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83.00 KB
- 文档页数:13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及其优化分析作者:王珣郝淑丽来源:《财经界·上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打破了我国财政“统收统支”的制度,但是国家分配财政及资源的大方向依旧没有改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了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政府角色在经济活动中的转变以及市场在我国现有经济制度下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应该做出相应的优化。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就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和特点进行总结,并就改善民生、促进我国社会事业发展问题对财政支出的结构进行优化。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优化一、1978年至今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下,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中共十四大确立,我国由社会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初期的财政支出仍表现为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特征:以基本建设支出为主的经济建设支出占主要地位。
因此,我国财政支出节后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换而变化的,同时也是随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而变化的。
经过分析1978-2017年的财政数据,可以发现我国的财政支出有明显的变化。
财政支出总量结构偏低。
从1978年之后,放权让利的政策基调不可避免的带来公共支出相对规模的缩小,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使下降趋势有所缓和,到2004年达到21%。
但相比于与其他西方工业化国家仍然较低,日本的这一比重1985年就己达到33%。
公共支出的规模较小无疑会影响政府职能的履行。
经济建设支出占总财政支出比重下降。
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总额超过60%,为了激发经济活力,财政收入一降再降。
虽然我国财政收入处于增长趋势,基本建设支出规模也有所恢复和增长,但基本建设支出和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呈下降趋势。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及其优化分析^p【摘要】:^p :改革开放以来,打破了我国财政“统收统支”的制度,但是国家分配财政及资的大方向依旧没有改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了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政府角色在经济活动中的转变以及市场在我国现有经济制度下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应该做出相应的优化。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的数据进行分析^p ,就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和特点进行总结,并就改善民生、促进我国社会事业发展问题对财政支出的结构进行优化。
【关键词】:^p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一、1978年至今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下,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中共十四大确立,我国由社会经济转变为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初期的财政支出仍表现为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特征:以基本建设支出为主的经济建设支出占主要地位。
因此,我国财政支出节后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换而变化的,同时也是随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而变化的。
经过分析^p 1978-20__年的财政数据,可以发现我国的财政支出有明显的变化。
财政支出总量结构偏低。
从1978年之后,放权让利的政策基调不可避免的带来公共支出相对规模的缩小,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使下降趋势有所缓和,到20__4年达到21。
但相比于与其他西方工业化国家仍然较低,日本的这一比重1985年就己达到33。
公共支出的规模较小无疑会影响政府职能的履行。
经济建设支出占总财政支出比重下降。
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总额超过60,为了激发经济活力,财政收入一降再降。
虽然我国财政收入处于增长趋势,基本建设支出规模也有所恢复和增长,但基本建设支出和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呈下降趋势。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市场经济,并完成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其想要达到的结果就是为了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这也就明确了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变化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效益评价分析作者:赵国新张居贵来源:《中州学刊》2008年第03期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力推进,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逐年增加,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直接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财政支农资金效益评价体系就显得尤其重要而迫切。
从审计的角度建立起对财政支农资金效益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指标体系等无疑具有十分现实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财政支农资金效益;农业专项资金;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F239.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3—0054—03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三农”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和地方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逐年增加,支农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框架中所占比例逐年加大。
但从总体上看,财政投入还不能适应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需要,财政支农资金在分配、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特别是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方面的问题突出,如项目的选择随意性大,缺乏科学性,资金使用方面“撒胡椒面”形不成规模效益等。
在审计实践中,我们感到评判财政支农效益的依据不充分。
因此,如何对财政支农资金效益评价是迫切而重要的。
本文试图通过建立农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指标体系及量化的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行情况和产生的效益状况进行评价,揭示问题,提出加强资金管理的建议,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应有作用。
一、财政支农资金效益的评价内容财政支农资金是指由国家财政部门安排的用于农业经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以及农民增收为目的的资金投入。
按照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主要包括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支出、扶贫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等。
1.对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过程的评价各级财政每年用于农业方面的投资在数量上是有限的,讲求财政支农资金的合理使用,节约有限的资金是财政支农资金效益审计评价的首选内容,根据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的特点,应重点评价:(1)资金投入的合理性。
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摘要]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财政支出日益受到各方面关注。
如何优化财政支出框架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一个重点问题。
我国财政支出框架存在财政的支出范围不够规范、经济建设支出占比偏高、行政支出占比严重偏大、文教卫生支出占比上升缓慢、农业支出实际占比偏低及调控不力、社会保障支出明显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针对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一系列主要问题,应采取一些相应的优化对策,优化财政支出机制与框架,创新支出管理方法,严控行政支出,创新支出效用评价机制。
[关键词]财政支出;评价机制;优化对策1 前言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我国在实施了一系列积极政策后经济率先回升,2010年实现了GDP增长103%,位列全球第二,中国实力有了空前提高。
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增长248%,全国财政支出108930亿元,比上年增加19056亿元,增长212%,用于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体育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39339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361%,比上年增长35%,支出框架得到进一步优化,加大了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了民生。
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财政支出日益受到各方面关注。
按照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要求,积极开展财政支出效用评价,对落实财政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政策,促进经济与社会事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存在需求压力大,规模不断膨胀,收支矛盾加剧,框架不合理,财政支出管理方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如何优化财政支出框架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一个重点问题。
2 我国财政支出框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2011(地方版)》指出,满意度最高的公共服务是义务教育,其次是公共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医疗卫生满意度最低。
财政收支执行情况分析财政收支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深入分析财政收支执行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为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提供依据。
一、财政收入执行情况1、税收收入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收入情况呈现出不同的态势。
增值税收入受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税收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复苏和产业升级,一些新兴产业的增值税贡献有所增加,但部分传统行业可能面临一定的压力。
企业所得税的收入与企业的盈利状况密切相关。
在经济形势较为复杂的情况下,一些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利润下滑,导致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放缓。
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对收入产生了一定影响,综合计征方式的实施以及专项附加扣除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个人收入分配,但也使得个人所得税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
2、非税收入非税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减税降费政策,同时加强了对非税收入的规范管理。
一些不合理的收费被取消或降低,使得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有所减少。
但随着国有资产的盘活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有所增加。
3、其他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也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性基金收入受土地出让市场和特定项目的影响较大。
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背景下,土地出让收入可能出现波动。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随着参保人数的增加和缴费基数的调整而稳步增长。
二、财政支出执行情况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主要用于保障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转和履行职能。
这部分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一定比例,其增长速度相对稳定。
随着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进,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应的支出也在不断优化和调整。
2、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民生领域的支出一直是财政支出的重点。
中国财政政策的计量分析及优化策略近年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些调整措施,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等。
那么这些政策对于经济的影响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从计量分析的角度,对中国财政政策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一、中国财政政策的总体现状中国的财政政策由一系列政策组成,包括财政支出、税收、债务等,而这些政策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
具体来说,中国的财政支出越高,国家的公共设施建设等制度改革就会推进得更快。
同时,税收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和企业的经营状况。
最后,债务的增加或减少更是关乎到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
2018年,中国政府的财政支出为29.4万亿元,其中基建投资达到了6.38万亿元。
同时,为了减轻企业的负担,中国还实施了数次减税政策。
例如2018年的增值税降低税率、社保费率下调等政策,为企业解决了一定困境。
但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国的财政政策也面临了一定的压力。
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随之而来的是政府负担的增加和债务的积累,短期内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则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财政支出是财政政策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投资方向和资金规模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状况。
然而,财政支出的增加是否总是对经济有利呢?在短期内,一定程度的财政支出可以推动经济增长。
比如,政府通过积极投资基础设施、扩大就业等方式来增加对经济的刺激,从而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但是,要注意到过度的财政支出对于经济长期发展并不利。
一次性的过度支出,不仅会导致政府的债务压力加大,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会导致资本市场泡沫化等问题。
同时,财政支出的提供与国内经济的发展相关。
即,如何使用财政支出减少开支,节约成本,使纳税人得到更多福利,来达到持续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是财政政策优化的重要方向之一。
三、税收政策的分析税收作为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需用到比较分析。
关于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分析作者:丛浩来源:《今日财富》2020年第17期一、财政支出规模分析(一)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基本情况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78.7亿元,在1995年达到61339.9亿元,增长率高达26.12%,随后逐年增长。
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高达990865亿元,相比1978年增加了近367倍。
政治环境以及经济体制上的转变积极推动了我国的经济进步。
还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财政支出在1978年财政支出为1122.09亿元,在1998年突破了10000亿元,2011年财政支出上升至109247.79亿元,2018年达到238874亿元。
并且,1978-2018年间,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平均为14.55%,这表明我国的财政支出呈现上升的总体趋势。
对于1980年-4.1%以及1981年-7.5%的增长速度,知识暂时性的财政支出负增长现象,是由于政府对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革。
因此,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GDP与财政支出密切相关。
当GDP不断提升,我国的财政支出也随之增加,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分析从宏观方面来看,财政支出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具有重要关系。
经济上,几十年来经济环境与经济体制的转变是影响我国财政支出的关键因素。
因为环境与体制上的改革关系到GDP总量,财政支出与GDP又是相辅相成。
比如1980年与1981年的财政支出负增长,政府出現财政赤字的情况,根本上都是源于国家对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改革,为了保证我国经济能够良好、稳定和更加持续的发展。
政治上,很显然财政支出上的变化即是政府推出与实施相关政策的最好反应。
当政府针对相关事项进行指导与干预时会调整对于各个方面的财政支出。
另外,教育、医疗、救助、养老以及其他社会因素同样关乎财政支出规模。
而从微观方面来看,微观经济因素对于财政支出也具有决定性作用。
比如社会对于公共物品的提供与维护、各种物品的需求与供给以及市场的运行环境等等都设涉及到国家所提供财政支出的规模。
2005年到2011年我国财政支出变化分析报告财政支出是政府为满足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或称经常项目支出)。
财政支出决定着国家财政活动的规模,是政府实现经济社会进步繁荣的物质保障。
2005~2011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分析财政支出规模分析回答了公共需要量的满足程度,可以用绝对数指数来表示,也可以用相对数指数来表示,并由这个指标又可以衍生出反映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其他指标。
下面将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支出变化作具体的分析。
一、历年财政支出总额的变动趋势分析从数据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财政支出总值呈上升趋势,支出规模逐年扩大,不断提高了公共需要的满足程度。
二、我国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的发展变化趋势(财政支出比例系数变化分析)数据和图表显示,自2005年,我国的支出占GDP 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财政比例系数由0.1835逐年上涨,直至2011年,到达0.2358。
说明近年来,财政参与国内生产总值分配的比例逐年增加,社会财力逐步集中,财政规模日益扩大,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程度越来越高。
三、财政支出增加额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的比重变化分析(财政支出边际系数变化分析)而财政支出边际系数则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从06年开始,该指标经历先降,后升,再降,再升的过程。
体现了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保持稳定国民经济分配结构以及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所做出的努力与调整。
同时我们也可从浮动的数字中看出,我国经济运行仍存在着不稳定因素。
就比如说08到09年,该指标增长近2.5个百分点,足以见得2009年略显困窘的经济态势。
四、财政支出增加率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率比重(财政支出弹性系数变化分析)通过对财政支出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的比较,可以看出财政支出变动与经济增长变动是否一致,财政支出弹性,即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反映了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程度。
从数据和图中可以看出,2005-2011年间,财政支出增长率明显大于GDP增长率,从而财政支出弹性大于1,有的年份甚至大于2,财政支出增长明显快于经济增长。
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经济效应:效率评价及路径优化作者:司翼高飞王亚芬来源:《商业研究》2017年第09期内容提要: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效应存在区域差异,其中,对西部省区的影响效应最大,东部省份的影响效应最小;东中西部地区综合效率依次递减,中部地区的规模效率最高,说明整体上中部地区的财政农业支出资金投入规模相对是比较合理的;财政农业支出效率的动态分析表明,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在东部各省的表现更好,而且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上升趋势,但中部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则略有下降。
我国财政农业支出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方式和路径上可以进一步优化,应从体制机制和政策层面进行多重设计和完善。
关键词:影响效应;绩效评价;路径优化中图分类号:F3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17)09-0088-05收稿日期:2017-06-30作者简介:司翼(1978-),女,辽宁盘锦人,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经济及政策;高飞(1984-),男,河北邯郸人,农民日报社编辑,研究方向:农业经济问题;王亚芬(1975-),女,黑龙江方正人,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财政政策。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专项项目“辽宁省财政支农支出效应评估及支农政策体系完善研究”,项目编号:ZJ201501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维视角下财政扶贫政策效应分析及精准扶贫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6BJY147。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问题,最近几年更是保证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只增不减。
随着农业支持力度的加大,财政农业支出资金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效应及使用效率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利用全国31个省市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对当前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对经济的影响效应及绩效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财政农业支出的农业经济增长效应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效应,主要是指财政通过一定的措施、手段等,对农产品的产量和结构等变量产生的影响。
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及其实现何振国内容提要:无论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农业自身的弱质性特点和农业外部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来看,财政支农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而对于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的大小是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本文应用相关数学模型,对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边际产出给予了判断,估计出了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进而考虑实际工作中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的刚性约束,建立了最优取向的增长模型,对今后15年财政支农支出总量进行了测算。
关键词:财政支农最优规模刚性约束增长模型判断财政支农支出规模是否具有效率、如何最有效率,核心要求就是要通过财政支农支出总量的大小,来分析和判断财政支农支出总量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财政资源配置的外在合理的比例要求。
原则上,财政支农支出规模与客观要求的财政资源配置水平越接近,支出效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很显然,财政支农支出规模无论是大于还是小于客观要求的财政资源配置水平都是不可取的。
理论界对中国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大小存在着争议。
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农业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太小,不能保证农业的健康、快速、长期发展,国家财政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财政不需要再加大投入。
本文利用数学模型分析,力图得到一个较为可信的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并对如何达到这一最优规模的实现路径进行研究。
一、对财政支农支出最优规模的估计马拴友(2000)估计了中国政府(财政)最优规模。
i本文利用其思想,结合Barro(1990)的理论来分析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
假定农业的生产函数为()G,=,其中Y是农业生产总值,KY,KFN是期初农业的资本存量,N是农业就业水平,G是政府财政支农支出,F是连续二次可微的,并是K、N、G的一阶齐次函数,0F,i0 ii F (G N K i ,,=)。
对上述生产函数对时间求导,并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Y 可以得到方程。
Y N KG G MPG Y N K G Y λμ⎛⎫=++⨯ ⎪⎝⎭ 其中就业的产出弹性Y N N F ⨯∂∂=λ,农业资本存量的产出弹性Y K K F ⨯∂∂=μ,政府财政支出的边际生产率GFMPG ∂∂=,λ、μ、MPG 是待估参数,变量上面加点表示它是对时间的导数。
根据Barro(1990)法则,政府财政支出G 为最优时要求1=MPG 。
其基本的经济含义是政府每提供一单位财政支出的边际成本为1,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最优的情况是财政支出的边际收益也应为1,否则会出现财政支出不足(1 MPG )或过度(1 MPG )的情况。
在财政支出不足的情况下,增加财政支出可以提高产值增长速度,当财政支出过度时,减少财政支出才可以提高产值增长速度。
因此,也证明了总产出是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凹函数,经济增长也不是政府规模的单调函数,它不随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变化呈现单调增减变化,而是政府规模的凹函数。
根据上面的论述,本文可以大致估计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
由财政支出的产出弹性Y G G F ⨯∂∂=η和财政支出规模YGs =可知,sM P G η=。
当财政支出为最优规模时,也就是说当1=MPG 时,s =η。
将s MPG ⨯=η代入上式可以到方程:GGK K N N Y Y ημλ++= 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模型估计的真实性,本文用农业GDP 来代表Y ,用乡村农业从业人数来代表N ,用农村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近似代表K ,用财政支农支出来代表G 。
对农业GDP 、农村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财政支农支出都经过以1985年为基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减处理。
考虑到该模型主要是描述各变量弹性间的贡献关系,我们在实际回归分析时采用非线性模型中的双对数函数模型。
另外,在估计生产函数时,一般还要考虑技术进步的作用,其中一般是用常数和时间t 的线性函数来表示技术因素;技术也可能不是线性的,我们这里采用非线性的技术,即在方程的右端加上常数和t 2项。
利用表1中的相关数据,经过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后,运用OLS 方法处理得到如下模型(参见附表-1):LnY =23.595-2.211LnN +0.719LnK +0.471LnG -0.0042tt=(0.886) (-0.878)(4.116)(1.713)(-2.250)2R =0.987 ()A R 2=0.979 W D .=2.163 F =134.439分析上面的回归方程可以发现,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调整后的拟合系数达到0.979,表明该方程中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农村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财政支农支出这两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都相当显著。
解释变量整体显著性也较好。
在估计的方程中:(1)乡村农业从业人数的产出弹性为-2.211;农村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产出弹性为0.719;财政支农支出的产出弹性为0.471。
(2)农村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产出弹性为0.719,说明资本对农业GDP 产生促进作用,并且作用很大,这与我们的实践经验相吻合。
(3)乡村农业从业人数变动对农业GDP 的影响为负,这看似与常识相悖,但恰恰反映了中国农业劳动力剩余的现状。
在农业劳动力过剩的条件下,乡村农业从业人数的减少不但不会降低产出,反而可能因为部分劳动力的退出而增加了现有劳动力的人均耕种面积,提高单位产出效率。
在中国乡村劳动力存在着隐性的过量,使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着失衡,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只会对农业GDP 的增加产生负向的影响。
另外,该变量的相关系数非常不显著,根据上面的分析,也可以认为乡村农业从业人数的变动基本上对农业GDP 没有影响。
(4)财政支农支出的产出弹性约为0.471,表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产出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即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农业GDP 平均增加0.471%。
表1:中国农业基本情况资料来源:1、农业GDP 、农业从业人口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经济主要数据》(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2、农村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来源说明:①1990-2000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②2001-2002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报》(未公开出版发行)。
3、财政农业投入来源于财政部农业司有关资料。
接下来对财政支农支出的影响作进一步分析。
根据弹性的定义可知,财政支农支出的产出弹性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财政支出的边际产出和财政支出占农业产出的比重,用数学公式可以表示为Y G G F ⨯∂∂=η,η表示弹性,G F ∂∂为财政支出的边际产出(MPG),GY为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GDP 的比重。
前面通过计量回归已经计算出财政支农支出的平均产出弹性,而每年的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GDP 比重则可以利用每年统计数据计算出来,于是利用上式可以近似计算出每年的财政支农支出的边际产出GF∂∂,有关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相关年份财政支农支出的边际产出资料来源:1、农业GDP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经济主要数据》(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2、财政农业投入来源于财政部农业司有关资料。
3、第③、④列数据根据本文相关公式计算得出。
从表2第④列可以看出,自1990年以来财政支农支出的边际产出均为大于1的正数,而且除2001年最低为2.957以外,其他年份都在3.0以上,最高的年份达5.866。
同时,1995年以来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仍然远大于1。
根据Barro(1990)法则,政府财政支出最优状况是1MPG 。
只要边际产出大于1,就说明财政支出整体不足,继续增加财政支出在边际上是有效率的,会带来更多的净收益。
对比表2中显示的情况,不仅说明中国财政支农支出是生产性的,而且表明中国财政支农支出远远不足,还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投入。
此外,如果假定财政支农支出的产出弹性维持在0.471的平均水平上,那么当财政支农支出达到最优状态时(即1MPG =或者说1=∂∂G F ),由s MPG η=可知,财政农业投入占农业产出的比重GY应为0.471。
即如果政府要使财政支农支出保持自然效率条件,其支出的最优规模大约是占农业GDP 的47.1%。
二、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的刚性约束分析财政支农支出是一种政府性行为,因此不能仅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分析未来的财政支农支出规模,还应该考虑在实际工作中政府进行财政支农支出规模调整的可行性,也就是说要考虑到当年经济增长情况和往年财政支农支出等情况对财政支农支出的制约。
本文将这种制约理解为是一种刚性约束的问题。
为了方便讨论,本文用下式对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的刚性约束进行分析:121t t t X c c X Y e -=+++其中t 表示第t 年的数据,1t X -表示第1t -年(即前一年)财政支农支出规模。
t Y 表示第t 年GDP ,运用表3中1990—2002年的相关数据,经过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后,运用OLS 分析方法处理得出如下模型(参见附表-2):tX =-55.665+ 0.762×1-t X + 0.007×t Yt= (-0.479) (4.125) (1.994)2R =0.954 ()ad R 2=0.944 D.W=2.508 F=94.517资料来源:1、财政农业投入来源于财政部农业司有关资料。
2、GDP 与财政支出来源于中国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相关各年。
通过分析上述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中国在前一年的财政支农支出情况和当年GDP情况对中国当年的财政支农支出情况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调整后的拟合优度达到0.944的水平,并且回归方程的整体显著性较强。
中国当年的GDP和前年的财政支农支出对当年的财政支农支出都起着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
在当年GDP与当年财政支农支出制约关系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正相关度为0.007,也就是说,当年GDP 每提高1单位则财政支农支出平均增加0.007单位。
前一年财政支农支出对当年财政支农支出也有显著的正制约关系,相关系数为0.762。
可以说,财政支农支出规模有相当强的惯性,这符合各国财政支出的历史一般性,并被许多学者所解释ii。
通过财政支农支出的刚性分析可以得出,政府在以最优规模为方向调整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的时候,有必要考虑到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上年财政支农支出的情况,这样才能适应财政支出的刚性约束,使财政支农的工作得到顺利实施和协调发展。
当然,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中国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的优化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