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展战略)洛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19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是指中国国家制定的在2006年到2010年期间推动科技领域发展的计划纲要。
这一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的规划纲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经济效益。
2.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重要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
3. 推进产业升级: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
4. 加强科技体制改革:改革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5.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优秀科技人才和先进技术,提高国际科技合作水平。
通过实施这些规划纲要,中国的科技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洛阳市“十一五”装备制造业科技发展规划洛阳市“十一五”装备制造业科技发展规划课题组二零零五年九月目录引言 (1)一、洛阳装备制造业SWOT分析 (2)(一)优势 (2)(二)劣势 (2)(三)机遇 (3)(四)挑战 (5)二、洛阳装备制造业科技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5)(一)现状 (5)(二)发展趋势 (6)三、洛阳装备制造业科技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 (7)(一)总体思路 (7)(二)发展目标 (8)四、洛阳装备制造业科技发展重点 (8)(一)战略重点选择原则 (8)(二)重点共性技术 (9)(三)重大装备制造技术 (10)(四)农业、工程和动力机械制造技术 (12)(五)轴承及其加工装备 (13)(六)煤矿安防设备及关键技术 (13)五、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4)(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4)(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14)(三)构建公共服务平台 (15)(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 (15)(五)营造良好科技氛围 (15)六、参考文献 (15)附件:重点科研项目 ......................................................................................... 附1 (一)重点项目介绍...................................................................................... 附1 (二)重点项目汇总表.................................................................................... 附1洛阳市“十一五”装备制造业科技发展规划(终稿)引言洛阳有着“十三朝古都”的美誉,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是两大铁路干线陇海、焦枝的交汇点,两大高速公路连霍、太澳的贯通点,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
《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核心提示:根据规划,到2020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4条轨道贯通市区,中心城区100%实现集中供热……这些信息均来自《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规》)。
2020年,我们的城市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大家跟随本报为10年规划一起进行一次“微扫描”吧。
核心提示根据规划,到2020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4条轨道贯通市区,中心城区100%实现集中供热……这些信息均来自《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规》)。
2020年,我们的城市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大家跟随本报为10年规划一起进行一次“微扫描”吧。
城镇体系建设篇●结构:“一心、两轴、三区”根据规划,到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740万人,城镇人口为48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5%。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将形成“一心、两轴、三区”的结构。
——“一心”,即洛阳市城区(包括中心城区和吉利组团)。
强化中心城区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提升功能,带动周边城镇发展,提高区域辐射力。
——“两轴”,即依托东西向和南北向综合运输通道形成的城镇集聚带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地区,将优先发展。
——“三区”,即东北部城镇密集区是推进城镇化的重点地带,是洛阳未来经济增长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带。
中西部产业集聚区,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
西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区,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适当减少人口总量。
●交通:开通市县快速公交,公交村村通未来,中心城区与偃师市、孟津县、吉利区之间开通快速公交线路,远景建设轨道交通。
偃师市域内、孟津县域内开通公共交通线路,保证公交村村通。
在洛阳市区、吉利区、偃师市、孟津县之间开通多条交通干道,中心城区和新城与重点镇之间实现二级公路连接,与一般乡镇之间实现三级公路连接;行政村“村村通砼(油)路”,改善自然村与主路网连线,乡镇、行政村干支线间交通联网。
洛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序言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是根据中共中央和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从洛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实际出发编制的。
纲要阐明全市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前瞻性,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发展目标第一章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一、“十五”发展成就“十五”时期,是洛阳历史上发展比较快、比较好、变化比较大、人民得到实惠比较多的时期。
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发展不放松,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和旅游强市战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结构,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加快,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超额完成,全市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幅度提高。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111.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全部财政收入达到120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0.9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3.5%。
均提前一年实现了比2000年翻一番。
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站到了新的战略起点上。
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行,全市国有大型企业完成了企业办社会的分离,基本实行了“主辅分离”,部分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了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中小型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大部分企业建立了产权明晰,政企分开,充满活力的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全市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903个,完成投资475.3亿元,培育了一批重点企业集团和优势品牌产品,主要工业产品的技术水平提升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电力能源、有色金属加工、石化工业等四大产业为主的工业格局。
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环境影响报告(简本)委托单位:洛阳市人民政府编制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10年3月目录1前言...........................................................1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碍鳝绢。
2总体规划概述...................................................1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锯鳗鲮。
2.1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1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東戇鳖納。
2.2主要规划指标.................................................2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钯詢鳕驄。
2.3城市发展规模.................................................3 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肤亿鳔简。
2.4城市空间布局结构.............................................3 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鉍杂篓鳐驱。
2.5居住及住房发展规划...........................................4 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卺癩龔长鳏檷。
2.6城市综合交通规划.............................................4 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镀齐鈞摟鳎饗。
3洛阳市环境质量现状.............................................4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縈诘聾諦鳍皑。
3.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4 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槠挞曉养鳌顿。
中共洛阳市委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2006-12-30 11:31:48 作者:root 点击数:726 评论共:0条收藏此页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洛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早日把洛阳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特作如下决定: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1、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顺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抓住“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改变依靠资源要素大量投入获取经济高速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把推进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根本上突破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制约瓶颈,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洛阳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
目前,全市拥有各类科技研究机构642家,其中原省部属科研院所14家,两院院士5人,高中级技术人员4.8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4万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和行业技术检测、质量监督中心1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
近年来,全市自主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涌现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经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00家,高新技术产品642种。
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自主创新工作基础,发挥优势和潜力,着力解决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积极整合各种创新资源,突出抓好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确立洛阳在自主创新领域的全省领先地位。
二、加强自主创新,明确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3、指导思想: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机制,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构筑一个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和成果转化的平台,增强企业创新和科研院所创新两大动力,充分发挥科教实力雄厚、人才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三大优势,把洛阳建设成为特色优势明显、引领作用突出、人才名品汇集、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
关于《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20)》成果的报告关于《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20)》成果的报告关于《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报告——2016年3月18日市规划局局长在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受市政府的委托,向会议作《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汇报,请予审议。
一、洛阳市历版城市总体规划回顾自1952年以来,我市共编制完成了三期城市总体规划,对指导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期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是1956—1976年,确定的城市性质为“新兴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城市总人口控制在50万以下,规划建成区面积41平方公里,规划确定的“跳出老城建新区、然后再逐渐连片发展”的城市布局方式被国内专家、学者誉为“洛阳模式”。
第二期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是1981—2000年,确定的城市性质为“历史悠久的著名古都和以机械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城市总人口65万人,用地规模59.6平方公里,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是基于现状,调整结构,填平补齐,仍保持东西向带形城市格局。
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是2000—2016年,首次开展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研究,在城镇空间结构上提出“都市圈”概念,划定了1610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城市性质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古都和旅游城市;中原西部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城市人口139万人,建设用地133.18平方公里。
二、第四期《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1、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已提前实现2006年,我市生产总值达133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38%;建成区面积172.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74万人,实现并突破了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16年城市人口139万人、建设用地136.26平方公里的规划目标。
2、外部政策环境的新变化为洛阳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为我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条件;《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中原城镇群发展规划》对我市提出了新的要求;河南省提出重点发展“郑洛汴工业走廊”,完善区域交通体系,强化中原地区的交通地位,为我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
(发展战略)洛阳市十壹五科技发展规划洛阳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申报指南(2011年度)洛阳市科学技术局二O壹O年二月二十日洛阳市2011年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壹.申报科技计划的指导思想洛阳市2011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落实2010年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和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围绕“科教强市”战略和洛阳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集成科技资源,面向优势行业、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实施“科技支撑产业升级工程”为抓手,于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领域重点抓好壹批科技含量高、经济带动性强的标志性项目,加快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进壹步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于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硅光电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技术产业领域重点抓好壹批科技创新性强、成长性高的项目,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方式增长转变,进壹步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于新能源和节能减排等产业领域重点抓好清洁能源开发、能源高效利用、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等示范性项目,进壹步提高科技对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撑作用。
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集聚区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使之优先承担科技支撑计划,发挥创新载体对培育和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
依据上述指导思想,2011年市科技计划拟安排80个左右项目,其中重大科技专项7—8个;重大项目10个;重点项目20个;壹般项目(培育创新性强的苗头项目)40个左右。
二.申报科技计划的原则(壹)突出重点和统筹兼顾相结合。
以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域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重点,又要统筹兼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
(二)培育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
于信息产业、生物制药、硅光电和现代服务业领域,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科技型企业和产业集聚区的企业,培育新兴产业,又要于现代农业、节能环保等领域重点支持工厂化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的示范性项目,提高科技对发展农业和低碳经济的支撑作用。
(三)自主研发和开放合作相结合。
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又要积极和国内外积极开展合作和交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联合研发等技术途径解决自身尚无能力解决的问题。
(四)企业为主体和产学研用相结合。
大力支持重点企业和民营骨干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又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作用,推动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
三.申报科技计划类别(壹).科技支撑计划原称科技攻关计划,涵盖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含中试、工业性试验)阶段。
主要围绕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等领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突出公益技术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发。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企业必须具备市级之上科技型企业资格或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同时符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申报资格才能申报。
是重点支持市级之上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专项资金。
(三).创新能力和平台建设计划围绕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支持研究实验基地共享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四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
支持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为提高其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科研项目。
(四).对外科技合作计划对外科技合作计划涵盖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等科技发展的所有领域,包含产学研合作和国际科技合作俩部分。
产学研合作是指境内科研部门、教学部门和生产部门之间的科技合作,特点是把教学和科研部门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部门,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国际科技合作是指我市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境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的科技合作,特点是利用国际经济、科技、人才等优势资源发展我市的科技产业。
(五).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成果转化计划即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设立的专项科技计划。
成果转化就是将现有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通过科学有效的组织推广应用,使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活动过程。
该项计划必须要通过成果鉴定或拥有发明专利及行业新产品证书等自主知识产权。
(六).软科学研究项目紧紧围绕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任务,于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开展研究,为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参考。
四.重点支持领域和方向(壹).农业类通过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循环农业,促进农业生物技术及农业信息技术为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强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农业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技术升级。
1.特色花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加强特色花卉新品种选育、快速繁殖及组织培养技术、轻质栽培技术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支持轻质牡丹的产业化研究、轻质容器栽培技术集成及产业化开发、牡丹育种技术创新研究、微型牡丹的研究和开发、牡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2.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研究开发新型生态环保节能多功能农业设备及配套农机具,精确设施农业设备等。
重点支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农机产品研究和开发。
3.农业信息化技术加强新型农业技术信息平台建设。
重点支持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专家系统研究、小麦生产决策系统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及信息交换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温室蔬菜需求信息的水肥精确调控装置开发及其应用。
4.畜牧业及乳制品加工业关键技术研究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工厂化养殖发展及关联畜禽疫病防治技术的研究。
重点支持标准化工厂化养殖新技术研究开发和示范、快速繁育高产良种技术研究、乳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
5.优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畜禽品种引进开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和生物制剂的研究和示范,加强主要农作物新产品选育关键技术研究;畜禽优良新品种引进、改良和快速扩繁技术研究;优质高效林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蔬菜安全生产及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重点支持农作物优良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名优林果丰产技术及产业化研究、高档珍稀食用菌产业化技术开发和应用、秸秆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模式开发和产业6.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开展精深加工技术、工艺和设备、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
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应用、保健食品的研究和开发。
7.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重点支持设施农业及畜禽、水产养殖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二).工业类1.现代装备制造重点支持特种轴承、精密轴承等基础件;新壹代智能控制系统、数字化仪器仪表,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及加工生产应用技术;机器人开发及应用;激光加工技术及产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汽车、工程机械、农机、医疗医药等重大成套装备;新型矿山装备;玻璃加工装备;大型水泥生产线系统集成技术的研发。
2.新材料重点支持研发高档耐火材料、新型耐磨材料、高分子材料、新型精细化工材料、新型电子气体材料、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建筑材料,轻纺材料等材料的研发。
3.新能源和高效节能重点支持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关键零部件、太阳光伏电池及太阳能热利用关键技术、新型动力电池(组)及材料关键技术、高效节能技术和4.电子信息重点支持集成电路设计、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光传输技术及新型接入技术、新型显示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等关键技术。
5.化学化工重点支持煤化工、高分子化工、化工清洁生产工艺和节能降耗技术、精细化学品等关键技术研发。
6.有色工业加工技术和工艺重点支持铝合金冶炼技术、铝合金精深加工技术、铜合金制备及精深加工技术、镁合金制品及精深加工技术、钛合金制品及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发、钼钨精深加工技术。
(三).社会发展类1.公共安全重点支持农产品无公害检测技术;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监管智能化技术,食品安全于线检测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及仪器设备的研究开发;开展矿井瓦斯灾害、火灾、水灾害的预测、预警、预防和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2.生物制药重点支持新型医用中间体、原料药等治疗药物的研究开发;道地中药材深加工、中药饮片炮制、经方开发和传统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
3.医疗卫生和健康开展中医传承及现代中医诊疗技术研究;心脑肺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干预研究;针对结核病、肝炎、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和新发传染病开展流行病学和防治对策研究。
开展新生病原体的快速识别、鉴定技术和方法研究;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快速救治方案、治疗技术的研究。
4.节能减排重点支持高耗能行业开发节能降耗技术,铝电解重大节能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石油冶炼尾气的循环利用,研究开发工业余热余压利用技术、民用节能技术及产品,支持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
5.生态和环境保护重点支持矿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技术,废旧产品再利用、再制造和再循环,农业废弃物、矿山固体废弃物及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主要污染源企业清洁生产工艺,水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城市大气SO2和粉尘污染综合防治等技术。
(四).科技服务业类1.面向生产性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以“洛阳市工程设计和分析技术服务平台”和“洛阳市轴承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为依托,面向轴承和装备制造企业,重点支持2—3个应用示范工程。
2.软件及软件服务外包重点支持我市具有实力的特色软件企业开展自主软件产品和软件服务外包工程,支持工业企业分离的工业软件(嵌入软件)开发。
(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1.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于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现代农业领域建立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市级重点实验室重点于公益性行业和经过培育能够成为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中建立5个重点实验室。
(六).成果转化和推广成果转化项目: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及完整成熟生产技术,经市级之上科技成果鉴定,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市场前景巨大。
本年转化重点: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类项目,转化后年销售收入达到5000万元之上。
成果推广项目:围绕我市重大产业发展需求,推广共性关键技术。
推广方式是以技术项目为载体,选择同业多家企业实施推广。
推广后可显著提升行业生产技术水平。
本年推广重点:节能减排、高效农业等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项目。
(七).科技合作国内合作:重点支持我市企业、院所、高校和国内高校和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开展新技术合作或共建研发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