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第四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59.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目录第1课时口算除法(1)第2课时口算除法(2)第3课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第4课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第5课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第6课时练习课第7课时商中间有0的除法.第8课时商末尾有0的除法第10课时解决问题(1)第11课时解决问题(2)第2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第1课时口算除法(1)【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1.会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利用已有的经验想出多种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并掌握用一位数除的口算方法。
难点:弄清除数是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出示。
6÷3 12÷6 16÷4 24÷3 36÷932÷8 72÷9 64÷8 49÷7 80÷42.组织学生两人一个小组,互相算一算,然后指名口算,出示结果,使学生重温表内除法的计算过程。
3.当学生口算80÷4时,教师适时引出:这道算式和前面的算式有什么区别?(被除数是80,这样的除法算式以前没有学过)二年级时我们已经学过了简单的口算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口算除法。
[板书课题:口算除法(1)]二、探究新知1、学习教材第11页例1。
(1)教师:我们来帮助小朋友解决问题吧。
提问:一共有多少张纸?平均分给几人?怎样理解平均分给几人?求每人得到多少张,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教师板书:60÷3(2)尝试解答60÷3(3)交流、汇报计算方法。
(4)动手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6捆小棒,分一分。
(5)说说谁的方法最简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口算。
(6)同桌交流60÷3的口算过程。
教师指导,对于个别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可以提示用小棒摆一摆。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2单元第四课时旋转与角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2单元第四课时旋转与角教案第二单元线与角第四课时转动与角教学内容:转动与角(第22-23页)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方式活动,重新认识平角、周角。
2、能够讲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1、重新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法与学法: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归纳。
学法:观察思考,自学讨论。
教学准备工作:活动角,直尺,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教师出具钟面模型,转动上面的分针或时针,鼓励学生观测。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在时针和分针不停地旋转的过程中,它们组成了什么图形?寻找到这个数学密码的同学请举手。
构成了角。
组成的角是静止不动的吗?不是,是不断变化的。
认为,生活中除了静态的角,除了这样不断变化的角,它也可以和恒定的角一样美吗?今天,我们就去观赏和研究转动变化中的角。
板书课题:旋转与角【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导入转动与角的概念,并使学生体会至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训学生自己积极探索、集体交流的独立自主意识。
】二、探索新知。
1.操作方式活动,带出平角。
请同学们拿出刚做好的活动角,固定其中的一条边,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个角,你存有什么辨认出?与同桌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帮助指导。
让学生体验角的大小是在变化的,名称也会随之变化。
让学生说说活动结果。
你能够挂一个锐角吗?怎样检验它就是锐角?锐角和直角存有什么关系?学生挂一个锐角,用三角尺检验。
请你摆一个直角,并验证它是不是一个直角。
学生摆一个直角,并用三角尺验证。
你能摆一个比直角更大的角吗?教师指名,学生上前展示所摆的角。
同学们看看明白他就是怎样转动的吗?你们自己再转转看,又存有什么辨认出呢?2.认识平角。
(1)重新认识平角的特征。
教师和学生一起旋转活动角,逐步得到平角。
现在活动角转换成这样了,想一想,它跟前面的几个角较之,存有什么不一样?它比前面几个角都小。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一、选择题1.(2019届重庆市模拟)“互联网+”与出行方式日益深入融合和改变的今天,共享单车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出行选择。
这说明(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结构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解析:选 C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是指人们消费的对象只有先被生产出来,才能用于消费,没有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不能消费的,①与题干不符。
“互联网+”与出行方式日益深度融合,说明互联网的产生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体现了生产对消费方式的决定作用,②正确。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但并未改变人们的消费结构,③与题干不符。
越来越多人的出行选择共享单车,扩大了人们对共享单车的需求,说明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④正确。
综上所述,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选C项。
2.(原创)5G时代真正实现“万物互联”,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联系起来。
物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家居、智慧电网、智慧放牧种植等都能够实现,居民可以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
无人产品开始普及,特别是对于无人驾驶汽车,让消费者免于驾驶。
这表明( )①消费对生产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②科学技术进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③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④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和质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D 5G时代真正实现“万物互联”,居民可以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表明生产决定消费质量和方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③④正确;①强调了消费对生产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②与题意无关。
故选D。
3.(2020届黑龙江牡丹江测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增加有效供给,满足优质需求,使供给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国家重视供给侧改革是因为( )①消费能为生产引领方向②消费对生产起决定作用③生产能为消费创造动力④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 D ③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重视供给侧改革就是重视生产,原因在于生产能为消费创造动力,入选。
第四课时Section B(2a~2c)1.Here are two nice photos of my family.这儿有两张我家人的漂亮照片。
(1)这是一个倒装句。
here是副词,意为“这就是;在这里”。
当here放在句首时,后面的句子往往要用倒装形式,即将句子的主谓倒装,常见的句型结构:Here+be动词(谓语)+主语(名词)。
该句子的真正主语是two nice photos of my family。
(2)该句型中的谓语动词be用单数还是复数是由其后的主语的单复数来决定的。
例如:Here is my new pen.这是我的新钢笔。
Here are your books.这是你的书。
【注意】若该句型中的主语是代词,则用部分倒装,即“Here+主语+谓语”。
最常见的是Here you are.(给你)和Here it is.(它在这里)。
2.In the next picture are my brothers,Bob and Eric.接下来的一张照片里有我的哥哥鲍勃和埃里克。
(1)next既可以作形容词,也可以作名词,意为“下一个(的);接下来(的)”。
(2)句中的brothers指的就是Bob and Eric,Bob and Eric是brothers的同位语,对brothers 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通常,同位语和主句用逗号隔开。
例如:This is my brother,Tom.这是我的弟弟汤姆。
3.picture的用法picture意为“图画;照片”,是可数名词,复数形式为pictures。
photo也指“照片”,也是可数名词,复数形式为photos。
例如:These are my pictures/photos.这些是我的照片。
He can draw a picture of this dog.他能给这条狗画一幅图画。
,一、单词、短语助记训练Ⅰ.根据句意及所给汉语或首字母提示填写单词,注意使用适当的形式。
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1课时尊重他人一、学习目标1.知道尊重的含义,懂得尊重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2.知道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欣赏他人,平等对待他人等。
二、自主预习1.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等。
2.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等。
3.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够减少,消除,增进,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4.平等待人要求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
三、合作探究一次,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丈夫吵了架,丈夫独自回到卧室,闭门不出。
女王回卧室时,只好敲门。
丈夫在里边问:“谁?”维多利亚傲然回答:“女王。
”没想到里边既不开门,又无声息。
她只好再次敲门。
里边又问:“谁?”“维多利亚。
”女王回答。
里边还是没有动静。
女王只得再次敲门。
里边再问:“谁?”女王学乖了,柔声回答:“你的妻子。
”这一次,门开了。
女王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四、随堂演练1.下列做法属于尊重他人的是( )A.逼回族同学喝酒B.在公交车上与孕妇抢座C.发自内心地帮助有困难的同学D.嘲笑、指责农民工衣服脏2.在精准扶贫活动中,如果让你代表学校给贫困地区的孩子送去学习用品,下列方式中最合适的做法是( )A.感慨他们生活条件的艰苦,充分表达自己的同情之心B.尊重他们,在和他们深入沟通后,把同学们的捐助和友谊留下C.炫耀自己所在学校和家庭的优越条件,欢迎他们到城市来做客D.让特别贫困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痛楚,以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3.一次,因为周总理咳嗽,理发师一不小心给他的脸划了一个小口子,周总理不但没有责怪理发师,还马上向理发师道歉:“这都怪我咳嗽时没和你打招呼!”并留下理发师一块儿吃饭,以解除理发师不安的心情。
这说明( )A.周总理尊重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B.这件事情是由周总理引起的,所以周总理向理发师道歉是应该的C.理发师的技术不佳,应该受到批评D.周总理尊重他人,因而也能赢得他人的尊重4.李浩与人交往时,常常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并且他只愿意与家庭条件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交往,从不与家庭贫困、学习成绩差的人交往,还经常讽刺嘲笑他们,慢慢地同学们都疏远了他。
第4 课时谁先迎来黎明一、知识解读1. 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树木的运动方向是向后的。
2. 坐在转动的转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转动的方向与转椅转动的方向相反。
3. 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这也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4. 地球的自转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地区早,西边地区迟。
在北京比在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
5. 我国横跨五个时区,北京所在的东八区作为全国的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
二、实验重现实验: 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1. 实验目的: 探究地球上不同的地区谁先迎来黎明。
2. 实验器材: 表示城市与太阳的纸片等。
3. 实验步骤:(1) 观察在地球仪或地图上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
(2) 一个小组的同学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模拟地球。
其中一个同学身上贴上写有“北京”和“东”的纸片,代表“北京”。
(3) 在她右手边的一个同学身上贴上“乌鲁木齐”和“西”的纸片,代表“乌鲁木齐”。
(4) 再请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代表“太阳”。
(5) 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见到“太阳”。
(6) 然后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又是谁先见到“太阳”。
4. 实验现象:5. 实验结论:(1) 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北京先迎来黎明。
(2) 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3) 地球自转方向不同,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的先后也会不同。
指点迷津问题: 谁先迎来黎明和地球的自转方向有关系吗?有关系。
根据太阳和地球之间的相对运动,我们每天看见太阳东升西落,也就是从东边运动到西边,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所以在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过程中,东边的区域比西边的区域先迎来黎明。
Unit 2 I’m Healthy单元总目标:学共分为4课时。
第一课时以词汇教学为主,主要是对Let’s learn中词汇进行学习。
“词不离句”是本课时教学要遵循的原则。
第二课时为会话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重点词汇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运用对话 How often do you...?就活动的频率进行问答。
第三课时以Part B中的Let’s learn more为主,拓展学习如何描述一个人的生活习惯。
第四课时在综合复习本单元重难点的基础上,通过故事教学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单元知识目标:1.能听,说,读,写词汇:healthy,take a walk,play ping-pong,play tennis,go boating,go skating,go shopping,once,twice2.能用句型you look healthy等。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
第四课时Lesson4教学目标:能听懂Part B Read and act 部分的小故事并能进行角色扮演。
教学重点:能通过Part C其余部分的巩固练习,加深对本单元重点知识的理解。
教学难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教育学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促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本单元单词卡片。
教学过程:Step1: GreetStep2:Leading In教师快速出示本单元的词汇卡片,全班同学齐读并拼写。
Free talkT:Hi, boys and girls. Do you often play sports?Ss:Yes,I/ we do.T:What do you like to play,S1?S1:I like to play…T:How often do you play…?S1:I play…T:How often does he/she play…?Ss:He/She plays…Step4:Teaching of new lesson新课展示Part B Read and act1)播放Read and act部分的录音,可连续播放两遍,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大意。
Unit 2 Last Weekend鹤山乡赵庄小学宁燕一、单元教学内容1、话题:What did you do?2、功能:动词过去式在具体情境中的基本使用方法。
3、语言结构:(1)句型: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I played football/ watched TV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went fishing/ went to a park …Did you read books? Yes , I did./ No, I didn’t.(2)词汇:watched TV, washed clothes, cleaned the room, played football, visited grandparents, went to a park, went swimming, read a book, went fishing, went hiking.二、单元教学目标1、能力目标(1)能够对过去某人所做的事情进行问答,如: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I visited my grandparents.(2)能够用一般过去时的一般疑问句形式询问别人过去某个时间所做的事情并作答。
如:Did you go fishing last weekend? Yes,I did. No, I didn’t.(3)能够对某人过去某天所做的事情进行简单地叙述。
如:Zhang Peng visited his grandparents yesterday.(4)能够听懂会唱歌曲At the zoo2、知识目标(1)能够掌握A,B部分Let’s learn,Let’s talk中的四会单词和1四会句子。
(2)能够听,说,认读A,B部分Let’s talk中的句子。
(3)能够认读Pronunciation部分的音标(4) 能够理解Let’s chant部分的内容,并能回答相应的问题。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同步课时练第四课古诗三首一、读拼音,写词语。
hán fāng zèng sòng shí jìng jān zāshuāng yè二、写出加点词的意思。
1.停车坐爱枫林晚()2.荷尽已无擎雨盖()3.菊残犹有傲霜枝()4.夜书所见()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红于”与“红如”相比较,()A.意思相同。
B.意思不同。
(2)诗人停下车来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这两句诗可以体会到诗人()A.辛苦劳累。
B.流连忘返,不舍得离去。
四、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寒”既有秋风的寒凉之感,又有漂泊的凄凉之情。
()2.“客情”是指作客他乡时,受到礼遇的友情。
()五、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君”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______”,在诗中指_______(人名)。
(2)“橙黄橘绿”说明()A.秋天色彩丰富,很美。
B.作者喜爱这两种水果。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赠刘景文》的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代诗人。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刘景文的勉励之情,从“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中可以看出。
2.《夜书所见》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其中描写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儿童夜捉促织,勾起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本课的三首诗描写的季节都是________,可以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了解到。
七、写出诗句的意思。
1.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__________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_________八、读古诗,回答问题。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四课幸福和睦的家庭第1课时家的意味【教学难点】感悟家的重要性;知道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歌曲《我想有个家》。
思考: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对家、亲情、家人的渴望等。
教师:歌曲表达了对家的渴望。
从古至今,家都是每个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我们都希望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家的意味”。
二、讲授新课1.活动一:阅读教材P26“生活观察”。
思考:家庭是什么?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它可能是一个温馨的小家庭,有你和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
有兄弟姐妹的请举手!(学生举手)很好!它也可能是一个大家庭,祖孙几代共同生活在一起。
这样的家庭请举手!(学生举手)好!那大家有没有想过什么是家庭?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
归纳: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知识拓展:(我国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①婚姻关系;②血缘关系;③收养关系;④再婚关系。
2.活动二:欣赏视频《汉字的演变(家)》。
思考:结合视频谈谈家对我们的意义。
学生自由发言。
归纳:家是生命的居所,是心灵的港湾。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家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托。
3.活动三:我和父母间最难忘的一件事。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生活是在平淡中度过的,也许是因为“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我们已经习惯了每天和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习惯了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一切。
今天,此时,请你静下心来,想一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最难忘的一件事,写下来,勇敢地和大家分享吧!学生活动:现场书写并进行课堂交流展示。
归纳:家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是我们的修身之所。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在父母等家人的言传身教中学习为人处世,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4.归纳: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
5.活动五:课堂交流展示。
搜集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风,进行课堂交流展示。
归纳:在薪火相传中,我们不仅接续着祖先的生命,而且传承着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