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失重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2
超重与失重教案超重与失重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2. 掌握超重与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 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身体重量的测量。
4.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和概念。
2. 超重与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 身体重量的测量方法。
4. 观察和实验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入超重与失重的概念,让学生思考超重与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和概念,讲解超重与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可以借助图片和实例进行讲解。
3. 实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出几个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判断是超重还是失重,并解释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超重和失重,以及如何改善。
4. 身体重量测量方法(15分钟)教师介绍常用的身体重量测量方法,如体重秤、体脂仪等,让学生了解如何科学准确地测量身体重量。
5. 观察活动(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比较不同身体质量指数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学生可以分组观察不同身体质量指数的人的生活习惯、运动情况等,并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分析。
6. 实验活动(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通过改变食物的种类和摄入量,观察不同饮食对身体重量以及身体健康的影响。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科学的饮食习惯。
7.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影响以及预防方法,并强调科学饮食和适量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整理观察和实验结果、撰写小结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观察和实验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学生撰写的小结、整理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等,作为综合评价的依据。
五、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了解更多关于超重与失重的知识,并与同学进行分享交流。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学习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来改变飞行性能。
3.学习如何调整机翼的形状以及调整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二、教学内容:1.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超重是指飞机的实际重量超过其设计重量的情况,失重是指飞机的实际重量低于其设计重量的情况。
2.改变体重来改变飞行性能:超重会导致飞机减速,失重会导致飞机加速。
所以要想改变飞行性能,可以通过改变飞机的体重来实现。
3.调整机翼的形状来改变飞行性能:机翼的形状影响飞机的升力、阻力和抗风能力。
所以可以通过改变机翼的形状来改变飞行性能。
4.调整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机尾的位置影响飞机的平衡性、操纵性和抗风能力。
所以可以通过改变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由老师通过教学设计结合图片、文字等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机翼的形状和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
2.实践法:在教室里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动手实践,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机翼的形状和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四、教学评价:1.考试:通过考试来考核学生是否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机翼的形状和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2.练习:通过练习来考核学生是否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机翼的形状和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3.观察: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是否能够熟练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机翼的形状和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五、总结:《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机翼的形状和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通过讲解法、实践法和考试、练习、观察等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改变飞行性能。
超重和失重教案§4.7超重和失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概念。
(2)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并感受失重和超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2)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是本节的重点,要了解什么是超重现象以及失重现象并能在实例中找出。
2.“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条件”是本节的难点,要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三、教学方法1.通过相关的图片结合生活实例引出研究主题-超重和失重。
2.通过观察与记录人在电梯中上楼和下楼进程和状况,再联合二力平衡及牛顿第三定律的分析引出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总结、归纳的方法找出物体产生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条件,强调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老师这里有一台体重计,我们知道体重计是用来测量体重的,也就是人的质量。
师:请一位学生上来用体重计测量其体重,提出问题:体重计的原理?(强调静止状态)师:让学生下蹲和上升,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质量会不会发生改变?体重计的示数会不会发生改变呢?让学生进行演示,观察现象。
(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改变)师:为什么体重计的示数会发生改变呢?具体是怎样变化的呢?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研究——超重和失重。
(二)教学内容A.回顾(体重计的原理)问题:师:我们知道体重计测量体重应用的是什么原理呢?分析:1.我们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一下。
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当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发生改变,那么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体重计的示数就发生了改变。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 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2. 教学难点
-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教学
- 超重现象: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当物体向上加速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大的现象,从而引出超重的概念。
- 失重现象: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当物体向下加速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小的现象,从而引出失重的概念。
- 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3. 课堂练习
- 让学生分析一些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如电梯的上升和下降过程。
4. 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5.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查找一些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资料,并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册(必修)3.7超重和失重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必修) 3.7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培养学生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超重和失重在本质上并不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发生了变化,而是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拉力的变化,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往往困难较大。
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本质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后面理解航天器中失重现象的基础。
2.超重和失重中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和拉力的计算,是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一个方面,也应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
三、教具
演示教具:超重和失重演示装置、弹簧秤、重物、细线、下面扎孔的可乐瓶、录像资料。
学生用具:弹簧秤、钩码、打点计时器用重锤、绣花线。
四、主要教学过程
文件大小:37K文件格式: doc 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超重和失重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掌握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本质并能熟练的判断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原因;3.培养学生熟练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解决超重和失重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是对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理解及其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判断方法。
难点是熟练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解决超重和失重问题。
三、教具体重计、超重和失重演示装置、弹簧秤、重物、下面扎孔的矿泉水瓶、有关神州七号宇宙飞船的录像资料、投影仪。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演示用塑料瓶带着气球运动,观看气球的变化。
怎么解释以上两种现象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超重和失重。
-(二)教学过程设计(体重计)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体重计的示数增大,人对体重计的压力增大。
思考:用体重计测物体的重力时应使物体处于什么状态?物体处于状态体重计的示数是哪个力的?是力的示数根据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三定律知道:体重计的示数等于物体的大小。
用体重计测物体的重力时,突然向上站起、向下蹲,弹簧秤的示如何变化?五、视重与实重1、实重:即物体的实际的大小视重:眼睛看到的各种秤的读数,即视重是指支持物对物体的力(或悬挂物对物体力),是测量出来重力的大小。
六、超重与失重1、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于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2、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于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七.实验探究(同学探究)1.如右图当装置处于平衡态,则N G ,视重实重2.当装置向上加速时,则N G ,视重实重3.当装置向下加速时,则N G ,视重实重八、超重与失重的产生条件1.超重的条件是物体具有的加速度。
(物体向上加速或者向下减速)2.失重的条件是物体具有的加速度。
(物体向下加速或者向上减速)九练习题例1、在升降机(电梯)中测人的体重,已知人质量为40kg,升降机的加速度为2.5m/s2,求(1)匀加速上升,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少?(2)匀加速下降,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少?(3)若电梯自由下落,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少?(g取10 m/s2)完全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的情况称为完全失重现象。
本文将会探讨超重和失重的实战应用教案,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让大家了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运用超重和失重的技术。
一、理论知识1.超重和失重的含义超重和失重都是空间中的特殊状态。
超重指的是受到超过重力的约束,体验到的加速度大于 1G,而失重则是当物体受到的加速度为零时,即重力和惯性力抵消时,会有一种轻飘的感觉。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这种特殊状态进行一些特殊的表演和活动。
2.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领域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娱乐和体育方面,超重和失重,可以用于游乐园的模拟环境中,模拟太空探险、NASA宇航员训练等活动。
超重和失重也可以应用于影视拍摄中,例如《星球大战》和《逃出绝命镇》等影片,都使用了失重效果。
在航空航天领域,超重和失重也可以用来帮助宇航员训练,在卫星制造中,超重和失重也可以用来测试卫星的稳定性。
二、实践技能1.超重和失重的训练进行超重和失重训练的目的是帮助人们适应这种特殊状态,提高身体的耐受性和控制能力。
超重和失重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重物训练法:利用引力和重力,通过负重器械,进行负重训练,以增加自身负载,提高身体的负荷承受能力。
(2)模拟失重训练法:通过深入了解失重环境和特点,使用模拟装置进行体验式能力提升和失重时间的增加。
(3)仿真训练法:在重力环境内,模拟失重的情况,通过全面的三维模拟技术,可以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失重的效果。
2.超重和失重的实践应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超重和失重可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影视及舞台表演:利用特殊效果和技术手段,模拟出超重和失重的效果,为影视表演和舞台表演增添生动的色彩和意境。
(2)太空科技开发:超重和失重可以被用于测试卫星稳定性等领域中,通过模拟出太空环境进行实验,发展更先进的空间技术。
(3)体育竞技:超重和失重是最具特殊性的竞技形式之一,例如游泳、跳水等,通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创造更加出色的表现。
(4)宇航员训练:宇航员需要在失重环境中完成各种活动,失重和超重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可以提高宇航员的身体素质和调节能力。
物理教案-超重和失重一、引言本教案将介绍物体在不同环境下的重力状态,包括超重和失重现象。
通过课堂讲解和实际示例演示,学生将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二、超重现象2.1 超重的定义超重是指物体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产生的重力增加现象。
在地球表面,物体的重力是由地球引力产生的,而在其他天体上,如月球或太空中,物体所受的引力将发生变化。
当物体所在的天体引力大于地球引力时,物体会产生超重现象。
2.2 超重的原因超重现象的产生与物体所在的环境有关。
当物体进入具有更高引力的天体或其他条件下时,物体所受的重力将增加,从而产生超重现象。
2.3 超重的实际应用超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实际应用。
例如,在宇航员进行太空行走时,他们会经历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的超重现象。
此外,超重现象还可以用于模拟地球引力,如在太空中进行物理实验。
三、失重现象3.1 失重的定义失重是指物体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产生的重力减少现象。
在地球表面,物体的重力是因为地球引力产生的,而在其他天体上,物体所受的引力将发生变化。
当物体所在的天体引力小于地球引力时,物体会产生失重现象。
3.2 失重的原因失重现象的产生也与物体所在的环境有关。
当物体进入具有较低引力的天体或通过其他方式减少物体受引力的情况下,物体所受的重力将减少,从而产生失重现象。
3.3 失重的实际应用失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也有实际应用。
例如,在航天飞行中,当飞船进入轨道时,宇航员会经历到失重现象。
此外,失重现象还可以在实验室中用于研究微重力环境下的物理和生物行为。
四、超重和失重的对比超重和失重都是物体在不同引力环境下所产生的现象,但两者之间存在一些区别。
4.1 引力方向在超重情况下,物体所受的引力方向与地球引力方向相同,但引力大小增加。
而在失重情况下,物体所受的引力方向与地球引力方向相反,引力大小减少。
4.2 物体状态超重情况下,物体仍然保持与地球一起下落,只是速度更快。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2.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几种情况和原因;3. 理解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3. 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教学难点: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物理原理;2. 区分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物体放在地球上会有什么现象?如果放在太空中会有什么现象?二、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10分钟)1. 超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大于重力加速度;2. 失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小于重力加速度。
三、探究超重和失重的情况和原因(15分钟)1. 地面受力情况:已知地球重力加速度为9.8m/s²,某物体在地球上受力为10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2. 空间受力情况:已知宇宙中重力加速度为0,某物体在太空中受力为5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3. 探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四、讨论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10分钟)1. 超重对人体有什么影响?2. 失重对空间飞行员有什么影响?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和意义?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讨论来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程度,并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拓展延伸:1. 给学生留作业,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超重和失重的知识;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环境下物体的超重和失重情况;3. 探究宇宙飞船中航天员的超重和失重问题。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
3.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场景
教学重点:
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
2. 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 超重和失重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超重和失重的区分
2. 超重和失重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教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引入课题,让学生了解自身体验过的超重和失重的场景,并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二、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15分钟)
1. 介绍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和区别
2. 探讨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包括重力和加速度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场景,如电梯上升和坠落、航天器在太空中
等案例。
四、实验演示(15分钟)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实践超重和失重的现象,深化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五、课堂讨论(10分钟)
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进一步加深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堂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其应用。
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课堂总结,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更多有关超重和失重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
超重与失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2.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3.了解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2.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3.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2.了解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1.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2.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3.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1. 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超重是指物体在受到重力作用时,所受到的重力超过了物体的重量,导致物体的重量增加。
而失重则是指物体在受到重力作用时,所受到的重力小于物体的重量,导致物体的重量减少。
2. 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超重状态下,人体会感到非常沉重,行动不便,甚至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而在失重状态下,人体会感到轻飘飘的,行动不便,甚至会出现晕眩等症状。
3. 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进行航天飞行时,航天员会经历超重和失重状态,这对于航天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同时,超重和失重状态也会对航天器的设计和制造产生影响。
七、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2.学生能够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3.学生能够了解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讲授法、实验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了解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也需要更加多样化。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3. 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 讲解: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阐述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如电梯上升、下降、乘坐过山车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6.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作业反馈:分析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超重和失重应用题的解答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探讨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汽车安全等。
2. 介绍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如利用失重环境进行实验。
八、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完成一道关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题。
2. 搜集生活中超重和失重的实例,进行分析。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预告:介绍失重环境下的物理实验。
2. 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反馈,调整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与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与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超重和失重的本质。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超重和失重现象。
3.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超重和失重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解释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与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之间的关系。
3. 分析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布置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探讨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电梯运行、飞机起飞等。
5. 小组汇报: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知识的理解。
4.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章:生活中的超重现象电梯上升时的感觉乘坐过山车时的体验跳跃时脚底的感觉2. 第七章:实验探究超重现象设计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和悬挂的重物,观察在不同加速度下的力的变化。
实验操作与数据记录实验结果分析3. 第八章:失重现象的解释失重状态的定义物体在自由落体过程中的受力分析失重状态下的生活实例4. 第九章:超重与失重的应用航空领域的应用:飞机起飞、降落时的物理原理工程领域的应用:电梯设计、过山车安全体育领域的应用:运动员训练中的重力利用5. 第十章:综合练习与拓展针对本章内容的习题训练小组项目:设计一个利用超重或失重原理的简单装置七、教学资源与工具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悬挂装置、重物、计时器等。
超重和失重教案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影响超重和失重的因素,掌握超重和失重时的身体变化以及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二、教学重点1.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
3.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三、教学难点1.如何区分超重和失重。
2.如何根据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四、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超重是指物体的重量大于其所受到的支持力,失重是指物体所受支持力等于重量,即物体所处的力平衡状态。
2. 影响超重和失重的因素1.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2.物体的质量。
3.物体所处的环境(比如地球、太空等)。
3. 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在超重环境下,人体会受到更大的压力和重力加速度,导致身体的变化,比如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
在失重环境下,人体会失去对重力的感知,导致身体的变化,比如头晕、反应迟钝等。
4. 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1.对于超重环境,可采取增加肌肉力量、改变呼吸方法等防护措施。
2.对于失重环境,可采取加强锻炼、改变饮食等防护措施。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讨论、观察三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接着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
最后通过观察模拟和实际操练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六、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清楚地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理解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掌握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教师可通过考试、问答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在实操过程中的表现和理解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3. 判断超重和失重状态的方法4. 超重和失重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5. 练习题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超重或失重,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讲解物体在受到支持力或拉力大于重力时称为超重,小于重力时称为失重的概念。
3. 分析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讲解物体加速度向上时为超重,向下时为失重的原理。
4. 讲解判断超重和失重状态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加速度的方向来判断其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
5. 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判断方法。
2. 实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3. 练习法: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评估学生掌握判断超重和失重方法的情况。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考察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知识的运用。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梯上升和下降时的感受,过山车、跳伞等运动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2. 学生展示: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总结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拓展1. 讲解微重力的概念:介绍微重力现象及其在科学研究和航天事业中的应用。
2. 观看微重力实验视频:让学生观看微重力实验的视频,加深对微重力现象的理解。
3. 讨论微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微重力环境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知识与技能知识:知道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特点,并且明确真实受到的重力并没有变。
技能:可以利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解决超重现象、失重现象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过程:从测量体重的原理开始了解,到认识生活中的超重现象、失重现象,
然后总结现象背后的动力学规律,最后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超重现象、
失重现象的问题。
方法:利用演示实验、视频来展示这些现象,利用物理学逻辑思维来解决现
象背后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堂课,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用物理的思维来感受世界
重点:利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认识超重现象、失重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
难点: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问题
所需材料:演示用秤、电子秤、矿泉水瓶
第一环节:我们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今天我们通过之前学习的知识来认识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个人是如何秤体重的?
【演示】:请学生上来用电子称,秤得自己的体重。
请同学们观察,上来秤的那位同学的运动状态。
请学生回答:人在秤上站稳了,然后得到读数。
(人受力达到平衡状态时)
问:电子称获得读数的大致基本原理是什么?这个读数实际上是哪个力的真实大小?
学生思考后回答:其实读数大小应该是电子称受到的压力大小。
教师总结: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压力大小等于人受到的支持力大小,当人处于平衡状态时,支持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电子称来获得人的体重。
我们把类
似于体重计上的读数这些性质的读数称为“视重”。
提问:视重是否可以完全代表重力大小?
学生回答:不是。
只有在平衡状态时才两者相等。
教师总结:对的。
所以视重可能会出现大于重力或者小于重力的情况,这些情况中人的重力并没有发生变大或者变小,而是恒定不变的。
视重的变化其实只是秤受到的弹力
在变化。
支持力和重力并不是所用情况都是大小相等的!
根据人的习惯,我们把视重大于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视重小于重力的现象
称为失重现象。
第二环节: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样的运动会产生超重现象,什么样的运动又会产生失重现象。
【演示】:利用指针式弹簧秤来认识粉笔盒在竖直方向运动时,它的视重变化。
视重的变化代表着粉笔盒受到支持力的变化。
请学生上来,从低处举高装置,观察这个过程中的指针变化。
同样的,再观察装置从高处回到低处过程中指针的变化。
(不可过慢,否则现象不明显,不可过快,否则现象太快,不容易观察。
由于控制难度略大,所以这里为了追求效果,再用视频播放慢动作)提问:请用物理的语言来描述,这个同学举高和放下的运动过程
学生思考后回答:举高的过程是一个从静止开始加速,可能有匀速,最后减速到最高点静止的过程;放下的过程是刚才的逆过程。
教师总结:为了更简单的描述问题,我们把这个过程理想化,把“举高”看做匀加速向上,
接着匀减速向上的运动。
“放下”看做匀加速向下,接着匀减速向下的运动。
继续提问:请根据指针的变化,来判断这些过程中粉笔盒处于怎样的状态?
发生失重现象时,物体的力学情况为弹力小于重力,运动情况为加速度向下
教师播放视频,在电梯中,物体的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再次巩固认知。
接下来,我们认识一种特殊的失重现象——完全失重。
【演示】P91页第3题。
装水的矿泉水瓶,有小孔。
手持瓶,水从孔喷出。
放手让瓶自由下落,观察喷水的变化。
提问:在瓶静止时,从力学情况来分析,水为什么会流出来?是因为重力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水和水、水和瓶之间的挤压有关。
提问:为什么在下落过程中,水并未流出?如果是上抛时瓶在空中运动时,水是否会流出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水和水之间,水和瓶之间没有弹力。
是失重现象。
教师总结:我们把物体受到弹力为0,只受重力时发生的失重现象称为完全失重现象。
特点是弹力为0,运动情况为加速度就是重力加速度。
第三环节我们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师播放视频:游乐场里的自由落体体验项目。
把情景抽象为物理模型。
例、(1)假设人从静止开始,匀加速向上运动了5m,用时为2s,人
的质量为50kg,请问这个过程中人对椅子的压力大小?
(2)接下来的匀减速向上运动过程中,人受到椅子给的支持力
为437.5N,减速用时为4s,请问从减速开始到到达顶端所变
化的高度为多少?
例1:(1)a=2.5m/s2 ,压力为625N。
(2):a=1.25m/s2 ,h=10m
第四环节衔接曲线运动。
播放视频《星际穿越》最后空间站片段。
太空中的空间站,人并没有受到在地球上那样的重力,但是影片里面的人并没有失重现象,你觉得是如
何做到的?(最后这一环节是否需要进行,视具体课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