习俗是最为生动的事例。
(2)政治生活方面,在政权稳固后,南北互派的活动更加多见。
南北间商品也常以“”的形式进行。
3.影响:和为重新统一做了准备。
4.意义:民族大与南北发展为重新统一准备了条件,政权顺应了这一历史趋势,最终催生出了大开放繁盛的新气象。
☆展示交流(15分钟)◇说◇说◇看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北方经济发展。
统一北方---迁都平城---进入中原---建立北魏---大兴安岭北魏孝文帝改革 1.冯太后改革 1)政治上:集权中央,实行三长制,俸禄制2)经济上:均田制2.孝文帝改革:1)迁都洛阳2)汉化政策○ 1改官制○2禁胡服○3学汉语○4通婚姻○5改姓氏民族大融合特点(1)胡人汉服、汉人胡食(2)南北互使、南北互市(3)北方融合、南方开发。
精选2019-2020年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与民族大融合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习题精选第七篇第1题【单选题】在中国古代,“衣服有制”。
正朔服色,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
北魏孝文帝变易服饰,促进了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的变迁,其作用是( )A、发展北方经济B、巩固封建统治C、促进民族交融D、丰富都市生活【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与它形成对峙局面的南方政权是( )A、西晋B、东晋C、孙吴D、成汉【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③官员及家厲都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②迁都长安④改用汉族姓氏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人物和政权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是( )①曹操②苻坚③西晋④北魏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后,你认为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的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B、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C、民族交往与民族汇聚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两个人人品好B、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C、他们的军队在战场上打败了对手D、他们是皇帝【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地图所示现象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了民族融合B、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C、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D、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列砖画山上于甘市嘉格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
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 )A、江南开发B、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解析】:第9题【问答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战乱和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与民族大融合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华师大版习题精选七十六第1题【单选题】“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孝文帝决定( )A、地方建立县制B、实施汉化政策C、创立科举制度D、册封鲜卑贵族【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材料中反映的是下列哪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D、忽必烈改革【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戊戌变法D、孝文帝改革【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是某次改革中的一项措施,意思是断绝“北语”即鲜卑语的流传,而把“正音”即汉语作为官场通用的语言。
此次改革是( )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戊戌变法D、孝文帝改革【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以稳定统治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以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C、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以扩大统治区域D、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与它形成对峙局面的南方政权是( )A、西晋B、东晋C、孙吴D、成汉【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
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南方人民爱吃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C、民族融合的影响D、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列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说法正确的有(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②说明民族交融成为一种历史趋势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其他民族的服装,吃其他民族的食物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③④【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列哪些王朝因为大肆分封同姓王而导致战乱( )①秦朝②西汉③东汉④西晋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解析】:第10题【问答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答案】:【解析】:第11题【问答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拨中学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1.东晋时期,从北方南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①匈奴②鲜卑③蒙古族④满族⑤羯族⑥越族⑦氐族⑧羌族 A.①②③⑤⑧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⑦⑧ D、①②⑤⑥⑧2.“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一典故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3.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争论,正确的是()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4.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哪一条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政策
C.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D.颁布均田制
5.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封建化的完成
C.阶级矛盾的激化
D.北方民族的融合
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7.北魏迁都后,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是()
A.平城 B.洛阳 C.建康 D.长安
8.中国古代史上曾经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以接受先进文化而进行的迁都是()
A 、盘庚迁殷 B、周平王迁都 C、孝文帝迁都 D、明成祖迁都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汉书》
⑵材料二反映的是何时的什么事件?有何作用?
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看法。
2019-2020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与民族大融合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华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解析]七十七第1题【单选题】下列各项不属于北魏孝文帝加快民族融合步伐,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措施的是( )A、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B、要求鲜卑人穿汉服、用汉姓、学汉语C、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D、推行茶文化,提倡以茶会友【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B、封建化的完成C、阶级矛盾的激化D、北方民族的融合【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是某次改革中的一项措施,意思是断绝“北语”即鲜卑语的流传,而把“正音”即汉语作为官场通用的语言。
此次改革是( )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戊戌变法D、孝文帝改革【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2010·东营学业考试)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融合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历史课上刘老师给同学们三个提示“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江南开发”,刘老师将讲述的历史时期是( )A、春秋战国B、魏晋时期C、秦汉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史载,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为( )A、独尊儒术B、实行汉化C、开发江南D、科举取士【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这一举动带来的影响是( )A、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了B、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过程C、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D、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西晋王朝存在时间非常短暂。
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有( )①统治集团迅速腐朽②北方人大量迁往江南地区③皇族之间连年混战④内迁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解析】:第9题【判断题】东汉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突厥、氐、羌等,合称“五胡”。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与民族大融合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华师大版知识点练习第六十四篇第1题【单选题】“由平城迁都到洛阳,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讲汉语,穿汉服”,材料反映的是( )A、齐国管仲改革B、秦国商鞅变法C、楚国吴起改革D、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中国历史上有多次的迁都,其中为接受先进的文化而进行的迁都是( )A、盘庚迁都B、周平王迁都C、孝文帝迁都D、明成祖迁都北京【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B、鲜卑族C、蒙古族D、回族【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2010·东营学业考试)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融合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以下两幅有关北魏时期的图片,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交融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我国古代某位皇帝下旨中有这样一段话:“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这位皇帝最有可能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曹操D、孝文帝【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大事件。
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A、周平王迁都B、盘庚迁都C、北魏孝文帝迁都D、明成祖迁都【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北方统一B、民族融合C、中外交流D、文化昌盛【答案】:第9题【单选题】下列图表反映的历史信息不包括的是( )A、孝文帝改汉姓为元B、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C、鲜卑族是游牧民族D、汉族改鲜卑姓【答案】:【解析】:第10题【判断题】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最新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与民族大融合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华师大版习题精选第五十六篇第1题【单选题】据史书记载:“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
”文中的“帝”是指( )A、马马昭B、司马炎C、刘渊D、符坚【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
这反映了( )A、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发展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D、北方以农业生产技术为主【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
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时代潮流,毅然进行改革,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是( )A、说汉话B、穿汉服C、改汉姓D、依法治国【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合称“五胡”的是( )A、匈奴、鲜卑、羯、氐、羌B、匈奴,蒙古、羯、氐、羌C、匈奴、鲜卑、羯、蒙古、羌D、匈奴、鲜卑、羯、氐、蒙古【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其内容属于( )A、商鞅变法B、管仲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各项不属于北魏孝文帝加快民族融合步伐,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措施的是( )A、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B、要求鲜卑人穿汉服、用汉姓、学汉语C、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D、推行茶文化,提倡以茶会友【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推动孝文帝改革的重要背景是( )A、民族交融趋势的出现B、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汉族大臣的大力支持D、各族人民不断发动起义【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观察下图“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B、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C、北魏统一黄河流域D、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为加快改革,北魏孝文帝毅然将都城迁到了( )A、长安B、平城C、建康D、洛阳【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十六国是西晋末年至北魏统一北方前出现的各族割据政权的总称,它包括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和西南的( )A、后赵B、西秦C、北燕D、成汉【答案】:【解析】:第11题【问答题】考察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发现:改革(变法)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分裂、大动乱、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而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掌权后进行了一系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
本课内容具体由三部分组成: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2、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课学习和历史短剧表演,再现历史生活场景,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的热情。
2、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也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合作探究: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方统一(1)北魏的建立①时间:后期。
②民族:族。
③都城:。
(2)统一的实现:年,北魏统一。
2.民族融合:的各族人民长期相处,相互影响,已经成为趋势。
1.原因(1)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不能满足需要。
(2)平城位置,不利于北魏对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文化。
2.概况:洛阳发展快,多,繁荣。
1.措施(1)朝廷中必须使用语,禁用语。
(2)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服饰。
(3)改鲜卑贵族姓氏为姓氏,拓跋改姓。
(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
(5)采用汉族的、。
(6)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以治国。
2.作用:促进了,汉文化得到更大发展。
3.北朝:北魏和由它分裂后而先后出现的四个王朝,统称为。
课堂检测:1、下列改革中,直接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作用的是A.管仲改革B.吴起变法C.商鞅变法D.北魏孝文帝改革2、“魏王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该诏令中孝文帝提到了哪一方面的改革A.把鲜卑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B.改鲜卑语言为汉语C.鼓励鲜卑人与汉族人通婚D.采用汉族的官制,学习汉族的习俗3、下列行为符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A.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本民族语言B.尊崇鲜卑祖先,不尊重孔子C.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D.严禁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4、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A.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为统一全国作好了准备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抑制了佛教发展5、北魏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增强,这主要得益于()A.少数民族的大量南迁B.北方长期的统一C.孝文帝改革D.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6、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相同之处是()A.都是统一全国的战争B.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C.体现了哀兵必胜的道理D.都发生在长江流域7、东汉末年以来形成了数次南迁浪潮,南迁的主要区域是()A.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到珠江流域C.黄河流域到淮河流域D.淮河流域到长江流域8、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魏主欲变旧俗,诏禁士民胡服。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科目班级授课教师目标导航【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自主学习】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还有哪些政权实现过北方黄河流域的统一?民族融合的表现:北魏建立后,都城在平城,为顺应的趋势,北魏迁都洛阳。
迁都的原因: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汉化政策):这些措施的作用是: 。
2、北魏分裂后,北方先后出现了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 北朝 。
【状元背囊】(1)自从北方地区进入十六国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各族人民频繁接触,相互影响,在生产技术上和生活习俗上日益接近,各民族间的差距日益缩小,民族融合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
(2)孝文帝改革从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地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改革措施也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合作探究1、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2、 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还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当堂检测】班级姓名一、选择题1、5世纪前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A、鲜卑B、匈奴C、汉D、氐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A、鲜卑B、匈奴C、汉D、氐3、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族目B.鲜卑族C.契丹族D.女真族4、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发展经济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⑤5、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维护了人民的利益B.最高统治者支持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D.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6、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B.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课后作业1、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学练提纲15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练提纲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
(一)想一想
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
2.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
3.课本P93页欣赏与思考
(二)试一试
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
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用心 爱心 专心
1
2.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 内容 作用
3.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
(三)练一练(1-13为必作,14、15为选作)
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③从事农业生产 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用心 爱心 专心
3
6、北方民族大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突出事例不包括( )
A、胡人汉服 B、汉人胡食 C、实行均田制 D、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
7、493年,孝文帝借举国南征而迁都( )
A、平城 B、洛阳 C、长安 D、许昌
8、冯太后改革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三长制 B、俸禄制 C、均田制 D、改官制
9、西晋到隋统一前的时段,北方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民族交往 B、民族冲突 C、社会改革 D、民族大融合
10、五世纪末,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是( )
A、曹操 B、诸葛亮 C、孝文帝 D、刘备
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 )
A、巩固统治 B、加速经济发展 C、促进民族融合 D、推动文化发展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原因是( )
A、安定的政治局面 B、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仰慕
C、北魏孝文帝的政策 D、各族人民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互相往来
1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
C、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 D、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14、材料解析: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
者,黄中之色,万物元(首位)也,应改姓元氏。”
请回答:
(1)魏主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
(2)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
(3)这次改革被称为什么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15、简答题:
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文化措施,谈谈这次改革的历史作用,对今天的改革有什么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