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案例2008-2013中国财政支出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07 MB
- 文档页数:38
对国家财政支出的分析班级:11财务管理学号:1102121012姓名:李安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支出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而财政支出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应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进行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务方向。
附表1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从上表可以看出: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比重仍然偏高。
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64.1%降至2006年的26.6%。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仍很薄弱,而通讯、能源、交通等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保障,需要政府大力投入。
所以,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有一定的合理性。
2008年以来, 中央政策的重心定位于如何全面落实此前提出的社会政策目标上,由此,十一五时期的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变化。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在经济建设支出比重持续下降的同时, 各级财政部门支出重点向三农和民生领域倾斜, 并配合以社会安全网的制度建设, 致力于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现在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日趋合理,政府尤其重视民生方面的支出力度,如社会保障支出、公共卫生支出、教育支出等。
财政支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与市场机制不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以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支出为主,经济建设的费用占比偏高,我国的财政支出大量的投入与基础建设和经济建设,忽视对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特别是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的提供,为了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对财政支出进行优化。
一.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分析: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长24.8%。
这是我国年度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万亿。
2011年,全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财政收入总体增长较快,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物价水平上涨、企业效益较好及将原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蛋糕”继续增大。
财政部数据显示,全国财政收入逾11.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3335亿元。
但是全国财政收入增速出现较大幅度放缓,增幅放缓至12.8%,较2011年回落12.2个百分点。
专家表示,2012年财政收入完成了预算,但是财政收入增速回落幅度较大。
经济增速放缓、物价尤其是PPI下行、进口增速下滑以及结构性减税四大因素,导致2012年财政收入增速回落。
受全球经济低迷影响,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虽然在四季度出现反弹,但全年经济增速回落至7.8%。
税收收入的增长与宏观经济运行关联度高,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财政收入中的主体—税收的增长放缓符合预期。
一些税种的税基与物价密切相关。
2012年我国物价总体在低位温和运行,尤其是PPI 同比大多在负增长区间运行,相应地增值税、消费税增幅出现回落。
近年来,我国进口环节税收的增长在税收中的作用逐步增强。
一般来讲,进口环节中一般贸易规模的扩大会导致税收增收较多。
然而,去年国内需求放缓,致使我国进口增速减速,一般贸易规模增长放缓,对税收的影响较大。
我国实施的诸多结构性减税政策效应在去年得到充分释放。
除了备受关注的个税之外,增值税转型是长期的减税措施,其减税政策效应明显。
此外,对小微企业政策倾斜效果继续释放,大大减轻了小微企业的负担。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保持了较快增长,不少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时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的优惠政策。
企业负担减轻了,相应地我国税收收入减少。
此外,出口退税舒缓外贸企业压力,受到外需低迷、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更强贸易壁垒的影响,我国外贸企业在去年面临着严峻的压力。
2003—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衡量与分析曾昊(兰州大学经济学院)一、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1、绝对数指标:财政支出总额(规模)2、相对数指标:财政支出总额占GDP (GNP )的比重3、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1财政支出增长率:指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它即所谓的“同比”增长率。
公式:△G (%)=1-n G G △=1-n 1-n n G G G —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之比。
公式:)(△)(△%GDP %G E g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 增长额的关系,即GDP 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
公式:MGP=GDPG △△根据以上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作出如下具体分析:1、根据绝对数指标分析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发展变化表12003—2013年我国GDP 总额与财政支出总额(亿元)年份GDP (亿元)财政支出G (亿元)2003135822.824649.952004159878.328486.892005184937.433930.282006216314.440422.732007265810.349781.352008314045.462592.662009340902.876299.93201040120289874.16201147156410893020125193221172102013568845139700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从表1可以看出,2003年—2013年,我国GDP 快速增长,同时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也随之扩大。
2、根据相对数指标分析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发展变化图12003—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率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化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结合表1、图1可以看出,2003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但是财政支出增长率有高有低,呈现出波动的趋势。
对国家财政支出的分析班级:11财务管理学号:1102121012姓名:李安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支出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而财政支出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应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进行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务方向。
附表1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从上表可以看出: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比重仍然偏高。
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64. 1 %降至2006年的26. 6%。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仍很薄弱,而通讯、能源、交通等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保障,需要政府大力投入。
所以,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有一定的合理性。
2008年以来,中央政策的重心定位于如何全面落实此前提出的社会政策目标上,由此,^一五时期的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变化。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在经济建设支出比重持续下降的同时, 各级财政部门支出重点向三农和民生领域倾斜, 并配合以社会安全网的制度建设, 致力于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现在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日趋合理,政府尤其重视民生方面的支出力度,如社会保障支出、公共卫生支出、教育支出等。
财政支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与市场机制不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以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支出为主,经济建设的费用占比偏高,我国的财政支出大量的投入与基础建设和经济建设,忽视对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特别是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的提供,为了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对财政支出进行优化。
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分析财务管理内容摘要: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原因与趋势,探讨财政支出重大变化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关键词:财政支出变化原因趋势合理性不合理性Abstract: this article an alyzes the cha nges of the fiscal spe nding of China in the last ten yearsa nd finds the causes and predicts the tren ds, in the same time, discuss ing the rati on ality and irrati on ality of the major cha nges.财政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财政支出是国家实施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手段。
中国财政支出大体可分为基础经济建设、一般公共服务、国防、科技教育文化体育费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其他费用。
本文结合国家统计局和中国财政年鉴相关数据,纵观财政支出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财政变化的原因,从根源里寻找出财政支出分布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提出一些关于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建议。
一、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情况1、财政支出相关数据图1 : 1980-2009年财政各项主要支出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T-经汾建讼费TB-社会文製费一*-国防费—行政宜理费-------- 技他主出图2:2001-2012中国经济GDP增长速度走势图47 2^WB7T -*• JKJOJJ 甜巴丿一 WT 一2001200Q 2003 冷M 20C62006 £CO7 2 畑 200«SOU ^012表3:社会保障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重一览表年伪财政总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上匕重2000 1588^^0 1922.37 12.10% 2C01 18002.581387.40 10.51%2002 22053.152636.2211.95%2003 24S49.95 2S55.91 10. 2001 23436.69 3116.0510.94% 2005 33030.23 逅日& S510.90% 2006 40422. V3 4961. 78 10.79% 2007 49731.356447.1& 10.94%2006 e2E92.es6804. 29 10.87%20007S299.937606.689.57%进料来源|根据相关国家統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相黄数据整理得出. 2、财政数据分析回顾中国2003-2013年,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在百分之十左右, 国家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则达到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之间,2007、2008、2009、2011四年均超过百分之二十,2007-2008年,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加大(表 1、图1)。
2008年以来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效果评析内容提要: 文章就2008年以来中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效果进行了评析。
主要包括:政策启动的背景、积极财政政策的要点、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
文章通过对上述的分析,揭示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成效一、政策启动的背景2008年以来,面对极其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措施,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但不容忽视的是,近期,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对我国的影响正在不断加重加深。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决定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重大调整,把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把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
中央政府增加的投资,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灾区恢复重建。
支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安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
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支持地震灾区尽快恢复重建城乡居民住房,加快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搞好生态恢复和环境整治等。
(二)推进税制改革,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在销项税额中抵扣,相应调整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及其征收率,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内需。
2008年预算报告解读中央财政收入是指中央财政年度收入,包括中央本级收入和地方上解收入。
中央本级收入根据现行财政体制划归中央财政的收入,主要包括国内增值税(75%部分),国内消费税,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出口货物退增值税92.5%部分和消费税(冲减收入),企业所得税(铁路运输、国家邮政、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等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纳入共享范围企业所得税60%部分),个人所得税(60%部分),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等集中交纳的营业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海洋石油资源税,证券交易印花税(97%部分),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非税收入等。
地方上解收入是指中央收到地方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或财政体制规定上解的各项收入。
中央财政支出是指中央财政年度支出,包括中央本级支出、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
中央本级支出是指经立法机关批准,按照财政支出分级管理原则,列入中央财政支出,用于中央各部门的支出。
税收返还包括消费税、增值税“两税返还”和所得税基数返还,分别是19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2002年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时,为保护地方既得利益,对原属于地方的收入划为中央固定收入或共享收入后,对地方给予的补偿。
财力性转移支付是指对自有财政收入(含按财政体制规定上级财政给予的返还与补助收入)不能满足支出需求、或上级政府出台减收增支政策形成财力缺口的地区,按照规范的办法给予的补助。
接受补助的地方政府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统筹安排和使用。
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为达到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对存在财力缺口的地区给予的补助。
该项转移支付不规定具体用途,可自主安排使用,所以又称无条件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对承担委托事务、共同事务的下级政府给予的具有指定用途的资金补助,以及对应由下级政府承担的事务给予的具有指定用途的奖励或补助。
第1篇一、背景介绍XX市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个经济欠发达城市,长期以来面临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XX市政府决定将财政支出重点倾斜于教育事业,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
本文将以XX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为例,探讨财政支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成效。
二、案例概述XX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是市政府为了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
该计划旨在通过财政支出,选拔和培养一批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XX市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财政支出内容1. 选拔与培训:政府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选拔全市范围内的优秀教师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理论、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育信息化等,旨在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2. 实践锻炼:政府每年投入300万元,支持“双师型”教师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进行实践锻炼。
通过实践,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3. 职称评定与待遇:政府规定,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和工资待遇上享有优先权。
此举旨在激励更多教师投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4. 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入1000万元,用于改善学校教学设施,为“双师型”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包括购置多媒体设备、实验室设备、图书资料等。
四、实施效果1. 教师队伍素质显著提升:通过“双师型”教师培训和实践锻炼,XX市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据调查,参与培训的教师中有80%以上表示,培训内容实用性强,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2.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加入,为学校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据统计,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以来,XX市中小学的升学率提高了15%,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提升了10%。
3. 教育公平得到保障:通过财政支出,XX市政府实现了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缩小了城乡、区域间的教育差距。
实验报告——我国投资支出的变化趋势分析(第一小组)小组成员:xxxx xxxx xxxx xxxxx内容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能够反映出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我国政府对经济建设的支持作用,又可以根据人们在社会发展水平下的需要来判断适合该水平的社会事业的适当支持,并做出合理的规模变化。
2001—2010近10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在相应的不断发展变化调整,本文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出近十年的变化原因、变化趋势、变化合理性和不合理性。
关键词:发展方向财政支出财政政策根据资料显示,以下是我国近年来的财政数据,以及其政策变化情况。
1994年以来的财政数据分析:1994-1995年,连续3年,借1992年1月小/平南巡的东风,中国经济迅速升温。
出现连续3年的2位百分数的CPI上涨,CPI上涨年平均值高达16.30%。
名义货币计算,GDP增长平均速度达到30.03%,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增长21.49%,经济全面过热。
但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仍大幅度低于GDP增长超过8个百分点。
1996-2007年,在CPI保持低位、11年中有6年为实际下降的情况下,CPI 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80%的前提下,国家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速高达19.27%。
远远高于GDP平均增速13.02%。
1994年到2012年中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览表1994年—1997年“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宏观经济背景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
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
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
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合理压缩财政支出,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
2003—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衡量与分析曾昊(兰州大学经济学院)一、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1、绝对数指标:财政支出总额(规模)2、相对数指标:财政支出总额占GDP (GNP )的比重3、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1财政支出增长率:指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它即所谓的“同比”增长率。
公式:△G (%)=1-n G G △=1-n 1-n n G G G —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之比。
公式:)(△)(△%GDP %G E g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 增长额的关系,即GDP 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
公式:MGP=GDPG △△根据以上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作出如下具体分析:1、根据绝对数指标分析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发展变化表12003—2013年我国GDP 总额与财政支出总额(亿元)年份GDP (亿元)财政支出G (亿元)2003135822.824649.952004159878.328486.892005184937.433930.282006216314.440422.732007265810.349781.352008314045.462592.662009340902.876299.93201040120289874.16201147156410893020125193221172102013568845139700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从表1可以看出,2003年—2013年,我国GDP 快速增长,同时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也随之扩大。
2、根据相对数指标分析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发展变化图12003—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率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化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结合表1、图1可以看出,2003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但是财政支出增长率有高有低,呈现出波动的趋势。
中国近年教育财政⽀出分析中国近年教育财政⽀出分析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教育已成为我国财政⽀出的第⼀⼤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和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明确:2012年我们教育经费⽀出会占国民⽣产总值⽐例的4%。
据悉,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公共财政⽀出从4000多亿元增加到9700多亿元。
财政教育⽀出占总⽀出的⽐重从14.9%提⾼到16.3%,这⼀⽐重已经⾼于世界上⼤多数国家。
相⽐之下,美国2007年教育经费仅占财政总⽀出的2.4%。
⾯对如此⼤的差距,国⼈是应当为我国⼤⽐例投资教育的⼤⽅拨款之举感到⾃豪⼼安;抑或私下狐疑,缘何教育⽀出的正差距却引致教育质量、教育成果的负差距?的确,⼤⽐例的教育财政⽀出是否就意味着教育情况的改善,教育⽔平的提⾼,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全国教育经费情况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为30364.72亿元,⽐上年的27695.97亿元增长9.64%。
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于教育的经费等)为24488.22亿元,⽐上年的22236.23亿元增长10.13%。
⼆、落实《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情况1.全国公共财政教育⽀出(包括教育事业费,基建经费和教育费附加)为21405.67亿元,⽐上年的20314.17亿元增长5.37%。
其中,中央财政教育⽀出3883.92亿元,⽐上年增长2.7%。
2.各级教育⽣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出增长情况。
2013年全国普通⼩学、普通初中、普通⾼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等学校⽣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出情况是:(1)全国普通⼩学为6901.77元,⽐上年的6128.99元增长12.61%。
其中,农村为6854.96元,⽐上年的6017.58元增长13.92%。
普通⼩学增长最快的是云南省(23.41%)。
(2)全国普通初中为9258.37元,⽐上年的8137.00元增长13.78%。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一、该期内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趋势。
1、经济建设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87年到1990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有大幅度下降,1991年到1999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较为平缓,2000年到2005年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比重逐年下降,2005年到2010年又逐年上升并与2000年大体保持水平。
2、社会文教育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高,1991年到200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由小幅度增长,2001年到2009年有小幅度波动,2010年又有较大幅度增加。
且2010年社会文教育是1978年以后所占比重最大的一年。
3、国防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国防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1985年到1992年有小幅度上涨,1992年到993年有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10年以2000年为分界点有小幅度波动,其波动趋势是先下降在上升又下降且2010年国防费用是1978年以后最小的一年。
4、行政管理费用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0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9年有小幅度波动,较为平缓,1999年到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1年到2006年变化比较平缓,2006年到2008年有非常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到2009年又一较大的趋势下降,2009年到2010年又有小幅度增加。
5、其他支出1978年到1993年我国其他支出费用占财政总支出逐年增加,1993年到1994年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01年缓慢增长,2001年到2006年有较大幅度增长,2006年到2007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07年到2010年较为平缓,除了2009年。
6、总结总之,1978年-2010年,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呈下降趋势的,而社会文教育费用却是呈上升趋势的,国防费用总趋势是下降的,行政管理费用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其他支出的总趋势也是呈上升趋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