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危害与消除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5
静电危害和防护措施1. 静电危害静电是由于物体表面带有不平衡的电荷而产生的,当两个物体接触或分离时,会引起电荷的转移或重新分布,从而产生静电。
静电的积累和释放可能导致一系列危害,包括人身安全风险、设备损坏、火灾和爆炸等。
1.1 人身安全风险静电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尤其是在干燥环境下。
当人体带有静电时,静电放电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电击:当人体接触到带有较高电压的物体时,可能会发生疼痛、肌肉抽搐甚至心脏麻痹等。
•烧伤:静电放电产生的高温火花可能引发火灾或烧伤。
•爆炸:在易燃气体或粉尘环境中,静电放电可能引发爆炸。
1.2 设备损坏静电对一些敏感设备和元件也会造成损坏,特别是在电子制造和处理行业。
静电放电可能导致以下问题:•元件损坏:静电放电会对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等敏感元件造成永久性损坏。
•数据丢失:静电放电可能导致存储介质(如硬盘、固态硬盘)上的数据损失或破坏。
•机械故障:静电放电可能引发设备的机械故障或过早老化。
1.3 火灾和爆炸在易燃气体或粉尘环境中,静电放电可能引发火灾和爆炸。
静电火花能够点燃可燃物,而静电放电也会产生足够的能量引发爆炸。
2. 防护措施为了防止静电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具体措施,包括措施的目的、实施步骤和预期效果。
2.1 接地接地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防止静电积累的措施之一。
接地的目的是将物体上的静电荷导入地面,从而消除或减少静电积累。
实施步骤: 1. 确定需要接地的物体:包括设备、容器、管道等。
2. 安装接地装置:使用合适的接地线将物体连接到地线系统。
3. 测试接地效果:使用合适的测试仪器检测接地系统的电阻是否符合要求。
预期效果: - 静电荷可及时导入地面,减少静电积累和放电风险。
- 保护设备和人员免受静电危害。
2.2 静电消除器静电消除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消除静电荷的设备,常用于需要频繁移动或处理带有静电的物体的场合,如清洁室、实验室等。
静电带来的危害与防护措施
静电指的是由于材料摩擦、接触或分离所导致的电荷累积现象。
虽然静电看似无害,但如果遇到错误使用或保养,就会产生危害性,甚至可以造成严重的火灾和爆炸。
下面是关于静电带来的危害与防护措施。
静电的累积可以导致一些危害性后果,其中最常见的包括:
1.引起火灾和爆炸:静电放电可能会产生火花,并引起易燃物体的自燃或爆炸,尤其是在有油或化学品的场所更为常见。
2.会损坏电子设备:静电可能破坏电子设备,包括计算机和电子零件等等。
3.感电:当人体接触带有静电的物体时,可能会触电,并导致不同程度的伤害或死亡。
1.潮湿环境:在静电敏感的场所中,保持潮湿的空气环境,可以降低静电的产生。
2.材料接地:对于一些易产生静电的材料,可以使用接地线来将静电荷分散掉。
3.穿防静电衣服:穿戴防静电衣服能够减少人体的静电产生和导电能力,从而保护工作人员。
4.定期消除静电:有时候需要定期地清除静电荷,一些可用的方法包括静电消除器、电离器和静电喷雾装置等。
5.使用静电放电源: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静电放电源来安全地放掉静电荷,从而保护设备和人员。
总结
静电看似无害,但如果遇到错误使用或保养,就会带来危害。
借助上述的防护措施,我们可以避免静电带来的危害。
在所有涉及静电的场合中,应该非常小心,以确保任何形式的危害不会出现。
第八章、静电产生原因、危害及消除1.静电产生原因(1)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质子组成。
在正常状况下,一个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量相同,正负平衡,所以对外表现出不带电的现象。
但是电子环绕于原子核周围,一经外力即脱离轨道,离开原来的原子儿而侵入其他的原子B,A原子因缺少电子数而带有正电现象,称为阳离子、B 原子因增加电子数而呈带负电现象,称为阴离子。
(2)造成不平衡电子分布的原因即是电子受外力而脱离轨道,这个外力包含各种能量(如动能、位能、热能、化学能……等)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再分离,即可产生静电。
(3)接触起电:当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就会使得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荷如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其带正电,而另一个体得到一些剩余电子的物体而带负电。
若在分离的过程中电荷难以中和,电荷就会积累使物体带上静电。
所以物体与其它物体接触后分离就会带上静电。
通常在从一个物体上剥离一张塑料薄膜时就是一种典型的“接触分离”起电,在日常生活中脱衣服产生的静电也是“接触分离”起电。
固体、液体甚至气体都会因接触分离而带上静电。
这是因为气体也是由分子、原子组成,当空气流动时分子、原子也会发生“接触分离”而起电。
我们都知道摩擦起电而很少听说接触起电。
实质上摩擦起电是一种接触又分离的造成正负电荷不平衡的过程。
摩擦是一个不断接触与分离的过程。
因此摩擦起电实质上是接触分离起电。
在日常生活,各类物体都可能由于移动或摩擦而产生静电。
另一种常见的起电是感应起电。
当带电物体接近不带电物体时会在不带电的导体的两端分别感应出负电和正电。
(4)静电现象:在干燥和多风的秋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种现象: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见面握手时,手指刚一接触到对方,会突然感到指尖针刺般刺痛,令人大惊失色;早上起来梳头时,头发会经常“飘”起来,越理越乱,拉门把手、开水龙头时都会“触电”,时常发出“啪、啪”的声响,这就是发生在人体的静电,上述的几种现象就是体内静电对外“放电”的结果。
静电带来的危害与防护措施静电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它产生于物体表面由于摩擦、接触或分离所引起的电荷不平衡。
尽管静电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看起来无害,但实际上静电带来的危害并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工业生产和医疗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静电带来的危害以及防护措施。
静电带来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电击伤害:静电在积累一定程度的电荷后,会导致放电,而人体如在放电的时候接触带电体,就会产生电击。
电击伤害轻者可能只是短暂的疼痛和麻刺感,重者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2. 火灾爆炸:在一些有易燃气体或蒸气的环境中,静电的放电可能会引起火灾或爆炸。
特别是在化工、石油、天然气行业,由于生产设备和管道以及化学产品的摩擦、输送等操作,很容易产生静电,一旦放电就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事故。
3. 设备损坏:静电也可能对电子设备造成损坏。
静电放电可能对计算机、电视、音响等电子产品的微电子元件造成损坏,造成设备性能降低甚至无法使用。
而在工业生产中,静电带来的放电也可能对设备造成损坏。
为了有效预防静电带来的危害,需要采取一些防护措施:1. 排静电:排静电是指通过导电材料或导电装置将静电释放到大气中。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设备和地面进行接地处理,或者使用导电地坪和导电防静电工具来排除静电。
2. 静电消除器:静电消除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消除静电的设备,通常采用离子风、雷管、脉冲式放电器等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消除静电,减少静电带来的危害。
3. 环境控制:在易燃气体或蒸气的环境中,需要加强环境控制,采取通风排气等方法,降低静电放电引发火灾或爆炸的风险。
4. 人身防护:在一些静电浓度较大的环境中,人们可以通过穿着防静电服装、鞋等来减少静电对人体的危害。
5. 设备保护:在电子设备中,可以通过使用静电屏蔽材料、增加接地装置等措施来保护设备免受静电损害。
静电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为了有效预防静电带来的危害,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护措施。
只有加强对静电现象的认识,以及采取科学、专业的防护措施,才能有效降低静电带来的危害,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促进工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静电的危害及消除》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静电的产生与危害•静电消除的方法与措施•静电消除技术的应用•静电防护与安全管理•静电消除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01静电的产生与危害感应起电当一个带电物体接近一个不带电物体时,不带电物体中的电子会因感受到电荷的吸引而产生移动,导致不带电物体也带上了电荷。
摩擦起电当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时,由于不同物体对电子的吸附能力不同,电子会发生转移,导致一个物体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带负电。
电解质溶解某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会因分子间的电荷转移而产生静电。
静电的产生当人体接触到带有静电的物体时,可能会遭受电击,导致疼痛、麻木、惊恐等不适感。
电击静电感应静电放电静电感应会使人体产生刺痛、瘙痒等不适感,影响工作效率和舒适度。
当人体与带有静电的物体接触时,可能会发生静电放电,产生火花和噪音,造成惊吓和心理压力。
03静电对人体的危害0201在制造业中,静电会导致物料在输送过程中粘附、聚集、产生不良品和废品。
引起产品质量问题静电放电可能会损坏电子元件,降低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损坏电子元件静电放电可能会干扰精密设备的正常运行,导致生产过程中断或出现误差。
干扰生产设备当带有静电的物品与易燃物品接触时,可能会引发火灾。
引起火灾当带有静电的物品与爆炸性物质接触时,可能会引发爆炸。
导致爆炸静电会导致物品表面污损、变形、产生异味等,影响物品的质量和外观。
影响物品质量02静电消除的方法与措施接地措施通过将工作台、地面等接地,使静电电荷流向大地,从而降低静电积累。
增加湿度通过使用加湿器、洒水、拖地等手段增加工作场所的湿度,使空气中的水分增多,从而减少静电的积累。
选用低静电材料使用表面电阻较低的材料,如碳纤维、金属等,可以减少静电的积累。
降低静电积累的方法在操作静电敏感器件时,需佩戴防静电手环、防静电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静电放电对器件造成损害。
防止静电放电的方法做好防护措施在工作场所铺设防静电工作台,防止静电放电对器件造成损害。
静电的危害及防护一、静电的危害静电电量虽然不大,但由于其电压高,容易发生静电放电而产生火花,有引燃、引爆、电击妨碍生产等多方面的危险和危害。
1.爆炸和火灾爆炸和火灾是静电危害中发生最为严重的事故。
在有可燃液体作业场所(如油料装运等),可能因静电火花放出的能量已超过爆炸性混合物的最小引燃能量,引起爆炸和火灾,在有可燃气体或蒸气、爆炸性混合物或粉尘、纤维爆炸性混合物(如氧、乙炔、煤粉、铅粉、面粉等)的场所,浓度已达到混合物爆炸的极限,可能因静电火花引起爆炸和火灾。
静电造成爆炸或火灾事故,以石油、化工、橡胶、造纸、印刷、粉末加工等行业较为严重。
2.静电电击静电电击可能发生在人体接近带静电物体的时候,电击的伤害程度与静电能量大小有关,静电导致的电击不会达到致命的程度,但是因电击的冲击能使人身失去平衡,发生坠落、摔伤或碰触机械设备,造成伤害。
3.妨碍生产生产过程中,如不消除静电,往往会妨碍生产或降低产品质量,静电对生产的危害有静电力学现象和静电放电现象两个方面。
因静电力学现象而产生的故障,如筛孔被粉尘堵塞,印刷品的字迹深浅不匀和制品污染织布或印染过程中因吸附灰尘而降低产品质量。
因静电放电现象而产生的故障有:放电电流导致半导体元件等电子部件破坏或误动作,电磁波导致电子仪器和装置、产生噪声和误动作,发光导致照相胶片感光而报废。
二、静电的防护消除静电危害的方法有:加速工艺过程中的泄漏或中和;限制静电的积累使其不超过安全限度,控制工艺过程,限制静电的产生,使其不超过安全限度等。
1.泄漏法这种方法是采取接地、增湿、加人抗静电添加剂等措施,使已产生的静电电荷泄漏、消散,避免静电的积累。
1)接地接地是消除静电危害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
接地用来消除导体上的静电,静电接地的连接线应保证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
连接应当可靠,不得有任何中断之处。
静电接地—般可与其他接地共用。
静电接地的接地电阻要求不高,1000Ω即可。
2)增湿增湿即增加现场的相对湿度。
静电带来的危害与防护措施
静电是指物体表面累积的静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强烈的电场和电压,从而产生静电放电,这可能会对人造成危害。
静电的主要危害包括:
1. 火灾爆炸:在易燃、易爆环境中操作时,静电容易引发火灾和爆炸。
2. 伤害:当人体处于高电场环境中时,静电放电可能会引起电击和感觉刺痛。
3. 电磁干扰:在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中,静电放电可能会引起电磁干扰,导致设备
故障。
为了防止静电对人和设备造成危害,需要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下:
1. 接地防护:在电子设备和仪器中,通过将金属外壳连接到地面,可以消除静电荷
积累和静电放电。
2. 远离易燃易爆物质:在易燃、易爆环境中不应该使用金属物品或使用带有金属部
件的设备,并尽量减少移动和摩擦金属物品的机会。
3. 使用静电消除器:静电消除器可以将物体表面的静电荷中和,从而减少静电放电
和火灾爆炸的风险。
4. 避免摩擦:避免在干燥的环境中进行金属物品的摩擦,尽量保持物体表面的湿
润。
5. 防护服和防护鞋:在高静电环境中,需要穿戴防护服和防护鞋,以减少电击和感
觉刺痛的风险。
总的来说,静电带来的危害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防护措施来降低。
在进行相关操作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同时,需要注意定期检查设备和仪器,以确保其
正常运作,并及时发现和处理静电问题。
静电带来的危害与防护措施静电是在物体表面积积累的电荷。
当物体表面的正负电荷不平衡时,会引起电荷的放电,产生电弧和火花,从而造成火灾爆炸等危险。
静电也会对工业生产造成影响,如引起电气故障、电子设备干扰、生产线停机等,使工作效率降低。
为了防范和减少静电带来的危害,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1、火灾爆炸:静电放电可能引起火花,而工业生产过程中有易燃易爆物质,静电电荷大量积聚,容易导致火灾爆炸。
2、电气故障:静电可能导致电气设备的故障和损坏。
由于静电场常常是半导体和电路板上的积电荷,它们在电路中导电,导致电气设备不能正常工作。
3、干扰电子设备:静电场可产生电磁辐射,在一些电子设备中容易引起干扰和损坏电子元件。
4、影响生产过程:静电能影响生产过程,如不良静电干扰示波器的显示,使得生产线停机,造成仪器降效失误,导致大量物料浪费等。
防护措施1、接地处理:将设备接地可有效将静电荷导入地面。
接地路径应短、粗、直,接地电阻小,用电操作人员应佩戴导静电设备。
2、静电消除器:静电消除器可通过可控的放电进而使静电荷消散并达到静电消除的效果。
比如,使用静电消除枪,可针对性地消除静电荷。
3、防静电地板:防静电地板能很好地导电和消除静电,阻止静电荷的积累。
地板表面要保持干净、洁净,放置植物或其它物品都可能将防静电地板的效果降低。
4、防静电涂料:电气设备和器具需表面涂刷防静电涂料,使积聚在表面上的静电荷导入地面。
此外,注意防静电涂料应具有粘结力高,耐磨损性能好,表面不产生污染。
总之,静电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十分严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采用合适的防护措施,能有效减少事故和损失,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做出贡献。
静电的危害与防护静电是指物体在电子流动过程中产生的电荷积聚,当电荷积聚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形成静电放电现象。
静电虽然常见,但是其危害性却不容小觑。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了解静电的危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避免静电带来的损害。
静电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身安全:人体有时会积聚静电,而当人体进行接地或接触到带有相反电荷的物体时,会发生放电现象,给人体带来痛苦和不适感。
尤其是在冬季,人体皮肤较干燥,更容易产生静电。
同时,静电还可能引发火灾和爆炸等危险情况。
2. 电子设备损坏:静电对电子设备有较大的影响。
当人体在操作电子设备时积聚静电,并在接触电子器件或组件时发生放电,会导致电子设备损坏。
尤其是对一些敏感的电子元件,静电放电可能引起电路短路,从而损坏电子元器件,影响设备正常工作。
3. 动态设备干扰:静电的存在也会干扰一些动态设备的正常工作,如电脑显示器、触摸屏幕等。
当静电泄放到这些设备上时,会导致设备产生故障,失去原有的功能。
4. 资料丢失:在数据存储设备中,如磁带、磁盘、闪存等,静电的放电可能导致电子设备内存数据丢失或损坏,造成重要资料的丢失。
为了防止静电的危害,有以下几种常见的防护方法:1. 地接:使用地接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静电防护方法。
通过将设备和人员接地,使静电能够及时地释放到大地中,减少静电积聚的可能性。
当进行静电防护时,应尽可能在工作场所设置好接地线,确保设备和人员都能有效接地,减少静电的积聚。
2. 保湿:在干燥的环境中,物体更容易积聚静电。
因此,保持环境湿度,避免环境过于干燥,能够有效地减少静电的产生和积聚。
在办公室或居住环境中使用加湿器,能够有效地改善空气湿度,减少静电的产生。
3. 接地带抗静电服:在一些特殊的操作环境中,如化工厂、石油化工等,需要使用抗静电服。
这种服装通过将静电导入地铁上的接地装置,从而减少了静电的积聚和放电。
4. 静电消除器:静电消除器是一种可以帮助消除静电的装置。
静电的危害与消除
一、静电产生的原因
最常见的产生静电的方式是接触——分离起电。
当两种物体接触,其间距离小于25×10-8 cm时,将发生电子转移,并在分界面两侧出现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两层电荷,当两种物体迅速分离时即可能产生静电。
其次,因物体电阻率的不同而产生,电阻率高的物体,其导电性能差,带电层中的电子转移较困难,构成了静电荷集聚的条件。
据有关资料介绍,液体的电阻率在1010~1015Ω•m时,能产生危险的静电,而在1013Ω•m时产生的静电最大,高于1015Ω•m或者低于1010Ω•m时,静电的产生和积聚小到可以忽视的程度。
特别是电阻率在106Ω•m以下时,对静电来说就等于是导体的作用了,这时可以不考虑静电的问题。
二、静电的危害
静电的危害有三种:一是可能引起爆炸和火灾。
静电的能量虽然不大,但因其电压很高且易放电,出现静电火花;二是可能产生电击。
静电产生的电击虽然不会致人死亡,但是往往会导致二次事故,因此也要加以防范;三是可能影响生产。
在生产中,静电有可能会影响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或降低产品的质量。
此外,静电还会引起电子自动
元件的误操作。
三、静电的消除措施
静电最为严重的危害是引起爆炸和火灾,其在瞬间即释,放电能量大是其引发静电危害的突出特点。
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消除静电危害。
防止静电危害的关键是:防止或减少静电的产生;设法导走或中和产生的电荷,并使它无法积聚;防止有足够能量的静电放电;防止爆炸性混合气体的形成。
消除静电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创造条件加速静电泄漏或中和;二是控制工艺过程,即限制静电的产生。
第一条途径包括两种方法,泄漏法和中和法。
接地、增湿、加入抗静电剂等属于泄漏法;运用感应静电消除器、放射线静电消除器及离子流静电消除器等属于中和法,一般企业都采用接地的措施。
第二条途径就是工艺控制法,包括材料选择、工艺设计、设备结构及操作管理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一、泄漏法和中和法
(一)静电接地:接地是消除静电灾害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是防止静电的最基本的措施。
静电接地连接是接地措施中重要的一环,可采取静电跨接、直接接地、间接接地等方式,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采取正确的接地措施。
1、固定设备
(1)固定设备(塔、容器、机泵、换热器、离心机等)外壳,
应进行静电接地。
若为覆盖设备一般可不做静电接地。
(2)直径大于或等于2.5m及容器大于或等于50m3的设备,其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接地点应沿设备外围均匀布置,起间距不应大于30m。
(3)有振动性的固定设备,其振动部件应采用截面不小于6mm2的铜芯软绞线接地,不准使用单股线。
有软连接的几个设备之间应采用铜芯软绞线跨接。
(4)皮带传动的机组及其皮带的防静电接地刷、防护罩,均应接地。
(5)固定设备与接地线或连接线宜采用螺栓连接。
(6)与地绝缘的金属部件(如法兰、胶管接头等),应采用铜芯软绞线跨接引出接地。
2、管道系统
(1)管道在进出装置区(含生产车间厂房)处、分岔处应进行接地。
长距离无分支管道应每隔100m接地一次。
(2)平行管道净距小于100mm时,应每隔20m加跨接线;当管道交叉且净距离小于100mm时,应加跨接线。
(3)当金属法兰采用金属螺栓或卡子紧固时,一般可不必另装静电连接线,但应保证至少有两个螺栓或卡子间具有良好的导电接触面。
(4)金属配管中间的非导体管段,除需做特殊防静电处理外,
两端的金属管应分别与接地干线相连,或用截面不小于6mm2的铜芯软绞线跨接后接地。
(5)非导体管段上的所有金属件均应接地。
3、人体静电接地
(1)操作人员在可能产生静电危害的场所正确使用各种防静电防护用品,不得穿戴合成纤维及丝绸衣物,才能有效防止和降低静电的产生与积聚。
(2)为确保安全,员工在工作场所不应穿脱衣物、帽子或类似物。
且不得携带与工作无关的金属物品,如钥匙、硬币、手表和戒指等。
(二)增湿
在生产作业现场安装空调设备、喷雾器或悬挂湿布片,以提高空气的湿度,从而降低或消除静电的危险。
从消除静电危害的角度考虑,在允许增湿的生产或作业场所,保持相对湿度在70%以上较为适宜。
(三)添加抗静电剂
由于抗静电剂具有较好的导电性或较强的吸湿性。
因此,加入抗静电剂,能有效降低材(原)料的体积电阻或表面电阻,加速静电泄漏,从而消除或降低静电危害。
但应注意防止某些抗静电剂的毒性和腐蚀性造成的危害。
同时,对于悬浮状粉尘或蒸汽,任何抗静电剂都不起作用。
因此,只有选择合适的抗静电剂,才会收到理想的防静电危害效果。
(四)静电消除器
安装静电消除器是静电中和法的具体应用。
此类产品生产厂家较多,要注意选择作用范围大、消电效果好、耗电低、易于安装和便于管理的静电消除器,消除器要适应场所的电气安全要求。
二、工艺控制法
危险化学品在管道中流动所产生的静电量,与流速的二次方成正比。
降低流速便降低了摩擦程度,可减少静电的产生。
主要控制措施有:限制物料输送速度,管径越大,速度要放慢;灌装液体物料时,从底部进入或将注入管伸入容器底部;必须按照操作规程控制易燃液体的搅拌速度;在灌装过程中,禁止用检尺、取样、测温等现场操作,应静置一段时间后方可进行操作;设备和管道应选用适当的材料,尽量使用金属材料,少用或不用塑料管;采用惰性气体保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