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宗教改革
- 格式:pptx
- 大小:237.43 KB
- 文档页数:29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标】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列表归纳人文主义与宗教神学的观点。
通过角色扮演,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实质和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教学重点】简述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主要思想观点及评价。
【教学难点】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二、多媒体展示学生预习问题,并评价。
1、神学是不是宗教迷信?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区别?赎罪券、教阶制度是什么?1、3、5、、7、9、11组2、马丁·路德与加尔文的主要思想如何体现人文主义,思想有何异同?1、3、4、6、7、8、9、10、12组3、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是什么?4、5、6、7、8、10组(1)宗教神学不同于迷信。
宗教一般是由共同的信仰、道德规范、仪礼、教团组织等要素所构成。
(2)图示宗教的发展并简单讲解(3)原罪——(Original sin)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
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禁果所犯的罪行,传给后世子孙,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的源。
(4)“赎罪券”——天主教认为,世人“犯罪”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宠爱,必须悔罪做善功以赎罪。
但个人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补罪,教会可从功劳宝库中取而赠补之。
14世纪以来,这类赠予的方式,逐渐演变成出售赎罪券的方式来进行。
在销售“赎罪券”时,他们到处宣扬:当钱币扔在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本人甚至已死亲属的灵魂即会应声飞入天堂。
(5)教阶制——是基督教逐渐形成的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天主教实行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从教会中心至地方神职人员等级依次为:教皇-枢机主教即红衣主教-首主教-总主教-主教-神父。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宗教改革)16C一.背景1.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束缚。
2.政治上: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主权国家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3.思想上:文艺复兴推动自然科学的产生,各国人文主义思想的活跃。
4.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向德意志人们兜售赎罪券。
二.实质新兴资产阶级领导的,得到城市手工业者、农民、小经济地主、部分君主支持的反对罗马教皇、反对天主教会、反封建的政治活动。
三.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标志: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关于赎罪劵的功效》。
2.主张:(1)强调因信称义。
(2)只要内心真诚忏悔、悔罪,就会能得到赦免。
(3)肯定圣经的权威,简化教会仪式。
3.影响:(1)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序幕。
(2)改革后创立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教鼎 13-1立的新局面。
(3)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四.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扩展)1.背景:(1)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全欧。
(2)受到路德学说的强烈吸引。
2.兴起:1536年出版了《基督教原理》。
3.主张:(1)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2)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是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是无法改变的。
4.影响:(1)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做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2)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五.16C宗教改革影响:1.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2.经济上:为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了道路。
3.思想上: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促使人们思想得到 13-2解放。
4.社会上: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六.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点相同点:1.都是西欧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