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和临床疗效
- 格式:ppt
- 大小:125.00 KB
- 文档页数:24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张学兰, 李慧芬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炮制是制备中药饮片的一门传统制药技术,也是中医药学特定的专用制药术语,历史上又称“炮炙”、“修治”、“修事”。
中药材不能直接入药,必须炮制成饮片之后才能入药。
所谓中药饮片是指中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汤剂和中成药生产使用的所有药物。
中药依法炮制和复方配伍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色所在,也是中医药有别于其它传统医药的重要标志。
中医治病主要借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个体差异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精神,以“辨证施治”为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在临床工作中,中医从诊断到治疗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人体的阴阳盛衰、气血变化以及脏腑的寒热虚实、气候、环境以及生活起居等对人体的影响。
治疗原则、遣方用药必须根据这些情况做出正确决定。
但中药的性能和作用无有不偏,偏则利害相随,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治疗的要求,这就需要通过炮制对药物原有的性能予以取舍,权衡损益,力求符合疾病治疗的实际要求。
通过炮制可改善中药的偏性和毒性,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并可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症候及患者的体质情况,有的放矢地选用炮制品,以增强方剂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实用疗效。
第一部分中药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中药炮制作为一门传统制药技术,是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具体体现,已经成为中医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某种意义上说,中药炮制的理论、方法工艺以及临床应用是由我国劳动人民以生命为代价,历经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和反复验证的经验总结,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一、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经炮制后方能达到临床用药要求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自然界的原植物、原动物和原矿物,原药材中常常含有泥沙杂质、霉败品和非药用部位,因此,多数不能直接入药,经加工炮制后,可去除杂质,选出规定的药用部位。
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性质,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又称炮炙、修事或修治。
对中药临床疗效影响十分密切。
如宋代《太平圣惠方》就有“炮制失其体性,筛罗粗恶,分剂差殊,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必须殷勤注意。
”说的就是中药炮制与疗效的关系。
如果炮制不合法度,就会失去固有的性能,对临床治疗而言是有名无实,达不到治病的作用。
这就说明炮制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粗略简述几大类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影响。
1净制与临床疗效由于药材在采收过程中难免混有杂质和非药用部位,有的药材各个部位的作用不同,如果不加以净制,一并入药,势必影响疗效,甚至造成医疗事故。
如麻黄茎具有发汗作用,而麻黄根却有止汗作用,在炮制中必须根茎分开,区别入药,否则疗效就会适得其反。
还有些药材必须剔除非药用部分,如巴戟天、远志、牡丹皮等必须抽取净木芯,如果不加以净制,会造成疗效降低或完全没有疗效。
2切制对疗效影响部分中药材体积比较大,无法直接调剂,更不能保证煎出效果,必须按照药材的质地不同,采取“质坚宜薸”、“质松宜厚”的原则进行切割,以利于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并避免药材细粉在煎煮过程中出现糊化、粘锅等现象,显示出饮片“细而不粉”的特色。
饮片切制是提高煎药质量,保证中药临床疗效的关键措施之一。
中药饮片切制是为了提高煎药质量,在炮制前进行润泡软化操作,以使软硬适度,便于切制;其中软润方法、处理的时间及吸水量控制至关重要。
有些药材不宜在水中浸泡,需要采取其他方法软润;有些药材浸泡的时间不宜过长,吸水量不宜过大,以控制药材有效成分的流失。
另外药材在切制过程中要厚度均匀,以免煎煮过程中出现易溶和难溶、先溶和后溶的问题,浸出物将会取气失味或者取味失气,达不到气味相得的要求;例如黄芩在切制饮片前采用蒸汽软化或者煮沸十分钟,而不宜采用冷水浸泡软化;又如槟榔经水浸泡后切片,西醚类生物碱损失较大,可以采用蒸汽焖润法或者蒸汽软化后切片,可以大幅度降低槟榔碱损失。
中药饮片应用不同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药饮片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剂型,是中医药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
中药饮片可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炮制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炮制方法对中药饮片的疗效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炮制方法可能会导致药性和药效的差异。
对中药饮片炮制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药炮制方法中,不同的炮制方式会对药材的活性成分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或改变,影响药品的药效和药物稳定性。
炮制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着中药饮片的质量和疗效。
炮制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以及药材的性质和配伍关系来综合考虑,选用合适的炮制方法,以获取最佳的疗效。
对炮制方法的研究可以为中药饮片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中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
1.2 研究意义中药饮片是中医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药剂形式,其制备过程中的炮制方法对于药效和药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深入研究中药饮片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药材活性成分的影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中药制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从而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炮制方法对药效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中药治疗疾病的效果,因此研究炮制方法对药效的影响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炮制方法对药物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影响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确保中药饮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疗效作用。
研究中药饮片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有助于提升中药治疗效果和保障患者的安全。
2. 正文2.1 炮制方法对药材活性成分的影响不同的炮制方法对药材活性成分的影响是中药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炮制方法可以改变药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药效效果,从而影响中药饮片的临床疗效。
炮制方法的不同会导致药材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和比例发生变化。
有些炮制方法可以增加某些成分的含量,从而增强药效;而有些炮制方法则可能导致某些成分的损失,影响药物的疗效。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中药应用于临床大多以中药饮片的形式出现,而中药饮片在未加工以前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这些天然药物,或质地坚硬、粗大,或含有杂志、泥沙,甚至含有毒性成分等,所以都要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应用。
中药炮制是我国医药学中的一门传统的制药技术,它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和储藏保管的不同要求及药材自身性质,对中药进行各种加工和处理,使之成为一定规格的饮片,更好的应用于临床的制药技术。
科学的炮制能减毒增效,而不科学的炮制往往使药材有效成分丧失,甚至增加毒副作用。
所以,中药炮制质量的好坏对提高临床疗效有着直接的关系。
历代医药学家对中药炮制都很重视,且有许多的重要论述。
如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的“制造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
酒制升提,姜制走散,入盐走肾脏,仍使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隔,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指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
由此可见,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加以重视。
中药炮制的方法有净制、切制、炮制等,其中各种炮制方法都有一定的炮制目的,均以适应临床需求,提高临床疗效为前提。
1 中药净制与临床疗效中药材都要通过净选加工,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分、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泥沙、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的净度标准,方可应用于临床。
汉代医药学家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玉函经》中指出:“……或需皮去肉,或去皮须肉,或须根去茎,又须花须实,依方拣采、治削,极令净洁。
”提出了用药部位、净度需求,可见应根据方药的具体目的分别进行选择,以提高药物质量保持和稳定药效。
如巴戟天的木心为非药用部分且占的比例大,如不除去,则用药剂量不准,降低疗效;乳香、没药粘附树皮,石膏中夹有一些杂质,还有一些动物、昆虫类药物的头、足、翅也须除净,以保证配方剂量的准确和药物的洁净;还有一些药物用药部位不同临床疗效也不同,如麻黄的根与茎,麻黄根有止汗作用而麻黄茎有发汗作用;莲子的心与肉,莲子心能清心热,而莲子肉能补脾涩精。
中草药的炮制与临床疗效关键词中草药炮制临床疗效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86一直以来,中草药的临床应用之前,都必须经过必要的炮制处理,才能更适应治疗需要,使药效得到充分的发挥。
如前人所说“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
根据不同的药性和治疗要求又有不同的炮制方法,特别是有不良反应的药物必须经过炮制后才能确保用药安全。
除此以外,有些药材在炮制过程中还要加用适宜的辅料,同时要注意操作技术及掌握火候。
总之,中草药的炮制是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草药的临床疗效而服务的,就此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中草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清代《修事指南》曰:“炮制不明,药性不准,则汤方不准,而病症不验也”。
由此可见[1],若想收到好的临床疗效,必须采用得当的炮制方法。
中草药的炮制能够使药物作用得到强化,提高临床疗效。
如延胡索醋制以后能增强活血止痛功效,麻黄、紫菀、款冬花蜜制增强润肺止咳作用,红花酒制后活血作用增强,淫羊藿用羊脂炒后增强补肾助阳的作用。
中草药炮制后能够改变药物性味,扩大应用范围。
如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具有清热凉血生津的作用,而经酒制成熟地黄后则成味甘性温、生精添髓之品;具有截疟解毒、润肠通便功效的生首乌,经黑豆汁拌蒸成制首乌后,不仅功专滋补肝肾、补益精血,还兼具涩精止崩之效;再如天南星性温,归肺、肝、脾经,能燥湿化痰、祛风解痉,而经牛胆汁制后称胆南星,药性凉润,善入肝、胆经,成为清热化痰、熄风定惊之品,常用于中风、惊风、癫痫等证。
中草药炮制后能够引药入经,在特定脏腑经络中发挥治疗效果,便于定向用药。
《本草蒙筌》谓“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住痛,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就是这个意思[2]。
如知母、黄柏、杜仲经盐炒后,可增强入肾经的作用;如柴胡、香附、青皮经醋炒后,增强入肝经的作用,便于临床定向选择用药。
一些药物具有不良反应,不能直接应用,必须经过适当的炮制,降低其不良反应,才能保证安全用药。
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和主要方法及临床意义摘要:一、中药炮制的概念二、中药炮制的目的1.提高药物效价2.降低药物毒性3.改变药物性能4.利于药物制剂三、中药炮制的主要方法1.炒制2.煮制3.蒸制4.浸制5.发酵6.炮制四、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意义1.提高药物疗效2.降低药物不良反应3.提高药物稳定性4.适应不同病症的治疗需求正文:自古以来,中医药在我国就有悠久的历史,而中药炮制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性、改变药物性能以及利于药物制剂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和主要方法及其在临床上的意义进行详细阐述。
一、中药炮制的概念中药炮制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药材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炮制不仅改变了药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而且还影响了药材的生物活性,从而使药物更具疗效和安全性。
二、中药炮制的目的1.提高药物效价:通过炮制,可以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更容易溶出,提高药物的利用率,从而提高药效。
2.降低药物毒性:某些药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通过炮制可以降低毒性,减轻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3.改变药物性能: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性味、归经,使药物更适合患者的病症需求。
4.利于药物制剂:炮制后的药物更容易制剂,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保存期限。
三、中药炮制的主要方法1.炒制:通过加热使药材表面干燥,提高药物活性,如炒麦芽、炒酸枣仁等。
2.煮制:将药材与水共煮,提取有效成分,如煮附子、煮石膏等。
3.蒸制:利用水蒸气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如蒸首乌、蒸黄精等。
4.浸制:将药材浸泡在液体中,使其充分吸收液体,如浸酒、浸醋等。
5.发酵:通过微生物发酵作用,改变药物成分和性能,如发酵甘草、发酵陈皮等。
6.炮制:将药材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干燥、收缩,如炮姜、炮附子等。
四、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意义1.提高药物疗效:炮制后的药物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2.降低药物不良反应:通过炮制,可以降低药物的毒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炮制与药品疗效的关系摘要中药炮制是一项具有传统特色的制药技术,它涉及到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几个方面。
中药炮制与中药饮片的质量有密切关系并直接影响临床疗效,本文就各种炮制法与药品疗效的关系作一综述。
关键词中药炮制;药品疗效中图分类号r28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75-2156(2009)04-0052-0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需求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它涉及到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搞清中药药性,明确中药炮制的目的。
其次,要掌握炮制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中药炮制与中药饮片的质量有密切关系并直接影响中医临床疗效,本文就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予以介绍和讨论。
1 各种炮制法与药品疗效的关系1.1 净制、切制与药品疗效中药来源于自然界,在采集过程中往往夹杂非药用部分或其他杂质等,因此,必须经过严格的纯净处理,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保证临床用药准确、安全、有效。
如丹参、黄连等,常带有泥沙、土块,须洗净才能入药;巴戟天的木心非药用部分,木心强韧,化学成分含量明显低于巴戟天,而木心重量占全药重量的将近一半,这些非药用部位若不除去,则配方中药物有效成分含量减少,达不到治疗所需的有效治疗剂量。
有些药材各药用部位不同,其功效各异,若一并入药,则难以达到治疗目的,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如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的根、全草、果实均可入药,根为青木香:止痛、解毒消肿;全草为天仙藤:行气;果实为马兜铃: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
又如紫苏解表散风寒、解郁宽中且化痰,紫苏叶能解鱼蟹毒,紫苏梗能安胎,紫苏子能定喘,等等。
药材切制成饮片与溶媒接触面积增大,提高有效成分的煎出率,并可避免药物细粉在煎煮过程中糊化、粘锅等现象。
切制时,饮片不均匀,厚薄、长短、粒度相差太大,在煎煮过程中就会出现药用成分溶出不一现象。
若需进一步加热炮制,还会出现受热不均,生熟不一,药效有异的情况。
中药临方炮制与疗效的关系中药临方炮制是中医药领域中重要的一环,炮制处理可以改变药品的性状和药效,直接影响药物的药效和疗效。
下面将对中药临方炮制与疗效的关系进行探讨。
中药临方炮制是指在中药制剂生产和应用中,对原材料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使其具备适合的用法,以及适当的性质和药效。
炮制过程包括炒、制、炙、煎、蒸、焙等多种方法。
不同的加工方法和技术可以改变中药材的形态、质地和化学成分,从而改变中药的药性和药效。
炒制是中药制剂中常见的炮制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不同的温度、炒制时间和炒制方法,可以调节药材的性状和药效。
炒制可以使药材颜色变化,增加香气,调整药效,去除剧毒等作用。
炒制黄芩可以使其清热泻火的作用更加明显,增强其对湿热痰蒸症的疗效。
制制是将药材进行切碎、捣碎、研磨等处理,以改变其形态和药效。
制制可以增加药材的溶解度,提高药液的提取率,增强药效。
将石斛进行制制处理,可以增加活性成分的溶解度,提高药液的抗氧化能力,从而增强其抗衰老和养颜功效。
煎制是将中药材加入适量清水,经过高温煮沸一段时间,使其药性溶解于药液中。
煎制可以释放药材的活性成分,提取药物的有效成分,增强中药的药效。
煎制蛇床子可以提取其中的毒素,减少其毒性,增强其镇痛和祛痰作用。
蒸制是将中药材置于蒸锅中进行蒸煮处理,以改变其药效。
蒸制可以促进药材内部活性成分的生成和转化,增加药效。
蒸制人参可以提高其中对人体的滋补作用,增强其兴奋中枢神经、抗疲劳的疗效。
焙制是将中药材放置在高温烘箱中进行烘烤处理,以改变其性状和药效。
焙制可以使中药材中的水分蒸发,去除杂质,调节药材的颜色和药效。
焙制五味子可以使其更香,增加其对脾胃虚寒的疗效。
中药临方炮制可以改变中药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从而调节药物的性状和药效。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对中药的药性和药效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对中药疗效产生影响。
炮制是中药制剂和应用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对于提高中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但需要指出的是,中药临方炮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加强中药临床疗效的评价和证据支持。
中药饮片应用不同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中药饮片是中药药材研磨成粉末后制成的一种剂型,其使用广泛,功效显著。
中药饮片的炮制方法对其临床疗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中药饮片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和性质,从而影响其药效。
本文将就中药饮片应用不同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进行详细的探讨。
1. 炮制时间:炮制时间是指制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的加热时间,不同时间的炮制会对中药饮片的成分及药效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炮制时间过长会导致药效减弱,而炮制时间过短则会导致中药饮片的药效不够充分。
2. 温度:炮制温度是指中药饮片在炮制过程中的加热温度,不同的温度会导致中药饮片中活性成分的含量不同。
一般来说,较高的温度可以加速中药饮片中活性成分的释放,但同时也会导致部分活性成分的损失。
3. 炮制方法:炮制方法包括炒、炙、烤等多种方法。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导致中药饮片中活性成分的性质和含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中药饮片的药效。
1. 炒制:炒制是指将中药材放入炒锅中进行炒制,炒制后的中药饮片具有较强的温补作用,适用于寒性疾病的治疗,如感冒、腹泻等。
三、不同炮制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1. 经典炮制:在传统中药炮制过程中,一般会按照古方进行炮制,以保证中药饮片的药效。
比如《伤寒杂病论》中就有详细的炮制方法,临床中应用广泛。
2. 新型炮制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炮制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比如微波炮制、超声炮制等新型炮制技术,可以加快炮制过程,提高中药饮片的药效。
3. 个性化炮制:随着中医个性化治疗的发展,部分医院已经开始尝试对中药饮片进行个性化炮制,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特点进行炮制,以提高疗效。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导致中药饮片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和性质产生变化,从而影响其药效。
这主要是因为中药饮片中的活性成分主要来源于药材,而炮制过程中的温度、时间等因素会导致活性成分的转化和释放。
较高的炮制温度可以加速中药饮片中活性成分的释放,从而增强药效;而炮制时间过长则会导致活性成分的损失,从而降低药效。
第二节炮制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一、中药炮制保证中药质量
中药炮制分为净制、切制、炮制三个步骤。
药材净制切制炮炙
生饮片生饮片熟饮片
二、净制使药物更好发挥疗效,适应临床需要
柴胡
根:含皂苷,镇静、镇痛、解热抗炎
茎叶:不含皂苷,不入药
麻黄
麻黄草,发汗
麻黄根,止汗
净制使药物更好发挥疗效,适应临床需要
杏仁:燀,去皮杀酶保苷,去除变色
净制使药物更好发挥疗效,适应临床需要远志:
皮的皂苷含量为心的25倍
抽取木心较为费时费力,因此《中国药典》已经不再要求去除木心。
“断面中空”
三、切制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和炮制,提高疗效
切制前水处理“少泡多润,药透水尽”
槟榔:质地坚硬,软化切薄
片
葛根:淀粉多,切丁或段
四、炮制减毒增效
醋制元胡增强疗效
醋与元胡中的生物碱发生作用,生成醋酸盐易溶于水
酒制,蜜制
四、炮制减毒增效
制川乌各种方法炮制降低毒性
川乌的毒性源自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其含量的多少决定了川乌毒性的大小
川乌黑豆甘草制蒸、煮
谢谢!。
中药饮片应用不同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剂型,具有方便服用、保存方便、剂量准确等优点。
中药饮片的制备工艺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其炮制方法对中药饮片的药效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针对现有文献展开综述,以期为中药炮制工艺提供有益启示,进一步提高中药饮片的药效。
1. 破壁炮制破壁炮制是一种针对植物纤维素强度的炮制方法。
它的主要作用是破坏中草药细胞壁,使药物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此外,破壁祛风通络、开窍明目、化痰宣肺等也是破壁炮制的主要作用。
2. 火炮炮制火炮炮制是一种常见的炮制方法。
其主要作用是用高温加热中草药,促进药物成分的释放和药效的增强。
与其他炮制方法相比,火炮炮制可以让药物活性成分更均匀地分布在饮片中,更易溶于水,更易吸收。
3. 蒸汽炮制蒸汽炮制是一种以水蒸汽为介质的炮制方法,主要作用是促进中草药的祛湿、熟化和药效的增强。
由于其高温水蒸汽作用,可以提高药物成分的活性和生物利用度,并加快漏斗浸泡和提取的速度,同时也可以去除饮片中的有害物质和酸性成分。
4. 焙炒炮制焙炒炮制主要是指用中火炒制中草药,让其逐渐暴露出独特的气味和气味组合,增加植物化学物质的容易溶解度,从而提高其药效。
此外,还可以减少中药饮片中的水分,延长药物的保质期。
5. 醋浸炮制醋浸炮制是一种用醋泡中药的炮制方法,能够促进中草药成分溶于水或酒,使其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同时,醋浸炮制还可以提高中草药的稳定性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总之,不同的炮制方法对中药饮片的药效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病情和药材特性合理选择炮制方法,以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