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_杨敏
- 格式:pdf
- 大小:238.41 KB
- 文档页数:5
抑郁症发病的脑功能机制研究进展作者:李芃菲肖敏马雪娇严兴科马重兵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4年第05期【摘要】抑郁症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精神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本文从脑功能和结构角度总结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发现抑郁症与海马、前额叶等脑区密切相关,海马及前额叶皮质面积、体积减小,神经元形态及超微结构损害是抑郁症的解剖和结构基础,血流减少、代谢降低、大脑网络连接异常、神经电生理活动失衡是抑郁症的脑功能机制。
【关键词】抑郁症神经元功能连接结构连接神经电生理Research Progress on Brain Function Mechanism of Onset of Depressive Disorder/LI Pengfei,XIAO Min, MA Xuejiao, YAN Xingke, MA Chongbi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24, 21(05): -169[Abstract] Depressive disorder is a mental disease caused by many reasons, and its pathogenesis has not been fully define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athogenesis of depression disord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rain function and structure, and finds that depression disord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brain regions such as hippocampus and prefrontal cortex. The decrease in the area and volume of hippocampus and prefrontal cortex and the damage of neuronal morphology and ultrastructure are the anatomical and structural basis of depression disorder. Decreased blood flow,decreased metabolism, abnormal brain network connectivity and imbalance of neuroelectrophysiological activity are the brain functional mechanisms of depression disorder.[Key words] Depression disorder Neuron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Structural connectivity Neuroelectrophysiology抑郁症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精神疾病,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兴趣减退和快感缺失等,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及高致残率等特点[1]。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杨敏;康洪钧;戴晓畅
【期刊名称】《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年(卷),期】2015(037)003
【摘要】抑郁症作为全球性主要的精神问题疾病,其发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本文综述了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并为抑郁症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和途径.
【总页数】5页(P146-150)
【作者】杨敏;康洪钧;戴晓畅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教育部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091;云南大学教育部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091;云南大学教育部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J], 黄洁云
2.浅谈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J], 彭新贤
3.产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 [J], 张书芹;左津淮
4.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 [J], 谭卫卫;孙贤桢
5.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J], 王琪;雷涛;徐媛颖;张翠平;沙雯君;陈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及治疗方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长期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抑郁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生物学机制在其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及其常用的治疗方法。
一、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1. 神经递质的改变抑郁症患者的神经递质水平常常发生异常变化。
例如,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过度活化,导致皮质醇的过量分泌,进而影响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等重要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
这些递质的异常变化被认为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2. 神经元连接与电化学抑郁症患者的神经元连接和电化学活动也发生了改变。
脑影像学研究发现,患者的海马、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等脑区的体积和活性较正常人有所减少,这可能导致抑郁症患者出现认知和情绪调节方面的障碍。
3.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研究表明,存在抑郁症家族史的人患病的风险较高。
基因分析发现,多个遗传变异与抑郁症相关的信号传导途径有关,如Bcl-2、BDNF和5-HTTLPR等。
二、抑郁症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是治疗抑郁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常见的抗抑郁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等。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缓解抑郁症状,但在使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抑郁症的治疗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改变患者的消极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帮助其重建积极的认知和情绪状态。
此外,还有插图治疗(ART)和人际治疗(IPT)等也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抑郁症状。
3. 深部脑刺激深部脑刺激(DBS)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该技术通过植入电极到患者大脑的特定区域进行电刺激,从而调节相关神经回路的活动,改善抑郁症状。
虽然DBS仍处于研究阶段,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抑郁症发作机理及治疗方法论文总结引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交功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了解抑郁症的发作机理以及现有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总结抑郁症的发作机理以及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
第一部分:抑郁症发作机理1.1 神经生物学因素抑郁症与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有关,尤其是5-羟色胺的不足被认为是抑郁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脑区域的异常活动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紊乱也可能与抑郁症的发作机理有关。
1.2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病发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家族史阳性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要高于一般人群。
基因变异与神经递质不平衡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作。
1.3 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包括人际关系的问题、工作压力、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等。
这些因素会增加患者患上抑郁症的风险并加重疾病的发作。
第二部分:抑郁症的治疗方法2.1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之一。
选择合适的药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副作用。
常见的抗抑郁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三环抗抑郁药物(TCA)等。
2.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对于抑郁症的康复至关重要。
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帮助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来减轻抑郁症状。
心理治疗可以提高患者对抑郁症的认知,增强应对能力,并改善社交功能。
2.3 运动疗法研究表明,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抑郁症状。
运动可以释放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促进心理健康。
对于患有抑郁症的个体,定期进行运动可以提供心理和生理上的积极影响。
2.4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抑郁症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人、朋友、同事以及治疗团队的支持和关心可以帮助患者缓解抑郁症的症状。
参与支持群体和参加社会活动也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结论:抑郁症发作机理与神经生物学、遗传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来说,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运动疗法和社会支持都是常用的方法。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的研究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心理疾病,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2.6亿人患有抑郁症。
抑郁症的症状包括长期情绪低沉、睡眠问题、食欲不振、疲劳等。
抑郁症的病因是多样的,包括基因、生物学、心理因素等。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
一、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
研究表明,抑郁症可能与神经递质不平衡、免疫系统失调等有关。
1. 神经递质不平衡神经递质是控制人体机能的化学物质,它们负责传递信号,调节情绪与行为。
抑郁症患者的神经递质系统存在不平衡。
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三种神经递质的水平降低,而谷氨酸的水平升高。
2. 免疫系统失调研究表明,身体免疫系统的异常是导致抑郁症的另一个因素。
患有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患抑郁症的风险较高。
这可能是因为炎症会引起神经递质不平衡和激素水平的变化。
3. 基因基因是抑郁症发病的另一个因素。
研究显示,当父母或亲戚患有抑郁症时,子女患上抑郁症的风险也会增加。
此外,某些基因也可能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4. 环境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抑郁症的发病。
患有创伤、失业、家庭问题、经济压力等的人群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此外,饮食习惯、睡眠质量和生活习惯等也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二、抑郁症的治疗方案治疗抑郁症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抗抑郁药、镇静剂和抗焦虑药等。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动力治疗和家庭治疗等。
1. 抗抑郁药抗抑郁药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药物,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和间接作用的神经递质制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来缓解抑郁症的症状。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也是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手段。
认知行为疗法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患者的不良思维模式,从而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精神动力治疗则是以心理上的改变来增强抑郁症患者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高贵元1黄捷1刘丹1张芳1张超群1张国利1陈丽华1邵迎新21.湖北省黄冈市中医医院药学部,湖北黄冈438000;2.湖北省黄冈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湖北黄冈438000[摘要]抑郁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情感障碍性疾病,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面对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而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抗抑郁新药的研发日趋重要,本文将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针对各种发病机制的抗抑郁药物的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抑郁症;情感障碍;发病机制;抗抑郁药物[中图分类号]R9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21)01(a)-0052-05The pathogenesis of depression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depressantsGAO Guiyuan'HUANG Jie'LIU Dan'ZHANG Fang'ZHANG Chaoqun'ZHANG Guoli'CHEN Lihua' SHA O Yingxin21.DeparLmenL of Medicine,Huanggang HospiLal of TradiLional Chinese Medicine,Hubei Province,Huanggang438000, China;2.DeparLmenL of Endocrinology,Huanggang HospiLal of TradiLional Chinese Medicine,Hubei Province,Huang-gang438000,China[Abstract]Depression,a kind of affecLive disorder caused by many facLors.As Lhe pace of life continues Lo acceleraLe, Lhe compeLiLive pressures faced by people in life and work are increasing,and L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Therefore,Lhe in-depLh sLudy of Lhe paLhogenesis of depression and Lhe developmenL of new drugs againsL depression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LanL.This arLicle will review Lhe paLhogenesis of depression and Lhe sLudy of anLidepressanLs for various paLhogenesis.[Key words]Depression;AffecLive disorder;PaLhogenesis;AnLidepressanLs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为临床中常见的与情感相关的精神类疾病,其代表性的临床表现为情绪不高、悲观厌世、认知和睡眠障碍,患者常常陷入忧郁、无法控制的自我沉思及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消极思考中。
抑郁症的生物化学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人们对抑郁症的生物化学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取得了一些药物研究方面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抑郁症的生物化学机制以及目前的几种主要药物研究进展。
一、抑郁症的生物化学机制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物化学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多种神经递质的异常调节有关。
1. 5-羟色胺(5-HT)系统异常5-HT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在调节情绪、认知、睡眠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抑郁症患者的脑内5-HT水平往往较低,5-HT的代谢产物也异常增加,表明5-HT系统存在功能紊乱。
2. 平衡神经递质的失调神经递质的平衡是维持人体神经功能正常的重要前提。
在抑郁症患者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激活性神经递质的水平降低,而谷氨酸、谷氨酸神经元的活动则显著增加,导致神经递质的平衡失调。
3. 炎症反应的激活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反应对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抑郁症患者中,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的浓度显著升高。
炎症反应的激活会导致神经递质调节和损害神经元的功能。
二、药物对抑郁症的研究进展目前,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主要包括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调节神经递质,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1.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SSRIs是目前最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它通过抑制5-HT的再摄取而增加脑内5-HT浓度。
常见的SSRIs有帕罗西汀、舍曲林等。
它们通常副作用较轻、耐受性好,治疗效果也较为显著。
2. 三环类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通过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和5-HT的再摄取来缓解抑郁症状。
这类药物有阿米替林、去甲噻嗪等,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副作用较多,使用较为有限。
解读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和治疗方法引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它对患者的日常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理解和应对抑郁症,本文将分析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和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
一、抑郁症的病理生理1. 神经递质失衡抑郁症与神经递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正常情况下,脑内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起到平衡情绪的作用。
然而,抑郁患者往往出现这些神经递质含量降低或功能异常,导致情绪调节功能紊乱。
尤其是血清素水平下降被认为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2. 神经元结构改变近年来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抑郁患者脑部结构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例如,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的萎缩或功能异常与抑郁症密切相关。
这些结构改变可能影响了情绪和认知功能的正常工作。
3. 炎症反应免疫系统的激活与抑郁症也有关联。
研究表明,抑郁患者往往伴随着炎症反应的增加。
身体内产生过多的白细胞因子会进一步引发神经元损伤和神经退行性改变,从而加重抑郁症状。
二、抑郁症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抑郁症治疗方法之一。
常见的药物包括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
它们通过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患者情绪和行为。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不同患者对同一种药物可能有不同的反应,需要进行个体化调整。
其次,长期使用药物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性功能障碍、口干和失眠等。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抑郁症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最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它通过帮助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另外,人际心理治疗(IPT)和解析心理治疗(PST)也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过程中。
它们通过增强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探索潜意识冲突来改善抑郁状况。
3.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在抑郁症治疗中也有一定的效果。
抑郁症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摘要】抑郁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心身健康的精神疾患,对人的消化、免疫及神经系统等机能产生影响甚至造成损伤。
因此,本文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抑郁症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抑郁症;发病机制;治疗中图分类号:R749抑郁症是精神疾病残疾的主要原因,具有慢性、治疗抵抗、反复发作和高患病率的特点。
目前,在全世界的个人幸福和社会福利方面,抑郁症成为主要关注的问题。
尽管进行了全面的生物学研究,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仍然未知。
为了深入研究抑郁症,本文对其定义、危害、发病机制、治疗进展进行探析,作以下论述。
1抑郁症的定义及危害性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是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综合征,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
抑郁症病人常伴有各种躯体症状,如心慌、胸闷气短、头痛头昏、恶心腹胀等;身体功能差,丧失劳动能力是非抑郁病人的5倍;自杀行为是抑郁症病人发生的危险行为,复发性重型抑郁症最终有15%会发生自杀;有损害自己和他人名誉的言行;可引起经济纠纷;抑郁情绪可传染给家人。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会成为人类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危害性疾病。
抑郁症的现患病率已超过心脑血管病和肿瘤,跃居发达国家的第一位[1]。
2抑郁症的发病机制2.1单胺类神经递质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认为抑郁症的病因是神经突触间隙内单胺递质功能不足所致;5-羟色胺(5-HT)功能低下是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标志,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体内多巴胺(DA)的产生不足,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降低也与抑郁症发病密切相关。
Janowsky等认为乙酰胆碱能神经元亢进和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功能低下导致两者平衡失调进而引起抑郁症的发生,甚至产生躁狂症[2]。
2.2神经内分泌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等均与产生抑郁症具有相关联系。
临床研究显示约有50%的抑郁症患者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改变,即抑郁情绪在晨间加重,在下午和晚上有所减轻,这是因为HPA轴能调节食欲、睡眠及对应激的适应。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目前缺乏针对抑郁症的实验室诊断指标,与其发病机制复杂及尚不明确有关。
近年来研究发现,抗抑郁疗法都与海马神经发生有关。
因此,海马神经发生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的作用靶点。
而海马神经发生受抑制在功能上主要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轴功能亢进、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下降等方面有关,从而导致抑郁症发生。
1.海马神经发生对抑郁症的调节作用(1)海马神经发生成年大脑中多能干细胞可以产生新神经元,这一过程被称为神经发生。
研究发现,海马神经发生即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的颗粒下层(subgranular zone, SGZ)神经元迁移到齿状回颗粒层并最终发育成成熟的颗粒神经元。
在成年大鼠海马的齿状回,每天产生数以千计新的颗粒细胞,这些新的神经元在海马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尤其是这些新的、成年时产生的颗粒细胞对调节情绪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海马神经发生对抑郁症的调节作用临床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磁共振成像技术或神经学解剖发现,海马体积减少或萎缩,可能与海马神经发生受抑制有关。
海马神经发生是抗抑郁治疗的目标。
虽然目前尚不可能利用实时成像技术来追踪人类神经发生水平,但动物模型研究证实,海马神经发生减少导致动物出现抑郁行为,使用抗抑郁治疗可增强成年动物海马神经发生同时产生抗抑郁行为。
综上所述,抑制海马神经发生可能导致或以某种方式参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
2.HPA 轴对抑郁症的调节作用(1)HPA 轴在生理状态下的调节作用临床研究表明,HPA 轴是神经和行为对应激反应的关键系统。
HPA 轴由海马调节,海马不仅是应激损伤的敏感区,也是HPA轴的高位调节中枢,海马含有丰富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是 HPA 轴的负反馈调节的关键区域。
海马调节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 PVN)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CRH),然后CRH诱导垂体前叶(anterior pituitary gland)合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ACTH刺激肾上腺皮质(adrenal cortex)产生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GC),并将其释放到血流中。
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概述抑郁症作为一种日益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其复杂且多样的发病机制,一直是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个层面。
在生物学层面,神经递质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可塑性等都被认为是影响抑郁症发病的关键因素。
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和多巴胺的异常,以及内分泌系统中激素水平的失衡,都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免疫系统在抑郁症的发病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免疫因素与抑郁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在心理层面,个体的心理状态、认知过程、人格特质以及应对压力的方式等,都可能影响抑郁症的发病。
消极的思维模式、低自尊、缺乏社会支持等因素,都可能增加个体患抑郁症的风险。
社会环境因素也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诱因。
压力、创伤性事件、人际关系问题等社会因素,都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引发抑郁症。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过程,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要深入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研究,以期为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期待未来能够揭示更多关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奥秘,为抑郁症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关怀。
1. 抑郁症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特征抑郁症作为一种典型的抑郁障碍,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
这种心境低落不仅仅表现为短暂的情绪波动,而是呈现出一种长期、稳定且影响个体日常生活的状态。
抑郁症患者常表现出对事物兴趣的减退、精力的缺乏,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自伤、自杀的行为,伴随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
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社交功能、工作能力以及生活质量。
从流行病学特征来看,抑郁症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和复发率,同时治疗率相对较低。
抑郁症的病理机制了解大脑对抑郁的响应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全球最负担疾病之一。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研究抑郁症的病理机制,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大脑对抑郁的响应,并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病理机制以及大脑对抑郁的响应。
一、神经递质的失衡神经递质是大脑内部信息传递的媒介,包括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在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往往发生了失衡。
具体而言,血清素的水平降低与抑郁症相关,而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可能升高。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异常活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压力反应的主要通路,对调节抑郁症起着重要作用。
在抑郁症患者,这一轴往往处于异常活化状态,导致高皮质醇水平和异常的应激反应。
三、海马和杏仁核的结构和功能改变海马和杏仁核是与情绪调节和记忆相关的脑区。
在抑郁症患者,这两个区域的结构和功能往往发生了改变。
海马体积减小和杏仁核的过度活化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四、前脑额叶皮质的异常前脑额叶皮质是认知和情感调节的重要区域。
在抑郁症患者,这一区域的功能异常,包括认知灵活性下降、决策困难等。
这可能导致抑郁症患者难以处理负面情绪和适应外界环境。
五、神经炎症反应的参与最近的研究发现,神经炎症反应在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脑中的神经免疫系统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能导致神经元的损伤和炎症反应,从而加重抑郁症症状。
综上所述,抑郁症的病理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神经递质的失衡、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异常活化、海马和杏仁核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前脑额叶皮质的异常以及神经炎症反应的参与。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病理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大脑对抑郁的响应,并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希望未来的科学研究能够解开抑郁症的谜团,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及治疗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长期的低落情绪和对生活的失去兴趣。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对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治疗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本文将从生物学角度探讨抑郁症的机制,并介绍一些新的治疗进展。
一、神经递质的变化神经递质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包括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在抑郁症患者中,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发生了变化,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1. 血清素血清素是一种调节情绪和情感状态的神经递质。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素水平往往较低。
不仅如此,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素受体数量也减少,这可能导致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从而导致情绪低落等抑郁症状的出现。
2. 多巴胺多巴胺是控制奖赏和动机行为的神经递质。
在抑郁症患者中,多巴胺的水平常常下降,导致患者对生活失去兴趣和动力。
3. 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调节应激反应的神经递质。
在抑郁症患者中,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往往升高,使得患者更加容易感到焦虑、紧张和不安。
二、神经元连接的改变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主要表现为神经元连接的改变。
1. 海马体海马体是大脑皮层下部的一个重要结构,对情绪和记忆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体积较小,功能降低,这可能与抑郁症患者的记忆障碍和情绪低落等症状有关。
2. 前额叶皮层前额叶皮层是大脑皮层的前部,负责情绪的调节和认知的处理。
在抑郁症患者中,前额叶皮层的活动水平下降,导致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的受损。
三、治疗进展目前,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随着对抑郁症生物学机制的深入了解,新的治疗方法也不断涌现。
1. 新型抗抑郁药物SSRIs(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一类常用的抗抑郁药物,通过促进血清素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此外,近年来研发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也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activate caspase-1in human monocytes depending on ATP releaseand P2X7activation[J].J Leukoc Biol,2013,93(2):289-299.27Liu Y,Fuchs J,Li C,et al.IL-6,a risk factor for hepatocellularcarcinoma:FLLL32inhibits IL-6-induced STAT3phosphorylation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ncer cells[J].Cell Cycle,2010,9(17):3423-3427.28Lonardo A,Loria P.Potential for statins in the chemopreventionand manage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J GastroenterolHepatol,2012,27(11):1654-64.29Galus R,Niderla J,Sladowski D,et al.Fluvastatin increases tyrosi-nase synthesis induced by alpha-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e inB16F10melanoma cells[J].Pharmacol Rep,2010,62(1):164-169.30Tu YS,Kang XL,Zhou JG,et al.Involvement of Chk1-Cdc25A-cy-clin A/CDK2pathway in simvastatin induced S-phase cell cycle ar-rest and apoptosis in multiple myeloma cells[J].Eur J Pharmacol,2011,670(2):356-364.31Watanabe T,Yasutaka Y,Nishioku T,et al.Atorvastatin stimu-lates neuroblastoma cells to induce neurite outgrowth by increasingcellular prion protein expression[J].Neurosci Lett,2012,531(2):114-119.32Evangelopoulos ME,Wüller S,Weis J,et al.A role of nitric oxidein neurite outgrowth of neuroblastoma cells triggered by mevastatinor serum reduction[J].Neurosci Lett,2010,468(1):28-33.(收稿日期:2015-7-6)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杨敏 康洪钧 戴晓畅△(云南大学教育部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091)Research advances on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s of depressionYang Min,Kang Hong-jun,Dai Xiao-chang△(Key Laboratory of Medicinal Chemistry for natural Resource,Yunnan University,Yunnan Kunming 650091) 摘 要 抑郁症作为全球性主要的精神问题疾病,其发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
本文综述了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并为抑郁症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抑郁症;发病机制;治疗作者简介:杨敏,女,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药物的开发研究,Email:asmm1234@sina.com。
△通讯作者:戴晓畅,男,教授,主要从事生物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研究,Email:xchdai@ynu.edu.cn。
抑郁症是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综合征,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增大,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抑郁症会对人的消化、免疫及神经系统等机能产生影响甚至造成损伤,而且该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难治愈、高复发率等特点,随着多种应急因素的加剧,抑郁症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高发病,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会成为人类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危害性疾病。
抑郁症的现患病率已超过心脑血管病和肿瘤,跃居发达国家的第一位。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抑郁症进行了深入研究,抑郁症已是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1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抑郁症是一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约13%~20%的人一生中曾有过抑郁的体验,其终生患病率为6.1%~9.5%[1]。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世界有3亿4千万抑郁症患者,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超过2600多万[2]。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数据,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为28.5%~63.7%,其中25%自杀未遂,15%最终自杀死亡[3],抑郁症患者的死亡率至少是普通人的2倍。
据估计,到2020年由于抑郁症造成的功能残缺患者人数将上升至第二位,因此,抑郁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 发病机制研究现状2.1 抑郁症的单胺假说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五羟色胺(5-HT)等单胺类神经递质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参与了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应,例如情绪反应,精神活动,体温调节,睡眠等。
在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比较公认的是单胺假说,它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水平或功能下降是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人们提出了抑郁症的“单胺代谢异常假说”,认为抑郁症的病因是神经突触间隙内单胺递质功能不足所致,进一步认为增加突触间隙神经递质的含量是临床各种治疗抑郁症手段的共同途径。
5-HT是一种重要的中枢神经递质,研究证实5-HT神经传递机能的减退不仅导致情绪障碍包括抑郁与焦虑的形成[4],而且它还可以通过影响其他神经递质的活动诱发抑郁症。
陈云等[5]指出5-HT功能低下是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标志,与抑郁症的患者抑郁心境,食欲减退,失眠,昼夜节律紊乱,焦虑不安,活动减少等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6],体内DA的产生不足,下丘脑NE浓度降低也与抑郁症发病密切相关。
临床上,已使用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作为治疗药物来控制和缓解抑郁症,Shelton等[7]认641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5;37(3)为SSRIs通过5-HT能神经元脱抑制而分别作用于中脑的不同部位,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2.2 受体假说研究者把目光投到了单胺类受体,发现抗抑郁效应与受体表达及其介导的细胞内信号传导系统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并于七十年代提出了受体假说。
随着神经生物化学理论的发展,更多种类的受体被发现参与到抑郁症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为新型抗抑郁药的研发提供了新的作用靶点。
2.2.1 谷氨酸受体谷氨酸受体几乎存在于所有种类的神经元上,分为离子型(Ion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iGluR)、代谢型(Metabotropicglutamate receptor,mGluR)和自身受体3种类型。
前两者为突触后受体,后者为突触前受体。
离子型受体包括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9,10],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ic acid,AMPA)受体[11,12]以及海人藻酸(Kainate)受体家族,经由离子通道用阳离子来传导信号。
代谢型受体[13]是G蛋白偶联的受体家族,分为3组,经细胞内第二信使系统发挥作用。
近年来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最为关注的是NMDA受体、AMPA受体,以及代谢型受体1组(mGluR1和mGluR5)[8]。
2.2.2 神经激肽受体神经激肽(Neurokinin,NK)包括神经激肽P、神经激肽A和神经激肽B,它们相应的受体为NK1、NK2和NK3受体。
目前较为关注的为NK1受体,它与P物质(SP)有高亲和力,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已被多数学者认为与抑郁症的发病相关。
SP-NK1受体通路参与了情感性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且与已知调节情绪有关的神经递质通路(如5-HT,NE)存在相互交叉。
如基因缺失或者快速抑制NK1受体的鼠,导致应激和情感障碍的反应明显减少,这些改变与中缝核群内5-HT神经元的发放率增加相平行[14]。
2.2.3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目前在啮齿目动物及灵长目体内发现两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CRH)受体类型:CRH1受体和CRH2受体。
CRH1受体在脑中许多区域有分布,如脑干、皮质、杏仁核、垂体前叶和小脑。
CRH2受体分布在垂体前叶、侧隔膜及非神经元结构等区域。
下丘脑分泌的CRH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的膜受体亲和力高。
机体应激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兴奋性提高,然后通过CRH引起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反应。
多项研究表明,CRH的过度分泌和HPA轴亢进使抑郁症发病机率增高。
2.2.4 糖皮质激素受体长时间应激使HPA轴功能亢进,导致抑郁。
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在海马上表达最高,而海马正是通过GR抑制应激过程中亢进的HPA轴,使之恢复到基础水平。
早期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外周血的GR基因水平下降。
现阶段动物实验发现抑郁症动物模型脑内的GR基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5]。
GR mRNA表达下调、功能失敏,不能正常的负反馈抑制,从而使HPA轴的亢进得到长期维持。
Ridder等[16]通过对小鼠GR基因的改变,观察它们对应激的敏感性。
结果发现GR基因双倍表达的小鼠比GR+/-基因型小鼠在应激环境中,表现出更少的无助状态,且HPA轴的负反馈调节也相应增加。
2.3 神经内分泌系统与抑郁症抑郁症患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功能改变在HPA轴中,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CRH),CRH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ACTH又作用于肾上腺,刺激皮质醇的合成,而皮质醇又可以负反馈调节HPA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