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移植技术管理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6
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目录[隐藏]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诊疗科目登记第三章临床应用管理第四章监督管理第五章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诊疗科目登记第三章临床应用管理第四章监督管理第五章附则[编辑本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印发《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卫医发〔2006〕9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了规范和加强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护患者健康,我部组织制定了《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六年三月十六日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编辑本段]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护患者健康,根据《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是指将他人的具有功能的心脏、肺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移植给患者以代替其病损器官的技术。
第三条医疗机构开展人体器官移植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卫生部主管全国人体器官移植工作。
卫生部成立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委员会,负责组织相关专家拟订全国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对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上报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划提出评议意见。
第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人体器官移植医疗需求、本行政区域人体器官移植技术和人才队伍水平等综合因素,制订本行政区域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划,并报卫生部备案。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报卫生部备案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划,对本行政区域开展人体器官移植的医疗机构进行合理布局,严格控制数量,严格技术准入。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严格加强对医疗机构开展人体器官移植的监督管理。
[编辑本段]第二章诊疗科目登记第七条医疗机构开展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必须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本规定,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
㊀㊀DOI:10.3877/cma.j.issn.1674 ̄3903.2019.01.003㊀㊀通信作者:郑哲(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ꎬEmail:zhengzhe@fuwai.com) 诊疗规范中国心脏移植术操作规范(2019版)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ʌ摘要ɔ㊀心脏移植术术中操作主要包括受者病心切除㊁术前供心准备以及供心移植ꎬ目前较为常用的原位心脏移植术式主要包括双腔静脉法㊁双房法以及全心法心脏移植ꎮ为了进一步规范心脏移植术的操作ꎬ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心脏移植专家ꎬ总结相关国内外最新进展ꎬ结合国际指南和临床实践ꎬ针对以上重要操作步骤及常用术式的操作要点㊁程序和方法ꎬ以及再次心脏移植㊁异位心脏移植和安装心室辅助装置后的心脏移植等特殊操作ꎬ制订中国心脏移植术操作规范(2019版)ꎮ㊀㊀ʌ关键词ɔ㊀心脏移植ꎻ双腔静脉法ꎻ双房法ꎻ全心法ꎻ再次心脏移植ꎻ异位心脏移植1㊀受者病心切除1.1㊀要点既往未实施过胸骨劈开术的受者ꎬ通常在供心到达前1小时做皮肤切口ꎻ既往实施过心脏手术ꎬ则将时间延长至2hꎬ以便有充足时间进行二次开胸及分离粘连ꎬ完全解剖游离受者自身心脏ꎮ动㊁静脉插管应尽量靠近远心端ꎬ上㊁下腔静脉及左心房后壁切除应保留足够的残端ꎬ便于吻合ꎮ1.2㊀操作程序及方法(1)常规术前准备ꎬ消毒ꎬ铺巾ꎬ取胸正中切口ꎬ锯开胸骨ꎮ(2)纵行切开心包ꎬ常规探查心脏ꎬ充分游离上㊁下腔静脉和主㊁肺动脉ꎬ肝素化后准备体外循环ꎮ上㊁下腔静脉插管ꎬ位置尽量靠近远心端ꎬ主动脉插管位置靠近无名动脉起始部的升主动脉远端ꎮ(3)上㊁下腔静脉套上阻断带ꎬ开始体外循环并降温至28~32ħꎬ阻断上㊁下腔静脉及升主动脉ꎮ根据术式确定心脏切除和保留组织范围ꎮ以双腔静脉法为例ꎬ于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切开右心房ꎬ沿房间沟向下至下腔静脉ꎬ为避免下腔静脉回缩ꎬ可以保留部分右心房ꎬ以备与供心下腔静脉吻合ꎬ切口转向房间隔及左心房ꎬ并向左侧延伸ꎮ上腔静脉切口同时向左侧延伸ꎬ切开左房顶㊁左心耳与左肺静脉交界ꎬ切除左心房前壁ꎮ在主动脉窦上方切断升主动脉ꎬ在主肺动脉水平切断肺动脉ꎬ移除心脏ꎮ(4)切除心脏后ꎬ用电刀分离主动脉和肺动脉近端1~2cmꎬ注意避免损伤右肺动脉ꎮ直接插入或通过右上肺静脉插入左心引流管至残留左心房ꎬ连续引流肺静脉回流血液ꎮ1.3㊀注意事项不同的原位心脏移植术式在左㊁右心房切除的处理上略有不同ꎮ(1)双房法心脏移植保留受者左㊁右心房全部后壁ꎮ(2)全心法心脏移植先按双房法切除受者心脏ꎬ然后解剖出上㊁下腔静脉和左㊁右心房后壁ꎬ自上㊁下腔静脉入右心房的水平全部切除右心房ꎬ切除大部分左心房ꎬ保留左㊁右肺静脉ꎬ各形成一个袖状开口ꎮ(3)双腔静脉法心脏移植右心房切除同全心法ꎬ左心房切除同双房法ꎮ(4)供㊁受者心脏切除的时限非常重要ꎬ器官获取和移植团队之间需频繁沟通ꎬ保证相关程序得到最佳协调ꎬ以减少移植物缺血时间和受者体外循环时间ꎮ2㊀术前供心准备操作要点供者转运至受者手术室后ꎬ严格遵循无菌原则ꎬ将3层无菌塑料袋逐层打开ꎬ建议打开最后1层时更换无菌手套ꎮ供心左心房修剪时注意比照受者左心房后壁ꎬ使其与受者残余左房后壁尽量匹配ꎮ整个过程供心始终保存在盛有冰盐水的容器内ꎮ分离主动脉和肺动脉ꎮ通过肺静脉口切开左心房ꎬ将残留的心房组织修剪成1个圆形套袖口ꎮ3㊀双腔静脉法心脏移植术3.1㊀要点双腔静脉法是目前临床应用最普遍的心脏移植术式ꎮ此术式要求完全切除供心右心房ꎬ制作左心房及上㊁下腔静脉袖口ꎬ吻合供㊁受者左心房袖口ꎬ分别行上㊁下腔静脉断端吻合ꎮ上腔静脉吻合多在左心房吻合及下腔静脉吻合后进行ꎮ持续评估供㊁受者之间各吻合口差异非常重要ꎬ以便及时调整缝合针距ꎬ适当折叠富余的组织完成吻合ꎮ大血管保留长度要适当ꎬ避免其过长发生曲张ꎬ过短产生张力ꎮ双腔静脉法吻合能够降低房性心律失常及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发生风险ꎬ血流动力学效果更佳ꎮ吻合顺序可选择:(1)左心房-下腔静脉-上腔静脉-肺动脉-主动脉ꎻ(2)左心房-主动脉-左心排气-开放主动脉-心脏复跳-下腔静脉-肺动脉-上腔静脉ꎮ3.2㊀操作程序及方法(1)左心房吻合㊀采用双头针滑线吻合受者左上肺静脉水平的左心房袖口与供者左心耳基底部附近的左心房袖口ꎬ开始植入供心ꎮ将供心放至受者纵隔内ꎬ注意降温以避免相邻胸腔组织的直接热转移ꎮ向下继续缝合至房间隔中下部ꎮ另一侧沿左心房顶向下吻合至房间隔ꎮ不断评估供㊁受者之间左心房大小的差异ꎬ以便适当折叠富余的组织完成吻合ꎮ左心房排气后将缝线的两头在心脏外面系紧打结ꎮ左心房后壁的缝合务必要仔细以保证术后不出血ꎬ心脏复跳后该处出血不易检查ꎬ止血困难ꎮ(2)上㊁下腔静脉吻合㊀将心脏调整至接近正常解剖位置ꎬ使用滑线依次连续端端吻合下腔静脉㊁上腔静脉ꎮ采用外翻缝合方式使心内膜间相互对合ꎬ减少血栓形成ꎮ(3)肺动脉吻合㊀使用滑线从血管内后壁开始端端吻合供㊁受者肺动脉ꎬ最后缝线在前壁外面系紧打结ꎮ修剪肺动脉断端非常重要ꎬ目的是去除可能引起血管扭曲的多余组织ꎮ肺动脉长度要适当ꎬ过长容易发生曲张ꎬ过短则产生张力ꎬ对位不准确则血管扭曲ꎬ均可增加右心室流出道阻力ꎮ(4)主动脉吻合㊀最后完成供㊁受者主动脉吻合ꎬ与肺动脉吻合技术类似ꎬ采用标准的端端吻合方式ꎬ注意要确保可直视主动脉后壁的缝线ꎬ通常在主动脉吻合前开始复温ꎮ(5)心脏复苏㊀主动脉吻合完毕后ꎬ升主动脉根部置排气针以排出供心内残留空气ꎬ并撤除主动脉阻断钳ꎮ心脏复跳后ꎬ需要体外循环并行辅助一段时间ꎬ根据缺血时间长短和心脏功能恢复情况确定辅助时间ꎮ仔细检查缝线并止血ꎬ安装临时起搏器ꎬ撤除体外循环并拔出插管ꎬ在右心房和右心室表面放置临时心外膜起搏导线ꎬ纵隔及胸腔留置引流管ꎬ用标准方法关闭正中切口ꎮ4㊀双房法心脏移植术4.1㊀要点原位心脏移植经典术式即双房法心脏移植术ꎮ该术式包括左心房㊁右心房㊁主动脉和肺动脉吻合4个基本步骤ꎮ吻合顺序可选择:(1)左心房-右心房-肺动脉-主动脉ꎻ(2)左心房-右心房-主动脉-开放主动脉-心脏复跳-肺动脉ꎮ在左上肺静脉水平开始第1针完成左心房吻合ꎮ右心房吻合方法与左心房吻合类似ꎬ在房间隔的最上端或最下端开始吻合ꎬ最后缝线在房间隔的前外侧壁中部系紧打结ꎮ左心房后壁的缝合务必仔细以保证术后不出血ꎬ心脏复跳后该处出血不易检查ꎬ止血困难ꎮ4.2㊀操作程序及方法(1)左心房吻合㊀同双腔静脉法左心房吻合操作ꎮ(2)右心房吻合㊀将心脏调整至接近正常解剖位置ꎬ从房间隔右侧壁下部末端开始将缝合线的一支向上ꎬ沿逆时针方向连续缝合房间隔ꎬ再经房顶向右转到右心房外侧壁ꎻ缝合线的另一支向下ꎬ沿下腔静脉开口处连续缝合供㊁受者右心房外侧壁ꎻ两支缝线在右心房的外侧壁中部相遇并打结ꎮ(3)肺动脉㊁主动脉吻合及心脏复苏操作步骤参考双腔静脉法ꎮ5㊀全心法心脏移植术5.1㊀要点全心将受者左㊁右心房全部切除ꎬ能更好地恢复心脏的生理功能ꎮ但该术式有6个吻合口ꎬ吻合时间相对延长ꎬ2个肺静脉开口与左心房吻合要求一次完成后不出血ꎮ5.2㊀操作程序及方法全心法心脏移植术需要分别完成左㊁右肺静脉及上腔静脉㊁下腔静脉㊁肺动脉和主动脉6个吻合步骤ꎮ吻合顺序可选择:(1)左㊁右肺静脉-下腔静脉-上腔静脉-肺动脉-主动脉ꎻ(2)左㊁右肺静脉-主动脉-开放主动脉-心脏复跳-下腔静脉-肺动脉-上腔静脉ꎮ具体方法如下:(1)供心左肺上㊁下静脉和右肺上㊁下静脉两个袖状吻合口的修剪ꎻ(2)供㊁受者左㊁右肺静脉依次连续吻合ꎻ(3)调整供心至正常解剖位置ꎬ分别连续吻合供㊁受者上㊁下腔静脉ꎻ(4)肺动脉和主动脉吻合以及心脏复苏等步骤参考双腔静脉法心脏移植术ꎮ6㊀再次心脏移植术再次心脏移植术可酌情选择上述3种术式ꎮ由于首次移植所形成的粘连ꎬ游离心脏和分离粘连时可导致出血或心脏停搏ꎮ术中应尤其注意:(1)先仔细游离右心房和主动脉ꎻ(2)必要时行股动㊁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ꎬ降低手术风险ꎻ(3)可采用电刀切除受者心脏ꎬ以减少出血ꎮ7㊀异位心脏移植7.1㊀要点有关心脏移植最早的实验研究就是将异体心脏移植到颈部或腹部ꎬ故称异位心脏移植ꎮ胸腔内异位心脏移植又称并列心脏移植ꎮ并列心脏移植优点:(1)保留的受者心脏已经适应了肺动脉高压ꎬ保留病心可以减轻移植心脏的负荷ꎬ有助于预防移植早期右心衰竭ꎬ故认为适合合并肺动脉高压及严重右心衰竭的受者ꎻ(2)移植心脏术后一旦发生并发症ꎬ如急性排斥反应等ꎬ受者原有心脏还可以暂时维持生命ꎻ(3)移植心脏可以帮助受者度过急性心力衰竭期ꎬ甚至可能出现受者心脏疾病治愈可能ꎻ(4)由于严重肺动脉高压ꎬ需要立即进行心脏移植ꎬ且短时间无法获得体质量相匹配的供心时ꎬ可用小供者心脏并列移植ꎮ并列心脏移植缺点:(1)两个并列心脏使血液分流ꎬ心内血流变慢ꎬ容易发生心内血栓ꎬ引起全身器官栓塞ꎬ术后需要终生抗凝ꎻ(2)若术后供心出现排斥反应ꎬ保留的受者心脏功能可能掩盖移植心脏功能的恶化ꎬ使术后排斥反应难以被尽早发现和处理ꎻ(3)移植术后解剖关系的改变ꎬ增加了心内膜心肌活检的难度ꎻ(4)若受者心脏因原发病变不能控制而不得不切除时ꎬ二次手术难度增加ꎮ7.2㊀操作程序及方法供心切取需要进行全心脏切取ꎬ并尽可能多保留大血管ꎮ受者心脏房间沟切口与供心左心房切口吻合采用连续缝合ꎮ在受者心脏顶部切开右心房ꎬ向上延伸至上腔静脉ꎬ与供心的相应部位进行连续吻合ꎮ受者升主动脉右前侧行纵行切开ꎬ供心主动脉与受者主动脉行端侧吻合ꎬ注意保持升主动脉长度ꎬ使供心并靠在受者心脏右侧ꎬ同时不产生张力ꎮ吻合完成后开放升主动脉ꎬ减少供心缺血时间ꎮ供心左肺动脉与受者肺动脉行端侧吻合ꎬ若长度不够ꎬ中间可桥接一段人工血管ꎮ8㊀安装心室辅助装置后心脏移植安装心室辅助装置后进行心脏移植具有挑战性ꎮ所有受者须行胸部CT检查ꎬ以确定流出道的位置及走向ꎮ在胸骨切开前须分离股动㊁静脉以备插管ꎮ进入胸腔时ꎬ应将胸膜及心脏小心分开以安全放置牵引器ꎮ重点是上㊁下腔静脉及主动脉的分离ꎬ后续操作步骤可能需要在体外循环下完成ꎮ由于存在空气进入血液循环的风险ꎬ分流前应对心尖及左心房进行处理ꎬ最后应夹紧流出管道以防止返流ꎮ执笔:李林林(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审专家:胡盛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审稿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安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ꎻ陈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ꎻ陈良万(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ꎻ陈鑫(南京市第一医院)ꎻ程亮(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ꎻ董念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ꎻ韩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ꎻ韩林(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ꎻ黄洁(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ꎻ黄劲松(广东省人民医院)ꎻ黄克力(四川省人民医院)ꎻ贾一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ꎻ孔祥荣(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ꎻ李建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ꎻ梁毅(中山市人民医院)ꎻ刘金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ꎻ刘天起(山东省千佛山医院)ꎻ马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ꎻ宋云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ꎻ田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ꎻ王辉山(沈阳军区总医院)ꎻ王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ꎻ王志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ꎻ魏翔(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ꎻ吴智勇(武汉大学人民医院)ꎻ谢少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ꎻ徐忠能(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ꎻ杨斌(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ꎻ杨守国(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ꎻ殷胜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ꎻ郑哲(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ꎻ庄建(广东省人民医院)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器官移植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ꎬ2010.2㊀MccrystalGꎬRosenfeldtFL.Heartandlungtransplantation[M].2nded.USA:WBSaundersꎬ2002.3㊀LiaoKKꎬBolmanRM3rd.Operativetechniquesinorthotopichearttransplantation[J].SeminThoracCardiovascSurgꎬ2004ꎬ16(4):370 ̄377.4㊀MilanoCAꎬShahASꎬVanTrigtPꎬetal.Evaluationofearlypostoperativeresultsafterbicavalversusstandardcardiactransplantationandreviewoftheliterature[J].AmHeartJꎬ2000ꎬ140(5):717 ̄721.5㊀AzizTꎬBurgessMꎬKhafagyRꎬetal.Bicavalandstandardtechniquesinorthotopichearttransplantation:medium ̄termexperienceincardiacperformanceandsurvival[J].JThoracCardiovascSurgꎬ1999ꎬ118(1):115 ̄122.6㊀WeissESꎬNwakanmaLUꎬRussellSBꎬetal.Outcomesinbicavalversusbiatrialtechniquesinhearttransplantation:ananalysisoftheUNOSdatabase[J].JHeartLungTransplantꎬ2008ꎬ27(2):178 ̄183.(收稿日期:2019 ̄01 ̄17)(本文编辑:杨扬)㊀㊀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中国心脏移植术操作规范(2019版)[J/CD].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ꎬ2019ꎬ13(1):11 ̄14.。
G12自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22年版)为规范自体器官(包括肾脏、肝脏、肺脏、小肠、心脏等)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自体器官移植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自体器官移植技术是指难以或无法在体内安全进行手术,需要将相应器官连同器官内病变整体移至体外,在器官保存液灌注和冷保存的条件下切除病变,修复脉管结构,再植入体内的治疗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自体器官移植技术必须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开展相应器官外科常规手术、移植临床诊疗工作 5 年以上,相应专业床位不少于50张,每年可完成相应器官外科手术不少于100例,移植手术不少于20例。
或近5年独立开展相应器官自体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不少于5例。
其技术水平在全国范围处于领先地位。
(三)开展科室应当具备自体器官移植技术所需要的设备、设施包搬字手械划1统(三维定量手术规划系统)术中彩色多普勒检测仪、术中移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等。
(四)手术室。
1.洁净手术部的建筑布局、基本配备、净化标准和用房分级等应当符合《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13》o2.有达到洁净手术室标准的手术室。
3.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仪、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配备有显微外科、相应器官外科与移植(包括器官体外灌注及保存)专用设备、耗材和手术器械。
5.保证器官移植专门手术室至少1间辘面积约50m2∕间。
(五)血管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呼吸机、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管理规范(试行)为规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 的临床应用,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指通过移植自体动脉和/或静脉,用以恢复或改善冠状动脉血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外科治疗技术。
该技术包括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此技术在三级医院开展。
1、医疗机构开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应当有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的医技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
2、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胸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诊疗科目,有麻醉科、重症监护室,具备相应的抢救能力与设施。
(二)开展胸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设置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胸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技术标准。
(三)血管造影室1、配备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的导管操作室。
2、操作室内设有χ线影像系统,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DSA、心电多功能监护仪、多道生理记录仪、主动脉气囊反搏(IABP)装置、除颤器、呼吸机及其他抢救设备和药品等。
3、配备能够熟练操作血管造影机的放射技师和熟悉导管室工作及抢救程序的导管室医师、护士和技术人员。
4、有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的条件。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胶等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6、具有进行全身麻醉的麻醉机、吸引器、氧气通道和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等项目监测的多功能监护仪。
(四)重症监护室1、设置符合规范要求,达到III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符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危重病人救治要求。
心脏移植技术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指标一、伦理委员会决议通过率(HTS-01)定义:单位时间内,术前经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的心脏移植患者数占心脏移植总人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伦理委员会决议通过率=通过伦理委员会讨论的心脏移植手术人数同期心脏移植手术总人数×100%意义:该指标反映医疗机构实施心脏移植手术的规范性。
说明:具备心脏移植机构的单位必须根据相关规定成立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伦理委员会,在实施心脏移植手术前,需要经过伦理委员会充分论证实施手术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指标二、术前有创肺动脉压监测率(HTS-02)定义:单位时间内,术前进行有创肺动脉压监测的人数占心脏移植总人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术前有创肺动脉压监测率=术前进行有创肺动脉压监测的人数同期心脏移植手术总人数×100%意义:该指标反映医疗机构实施心脏移植手术术前评估的规范性。
说明:术前进行有创肺动脉压监测,有助于了解肺动脉压等指标,帮助了解移植受者肺功能状况是否正常或及时治疗纠正。
指标三、术前心肺运动试验检查率(HTS-03)定义:单位时间内,术前进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检查的心脏移植人数占心脏移植总人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术前CPET检查率=术前进行CPET检查的心脏移植手术人数同期心脏移植手术总人数×100%意义:该指标反映医疗机构实施心脏移植手术术前评估的规范性。
说明:对不存在心肺运动试验禁忌证的移植候选者,采用该试验进行心脏移植入选评估,心肺运动试验检查能够帮助了解移植受者心脏以外器官功能状况是否正常或及时治疗纠正。
指标四、供体心脏缺血时间小于等于6小时的比例(HTS-04)定义:单位时间内,医疗机构获取的供体心脏的缺血时间小于等于6小时的心脏移植例数占总例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供体心脏缺血时间小于等于6小时的比例=供体心脏缺血时间小于等于6小时的心脏移植例数同期心脏移植手术总例数×100%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心脏移植手术过程中供体心脏选择和维护的规范性。
心脏移植的手术技术与后续管理心脏移植是一种重要的外科手术,旨在拯救因心脏病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
本文将介绍心脏移植手术的技术细节以及术后的管理和护理。
一、手术技术心脏移植手术是一项高难度的手术,要求外科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
下面将介绍心脏移植手术的一般步骤。
1. 患者评估:在决定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前,医生将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身体状况、心功能、肝肾功能等方面的检查。
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患者才适合进行心脏移植手术。
2. 捐赠者选择:寻找合适的心脏捐赠者是心脏移植手术的重要环节。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型、体格特征以及免疫匹配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心脏捐赠者。
3. 手术准备:在手术前,患者和捐赠者都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准备工作。
医生会与患者详细沟通手术的风险、效果和可能的并发症,并确保患者和捐赠者都明确同意手术进行。
4. 手术进行:手术开始时,医生会进行麻醉,确保患者处于无痛的状态。
接着,医生会进行心脏切除,然后将捐赠者的心脏移植到患者的胸腔内,并与主要血管连接起来。
手术结束后,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移植的心脏正常工作。
5. 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患者会被转到重症监护室进行密切观察。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保护新移植的心脏不被排异反应伤害,并同时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二、后续管理心脏移植手术后的后续管理和护理非常重要,可以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和延长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
1. 药物治疗: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移植的心脏被排异。
此外,还需要服用其他药物,如抗凝血药物、抗生素等,以预防血栓形成和感染等并发症。
2. 定期随访: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包括心功能的检查、心脏超声检查以及抗排异反应药物治疗的调整等。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随访计划。
3. 注意生活方式:术后患者需要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制饮酒、保持适当的运动等。
此外,避免接触感染源也非常重要,如远离病人、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第10卷 第4期2019年7月Vol. 10 No. 4Jul. 2019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摘要】 为了进一步规范器官移植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专家和移植病理学专家,从移植心脏心内膜心肌活组织检查的临床操作规范、移植心脏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诊断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移植心脏的心肌缺血损伤的病理学诊断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移植心脏血管病的病理学诊断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病理学诊断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移植心脏心内膜心肌活组织检查病理报告的基本内容规范、移植心脏心内膜心肌活组织检查病理学诊断的难点与局限性、移植心脏病理学相关的其它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等方面,制定器官移植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之移植心脏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关键词】 移植病理学;器官移植;心脏移植;心内膜心肌活组织检查;排斥反应;心肌缺血损伤;移植心脏血管病;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中图分类号】R617,R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445(2019)04-0008-09器官移植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心脏移植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9.04.008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863计划”)(2012AA021009);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行业科研专项基金(201302009);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2016-12M-01-015);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2018PT32018);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基金(01-08-540149)执笔作者单位:100037 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红月、李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器官移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卫健委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郭晖)通信作者:郭晖,研究方向为移植病理学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Email :zcguo@本文为移植心脏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技术管理规范(2020年版)为规范心脏移植技术临床应用,持续改进和提高心脏移植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依据《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心脏移植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心脏移植技术是指通过外科手术,将他人具有功能的心脏移植给患者,以代替其病损心脏的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符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划。
(二)具备开展心脏移植项目的诊疗科目登记。
(三)近5年未发生违反人体器官移植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的行为。
(四)设有管理规范的人体器官移植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
(五)有完善的心脏移植技术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保证心脏移植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和安全。
(六)具备开展心脏移植技术工作相适应的场地、设备和设施等条件:1.心脏大血管外科。
床位40张以上,其技术水平达到心脏大血管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
每年开展心脏手术500例以上,能够开展重症晚期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和心室辅助技术。
2.心脏移植病区。
需设置相对独立的病区,普通区和保护区设置符合要求;至少设置5张心脏移植专用床位。
移植病区设备配置齐全,每床单元设置符合要求。
移植病区应当建立健全并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职责、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和相关技术规范等。
3.重症医学科(ICU或TICU)。
设置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要求,达到Ⅲ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
设置的移植监护病床数量不少于移植病床数量的20%,以单人病房为主。
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心脏移植技术诊疗专业需求。
建筑布局、功能流向合理。
配备空气净化设施,配备有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血流监测、中心供氧和中心吸引器。
基本设备设施配备符合要求。
有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具有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
4.手术部。
设置符合原卫生部《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和《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13)》等要求,建筑布局、功能流向合理;净化手术间使用面积不少于80m2;设置有I级洁净手术室标准的手术室。
心脏移植技术管理规范为规范心脏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心脏移植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心脏移植技术是指通过外科手术,将他人具有功能的心脏移植给患者,以代替其病损心脏的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符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划。
(二)三级甲等医院,外科诊疗科目下设心脏大血管外科专业中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脏移植项目,有心血管内科专业诊疗科目,有重症监护病房。
(三)心脏大血管外科1、开展心脏大血管外科临床诊疗工作10年以上,床位40张以上,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甲等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能够开展其它大器官移植手术。
2、每年开展心脏手术500例以上,能够开展重症晚期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和心室辅助技术。
3、心脏移植病房(1)有独立的心脏移植病房,床位5张以上。
(2)普通区、隔离区分区合理。
(3)中心吸氧、中心负压吸引、监护系统等病房辅助设备齐全。
(四)心血管内科有独立的病区,开展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活动10年以上,床位不少于8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心血管内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并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甲等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能够为心脏移植提供技术支持。
(五)重症监护病房1、设置符合规范要求,达到III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
病床不少于10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心脏移植专业需要。
2、能够开展有创压力监测、心排量监测、床边生化、血气监测、有创呼吸机治疗以及持续性床旁血液滤过治疗。
3、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具备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
(六)心脏移植手术室1、手术室布局符合要求,使用面积40平方米以上。
2、达到I级洁净手术室标准。
3、辅助设备齐全。
(七)其它辅助科室1、临床实验室符合规定,心脏移植所需的相关检验项目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或者国际权威临床实验室间质量评价机构的室间质量评价并合格,具备HLA抗体检测和HLA组织配型的检测能力。
心脏移植手术的手术方式与后期管理心脏移植是一种用于治疗严重的心脏病或心衰竭的最终方案。
这项手术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介绍心脏移植手术的手术方式以及术后管理。
一、心脏移植手术的手术方式1. 心脏供体选择在进行心脏移植手术之前,需要为受体选择一个合适的供体。
合适的供体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与受体相匹配的血型、大致相似的身高、年龄和性别,并且没有其他严重器官功能不全或传染性疾病。
通常情况下,仅有15%到20%的捐赠者符合这些标准。
2. 心脏切除与灌注在手术中,首先要完成供体心脏切除和受体胸骨开胸置入引流管。
随后将供体心脏通过主动静脉转流连接到受体身上,使其继续灌注保持功能。
3. 心脏移植心脏移植过程中,医生会将供体心脏与受体心脏连接起来。
如此一来,新的心脏就能完成血液循环,并开始为身体各个部位提供氧气和养分。
4. 切口缝合与术后处理手术结束时,医生将胸骨切口缝合,并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伤口干净、无菌。
随后进行术后处理,包括给予抗排斥药物、预防感染等。
二、心脏移植术后管理1. 免疫抑制治疗术后,患者需要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来避免器官排异反应。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来防止受体对供体组织产生攻击性反应。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环孢素A、他克莫司等。
2. 心脏功能监测在术后,医生需要密切关注受体新心脏的功能情况。
通常会进行定期心电图(ECG)检查、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评估受体心脏的收缩功能、射血分数等指标。
3. 康复与生活方式改变术后,患者需要参与康复计划,包括定期进行心脏康复训练、遵循健康饮食、戒烟限酒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促进新心脏功能的恢复,并提高生活质量。
4. 心理支持心脏移植手术是一项重大的手术,对患者来说可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情绪困扰。
因此,在术后,提供恰当的心理咨询和支持至关重要。
建议患者积极参与专业的心理治疗。
5. 并发症管理患者在术后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感染、排斥反应等。
心脏移植患者管理制度范文心脏移植患者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管理制度的制定依据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为了规范和加强心脏移植患者的管理,保障患者权益,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医院的心脏移植科,包括心脏移植手术以及移植后的护理和随访管理。
第三条定义1. 心脏移植患者:指因心脏功能衰竭,经医院评估并具备适宜条件的患者,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并进行相应的后续护理和管理的人员。
2. 医生:指执业医师或其他相关医疗人员。
3. 护士:指执业护士或其他相关护理人员。
4. 心脏移植科:指负责心脏移植手术及后续管理的医疗科室。
5. 患者家属:指患者的亲属或法定监护人。
第二章术前管理第四条心脏移植手术适应症评估1. 心脏移植科负责进行心脏移植手术适应症的评估,确保患者符合手术条件。
2. 医生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平时生活情况,进行身体检查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3.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评估结果,医生应与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详细沟通,说明手术的风险和效果,取得患者或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
第五条术前准备1.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术前准备方案,包括必要的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
2. 护士应负责对患者进行相关指导,确保患者按时服药,控制合理饮食,适当运动。
第六条寻找合适的心脏供体1. 医生应与器官捐献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密切关注有心脏供体的情况。
2. 当有合适的心脏供体时,医生应及时与器官捐献机构联系,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取心手术。
第三章手术管理第七条手术安排1. 心脏移植科根据患者的情况和供体情况,制定手术安排,并提前通知患者或患者家属。
2. 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准备,并告知患者手术的注意事项。
3. 护士应负责患者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麻醉药物的准备、消毒器械的准备等。
第八条手术操作1. 手术应在手术室内进行,由主刀医生和助理医生共同完成。
2. 手术操作应按照相关手术规范进行,确保手术安全。
心脏移植的评估与手术管理引言:心脏移植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由于手术复杂性和供体选择等因素的限制,心脏移植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因此,在进行心脏移植前需要进行全面评估,并在手术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管理以确保手术成功。
一、评估1. 心理和社会因素评估心脏移植对患者来说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手术,对其身体和心理素质有较高要求。
因此,在确定是否适合接受心脏移植之前,医生需要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网络以及是否存在相关禁忌症。
2. 心功能评估通过对患者的详细病史了解、体格检查以及相关检查(如超声波、肺功能测试等),可以全面评估患者的心功能状态。
包括左室功能、右室功能、冠脉情况等指标。
同时还需考虑是否存在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其他既往心脏疾病。
3. 肺功能评估由于心脏移植后可能会出现肺功能受损的情况,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肺功能评估。
通过肺功能测试可以了解患者的基础肺功能情况,以及是否存在严重的肺部疾病。
4. 供体选择评估供体选择是成功进行心脏移植的关键。
医生需要综合考虑供体与受体之间的血型、大小、配型等因素。
同时,在确定供体时还需进行相关传染性疾病筛查,以确保手术安全。
5. 其他系统评估除了心脏外,其他系统的评估同样重要。
包括肝脏、肾脏、神经系统等。
因为这些系统是否存在器质性损害,会直接影响到手术的可行性和术后的康复。
二、手术管理1. 术前准备在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前,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态,并做好充分准备。
这包括适当控制液体平衡和电解质失衡,并注意纠正相关合并症。
此外,还需要保证患者在手术前的心理状态稳定。
2. 手术技术心脏移植是一项复杂的手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非常高。
手术过程中需要维持患者体内血流循环稳定,并注意保护左、右室等心脏部位,尽力减少手术创伤。
3. 免疫抑制治疗由于新的心脏来自捐赠者,患者接受心脏移植后可能会出现排异反应。
因此,在手术后进行免疫抑制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使用药物降低免疫活性,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院移植工作,保障患者权益,提高移植手术质量和成功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移植手术,包括器官移植、骨髓移植、细胞移植等。
第三条医院移植工作应遵循科学、严谨、规范、保密的原则,确保患者安全。
第二章机构与职责第四条医院成立移植管理委员会,负责移植工作的全面管理,包括审批、监督、评估等工作。
第五条移植管理委员会下设移植科,负责移植工作的具体实施,包括患者评估、手术安排、术后管理等。
第六条移植科应配备专业医护人员,负责移植手术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工作。
第三章患者评估与准入第七条患者申请移植手术,需提交相关资料,包括病史、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
第八条移植科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确保患者符合移植手术条件。
第九条对符合移植手术条件的患者,移植科将报请移植管理委员会审批。
第四章手术安排与实施第十条移植管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后,移植科负责安排手术时间、地点、人员等。
第十一条手术前,移植科对患者进行详细告知,包括手术风险、预期效果等。
第十二条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第五章术后管理与随访第十三条手术完成后,移植科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包括用药、观察、监测等。
第十四条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第十五条对移植手术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手术成功率、患者生存率等。
第六章保密与伦理第十六条医院对移植工作实行保密制度,确保患者隐私。
第十七条医院移植工作应遵循伦理原则,尊重患者意愿,维护患者权益。
第七章监督与考核第十八条医院对移植工作进行定期监督,确保移植手术质量和患者安全。
第十九条对移植科医护人员进行考核,包括手术技能、护理水平、服务质量等。
第八章附则第二十条本制度由医院移植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通过以上制度,医院将规范移植工作,提高移植手术质量和成功率,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心脏病科心脏手术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心脏病科心脏手术的安全、高效、规范操作,本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订立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心脏病科心脏手术包含开胸心脏手术、经皮冠脉介入手术、心脏起搏器植入等。
第三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我院心脏病科心脏手术全体工作人员。
第二章手术前准备第四条心脏病科心脏手术患者必需经过认真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佑襄助检查等评估,并由主治医生签署手术同意书。
第五条心脏病科心脏手术患者必需严格依照手术前禁食禁饮、禁用特定药物等规定执行。
第六条手术前,手术室负责人必需认真核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手术项目、手术人员等相关信息,确保手术无误。
第七条手术室必需配备先进的手术设备、器械和药品,并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确保其正常工作。
第三章手术过程第八条手术室必需严格依照手术程序进行操作,确保手术安全。
第九条手术前,手术室负责人必需检查手术器械、药品、消毒解剖标本等是否符合要求,确保手术无菌。
第十条手术室工作人员必需佩戴手术帽、口罩、手术服、手术手套等防护用品,并严格遵守手卫生制度,确保手术无菌环境。
第十一条心脏病科心脏手术必需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心脏外科医生主刀,并由麻醉医生和护士团队帮助。
第十二条心脏病科心脏手术过程中,必需妥当管理手术用药、血液制品等,严禁超出规定使用量和期限。
第十三条手术室负责人必需做好手术过程记录,包含手术名称、手术切口、手术操作、手术时间等相关信息。
第四章手术后处理第十四条手术结束后,医生必需将手术情况认真汇报,并将患者转入加护病房或恢复室进行后续察看和处理。
第十五条手术后患者必需接受定期复查和随访,并依照医嘱进行相关药物治疗和病愈训练。
第十六条手术室必需做好手术器械、药品的清洗、消毒和包装工作,确保其在下次手术时无菌可靠。
第十七条心脏病科心脏手术的病例资料必需及时归档和保管,确保其安全可靠。
第十八条心脏病科心脏手术的并发症和意外事件必需及时上报,进行事故分析,并适时采取矫正和防范措施。
卫生部关于印发肝脏、肾脏、心脏、肺脏移植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卫医发〔2006〕24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了规范和加强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我部组织制定了《肝脏移登记的肝脏移植项目,有消化内科专业诊疗科目,有重症监护病房。
(三)普通外科(肝胆专业)1、开展普通外科(肝胆专业)临床诊疗工作10年以上,床位80张以上,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普通外科专业(肝胆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甲等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
2、每年完成肝、胆、胰外科手术500例以上,其中独立完成的肝肿瘤、左、右半肝切除术、胰头癌根治术等高难度手术占20%以上。
3、肝脏移植病房(1)有独立的肝脏移植病房,床位15张以上。
(2)普通区、隔离区分区合理。
(3)中心吸氧、中心负压吸引、监护系统等病房辅助设备齐全。
张,其1231、手术室布局符合要求,使用面积40平方米以上。
2、达到I级洁净手术室标准。
3、辅助设备齐全。
(七)血液净化室独立设置,有20台以上血液透析设备,能够完成常规透析及其它血液净化工作,可为肝功能不全、肝衰竭病人提供人工肝支持系统。
(八)其它辅助科室1、临床实验室符合规定,肝脏移植所需的相关检验项目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或国际权威临床实验室间质量评价机构的室间质量评价并合格,具备HLA 抗体检测和HLA组织配型的检测能力。
2345力。
磁共振(边X人员。
二、人员基本要求(一)肝脏移植医师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
2、有10年以上普通外科(肝胆专业)工作经验,参与肝脏移植临床工作5年以上,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经过卫生部认定的肝脏移植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4、经2名以上具有肝脏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医师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5、近3年作为术者每年完成肝肿瘤和左、右半肝切除术、胰头癌根治术等高难度的手术不少于100例。
心脏移植科室管理制度一、概述心脏移植科室是一个专业化的医疗单位,致力于为有心脏疾病患者提供心脏移植手术,并在手术后进行后续的康复和护理工作。
为了保证科室的正常运行,提高工作效率,我们特制定了该管理制度,希望能够准确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确保患者安全。
二、组织机构1. 科室主任:负责整个科室的管理工作,对科室的各项事务承担最终责任。
2. 副主任:协助主任开展科室管理工作,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和领导。
3. 护士长:负责护理人员的管理和指导工作,确保病人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
4. 医生团队:由主治医师、副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组成,负责患者的诊断、手术和术后的治疗工作。
5. 护士团队:由护士长领导,负责患者的日常护理和康复工作。
三、工作流程1. 患者接待:当患者到达科室时,由接待护士进行初步询问和登记,随后转交给医生团队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
2. 诊断治疗:医生团队根据患者的体检结果和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并告知患者和家属,确保获得患者的同意。
3. 手术准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计划,进行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手术室的消毒、手术器械的准备等。
4. 手术实施:手术由主治医师和手术团队进行操作,护士团队负责协助医生完成手术,并保障手术过程中的安全。
5. 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在重症监护室接受监护,护士团队全程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6. 康复护理:患者转入普通病房后,护士团队继续为患者提供康复护理,包括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
7. 出院安排:患者获得主治医师的同意后,可以出院,出院前需要医生团队进行出院评估,确保患者可以安全离院。
四、管理制度1. 严格执行规范操作流程,杜绝随意操作和违规行为,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2. 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能力,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3. 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
4. 加强设备维护和管理,确保手术室和重症监护室设备的正常运行。
器官移植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管理医院的器官移植工作,确保医疗质量、保障患者权益,依据相关法规和政策,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器官移植相关工作人员及参加器官移植的患者。
第三条医院将严格依照器官移植科学技术和伦理原则,保证每一例器官移植手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第四条医院将建立完善的器官移植管理机构、专家团队,负责器官移植的规划、组织、实施、监管和评估。
第二章机构和人员第五条医院将组建由具备相关专业资质和经验的专家构成的器官移植管理委员会。
委员会负责订立器官移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管理规定,并监督实施。
第六条医院应当设立器官移植科或器官移植中心,确保器官移植工作有特地的科室负责。
器官移植科或器官移植中心应当配备充分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包含移植专家、外科医师、器官取得协调员、器官移植护士、临床心理医师等。
第八条器官取得协调员是器官移植工作中的紧要人员,负责协调器官捐赠、移植手术的布置和后续的随访工作。
第九条医院应当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不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学术沟通,更新和提升技术和知识水平。
第三章器官移植的临床应用第十条医院将依照国家规定的禁止耐药性病原体移植的政策,严格掌控并禁止相关手术的实施。
第十一条医院将遵从伦理原则,确保器官取得和移植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符合经济条件下的公平原则,不能由于经济条件而排斥合适的患者。
第十二条医院将依据患者的身体情形、病情情况和相关医疗准备情况,评估患者的适合性和器官移植的可行性。
第十三条医院将建立器官移植手术的全程质量掌控制度,确保手术安全和手术质量。
第十四条医院将强化对器官移植手术的术前与术后管理,确保术后病愈和长期跟踪随访。
医院将建立器官移植术后疾病监测和并发症处理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第四章器官移植的管理第十六条医院将建立高效的器官捐献和调配管理制度,确保器官的合理调配和利用。
第十七条医院将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器官捐献志愿者的认定和管理,确保捐献程序的科学性和透亮度。
医院器官移植制度范本一、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院器官移植工作,保障器官移植患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器官移植医疗质量,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医院器官移植工作应当遵循自愿、无偿、公开、透明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器官移植的有关规定。
第三条医院器官移植科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设备设施和人员,确保器官移植安全有效地开展。
第四条医院器官移植科应当建立健全器官移植质量控制体系,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二、器官来源与分配第五条医院器官移植科应当与具有合法资质的器官捐献协调员合作,开展器官捐献工作。
第六条器官捐献应当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化运作。
第七条医院器官移植科应当参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器官分配。
第八条医院器官移植科在收到器官分配通知后,应当及时与捐献方、受体方沟通,确保器官移植的顺利进行。
三、器官移植手术与术后管理第九条医院器官移植科应当具备高水平的外科技术,确保器官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第十条器官移植手术前,医生应当向患者充分告知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等信息,征得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一条器官移植手术后,医院器官移植科应当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
第十二条医院器官移植科应当对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管理,监测移植器官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伦理与法律第十三条医院器官移植科应当成立伦理委员会,对器官移植项目的伦理审查负责。
第十四条伦理委员会应当对器官移植项目的合法性、道德性进行审查,确保器官移植工作的合规开展。
第十五条医院器官移植科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禁止从事任何形式的非法器官移植活动。
五、培训与教育第十六条医院器官移植科应当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器官移植相关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第十七条医院器官移植科应当开展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器官移植的认识和理解,倡导器官捐献文明。
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20年版)为规范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根据《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是指将人体器官捐献人具有特定功能的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胰腺、小肠等器官的全部或者部分,植入接受人身体以代替其病损器官的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要求,规范开展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
(二)具有与开展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
(三)具有符合规定的人体器官移植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
(四)具有完善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质量控制制度、数据报送管理制度,能够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职责、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和相关技术规范等。
(五)具有人体器官移植技术工作相适应的场地和设备设施:1.移植病区。
需设置相对独立的病区,普通区和保护区设置符合要求;保护区应当有明确的分区标识和管理细则;肝脏、肾脏移植病区床位不少于20张,心脏、肺脏移植病区床位不少于5张,胰腺、小肠移植病区床位不少于2张;移植病区设备设施配置齐全,病房床单元设置能够满足移植患者管理需要。
2.重症医学科。
设置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科室建筑布局、功能流程合理,达到Ⅲ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
移植重症监护病床数量原则上不少于移植病区床单元数量的20%,其中开展肝脏、心脏、肺脏、胰腺、小肠移植技术至少设置1张重症监护单间病床。
配备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血流监测等必要的设备设施,能够满足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专业需求。
3.手术室。
设置符合《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和《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13)》等要求,建筑布局、功能流程合理,移植手术间净使用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达到I级洁净手术室标准。
辅助设备能够满足人体器官移植手术需要,麻醉恢复室等设置符合要求。
心脏移植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心脏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心脏移植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心脏移植技术是指通过外科手术,将他人具有功能的心脏移植给患者,以代替其病损心脏的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符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划。
(二)三级甲等医院,外科诊疗科目下设心脏大血管外科专业中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脏移植项目,有心血管内科专业诊疗科目,有重症监护病房。
(三)心脏大血管外科
1、开展心脏大血管外科临床诊疗工作10年以上,床位40张以上,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甲等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能够开展其它大器官移植手术。
2、每年开展心脏手术500例以上,能够开展重症晚期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和心室辅助技术。
3、心脏移植病房
(1)有独立的心脏移植病房,床位5张以上。
(2)普通区、隔离区分区合理。
(3)中心吸氧、中心负压吸引、监护系统等病房辅助设备齐全。
(四)心血管内科
有独立的病区,开展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活动10年以上,床位不少于8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心血管内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并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甲等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能够为心脏移植提供技术支持。
(五)重症监护病房
1、设置符合规范要求,达到III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
病床不少于10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心脏移植专业需要。
2、能够开展有创压力监测、心排量监测、床边生化、血气监测、有创呼吸机治疗以及持续性床旁血液滤过治疗。
3、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具备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
(六)心脏移植手术室
1、手术室布局符合要求,使用面积40平方米以上。
2、达到I级洁净手术室标准。
3、辅助设备齐全。
(七)其它辅助科室
1、临床实验室符合规定,心脏移植所需的相关检验项目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或者国际权威临床实验室间质量评价机构的室间质量评价并合格,具备HLA抗体检测和HLA组织配型的检测能力。
2、能够开展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检测。
3、病理科能够进行移植器官的组织活检诊断、排斥反应的诊断和监测。
4、医学影像部门能够进行常规检查和开展无创性心血管成像与血液动力学检查、弥散与灌注成像。
5、心导管室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有应急抢救设施与药品器材,能够开展心导管、心血管造影、心内膜活检等。
6、具备能够有效处理呼吸、神经、泌尿等系统并发症的科室及技术能力。
(八)设备
磁共振(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诊断仪、多功能监护仪、除颤器、起搏器、麻醉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机、心内膜和心外膜起搏器、体外循环设备、心脏机械辅助设备;心脏移植手术专用器械、供体器官摘取与保存的药品与器械;心导管室有1024×1024分辨率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具有实时数字减影和路径图功能,能够多角度和放大投照,能够进行图像存储、检索和归档。
(九)至少有2名具有心脏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执业医师,有经过心脏移植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心脏移植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心脏移植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
2、有10年以上心脏大血管外科工作经历、参与心脏移植临床工作2年以上,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经过卫生部认定的心脏移植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4、经2名以上具有心脏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主任医师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5、近3年作为术者每年完成心脏外科专业相关手术不少于100例。
(二)麻醉医师
1、具有麻醉专业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经过器官移植麻醉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其它相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经过肝脏移植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卫生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拟订的心脏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范。
(二)摘取心脏应当符合无菌要求;器官冷缺血时间原则上不超过6小时,必须使用专用的器官保存液。
(三)心脏移植前必须进行血型、交叉配型、组织配型和群体反应抗体(PRA)检测。
(四)每例心脏移植手术成立治疗组,术者由具有心脏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医师担任,术后制定合理的治疗与管理方案。
(五)建立健全心脏移植手术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记录。
(六)医疗机构每年完成心脏移植手术不少于5例,移植心脏1年存活率不低于80%,3年存活率不低于70%,5年存活率不低于65%。
具有心脏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成心脏移植手术不少于3例。
(七)医疗机构和医师按照规定定期接受心脏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评价,包括病例选择,手术成功率,严重并发症,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术后病人管理,移植心脏1、3、5年存活率,病人生存质量,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等。
四、培训
对拟开展心脏移植的医疗机构,实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配套组合培训,包括心脏移植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与病房护士以及其它相关卫生专业技人员等,拟从事心脏移植的医师应当接受至少1年的系统培训。
(一)培训基地
由卫生部指定,且具备下列条件:
1、三级甲等医院。
2、有至少3名具备心脏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指导医师。
3、移植器官存活率高于本规范的基本要求,并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
4、有与开展心脏移植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
5、具备进行大动物器官移植的实验条件。
6、近3年在国内核心专业杂志或科学引文索引(SCI)期刊发表有关心脏移植的专著至少5篇或出版临床专著。
7、举办过全国性的专业学术会议或承担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8、近3年来,每年完成的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不少于1000例,每年完成的心脏移植手术不少于15例,或者累计完成的心脏移植手术不少于30例。
(二)培训基地基本要求
1、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经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委员会认可。
2、保证接受培训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培训。
3、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考试、考
核,并出具是否合格的结论。
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
5、每年完成心脏移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配套培训不超过1组,或者培训心脏移植医师不超过2名。
(三)心脏移植医师培训要求
1、熟练掌握大动物器官移植技术。
2、在指导医师指导下,参与完成不少于5例心脏移植。
3、在指导医师指导下,参加对心脏移植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术前评价、围手术期处理、重症监护治疗和手术后随访等。
五、其他管理要求
本规范实施前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和心脏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评价开展心脏移植:
1、职业道德高尚,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经2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的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或者通过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的评议。
2、从事心脏大血管外科临床工作12年以上,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近3年作为术者累计完成心脏移植手术10例以上,且未发生二级以上与心脏移植技术相关的医疗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