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翠园中学历史必修3第13课宗教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861.00 KB
- 文档页数:25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1.背景(1)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席卷欧洲以后,各国的思想十分活跃。
(3)政治方面:的独裁和腐败引起各国人民普遍不满。
2.序幕:1517年,为反对教皇兜售,马丁·路德发表《》(即《九十五条论纲》),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问题。
3.思想主张(1)强调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2)宣称的功效微不足道,每个基督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4.性质:反对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5.意义(1)标志着宗教改革运动在拉开了序幕。
(2)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1.背景: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2.著作:1536年,加尔文出版《》一书。
3.主张(1)人只有依靠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统治人民的权力。
(2)核心: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
4.意义(1)为发财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2)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判断回扣】1.欧洲宗教改革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2.加尔文继承和发展马丁·路德的观点。
3.宗教改革放弃了基督教。
第14课理性之光一、孟德斯鸠:法的精神1.启蒙运动(1)背景①经济:的不断发展。
②思想:新兴资产阶级展开反对与教会特权的斗争。
(2)中心:。
(3)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的意识,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
(4)内容①提倡用来判断一切事物。
②尊重,不再信奉传统的偶像与教条。
(5)特点:把批判锋芒直指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2.孟德斯鸠(1)代表作:《》。
(2)主要内容①详述法律的历史,探讨政治自由的条件及保障。
②提出了学说。
(3)地位: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
二、伏尔泰:自由与平等1.地位: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2.思想(1) 是天赋权利,只受法律支配。
欧洲宗教改革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背景:1文艺复兴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各国人文主义思想十分活跃.一些原本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也受到很大影响.2教会剥削广大人民,束缚人们的思想,极大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 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4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里奥十世以修建教堂为名,在德意志向教民出售“赎罪券”. 经过:路德在一所大教堂门前张贴<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即<九十五条论纲>,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问题,反对赎罪券,宗教改革的序幕首先在德国拉开.序幕.性质:资产阶级在宗教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对封建专制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斗争(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宗教外衣下新兴资阶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影响:1.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序幕,这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2.改革后创立的新教/路德教登上欧洲,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一切仪式从简(珍惜时间使用德文(以前用拉丁文神职人员允许结婚独树一帜的加尔文(“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背景:马丁﹒路德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的推动作用.主张:1.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一书,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人的一切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意义:1.加尔文的先定论否定对教皇的盲从,否定封建主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积极作用.2.她的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做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加尔文的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1、性质:资产阶级在宗教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对封建专制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斗争2、影响:①欧洲宗教改革家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促使人民思想的自由和解放.②沉重打击西欧封建教会势力,部分解放人们思想,有利于教育,科学,文学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宗教改革)16C一.背景1.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束缚。
2.政治上: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主权国家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3.思想上:文艺复兴推动自然科学的产生,各国人文主义思想的活跃。
4.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向德意志人们兜售赎罪券。
二.实质新兴资产阶级领导的,得到城市手工业者、农民、小经济地主、部分君主支持的反对罗马教皇、反对天主教会、反封建的政治活动。
三.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标志: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关于赎罪劵的功效》。
2.主张:(1)强调因信称义。
(2)只要内心真诚忏悔、悔罪,就会能得到赦免。
(3)肯定圣经的权威,简化教会仪式。
3.影响:(1)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序幕。
(2)改革后创立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教鼎 13-1立的新局面。
(3)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四.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扩展)1.背景:(1)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全欧。
(2)受到路德学说的强烈吸引。
2.兴起:1536年出版了《基督教原理》。
3.主张:(1)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2)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是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是无法改变的。
4.影响:(1)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做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2)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五.16C宗教改革影响:1.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2.经济上:为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了道路。
3.思想上: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促使人们思想得到 13-2解放。
4.社会上: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六.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点相同点:1.都是西欧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考纲展示课标要求考向预测宗教改革重点:马丁路德因信称义难点:宗教改革影响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本讲常以文字材料为载体考察,以选择题为主。
2017年可能会围绕人文主义的内涵及影响、社会转型等命题。
将不同时期的人文精神进行对比学习。
注意将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儒家思想比较学习,还应从西方人文精神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角度把握。
高考题分布客观题主观题2012年2(广东、山东)3(北京、福建、安徽)2013年1(上海)2(浙江)2014年2(上海、海南)2015年2(北京、安徽)2016年2(海南、北京)【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早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教会就控制了对基督教教义的诠释权,从查理大帝时期起,教会完全垄断了社会的文化教育领域,修道院的学校和大主教堂的学校是西欧社会中唯一可以学习读和写的场所。
“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
-----摘自《浅析宗教改革对西欧近代教育世俗化的影响》材料二、加尔文则更为明确地提出了由国家负责对全体公民进行强迫教育的思想,主张由国家管理文化教育事务,实施“义务教育”。
即使是继续信奉天主教的地区和国家,教育世俗化的趋向也使得掌管教育的权力转移到世俗政权的手中。
——摘自《浅析宗教改革对西欧近代教育世俗化的影响》材料三、中世纪大学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教会精英,所以特别强调神学与教会法的学习。
……16世纪中期牛津大学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包括算术、几何、天文学、辩证法、雄辩术和哲学,主要是拉丁文的作品。
同哲学和天文学一样,希腊语是文科硕士的重要课程。
……政府和法律部门的成员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从1548年的议员的48%和法官的54%,上升到1640年70%和86%。
——摘自《英国宗教改革与大学教育的变化》根据上述料指出宗教改革后西欧的教育事业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分析宗教改革时期教育改革的历史作用?【综合探究】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整理宗教改革对西欧社会转型的历史作用。
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三第13课宗教改革第14课启蒙运动学案第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第13课宗教改革第14课启蒙运动课型:复习课课时:第一课时【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考纲要求】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学习目标】掌握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史实,探讨其对人文精神的发展及影响。
导入思想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不断向前发展。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时期,西方思想有何继承与发展?一、内容熟练掌握以下所列举的1—9个问题。
要求以下问题结合课本和提纲找到标准答案并理解记忆。
自己理解不好或者不会的问同学或老师。
1.宗教改革的时间、背景、目的、性质?特点、影响?2.宗教改革最早开始于?导火线、序幕、主张、怎样体现人文主义?3.宗教改革中最激进的人物是?著作、主张及评价、怎样体现人文主义?4.比较路德和加尔文异同。
(新教“新”在何处、与天主教会的本质区别)5.启蒙运动兴起和高潮的时间、国家。
6.启蒙运动的背景(根因)、指导思想(社会思潮)及其内涵。
7.列举法国、德国思想家的著作、主张、评价。
8.总结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点。
9.启蒙运动的评价(性质、与人文主义的比较、最主要贡献、精神财富)。
二、内容下面所列举的本单元的部分重难点问题。
要求全面理解并掌握以下问题。
1.“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的比较。
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1)“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2)“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3)“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2.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张(1)都以理性为武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
课题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程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考试考试要求考核水平1.了解马丁•路德的思想;2.知道加尔文的思想。
A类A类基础知识一 .宗教改革的背景1、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各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分活跃。
2、天主教会阻碍西欧 ___________发展(根本原因)3、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激化社会矛盾4、出售________ ——导火线.宗教改革的内容(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原因罗马教会宣扬____ 称义。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修建教堂为名,印制大量赎罪券向教民兜售。
这种无耻行径激怒了路德。
2.内容马丁•路德发表《》,即《》,宣扬______ 称义,他强调人只有________ 才能得救,不能靠_________ , _________ 和神职人员,它实际上使人获得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否定了__________ 权威,从而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3.影响改革后创立的______ 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加尔文宗教改革1.内容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书,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____________ ,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加尔文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__________ ,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他的学说为 _____________ 发财致富做辩护,他从神学角度论证_________________ 和的必要性。
2.影响1.进步性:(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上:削弱了 ______________ 的经济实力,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的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复习与练习1什么叫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概念:在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发展大背景下,16世纪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强力响应、个别国家君主支持的对封建天主教会展开猛烈冲击并使天主教会发生分裂、涌现出反映资产阶级的基督教新教派的宗教变革运动。
2宗教改革实质:早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它为西欧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3宗教改革背景(原因)政治方面:天主教会在西欧社会垄断了一切(政治统治和精神统治)。
教会的独裁和腐败引起各国人民普遍不满。
经济方面: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天主教会和神学。
根本原因思想方面: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后,人文主义思想也使天主教徒受到很大影响宗教方面:天主教会腐败,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印制大量“赎罪券”向教民兜售,引发宗教改革。
直接原因4德国宗教改革的结果及影响:结果:创立新教会,不受罗马教皇管辖,废除教阶制度,牧师取代神父,仪式从简,建立“廉价教会”。
影响:(1)性质:是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2)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3)出现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4)沉重打击天主教会,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5)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显著进步,推动欧洲向近代迈进。
5加尔文宗教改革的结果及影响结果:(1)创立新教加尔文教,使新教会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建立民主教会,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2)创办了日内瓦学院,影响遍及欧洲各国;影响:(1)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思形态方面的依据。
(2)加尔文创立了独到的宗教理论,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6结合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分析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神学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7你怎样理解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路德的主张体现了这一时期蓬勃发展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神学束缚、打破天主教会精神独裁,争取精神自由和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第13课宗教改革1(广东文基,30)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宗教改革运动与文化复兴运动没有关联B.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C.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D.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2. .写信给教皇表示“决不能有承认错误的闪念”,因而被人们热情地称赞为“天使的化身”、“神学家中的凤凰”,并使著作《九十五条论纲》销售量猛增的思想家是A.亨利八世B.马丁·路德C.闵采尔D.加尔文3.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4.(·上海综合能力,9)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5.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主要贡献是A.摆脱了基督教神学思想的束缚 B.没收了天主教会的财产,打击了封建势力C.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架D.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步解除了精神枷锁6.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
”这一观点反映了加尔文A.第一次提倡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 B.首次挑战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C.用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进行辩护 D.主张没收天主教会的大量土地以及财产7、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欧洲近世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
这“两大潮流”指的是A.智者运动文艺复兴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C.宗教改革启蒙运动D.文艺复兴启蒙运动8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有哪些()①新教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②实行政教合—的体制③都受文艺复兴的影响④都反对因行称义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9.下列关于宗教改革的叙述,不准确的是()A.宗教改革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B.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C.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下发动的反对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D.宗教改革是天主教会内部不同教派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10.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之初普遍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是()A.神学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B.宗教和神学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C.资产阶级利用宗教发动和组织群众D.宗教具有极大的迷惑性,人民易于接受11 据说罗马城内有个“圣梯”, 凡人攀爬一番,就可赦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