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生物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课下提能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38.68 KB
- 文档页数:5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实质1.(2021广西岑溪一中高二月考)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 )A.细胞质基质渗透压的相对稳定B.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C.组织液的温度相对稳定D.血浆pH的相对稳定2.(2021山东德州夏津一中高二月考)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 )A.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不变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D.该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题组二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意义及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3.(原创)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是内环境中各种酶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B.内环境成分的相对稳定可以为细胞代谢提供充足的反应物C.内环境稳态指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总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D.泌尿、呼吸、消化、循环等生理系统参与了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内环境稳态反过来也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4.(2021陕西咸阳百灵中学高二月考)人体剧烈运动后,内环境会有所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剧烈运动后,由于产热过多,体温会明显上升B.剧烈运动后,人体内乳酸含量先增加后减少C.剧烈运动后,血浆中的pH明显下降D.由于营养物质被消耗,血浆渗透压会明显下降5.(2021陕西延安一中高二月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若被破坏就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导致疾病。
下列情况不属于内环境稳态遭受破坏的是( )A.白化病B.钙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C.糖尿病D.组织水肿6.(2019江西临川一中高三月考)近年来,去西藏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但高原地区氧气稀薄,一些人可能会出现组织水肿等高原反应。
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高原反应可能还包括呼吸、心跳加速B.因高原反应出现水肿时组织液增多C.高原反应的产生是因为机体丧失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D.高原反应的产生可能与内环境酸碱平衡失调有关题组三“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分析7.(2020吉林延边二中高二期中)某同学为了探究“人体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设计了如下实验:(1)实验材料及用具:适量家兔血浆、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滴管、试管若干支、Na2CO3溶液、乳酸溶液、pH试纸等。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变化的、无规律的D.内环境的稳态是神经系统调节控制的解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
2.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内环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生命诞生的历史,内环境稳态是生物进化的结果B.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代谢的正常结果,也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前提条件C.内环境是由高等动物机体内所有液态物质组成的,其稳态是动态的、相对的D.内环境稳态也是生物圈稳态的一部分解析:内环境的某些成分与海洋中的成分相似,可以说明生命起源于海洋,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不是由高等动物机体内所有液态物质组成的。
生物圈的稳态包含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2-4构成的缓冲体系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解析: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的稳态与H2PO-4/HPO2-4等构成的缓冲体系有关;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内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4.关于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得病解析:血液成分稳定,只是机体稳态的一个方面。
内环境的稳态(建议用时:40分钟)题组一内环境稳态及意义1.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细胞的代谢活动有关B.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有关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D.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细胞代谢D[内环境稳态的动态变化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及细胞代谢活动有关,D项正确。
] 2.(多选)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内环境中发生的葡萄糖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D.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正常生命活动A BD[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是内环境,由此判定C项错误。
]3.如图所示的曲线中,能表示人在大量喝水时胃液pH变化的是( )A B C DA[胃液的pH在1.8左右,当大量喝水后,胃液的pH会有所升高,但不会高于7。
] 4.在等量的下列液体中加入等量的盐酸或氢氧化钠稀溶液后,pH变化最大的是 ( ) A.马铃薯匀浆B.自来水C.肝匀浆D.磷酸缓冲液B[在溶液中滴加酸或碱会引起溶液pH的变化,变化的大小取决于溶液的量和溶液对pH的缓冲能力。
在等量的溶液中加入等量的盐酸或氢氧化钠稀溶液后,pH变化的大小是由溶液的缓冲能力决定的。
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pH变化小。
自来水没有缓冲能力,pH变化最大。
] 5.(多选)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B.在正常情况下,糖原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C.组织液可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液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高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AD[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仅仅血浆成分稳定,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A错误;糖原在肝细胞和肌细胞中合成,一般不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B正确;在人体内环境中,组织液的去路有两条,一条是渗回血浆,另一条是渗入淋巴液,C正确;血浆与组织液相比,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这是为什么呢?⑦问题: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答案:实验原理: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物质,在加入酸或碱时,能调节溶液的pH方法步骤:1、以4人为一组。
在记录本中,画一个如下表所示的记录表。
2、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3、用pH计或pH试纸测试起始的pH,并作记录。
4、一次加入一滴0.1mol/L HCl,然后轻轻摇动。
加入5滴后再测pH。
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
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5、充分冲洗烧杯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的pH。
再如步骤4,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 NaoH,测定并记录pH。
6、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2至步骤5,记录结果。
7、充分冲洗烧杯,选两种生物材料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2至步骤5,记录结果。
8、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
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的变化。
再用其它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也同样以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加入酸和碱的变化。
实验结果: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略)二、合作探究、解惑答疑:思考与讨论1.你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吗?谈谈高烧最严重时的感觉。
体温过高时为什教师引导,举例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实验资料,然后给学生看视频,再进行重点知识的讲解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思考以下问题,由小组讨论,然后学生展示给出答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答案: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
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
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二生物必修三目录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的生活环境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第三节神经调节与液体调节的关系第四节免疫调节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第三节其他植物激素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第三节种群的结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人体生命活动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2、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内环境的稳态 新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 稳定的机制;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关注相关健康问题,增强自我保健并关爱他人的意识。
1.生命观念——理解内环境的稳态,认同生命系统的开放性、整体性及动态平衡等特点。
2.社会责任——分析人体稳态失调的实例,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关注人体健康。
3.科学探究——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生物体维持pH 稳定的原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知识点(一)|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内环境动态变化的内容和原因(1)变化的内容: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2)变化原因⎩⎪⎨⎪⎧ 外因:外界环境的变化内因: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2.模拟生物体维持pH 的稳定(1)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如HPO 2-4/H 2PO -4等溶液,在加入酸或碱时,能使pH 的变化减弱)、肝匀浆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 不同变化,说明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 相对稳定的机制。
(2)实验步骤①画记录表:设计一表格来记录实验结果②测自来水pH 的变化③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②中步骤,记录结果。
④充分冲洗烧杯,用肝匀浆代替自来水,并重复②中步骤,记录结果。
⑤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坐标,以pH为纵坐标,画出各次实验中pH变化的曲线。
⑥尝试用不同生物材料(如动物血浆、用2~5倍水稀释的鸡蛋清或马铃薯匀浆)代替肝匀浆完成实验。
(3)实验结果与结论材料图示结果自来水滴加HCl后,自来水pH逐渐减小;滴加NaOH溶液后,自来水pH逐渐增大缓冲液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溶液,缓冲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生物材料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结论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3.内环境稳态(1)内容: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第一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选择题1.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D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解析] 要全面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涵义。
正常机体的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个范围内波动,这离不开机体调节及器官、系统的协调。
稳态概念包括3个方面:机体调节作用;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内环境相对稳定。
A选项中仅涉及pH相对稳定的原因,B选项恒定不变是错误的,C选项调节机制及协调活动的基础均是不全面的。
2.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主要是因为在淡水中( B ) A.氧气浓度较低B.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C.缺少食用的动植物D.二氧化碳浓度较高[解析] 海水的无机盐浓度高于淡水,海产鱼类长期适应海水环境,细胞内无机盐浓度与海水浓度是相当的,若在淡水中生活,因细胞内液渗透压大于淡水而大量吸水,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而无法生存。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人体剧烈运动后,血浆的pH会明显下降B.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人体的内环境中C.有三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D.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解析] 人体剧烈运动后会产生乳酸,但由于乳酸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从而使血浆pH保持稳定,A项错误;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过程发生在人体消化道中,细胞内也存在蛋白质的消化过程(即细胞内蛋白质的水解),两者都没在内环境中,B项错误;直接参与内环境物质交换的系统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C项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项错误。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2、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4、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5、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6、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7、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8、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9、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0、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1、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2、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3、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三教材课后习题答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答案和提示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问题探讨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资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团体。
图1-2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三)资料分析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Mg、Fe、Cl、HPO 4SO4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类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基础巩固1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A。
酶促反应的速率加快B.渗透压下降C.细胞代谢紊乱D.糖尿病答案C2右图是作用于人体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四大系统模式图。
图中1、2、3、4分别是()A。
消化、循环、泌尿、呼吸B.循环、呼吸、泌尿、消化C.呼吸、泌尿、循环、消化D。
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答案A3下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填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
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C。
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D.内环境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样,其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答案B4下图表示向某生物血浆中滴加一定浓度的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后,pH的变化曲线,其中正确的结果是()答案B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A.人体的体温维持在37 ℃左右B。
血浆pH维持在7.35~7.45C。
血糖的浓度保持在正常范围内D.细胞核中DNA含量相对稳定解析细胞核中DNA含量的相对稳定属于细胞稳态的范畴,血浆渗透压、血糖浓度、血浆pH都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范畴.答案D6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用盐酸滴定等量人体血浆与质量分数为0。
9%的NaCl溶液时,两者的pH变化相同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C。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解析稳态是一种相对的稳定,保持动态平衡。
血浆中存在一些缓冲物质,可以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共同调节下维持的。
答案D7右图表示某人从剧烈运动到运动结束,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题型一内环境稳态及意义1.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一般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答案 C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体液、免疫系统等的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A、B、D的叙述都不全面,A、B、D错误,C正确。
2.人体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B.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C.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答案 D解析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因此人体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A、B、C错误,D正确。
3.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X畴的是( )A.血糖含量相对稳定B.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C.呼吸酶含量相对稳定D.血浆pH值相对稳定答案 C解析血糖含量相对稳定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的稳态,A错误;血浆渗透压稳态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稳态,B错误;呼吸酶属于胞内酶,不是内环境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稳态的X畴,C正确;血浆pH稳态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稳态,D错误。
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中,分别属于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的是( )①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②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于体液调节③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作的共同作用④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 A解析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①符合题意;后来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③符合题意,A正确。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重点)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难点)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稳态的机制。
4.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原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2)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实质: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连线]①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a.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②美国生理学家坎农b.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③现代观点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提示:①—b ②—a ③—c3.意义(1)为细胞代谢提供所需的各种物质和条件。
①只有血糖含量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保证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②适宜的温度和pH等条件保证酶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
(2)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合作探讨]探讨1:下表为某人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分析并探讨以下两个问题:(1)提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2)由上表中数据可推测该人可能患有何种疾病?提示:该人的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的含量超标,说明该人可能患有糖尿病和高血脂。
探讨2:很多同学都有过发高烧的体验,发高烧时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1)为什么发高烧时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提示:体温过高,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
(2)由此说明体温的稳定对机体有什么意义?提示:体温保持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思维升华]1.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1)理化性质⎩⎪⎨⎪⎧pH :7.35~7.45温度:37 ℃左右渗透压:770 kPa 左右时(2)化学成分(水、无机盐、血糖等)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含量相对稳定。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课程标准素养要求内环境的变化会引发机体的自动调节,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1.生命观念:建立生物体的稳态观。
2.科学思维:建构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模型。
3.科学探究: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2.影响内环境动态变化的因素3.稳态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内环境稳态实现的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探究历程3.稳态失调: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
[提醒]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速率不一定下降,如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增多时,代谢速率上升,表现出甲亢症状。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1.实例(1)细胞代谢需要依靠氧化分解葡萄糖来提供能量,只有血糖浓度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这一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2)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
2.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内环境的变化不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2)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3)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离不开体内细胞的参与。
()(4)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紊乱,此时代谢速率一定下降。
()答案:(1)×(2)×(3)√(4)×知识点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1.内环境稳态2.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流程图1.(2021·辽宁葫芦岛高二检测)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等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内环境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D.细胞不仅仅依赖于内环境,还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答案:C2.(2021·安徽合肥高二期末)许多运动员为了延缓乳酸产生,采取肌肉按摩措施。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B.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C.包括pH和血糖的调节D.体温的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X畴【解析】内环境稳态通过自身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实现,A正确。
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各种化合物含量的调节以及体温、pH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故BC正确,D错。
【答案】 D2.下列有关缓冲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缓冲溶液能够抵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维持pH基本不变B.缓冲溶液通常由1~2种缓冲剂溶解于水中配制而成C.调节缓冲剂的使用比例就可以制得在不同pHX围内使用的缓冲液D.生物体内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一定的pH下进行【解析】缓冲溶液能够在一定X围内抵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维持pH基本不变,A错误。
【答案】 A3.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可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的物质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如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A项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项正确;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C项错误;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正常机体自动调节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协调活动,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D项正确。
【答案】 C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生命活动会受到威胁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解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稳定的状态,A项正确、C项错误;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细胞代谢就会出现紊乱,机体生命活动会受到威胁,B项正确;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主要是神经-体液-免疫的共同调节,D项正确。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梳理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1、体液:生物体内含有的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体液中除了水以外,还包括许多离子和化合物。
其中,细胞内液占体液的2/3,血浆和淋巴占体液的1/3,组织液是细胞生活的环境。
2、血浆和组织液: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而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少部分组织液可通过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
3、淋巴:淋巴中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淋巴液可以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是淋巴细胞等直接生活的环境。
4、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中含量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与淋巴与血浆的含量相近,但蛋白质的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自于Na+和CI—,而血浆渗透压则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同时,细胞外液还具有酸碱缓冲对,可以调节人体的内环境pH值保持稳定;人体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6、内环境: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发生着物质交换。
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等直接与外界相连,属于外环境。
7、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排除细胞内特有的物质、排除细胞膜上的成分、排除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并非不能改变,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9、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中神经系统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相互作用。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课下提能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属于对内环境稳态实质描述的一项是( )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B.稳态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C.温度、pH、渗透压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D.稳态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解析:选C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温度、pH等理化性质处于稳定状态,即呈现动态平衡。
A、B选项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与维持,D选项是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2.下列关于细胞外液酸碱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正常人血浆的pH在7.35到7.45之间波动B.人体做剧烈运动时,静脉血浆的pH暂时降低C.pH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D.pH过高时,呼吸加快加强解析:选D 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A正确;当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较多地进入血浆,会使血浆的pH略有降低,但在缓冲物质的作用下,很快会恢复稳定,B正确;pH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C正确;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加强,此时的pH应该是过低,而非过高,D错误。
3.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
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
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解析:选B 据题意可知:转氨酶主要存在于心脏和肝脏细胞中,当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细胞破裂后大量进入血浆,因此血浆中转氨酶含量的多少可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4.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
然后,向甲、乙试管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或NaOH溶液。
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
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1果的准确性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D.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解析:选D “等量”是为了排除数量多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即为了平衡无关变量。
“摇匀”是为了让参与反应的物质混合均匀,有利于反应充分进行。
甲试管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乙试管是空白对照,不含缓冲物质,因此各自加入盐酸或NaOH溶液后,甲试管中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pH变化明显。
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因此pH保持相对稳定,即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不是稳定不变。
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5.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 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曲线,下列对ab 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A.ab段下降的原因:一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bcB.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段上升的原因是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C.ab 反应NaCO.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D32初进高原,缺氧导致细胞无氧呼吸增强,乳酸增加,但此时并非只进行无B 解析:选氧呼吸。
进入高原一段时间后,机体造血功能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加,运输氧的能力增强,NaHCO反应生成乳酸钠排出体外。
因此乳酸浓度降低;同时,血液中的乳酸可与缓冲物3.如图表示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的实验条件下,不断改变海水浓度,它们6)( 已知海水的浓度约为0.5 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丙调节内乙、②无法判断甲、①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维持内环境相对稳④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环境相对稳定能力的强弱③定能力最强的是丙①③B①③④.A..③④.②DC随着海水浓度的改变,血液的浓度变化越小的,说明调节内环境的能力越A 解析:选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强,反之就越弱。
乙随着海水浓度的升高,血液浓度呈直线上升,故调节能力但稍微高一点就不能调节稳定了,最弱;甲在海水浓度低时还能维持血液浓度, 2其次;丙在海水浓度低于正常海水浓度(已知海水的浓度为0.5 mol/L)时,血液浓度基本能够维持平衡,说明丙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
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动脉血中氧和二氧化碳分压的稳定与肺按照一定的速率吸入氧排除二氧化碳有关B.人体内环境就是指细胞外液C.血液中CO过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加深加快将CO排出22D.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多、淋巴循环受阻等都会导致人体出现组织水肿解析:选D 动脉血中氧和二氧化碳量的稳定与肺按照一定的速率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有关,A 正确;人体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B正确;血液中CO过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2呼吸加深加快将CO排出,C正确;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2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淋巴循环受阻,导致组织蛋白增多,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水肿,D错误。
8.暑假期间,小王每晚跑步约5 000 m,小王运动时大量出汗且锻炼后肌肉感到酸痛,但休息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
下列有关该调节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小王体内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B.小王感到肌肉酸痛的原因是肌细胞无氧呼吸,引起乳酸积累.小王维持内环境pH稳定起主要作用的是HCO、C43跑步过程中,肌肉所需的能量主要-2-HPO由无氧呼吸提供D.小王在5 000 m跑步过程中,肌肉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无氧呼选D 在5 000 m解析:吸只是起辅助作用。
稳定“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9.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 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解析:选D 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降低;从坐标曲线中可以看出,当加入的HCl达到一定量后,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都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说明血浆组或缓冲液组中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从坐标曲线图还可以看出,缓冲液 3组的曲线较血浆组先下降,说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低于血浆组。
10.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健康人到高海拔地区旅游时,容易出现血浆中乳酸浓度升高、肺水肿、脑水肿等症状,补救措施是针对性输液、吸氧和强心治疗。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中乳酸含量的调节,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参与完成B.出现肺水肿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多C.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可减轻脑水肿的原因是葡萄糖提供的能量增加D.人体具有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因此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解析:选B 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可对血浆中的乳酸含量进行调节,A错误;若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从周围吸收的水分增多就可能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多,从而引发组织水肿,故肺水肿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渗透压升高,B正确;补充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进而从组织液中吸收水分,以减轻脑水肿症状,C错误;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具有一定限度,因此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大,超出了人体的调节能力限度时,稳态将遭到破坏,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D错误。
11.下列曲线能正确反映蛙的代谢与环境温度关系的是( )解析:选B 蛙在温度较低时冬眠,新陈代谢缓慢,随温度上升,代谢加快,达到一定温度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代谢将稳定不变。
12.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示意图。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B.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③等处的渗透压会降低C.①中含有的成分有血浆蛋白、抗体、神经递质、水、无机盐等D.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①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内环境pH相对稳定解析:选C ①与③相互渗透,且③可以形成②,因此①是血浆,②是淋巴,③是组织4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血浆渗透压降低,大量的水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的渗透压降低;血浆中含有的成分有:血浆蛋白、抗体、水、无机盐等,但不含有神经递质;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浆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内环境pH相对稳定。
二、非选择题13.根据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某奶牛场为提高产奶量,给奶牛饲喂了大量的某种精饲料后,奶牛瘤胃发酵产酸过多,引起机体血液pH低于正常值,且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
产酸过多使pH难以恢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H低于正常值会引起酸中毒,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起________作用的物质,以利于奶牛内环境的pH维持在正常水平。
机体的内环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包括血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境的剧烈变化或惊吓会导致奶牛机体内某些激素水平的变化,从而使产奶量下降,在这个过程中机体的调节方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调节。
解析:(1)根据题意,奶牛瘤胃发酵产酸过多,导致pH过低,超出了机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能力限度,导致相关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失活且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为了除掉过多的酸性物质,可以在饲料中加入碱性物质,与酸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维持pH的稳定。
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2)奶牛受到惊吓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该过程是神经调节;同时,肾上腺素发挥作用,调节生命活动属于激素调节。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机体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答案:(1)酸性物质过多,超出了机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能力限度中和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组织液淋巴(2)神经和体液14.如图所示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
请据图回答:(1)图中C代表体液中的______________,图中未体现的一种主要的细胞外液是__________。
(2)相对于内环境来说,相当于外界环境的是A、B、C、D中的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