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 行星地球 问题研究 月球基地该是什么样子》_8
- 格式:docx
- 大小:245.28 KB
- 文档页数:4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2、理解月球基地的整体规划。
情感目标:激情投入,享受成功。
二、学法指导1、以学案为路线图自学基础知识,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2、该导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阅读材料: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月球表面自然状况月球表面的环境,与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大不相同。
月球上没有大气,处于一种高度的真空状态,连声音都无法传播。
月球上也没有水,就是在对月球的岩石分析中,也没有发现水分。
那里满目荒凉,毫无生气,是一个没有生命活动的世界。
月球上没有大气层,月面直接暴露在宇宙空间。
因而月表的温度变化非常剧烈。
白天最热时,月表温度可达127℃;夜间最冷时,温度则可降到——183℃。
没有大气,又没有水,月球上也就没有云雾雨雪等气象变化。
因此,在地球上用望远镜观察月球,可以清楚地看到月表的各种形态。
满月时,在地球上用肉眼乍看月球,是一个洁白光亮的圆面。
仔细观看,则会看到在明亮的月面上有黑色的斑纹。
通过望远镜观察月球时,会清楚地看到月球表面的显著特征:有些区域明亮,有些区域暗黑,大大小小的亮区和暗区交错布满月球表面。
早在几百年前,人们就已从望远镜中观察到了月球表面的这种特征。
当时,人们以为那些大的暗区是月球上的海、洋,小的暗区则被当作是月球上的湖、湾,并以此给予命名。
这些名称,直到今天还继续沿用。
后来人们才知道,月球上的海洋和湖湾,与地球上的海洋和湖湾是完全不同的,那里根本连一滴水都没有。
月球上的暗区(即所谓的海、洋、湖、湾),实际上是一些面积大小不同的平原和低地。
由于那些地方广泛分布着熔岩流形成的比较年轻的岩石,又比较低洼,对太阳光的反射率较低,同周围地区相比,呈现为暗黑色。
而月表那些亮区,则是月球上的高原和山脉。
其组成物质主要是比较古老的岩石,对太阳光的反射能力很强,相比之下显得非常明亮。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查找、收集、分析资料能力。
2.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设想和创新,科学地尝试规划月球基地。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3.月球基地的整体规划。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一组探月图片和资料大家知道今天上哪一课?板书: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承转]为什么月球会越来越受世界各国关注?关注的目的是什么?[新课教学]探究一、建立月球基地的背景从可持续发展观点来回答,地球面临哪些资源、环境、人口问题?(学生合作交流,总结答案)[总结]地球资源(尤其矿产资源)溃乏地球某些资源(尤其是太阳能)利用率还比较低地理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球人口压力越来越大………[承转]月球是距地球最近的天然卫星,它能不能帮地球分忧呢?具体来了解一下月球。
探究二、月球基本概况、资源概况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25页资料1和26页资料3以及教师自制的材料《月球概况》、《月球资源》组织学生小结知识要点2、月球上的资源有哪些可以被人类开发利用?哪些月球资源可用于发展月球基地?组织学生交流研讨成果[承转]与此同时我们还考虑到,人类在月球上建立基地还需要满足哪些生存的基本条件呢?探究三、建立月球基地需要满足的生存条件及解决措施分组讨论、合作探究1、结合我们本学期第一章对地球知识的学习,组织学生小结知识要点2、如何解决上述必须的生存条件?3、建立月球基地所要考虑的其他问题4、分析“生物圈二号”给我们哪些经验和教训?各组代表交流成果,师生共同总结[总结]1、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液态水的存在、除此之外,还要解决人的食物问题2、(1)可以利用月球沙土提炼含氧的铁矿物,然后用氢还原含氧的铁矿物可制得淡水,再电解水可得氧气和氢气……(2)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在月球上建立月球农业和养殖业基地。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教材分析]“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行星地球》后的“问题研究”。
通过对月球基本概况自然表面特征的分析,我们知道月球上有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极地可能有冰、矿产资源等;对“生物圈”2号资料的分析,使我们明确了与月球基地的异同点,也从“生物圈”2号实验中取得了经验和教训;在探讨完月球资源后,知道了月球上有资源可以用于月球基地建设。
通过以上内容分析,明确建设月球基地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但经过我们人类的努力,月球基地最终会建成,有望成为人类在地球外星体上建立的第一个活动场所。
我们可以拿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建立起多样的月球基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问题研究中初步学会探究学习。
2.把前面学习的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等知识应用到问题研究中,以理论指导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1.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设想和创新,科学地尝试规划月球基地。
2.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加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3.月球基地的整体规划。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言]略[研究探讨] 1:月球概况:联系教材P27页“知识拓展”资料1,结合下图图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投影展示]结合探讨结果,借鉴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思考:[问题 3]:月球上已经有哪些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投影展示]月球上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有:引力,极地可能有冰、矿产资源等。
[问题 4]:如果在月球上生活,人类还需要创造哪些生存条件?[投影展示]月球尚不具备、需要人类自己解决的条件是:适合人类呼吸的大气、适宜的温度条件、可以饮用的液态水、防御宇宙辐射的措施等。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一.设计意图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人类向太空扩展生命的首选地。
地球是人类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那么到底宇宙中有着外星人的存在吗?人类又如何走向太空呢?这是人类一直探索的问题。
这需要结合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来进行探讨,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前面学习的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等知识应用到问题研究中,以理论指导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月球的环境和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探讨人类该如何在月球上建立基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把前面学习的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等知识应用到问题研究中,以理论指导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2.能力目标
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课件
七.探讨与反思
本堂课通过对月球基本概况、“生物圈”2号以及月球资源的研究探讨,来畅想月球基地的样子。
学生对此课题也非常感兴趣,但该课题涉及的知识较广,属于畅想式问题。
在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展开了对月球基地的假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信息的能力和科研精神,从而更好地将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课堂中。
第一章行星地球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表面的自然状况;探究月球适宜生命发展的条件2.过程与方法:学生课前搜集材料,探索月球基地建设的基本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自主学习】一、课前预习1.感知教材:找寻节标题、框题、段落之间的关系,尝试利用思维导图列出本课时的知识结构。
2.识记教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3.初探问题:(1)想一想地球有生命的条件及地球与月球的环境不同。
如果想在月球上生活,人类还需要创造哪些生存条件?(2)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生物圈2号”实验材料,与地球生存环境中遇到的问题相比,可以从那些方面采取措施?我们可以从“生物圈2号”实验中获取哪些经验和教训?(3)世界各国探月工程越来越多,想一想,为什么月球会越来越受世界各国的关注?二、基础检测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超过180℃,夜晚温度低于-200℃,试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如此之大?【经典例题】例1下列有关地月系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月球与地球一样有生命的条件②月球绕地球公转的方向与月球自转的方向相反③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与月球自转的周期相同④月球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卫星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例2 月球上有多种资源,其中重要的一种是地球上所没有的氦-3资源,氦-3是一种安全高效而又清洁无污染的重要燃料,据统计,月球上的氦-3可以满足人类1万年以上的供电需求,月球土壤中的氦-3含量可达500万吨。
下列能源与氦—3能量的释放方式相似的是:()A.太阳能B.核能C.石油D.地热能【能力提升】1.由于月球的黄赤交角只有1°32′,远小于地球的23°26′,所以月球表面环境()A.昼夜温差小 B.不会产生极昼、极夜现象C.季节变化小 D.没有太阳直射现象2.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嫦娥一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为我国月球探测的一期工程画上圆满的句号。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以“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为例问题探究新课程标准下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与老教材相比,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在每章后围绕本章的重点内容或核心思想增加了“问题研究”,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侧重点在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具有开放性。
它不仅引导师生探究现实中的地理问题,而且还倡导自主学习,强调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基本理念。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小时侯都会望着星空苦思冥想:星空当中,还有我们人类的邻居吗?在梦中,常常幻想着自己插上翅膀,飞向宇宙空间寻找外星人。
随着人类共同的探索,可能有生命有火星、木卫二、土卫六-泰坦,但现在还不能确定。
因为这些天体离我们很遥远,所以人类必许依靠离我们最近的天体:月球。
拓展材料1:月球是太空时代的“第一站”自从1957年10月4日苏联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以后,人类便进入了太空时代。
科学家们想探测第一个天体就是月亮。
今天,宇航观测已证实了并大大扩充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
古代传说中的琼楼玉宇实际上是一个荒凉死寂的世界。
月球上没有大气,因而也就不会有风;没有液态水,也就不会有雨,没有天气变化,就不会有像地球上风雨的侵蚀作用,月球的外貌总是保持不变;没有空气传播声波,所以月球上是一个无声世界;月亮周围没有大气,即使在太阳照射的“白天”,天空仍然是黑暗的。
月面上主要有两种地形。
一种是由凝固的熔岩构成的盆地,被天文学家称之为月海。
月球上有22个月海,其中3个位于月球背面,4个跨越正背两半球,其它15个均在月球的正面。
说是海,其实一滴水也没有。
另一种地形是为数众多的环形山和林立的山峰。
大多数环形山是约40亿年以前形成的。
在月球上直径超过1千米的环形山有33000多个,直径小于1千米的则不计其数。
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千米,比中国的海南岛还大。
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设计】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回答】略。
第一章《行星地球》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新课程标准下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与老教材相比,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在每章后围绕本章的重点内容或核心思想增加了“问题研究”,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侧重点在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具有开放性。
它不仅引导师生探究现实中的地理问题,而且还倡导自主学习,强调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基本理念。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小时侯都会望着星空苦思冥想:星空当中,还有我们人类的邻居吗?在梦中,常常幻想着自己插上翅膀,飞向宇宙空间寻找外星人。
随着人类共同的探索,可能有生命有火星、木卫二、土卫六-泰坦,但现在还不能确定。
因为这些天体离我们很遥远,所以人类必许依靠离我们最近的天体:月球。
拓展材料1:月球是太空时代的“第一站”自从1957年10月4日苏联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以后,人类便进入了太空时代。
科学家们想探测第一个天体就是月亮。
今天,宇航观测已证实了并大大扩充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
古代传说中的琼楼玉宇实际上是一个荒凉死寂的世界。
月球上没有大气,因而也就不会有风;没有液态水,也就不会有雨,没有天气变化,就不会有像地球上风雨的侵蚀作用,月球的外貌总是保持不变;没有空气传播声波,所以月球上是一个无声世界;月亮周围没有大气,即使在太阳照射的“白天”,天空仍然是黑暗的。
月面上主要有两种地形。
一种是由凝固的熔岩构成的盆地,被天文学家称之为月海。
月球上有22个月海,其中3个位于月球背面,4个跨越正背两半球,其它15个均在月球的正面。
说是海,其实一滴水也没有。
另一种地形是为数众多的环形山和林立的山峰。
大多数环形山是约40亿年以前形成的。
在月球上直径超过1千米的环形山有33000多个,直径小于1千米的则不计其数。
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千米,比中国的海南岛还大。
最深的环形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阳光总也照不到它的底部。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该节教材继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影响之后,从微观角度分别介绍了锋面系统与天气及高低气压系统与天气等常见的天气系统,以点带面使学生理解不同时空的天气变化,使学生学习贴近生活、运用于实际。
教学思想设计:本节内容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
内容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通过适时适量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以学生为主体,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素材,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自己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感到地理中有生活、生活中离不开地理,激发学生学好地理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冷暖气团的性质②了解天气变化是不同天气系统作用的结果及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③理解锋面及高、低气压系统的活动与天气状况④识别常见天气系统2.能力目标①辨别并绘制冷暖锋系统②识读电视节目中常见简易天气图,分析不同地区天气系统及未来的天气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学习、识别常见的天气系统,提高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观念。
了解天气变化与不同天气系统的关系及天气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尊重科学,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识辨常见的天气系统三、教学难点1.锋面系统与天气2.高、低气压系统的区别与天气特征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图示法、案例分析法、对比法、探究法五、学法指导运用学生熟悉的情景素材导学,将情感现象转化为理论,结合图象引导学生思维,并辅以个案分析,对导入的理论进行对比。
在己知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引申拓展,运用简单的左、右手判断法则,培养学生对图象的动态分析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视频,天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息相关。
请同学们想想天气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讲授新课一、气团及分类1.概念: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一定范围内,物理属性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教材分析]“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行星地球》后的“问题研究”。
通过对月球基本概况自然表面特征的分析,我们知道月球上有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极地可能有冰、矿产资源等;对“生物圈”2号资料的分析,使我们明确了与月球基地的异同点,也从“生物圈”2号实验中取得了经验和教训;在探讨完月球资源后,知道了月球上有资源可以用于月球基地建设。
通过以上内容分析,明确建设月球基地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但经过我们人类的努力,月球基地最终会建成,有望成为人类在地球外星体上建立的第一个活动场所。
我们可以拿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建立起多样的月球基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问题研究中初步学会探究学习。
2.把前面学习的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等知识应用到问题研究中,以理论指导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1.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设想和创新,科学地尝试规划月球基地。
2.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加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3.月球基地的整体规划。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视频展示]“月球知识知多少?”[导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在月球探测中取得最辉煌的成果,先后有6次12名宇航员踏上月球,并向地面带回440公斤的月岩样品。
科技大国美国、欧洲、中国、日本、加拿大和印度,最近都燃起了对月球的兴趣,计划在10年内派太空船到月球展开探索,并提出要建立月球基地。
2002年6月科罗拉多开采学院土木工程师苏姗特,就跟欧洲太空总署(ESA)旗下的欧洲太空研究及技术中心(ESTEC)合作,于荷兰举办了第一届欧洲月球基地设计工作坊,由来自16个国家13个学系合共40名毕业生,构思出他们心目中的月球基地。
第一章问题研究:(第一学时)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课标解读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由于平时看相关方面的书籍较多,知识面比较丰富。
相对这方面内容也是科幻作品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恰当、妥善的给学生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探究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迁移和应用“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行星”的相关知识,还能给学生提供极大的想象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材分析;本部分为第一章《行星地球》的问题研究。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地球上的某些资源会枯竭的。
月岩中的氧、铝、铁、钛等资源,月球南北两极可能存在的100亿吨冰,成为在目前状况下人类向太空寻求的宝贵的资源。
那么,月球有可能在某些方面给予地球以支撑,来帮助人类解决这种困难。
于是科学家们就有了在月球上建立月球基地的设想。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从搜集《月球表面自然状况》的资料中,认识可供人类
开发利用的月球资源
2 简要分析月球基地的形成条件
3 绘制月球基地构想图
4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辨证的观点和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1 月球基地建设的基本条件
2 人类可用于发展月球基地的月球资源
教学难点:月球基地构想图,
教学方法:网络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常见天气系统一、课标要求:1、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锋等常见天气系统与天气的关系,在本单元中起到小结与实际应用转承的作用,在前面两节的基础上论述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影响,是从理论向实际的分析应用过渡的节点,也为下面介绍全球的天气变化作了必要的准备。
本节课在整本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全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难点之一。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理解锋的概念与分类;理解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
2、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个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3、能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2、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2、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1、冷锋的形成及其天气过程。
2、暖锋的形成及其天气过程。
五、教学难点1、冷锋与暖锋的判断,理解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课件七、学法指导:1、以提问导读,以图像导思(图示法),列表比较分析(比较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过渡: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天气的一种常见天气系统。
什么是锋面系统?它如何形成?有何影响?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
引出锋面系统生:请学生阅读课本,并且思考学案上的问题。
熟悉教材师:要了解锋的形成,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
“大范围”说的是气团的空间尺度;“性质均一”意味着气团内部的一致性;“大范围空气”指气团是由空气组成的。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理教材必修一第一章介绍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为了学生能更好的迁移应用这些知识,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设计这一研究性活动,配合地理新课程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推动新课程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照地球,分析月球的概况。
教学难点:设计人类如何利用月球资源建立基地。
三、教学目标:1、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原因,深入了解维持生态动态平衡的重要性,并在月球基地建设过程中秉承人地协调观。
2、地理实践力:通过对月球基本概况的了解,分析如何利用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基地,并动手画出自己心中的月球基地。
3、综合思维:培养地理各要素、各学科综合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法,对比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平台。
六、教学设计(1课时)见下页2、介绍月球基地及建立月球基地的原因。
3、回忆地球存在生命条件,结合导学案月球概况1内容,填写月球基本特征。
4了解月球地形特征——环形山广布。
过渡月球基地除了满足上述条件外,她想要长期稳定地运行的关键是什么呢?生物圈2号为我们提供的经验,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生物圈2号。
新课讲解 “生物圈2号”是一个人工建造的模拟地球生态环境的全封闭的实验场,也有人把它称为“微型地球”,或“火星殖民地原型”。
生物圈2号组成及科研人员在生物圈2号内部的科研和生活活动。
科研人员从生物圈2号获得物质和能量,并向生物圈2号排放废弃物。
生物圈2号如何维持生态平衡,自然届如何维持生态平衡? 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了,分组讨论3个问题: 1、“生物圈 2号”和月球基地有哪些相同观察图片,阅读资料。
思考并回答问题。
让学生进入生物圈2号这个情境中。
为建立月球基地做铺垫。
之处和不同之处?2、这个实验为什么会失败呢?3、我们可以从“生物圈2号”实验中吸取那些经验和教训?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教材分析:本部分为第一章《行星地球》的问题研究,作为本章的补充。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人类向太空扩展生存空间的首选地。
月球上富含各种矿产资源,南北极已经被证实存在大量的冰,还有着完美的空间资源和太阳能资源,这些都将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目前,人们正计划建立月球基地。
学习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宇宙环境,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对天文学的兴趣与探索。
学情分析:1、本章学习的太阳系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月球的自然环境。
2、探索外太空是世界航天事业的一个热点,往往也是科幻作品的主题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部分学生平时关注相关方面的书籍较多,知识面比较广,能比较好的理解月球相关知识,对于月球基地的设想能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3、本章第四节简单了解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圈二号”研究领域的成就。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问题研究中初步学会探究学习2、巩固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等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及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增强地理素养。
过程与方法1、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加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
2、大胆设想和创新,科学地尝试规划月球基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合作和团队精神。
3、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1、月球基地建设的基本条件。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能力的培养教学难点:月球基地的构想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自主学习一、预习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并完成学案上预习部分的任务。
二、分小组收集以下资料:1、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2、月球资源如何用于发展月球基地。
3、构想月球基地的各个区域的特征并绘制心中理想的月球基地。
[设计意图]培养查找收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并为课程做充分的准备。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该节教材继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影响之后,从微观角度分别介绍了锋面系统与天气及高低气压系统与天气等常见的天气系统,以点带面使学生理解不同时空的天气变化,使学生学习贴近生活、运用于实际。
教学思想设计:本节内容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
内容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通过适时适量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以学生为主体,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素材,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自己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感到地理中有生活、生活中离不开地理,激发学生学好地理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冷暖气团的性质②了解天气变化是不同天气系统作用的结果及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③理解锋面及高、低气压系统的活动与天气状况④识别常见天气系统2.能力目标①辨别并绘制冷暖锋系统②识读电视节目中常见简易天气图,分析不同地区天气系统及未来的天气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学习、识别常见的天气系统,提高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观念。
了解天气变化与不同天气系统的关系及天气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尊重科学,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识辨常见的天气系统三、教学难点1.锋面系统与天气2.高、低气压系统的区别与天气特征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图示法、案例分析法、对比法、探究法五、学法指导运用学生熟悉的情景素材导学,将情感现象转化为理论,结合图象引导学生思维,并辅以个案分析,对导入的理论进行对比。
在己知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引申拓展,运用简单的左、右手判断法则,培养学生对图象的动态分析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视频,天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息相关。
请同学们想想天气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讲授新课一、气团及分类1.概念: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一定范围内,物理属性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
一、考点突破
1. 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及过程。
2.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城市热岛、海陆风的形成原因,分析热力环流与污染的关系,如工业、绿化带、卫星城布局与城市热岛的关系,是经常考查的内容)。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
1.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2. 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
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一、热力环流
1. 概念: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 形成原理: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3. 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空气环流形式,结合等压面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一)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洋上高,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空气由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如图a)。
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上低,近地面气压比海洋高,使近地面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如图b)。
(二)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如图c)。
夜间因近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如图d)。
(三)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如下图)。
【随堂练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某地受热,高空形成低压
B. 某地受热,近地面形成低压
C. 某地冷却,高空形成高压
D. 某地冷却,近地面形成低压
答案:B
思路分析:某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某地冷却,近地面空气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例题1(荆州中学质检一)读下列四幅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和直线表示等压面,正确的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思路分析: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近地面冷却,空气下沉,形成高压,等压面上凸,高空等压面和近地面相反。
由此可判断①③正确。
答案:B
例题 2 (上海闵行二模)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是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的,下图是某大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示意图:
(1)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城市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
B. 城市生产和消费活动产生大量热量
C. 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
D. 城市上空云量少,对太阳辐射削弱小
(2)有关该城市热岛强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晴天热岛强度一直高于阴天
B. 阴天不存在热岛效应
C. 晴天正午时,热岛强度最大
D. 晴朗的一天中热岛强度有两个峰值
(3)对城市热岛强度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城市绿化越好,热岛强度越高
B. 热岛强度中午小主要受近地面增温影响
C. 阴天温室效应弱造成热岛强度低
D. 热岛强度变化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
思路分析:第(1)题,城市中生产和消费活动产生大量热量,使城市中气温明显高于郊区,从而出现热岛效应。
第(2)题,由图中曲线可知,晴天正午时热岛效应强度最小,且低于阴天;晴朗的一天中热岛强度有两个峰值。
第(3)题,植被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故城市绿化越好,热岛强度越低;中午太阳辐射强,地面增温快,城市与郊区温差减小,热岛强度小;阴天时城郊温差小,故热岛强度低;热岛强度的变化主要与温差有关,温差越大,热岛强度越大,与人类活动也有关,但不能说完全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答案:(1)B (2)D (3)B
【方法提炼】
等压面图的判读
C D
A B
①在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越低;
②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相反;
③气压高,等压面上凸;气压低,等压面下凹;
④高压、低压是就水平方向而言的;
⑤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易错指津】
比较四地气压的高低:
①>③>④>②。