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知识与临床疗效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55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张学兰, 李慧芬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炮制是制备中药饮片的一门传统制药技术,也是中医药学特定的专用制药术语,历史上又称“炮炙”、“修治”、“修事”。
中药材不能直接入药,必须炮制成饮片之后才能入药。
所谓中药饮片是指中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汤剂和中成药生产使用的所有药物。
中药依法炮制和复方配伍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色所在,也是中医药有别于其它传统医药的重要标志。
中医治病主要借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个体差异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精神,以“辨证施治”为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在临床工作中,中医从诊断到治疗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人体的阴阳盛衰、气血变化以及脏腑的寒热虚实、气候、环境以及生活起居等对人体的影响。
治疗原则、遣方用药必须根据这些情况做出正确决定。
但中药的性能和作用无有不偏,偏则利害相随,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治疗的要求,这就需要通过炮制对药物原有的性能予以取舍,权衡损益,力求符合疾病治疗的实际要求。
通过炮制可改善中药的偏性和毒性,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并可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症候及患者的体质情况,有的放矢地选用炮制品,以增强方剂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实用疗效。
第一部分中药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中药炮制作为一门传统制药技术,是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具体体现,已经成为中医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某种意义上说,中药炮制的理论、方法工艺以及临床应用是由我国劳动人民以生命为代价,历经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和反复验证的经验总结,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一、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经炮制后方能达到临床用药要求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自然界的原植物、原动物和原矿物,原药材中常常含有泥沙杂质、霉败品和非药用部位,因此,多数不能直接入药,经加工炮制后,可去除杂质,选出规定的药用部位。
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性质,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又称炮炙、修事或修治。
对中药临床疗效影响十分密切。
如宋代《太平圣惠方》就有“炮制失其体性,筛罗粗恶,分剂差殊,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必须殷勤注意。
”说的就是中药炮制与疗效的关系。
如果炮制不合法度,就会失去固有的性能,对临床治疗而言是有名无实,达不到治病的作用。
这就说明炮制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粗略简述几大类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影响。
1净制与临床疗效由于药材在采收过程中难免混有杂质和非药用部位,有的药材各个部位的作用不同,如果不加以净制,一并入药,势必影响疗效,甚至造成医疗事故。
如麻黄茎具有发汗作用,而麻黄根却有止汗作用,在炮制中必须根茎分开,区别入药,否则疗效就会适得其反。
还有些药材必须剔除非药用部分,如巴戟天、远志、牡丹皮等必须抽取净木芯,如果不加以净制,会造成疗效降低或完全没有疗效。
2切制对疗效影响部分中药材体积比较大,无法直接调剂,更不能保证煎出效果,必须按照药材的质地不同,采取“质坚宜薸”、“质松宜厚”的原则进行切割,以利于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并避免药材细粉在煎煮过程中出现糊化、粘锅等现象,显示出饮片“细而不粉”的特色。
饮片切制是提高煎药质量,保证中药临床疗效的关键措施之一。
中药饮片切制是为了提高煎药质量,在炮制前进行润泡软化操作,以使软硬适度,便于切制;其中软润方法、处理的时间及吸水量控制至关重要。
有些药材不宜在水中浸泡,需要采取其他方法软润;有些药材浸泡的时间不宜过长,吸水量不宜过大,以控制药材有效成分的流失。
另外药材在切制过程中要厚度均匀,以免煎煮过程中出现易溶和难溶、先溶和后溶的问题,浸出物将会取气失味或者取味失气,达不到气味相得的要求;例如黄芩在切制饮片前采用蒸汽软化或者煮沸十分钟,而不宜采用冷水浸泡软化;又如槟榔经水浸泡后切片,西醚类生物碱损失较大,可以采用蒸汽焖润法或者蒸汽软化后切片,可以大幅度降低槟榔碱损失。
中药炮制方法在临床应用效果的影响中药炮制方法(也称为药物制备或熟化)是指对中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它不仅影响着中药的药效,还关系着中药的使用安全和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方法可分为炮炙、制曲、浸泡等多种方式。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中药的药性和药效,进而对临床应用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药炮制方法对临床应用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中药炮制方法可以提高中药的药效。
中药经过炮制处理后,可以减轻中药的毒性,并增加其药效。
比如,炮制后的附子可以提高其心脏和血管系统的作用,提高疗效;炮制后的枸杞子则可以提高其养肝益肾、明目润燥的功效。
这是因为中药经过炮制后,可以改变其中的活性成分的相对含量,使其更易于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其次,中药炮制方法可以改变中药的药物性质。
不同的炮制方法对中药的性质有不同的影响。
比如,炮炙后的麻黄可以减轻其容易上火的性质,增加其对肾脏和心脏的作用;炮制后的生姜可以减弱其辣味和刺激性,增加其调理脾胃、帮助消化的功效。
这种改变中药性质的作用使得中药适应范围更广,更适合不同的人群使用。
另外,中药炮制方法还可以增加中药的稳定性和保存期限。
中药经过炮制处理后,可以减少其对湿气、阳光和氧气的敏感性,延长其保存期限。
比如,炮炙后的何首乌可以减少其含水量,减轻其变质的风险,延长其保存时间;炮制后的干姜也可以减少其水分含量,防止霉变和虫食。
这有助于保持中药的药效和疗效,提高中药的质量和可靠性。
此外,中药炮制方法还可以改善中药的口感和易用性。
一些中药经过炮制处理后,可以减弱其苦味、涩味和不良气味,增加其口感和易入口的性质。
比如,炮制后的黄连可以减轻其苦味和涩味,增加其抗菌、抗炎的功效,同时使其更易于服用;炮制后的茯苓可以减轻其泽味和甜味,增加其利尿、消肿的作用,同时使其更易于口服。
这有助于提高中药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和满意度。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中药炮制方法也会对中药的药效产生不同的影响。
四十余种中药生品、炮制品与临床疗效覃勇关键词:中药饮片;生品;炮制品;临床疗效中药功效是中药药性在具体药物上的体现,又是药理作用的很好体现,也是临床处方用药的直接依据。
中药的化学成份组成相当复杂,往往由于加工炮制方法不同,对中药临床效果有很大影响,同一种中药生品、炮制品的临床疗效各不相同。
一、生品、炮制品对脾、胃、肾功能影响1、补肾生精与补脾健胃临床上中药有生用与熟用之分,这就是中医用药特点之一。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玉函经》卷一:“症治总例”中明确指出“凡草木有根茎枝叶,皮毛花实,诸石有软硬消走,诸虫有毛羽甲角,头尾骨足之属,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
中药生品和经炮制后制品,药性有变,功效两异,混淆不得,更替代不得。
顺者,福也。
1、1薯蓣科植物山药性味甘、平,归脾、肺、肾经。
具有生津益肺、补脾养胃、补肾涩精之功。
其中的磷脂成份具有提高免疫功能,健脑,益精等活性。
山药生用以补肾生精,益脾肺之阴为主,肾虚遗精、尿频、肺虚喘咳临床上常配人参,茯芩,白术等同用。
制山药中的磷脂成份部分被破坏,而其主要有效成份薯蓣皂苷元的含量比生品增高约近三倍,故制怀山临床补脾止泻力胜,多用于脾虚久泻或大便泄泻,久痢不止等症。
治疗脾虚久泻常与炒白术,龙眼肉同用。
对久泄泻不止,气血俱虚,身体赢瘦,将成劳瘵之疾疗效俱佳,如扶中汤(《参西录》)。
1、2睡莲科植物莲子肉,具有补脾止泻益肾涩精之功,生用亦能补脾止泻,益肾生精,养心安神。
莲子肉通过炒制后气味甘香,性平偏湿,长于补脾胃止泻。
临床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痛泄泻等,常与人参、白术(炒)、山楂(炒)、神曲、茯芩等同用,健脾和胃之功效显著,如启脾丸(《药典》)。
1、3益智仁为姜科植物的干燥成熟果实,主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份桉油精、姜烯等。
其性味辛、温、具有温脾止泻,暖肾固精,缩尿的功能。
生品性辛温而燥,以温脾止泻收摄涎唾力胜,盐制益智仁以后,挥发油含量与生品相比均有明显降低,其生品含量为0.79%而制品只含0.485%,故缓和生品益智仁辛燥之性,这与炮制缓和性味的理论相符,而制品专行下焦,长于固精缩尿。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中药应用于临床大多以中药饮片的形式出现,而中药饮片在未加工以前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这些天然药物,或质地坚硬、粗大,或含有杂志、泥沙,甚至含有毒性成分等,所以都要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应用。
中药炮制是我国医药学中的一门传统的制药技术,它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和储藏保管的不同要求及药材自身性质,对中药进行各种加工和处理,使之成为一定规格的饮片,更好的应用于临床的制药技术。
科学的炮制能减毒增效,而不科学的炮制往往使药材有效成分丧失,甚至增加毒副作用。
所以,中药炮制质量的好坏对提高临床疗效有着直接的关系。
历代医药学家对中药炮制都很重视,且有许多的重要论述。
如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的“制造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
酒制升提,姜制走散,入盐走肾脏,仍使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隔,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指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
由此可见,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加以重视。
中药炮制的方法有净制、切制、炮制等,其中各种炮制方法都有一定的炮制目的,均以适应临床需求,提高临床疗效为前提。
1 中药净制与临床疗效中药材都要通过净选加工,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分、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泥沙、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的净度标准,方可应用于临床。
汉代医药学家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玉函经》中指出:“……或需皮去肉,或去皮须肉,或须根去茎,又须花须实,依方拣采、治削,极令净洁。
”提出了用药部位、净度需求,可见应根据方药的具体目的分别进行选择,以提高药物质量保持和稳定药效。
如巴戟天的木心为非药用部分且占的比例大,如不除去,则用药剂量不准,降低疗效;乳香、没药粘附树皮,石膏中夹有一些杂质,还有一些动物、昆虫类药物的头、足、翅也须除净,以保证配方剂量的准确和药物的洁净;还有一些药物用药部位不同临床疗效也不同,如麻黄的根与茎,麻黄根有止汗作用而麻黄茎有发汗作用;莲子的心与肉,莲子心能清心热,而莲子肉能补脾涩精。
中草药的炮制与临床疗效关键词中草药炮制临床疗效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86一直以来,中草药的临床应用之前,都必须经过必要的炮制处理,才能更适应治疗需要,使药效得到充分的发挥。
如前人所说“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
根据不同的药性和治疗要求又有不同的炮制方法,特别是有不良反应的药物必须经过炮制后才能确保用药安全。
除此以外,有些药材在炮制过程中还要加用适宜的辅料,同时要注意操作技术及掌握火候。
总之,中草药的炮制是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草药的临床疗效而服务的,就此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中草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清代《修事指南》曰:“炮制不明,药性不准,则汤方不准,而病症不验也”。
由此可见[1],若想收到好的临床疗效,必须采用得当的炮制方法。
中草药的炮制能够使药物作用得到强化,提高临床疗效。
如延胡索醋制以后能增强活血止痛功效,麻黄、紫菀、款冬花蜜制增强润肺止咳作用,红花酒制后活血作用增强,淫羊藿用羊脂炒后增强补肾助阳的作用。
中草药炮制后能够改变药物性味,扩大应用范围。
如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具有清热凉血生津的作用,而经酒制成熟地黄后则成味甘性温、生精添髓之品;具有截疟解毒、润肠通便功效的生首乌,经黑豆汁拌蒸成制首乌后,不仅功专滋补肝肾、补益精血,还兼具涩精止崩之效;再如天南星性温,归肺、肝、脾经,能燥湿化痰、祛风解痉,而经牛胆汁制后称胆南星,药性凉润,善入肝、胆经,成为清热化痰、熄风定惊之品,常用于中风、惊风、癫痫等证。
中草药炮制后能够引药入经,在特定脏腑经络中发挥治疗效果,便于定向用药。
《本草蒙筌》谓“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住痛,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就是这个意思[2]。
如知母、黄柏、杜仲经盐炒后,可增强入肾经的作用;如柴胡、香附、青皮经醋炒后,增强入肝经的作用,便于临床定向选择用药。
一些药物具有不良反应,不能直接应用,必须经过适当的炮制,降低其不良反应,才能保证安全用药。
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和主要方法及临床意义摘要:一、中药炮制的概念二、中药炮制的目的1.提高药物效价2.降低药物毒性3.改变药物性能4.利于药物制剂三、中药炮制的主要方法1.炒制2.煮制3.蒸制4.浸制5.发酵6.炮制四、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意义1.提高药物疗效2.降低药物不良反应3.提高药物稳定性4.适应不同病症的治疗需求正文:自古以来,中医药在我国就有悠久的历史,而中药炮制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性、改变药物性能以及利于药物制剂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和主要方法及其在临床上的意义进行详细阐述。
一、中药炮制的概念中药炮制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药材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炮制不仅改变了药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而且还影响了药材的生物活性,从而使药物更具疗效和安全性。
二、中药炮制的目的1.提高药物效价:通过炮制,可以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更容易溶出,提高药物的利用率,从而提高药效。
2.降低药物毒性:某些药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通过炮制可以降低毒性,减轻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3.改变药物性能: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性味、归经,使药物更适合患者的病症需求。
4.利于药物制剂:炮制后的药物更容易制剂,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保存期限。
三、中药炮制的主要方法1.炒制:通过加热使药材表面干燥,提高药物活性,如炒麦芽、炒酸枣仁等。
2.煮制:将药材与水共煮,提取有效成分,如煮附子、煮石膏等。
3.蒸制:利用水蒸气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如蒸首乌、蒸黄精等。
4.浸制:将药材浸泡在液体中,使其充分吸收液体,如浸酒、浸醋等。
5.发酵:通过微生物发酵作用,改变药物成分和性能,如发酵甘草、发酵陈皮等。
6.炮制:将药材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干燥、收缩,如炮姜、炮附子等。
四、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意义1.提高药物疗效:炮制后的药物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2.降低药物不良反应:通过炮制,可以降低药物的毒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饮片应用不同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中药饮片是中药药材研磨成粉末后制成的一种剂型,其使用广泛,功效显著。
中药饮片的炮制方法对其临床疗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中药饮片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和性质,从而影响其药效。
本文将就中药饮片应用不同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进行详细的探讨。
1. 炮制时间:炮制时间是指制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的加热时间,不同时间的炮制会对中药饮片的成分及药效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炮制时间过长会导致药效减弱,而炮制时间过短则会导致中药饮片的药效不够充分。
2. 温度:炮制温度是指中药饮片在炮制过程中的加热温度,不同的温度会导致中药饮片中活性成分的含量不同。
一般来说,较高的温度可以加速中药饮片中活性成分的释放,但同时也会导致部分活性成分的损失。
3. 炮制方法:炮制方法包括炒、炙、烤等多种方法。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导致中药饮片中活性成分的性质和含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中药饮片的药效。
1. 炒制:炒制是指将中药材放入炒锅中进行炒制,炒制后的中药饮片具有较强的温补作用,适用于寒性疾病的治疗,如感冒、腹泻等。
三、不同炮制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1. 经典炮制:在传统中药炮制过程中,一般会按照古方进行炮制,以保证中药饮片的药效。
比如《伤寒杂病论》中就有详细的炮制方法,临床中应用广泛。
2. 新型炮制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炮制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比如微波炮制、超声炮制等新型炮制技术,可以加快炮制过程,提高中药饮片的药效。
3. 个性化炮制:随着中医个性化治疗的发展,部分医院已经开始尝试对中药饮片进行个性化炮制,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特点进行炮制,以提高疗效。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导致中药饮片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和性质产生变化,从而影响其药效。
这主要是因为中药饮片中的活性成分主要来源于药材,而炮制过程中的温度、时间等因素会导致活性成分的转化和释放。
较高的炮制温度可以加速中药饮片中活性成分的释放,从而增强药效;而炮制时间过长则会导致活性成分的损失,从而降低药效。
中药炮制品的临床研究中药炮制是我国传统的制药技术,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品是经过炮制工艺处理后的中药饮片,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中药炮制品的临床研究进行探讨。
一、中药炮制的目的和作用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有些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通过炮制可以降低其毒性,如川乌、草乌经过煮制,可使有毒的乌头碱水解,降低毒性。
2、增强药物的疗效如延胡索醋制后,可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增强止痛作用。
3、改变药物的性能如生地黄清热凉血,熟地黄滋阴补血,通过炮制改变了药物的药性和功效。
4、便于调剂和制剂将药材切成一定规格的饮片,便于调配和制剂。
5、利于贮藏和保存通过干燥、炒制等方法,防止药物霉变、虫蛀等。
二、中药炮制品的临床应用1、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炮制品常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白术经过土炒后,增强了健脾止泻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虚泄泻。
鸡内金炒制后,消食化积的作用增强,可用于治疗食积不消、小儿疳积等病症。
2、治疗心血管疾病中药炮制品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应用。
如山楂经过炒制后,活血化瘀的作用更好,可用于治疗高脂血症、冠心病等。
丹参酒炙后,增强了活血通经的作用,对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3、治疗呼吸系统疾病麻黄生用发汗解表作用较强,蜜炙麻黄则润肺止咳作用增强,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
款冬花蜜炙后,能润肺止咳,多用于肺虚久咳。
4、治疗妇科疾病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中药炮制品也有独特的应用。
艾叶炭具有止血作用,常用于治疗崩漏下血。
熟地炭能补血止血,用于妇女血虚崩漏等病症。
5、治疗风湿痹痛独活、威灵仙等中药经过酒制后,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增强,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
三、中药炮制品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1、严格掌握炮制方法和质量标准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对药物的疗效产生影响,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范的炮制方法进行操作,确保炮制品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