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3闽南方言与海上丝绸之路
- 格式:pptx
- 大小:36.88 KB
- 文档页数:15
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
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又为了解决陆路的不便性,因为陆路受地形引响,前往西域会经过许多较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又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陆的方便性。
在古代中国即有此项交流,尤其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居民而简介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
除了陆上交通以外,还有一条经过海路到达西方的路线,这就是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陶瓷为主要出口武平。
一、形成与发展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历代有所变迁,但只有泉州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认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他城市并无获此殊荣。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古港,从公元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取代徐闻、合浦成为海丝主港,宋末至元代时,泉州超越广州,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
明初海禁,加之战乱影响,泉州港逐渐衰落,漳州月港兴起。
三国时期,由于孙吴同曹魏、刘蜀在长江上作战与海上交通的需要,积极发展水军,船舰的设计与制造有了很大的进步,技术先进,规模也很大。
据张大可著《三国史》,孙吴造船业尤为发达。
汉代主要造船地区在长江下游苏州、无锡、安庆等地,多是平底内河船。
孙吴造船中心,移往建安郡侯官(在今福建闽侯)、临海郡永宁县(今浙江温州)、横藇船屯(今浙江平阳)、南海郡番禺县(今广州)等港口。
孙权设置典船都尉,专门管理造船工场。
孙吴所造的船,主要为军舰,其次为商船,数量多,船体大,龙骨结构质量高。
第四章闽南方言与海丝文化 第一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离不开语言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是交际功能,即是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但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言既有工具性又有文化性。
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文化都必然有一定的符号系统来记录它、承载它。
而语言文字,正以其最典型的形式表现出不同人类群体所拥有的不同文化和不同的文化活动。
说到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要通过语言来表现,这就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所在。
有些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形式,其文化形式只能通过口头语言来承载,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口头文学。
人们通常以文化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
文化的分类是多样的,标准不同,分类也就不一样。
从不同的空间、地缘出发,我们把文化分成“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出发,我们又把文化分成“古代文化”、“现代文化”、“当代文化”等。
•无论哪种文化,总是要通过语言及其书面形式文字来表现,这就决定了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相依为命、不可分离。
语言承载着文化、记录着文化,在记录文化的过程中还可能会影响文化。
同样,文化不只是被动地让语言记载。
语言与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双向关系。
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汉语中的一些同音词的使用,往往就是某些特殊生活习俗和文化心态的体现。
看病人不买“梨”,因为“梨”和“离”同音。
在某种和睦欢聚的场合,人们也不太愿意用梨来招待客人,甚至忌讳把梨分开吃。
同样,因为“苹果”的“苹”与“平安”的“平”同音,在看望病人时,总喜欢送“苹果”,表示一种平安吉祥的意思。
可是,在吴语区,“苹果”和“病故”又同音,当地人探望病人时也就不太愿意选择苹果了。
语言文字对于独特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当今社会语言的社会应用日益多元化。
我们之所以经常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拥有一个能为大家共同掌握、共同使用的社会通用语,最重要的原因是共同语带来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凝聚力。
最新闽南文化知识竞赛题目“方志文献杯”首届闽南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初赛)1.闽南语“无头神”,普通话的意思是:(B ).A.一会儿B.健忘C.扒手D.没力气2.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屈斗宫宋元窑址位于(C )城东南郊.A.安溪B.南安C.德化D.永春3.(B )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
A.南安纸织画B永春纸织画C.德化纸织画D.安溪纸织画4.(D )是厦门历史最悠久的工艺品,集景德镇陶瓷、福建脱胎漆器和北京景泰蓝于一体。
A.影雕B.石雕C.木雕D.漆线雕5.“阮淋着冷冷的雨水无奈你已经无惦阮身边不知你置叨位甘有将阮放忘记”这段歌词来自于闽南语歌曲( B )。
A.小雨B.雨水我问你C.西北雨D.车站6.(C )是中国著名的“石雕之乡”,其石雕艺术的文化历史可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晋代。
A.南安B.永春C.惠安D.石狮7.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闽南俗称“( B )”,A.布袋B.嘉礼C.杖头D.药发8.以闽南方言表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它以韵语对话为主要形式,其艺术手法幽默、风趣、诙谐,成为闽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形式之一,它是( C )。
A.讲古B.善书C.答嘴鼓D.讲鉴9.妈祖祖庙祭典在每年农历三月(D )妈祖圣诞之日举行。
A.十五B.十三日C.初三D.二十三日10.因率领中原十八姓族开发漳州有功,而被漳州人尊为“开漳圣王”的是( C )。
A.陈政B.朱熹C.陈元光D.颜思齐11.妈祖名林默,父母又称她为林默娘,默娘,生于( A )A.莆田B.福清C.厦门D.晋江12.1621年,漳州月港成衣匠颜思齐以诸罗山为根据地,开拓疆土,分设10寨,被众拥立为( A )。
A.开台王B.开漳王C.开闽王D.开泉王13.九龙璧石(华安玉)与水仙花、(D )、片仔癀并列为漳州四宝。
A.农民画B.灯谜C.剪纸D.八宝印泥14.( B )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四川绵阳”的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木版年画。
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扮演的角色及其发展1. 引言1.1 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扮演的角色及其发展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自古以来,泉州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海外贸易而闻名,是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
泉州位于闽南金三角地带,地处福建省东南部,面向台湾海峡,紧邻温州、台州、广州等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
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泉州承担着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以及非洲等地区的重要任务。
泉州作为海上贸易的重镇,为丝绸、茶叶、陶瓷等中国产品的输出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来往。
泉州本身也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来此定居和经商。
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海外贸易使其成为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枢纽之一。
泉州的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对其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搭建了桥梁。
在未来,泉州将继续发挥其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
2. 正文2.1 泉州的地理位置优势泉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中部,地处闽南金三角地带,紧邻台湾海峡。
泉州的地理位置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泉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
作为沿海城市,泉州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海产品、海洋能源等。
海洋资源的丰富为泉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泉州处于闽南地区的中心位置,连接福建省北部的厦门市和福州市以及闽南各县市,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经济走廊。
这一地理位置让泉州成为了福建省的重要交通枢纽,极大地促进了泉州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泉州还处于福建省与台湾的交汇点,距离台湾仅有不到100公里的海域,是两岸交流的重要枢纽之一。
泉州的地理位置让其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泉州的地理位置优势为其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视野下闽南电影地缘题旨的三重解码作者:肖家豪黄钟军来源:《电影评介》2023年第23期【作者简介】肖家豪,男,广东阳江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区域电影研究;黄钟军,男,浙江衢州人,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艺批评及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秦汉,尔后宋元两代的繁荣成就了泉州港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支点,漳州月港“海舶鳞集,商贸成聚”的空前盛况。
[1]这条始于经贸而深化为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海上枢纽,不仅直接促成了闽南文化的海洋色彩及海洋精神,更将其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表现及内核熔铸在闽南地缘文化之中。
目前学界对于“中国电影的地缘文化研究”的倡议,为电影精神特质与文化属性的研究从美学视域转向地缘文化视域,创作主体研究转向地缘客体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差异性考察”方法。
[2]地缘文化正是明晰闽南地域的地理空间边界以及文化通约性的关键,同样也是确认与地缘文化“共生”的闽南电影与其他区域电影之间独异性的关键。
在特定的电影创作体制的框范以及本土历史(革命)资源发掘的自觉下,闽南电影创作统摄在“国家话语-地域讲述”的影像序列中,同时,在“出洋”“归乡”“交汇”的地缘文化主题方面表现出极强的统一性——闽南电影文本中的海洋观念、原乡想象、景观呈现源于对“海丝”内涵的历史追溯与拓展,强化了闽南电影创作特殊且无可替代的地缘属性。
一、闽南电影的概念及其创作流变本文指称的“闽南电影”,是以闽南地缘景观为空间特征、以闽南在地的人和事为呈现对象、具有闽南地缘文化特色的电影。
需要补充的是,该定义在具有准确的地域对应性的“题材标准”与“文化标准”上进行了严格的界定,而在“创作主体标准”上给予了较大的包容度:一方面在于,我们过去主要是按照行政区划的方式来划分中国电影的地理版图,并且按照同样的方式建立了对应的电影创作生产机构,然而与闽南行政区划相对应的福建电影制片厂并没能获得充分的建设与发展,从而如同长影、西影一样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地缘文化品质突出的电影作品群。
于海上丝路之始寻闽南风味之根泉州策划、文、摄/Miss Special泉州被认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它是中国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窗口。
那时泉州港被称作“刺桐港”,是“东方第一大港”。
走过千余年历史,泉州依然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风韵。
这是一座向海而生的城市,海上丝路赋予它历史风华,也成为它文化的一条根脉。
寻味泉州,伴着古老的海洋探索之路的文化感,丰盛且深远。
走进泉州,不禁觉得它古朴又时尚,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那般和谐温柔。
晋江大桥横跨南北,架通起泉州及晋江市。
大桥主桥塔造型为“开”字,暗喻了泉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也寓意了泉州的开放包容的态度。
晋江大桥旁边,江心有一片滩涂,滩涂与岸边之间泊着许多渔船。
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远处的高楼呼应着晋江大桥,渔船伴着滩涂,像是一幅安静唯美的画作,现代感中穿插着古早味。
江畔的摩天轮像是“泉州眼”,见证着泉州日新月异的发展。
白天,川流不息的车辆于晋江大桥和江畔的主干道上穿梭,是现代的风貌。
夜晚,城市的步调慢下来,又是另一番热闹的人间烟火。
时尚与怀旧的转换与融合间,泉州表达得那样恰到好处。
不仅是城市风貌,泉州美食之中,也有同样的跨越与融合。
早期先民出海捕鱼为生,能带的食物很有限。
咸饭、酱油水那些下饭且易储存、能有效补充体力的食物逐渐成为泉州人世代的饮食偏好,和一种独有的泉州特色味道。
作为曾经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于泉州,他们带来了多元的美食文化。
本土与异域的文化交融,让泉州有了沙爹牛排配咸饭和汤的代表性美食。
曾经的泉州人去东南亚闯荡,带回来了“沙茶”,沙茶也逐渐成为了本土风味。
福建与广东相邻,粤菜同样十分受泉州人欢迎,因此泉州的美食多元丰富,既有本土的风味根基,也不乏创新融合。
晋江大桥旁就是泉州泰禾洲际酒店,于酒店美食之中,也能感受得到这份独属于泉州的特色风情。
源社全日制餐厅以本土海鲜为基础,从泉州人偏爱的酱油水、葱油等风味中撷取灵感,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创意西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